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部分:基礎問題選編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一、體味文化 ⒈文化現象有什么特點?P4~5⒉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有什么特點?)《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什么?P6~8⒊文化素養是怎樣形成的?P7⒋文化有哪些形式 文化的實質是什么?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有什么影響?P8~9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⒈社會生活包括哪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系是怎樣的?P10⒉為什么說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為什么說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P10~11⒊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是怎樣的?P11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一、感受文化影響 ⒈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哪兩個方面?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P13~14⒉文化影響交往方式的因素有哪些?主要通過什么表現出來?P14⒊文化影響人們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思維方式是怎樣形成的?思維方式有何特點?P14⒋文化對人的影響有什么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為什么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為什么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P15~17⒌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什么?三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有什么影響?P17二、文化塑造人生 ⒈文化塑造人生表現在哪幾個方面?P17~21⒉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體現了什么過程?P16⒊我國世界觀的主流包括哪四個意識、哪三個主義、哪三種觀念?P18⒋優秀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過程是怎樣的?P19⒌你能舉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例子嗎?P20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P21⒎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哪三個方面?P21綜合探究:聚焦文化競爭力 ⒈什么是文化競爭力?什么是文化生產力、文化產業、文化戰爭?P22⒉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說明發展文化產業有什么意義?P23⒊你還能從社會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中感受到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P23⒋今天,中國文化為什么能夠在世界各地贏得尊重與喝彩 P24⒌應該怎樣提升中國文化競爭力 P24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⒈文化的物質載體和表現物主要是什么?什么是民族節日 慶祝民族節日有何意義?文化遺產的表現物、地位、意義各是什么?如何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有哪些?(自然、文化、文化與自然、口述和非物質遺產)P29~30⒉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什么?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P31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什么?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P32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原則是什么?其具體要求和意義各是什么?P33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⒈什么是文化傳播,其主要途徑有哪些?其地位各是怎樣的?P34~35⒉傳媒的含義及發展階段各是怎樣的?P36⒊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是什么?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點?P36⒋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顯示出了哪些特點、其地位如何?P37⒌文化交流有何意義?如何做傳播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P37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一、傳統文化的繼承 1.什么是傳統文化?P392.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哪幾個方面?P39~41 ⑴什么是傳統習俗?地位怎樣?對人有什么影響?P39 ⑵傳統建筑地位?影響?P40 ⑶傳統文藝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特點?地位?P41 ⑷傳統思想主要內容?地位?影響?P413.傳統文化具有哪些特點?如何理解?P424.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是怎樣的?P425.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有何意義?P42~436.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什么?具體要求?P43二、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⒈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P43~44⒉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它們對文化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P44~45⒊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是什么?P46第五課 文化創新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⒈文化發展的實質是什么?P48⒉為什么要文化創新(必要性、重要性)?P48~49⒊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哪幾個方面?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和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是什么?P48~49⒋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各是什么?P49~50⒌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什么?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職責是什么?P50~51二、文化創新的途徑 ⒈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么?P52⒉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有哪些?P51~54⒊怎樣才能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P53⒋怎樣進行文化創新?P51~55綜合探究:建設 “學習型社會”⒈教育在文化傳承中起著什么特殊重要的作用?P46⒉建設“學習型社會”有何必要性和緊迫性?P56⒊ “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什么?什么是全民學習?什么是終身學習?P56⒋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目的是什么?P56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理論依據有哪些?⒍如何建立學習型社會?P56~59⒎對于文化傳承來說,相對于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學習型社會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嗎?P57⒏怎樣做到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P57~59⒐“學習型社會”有哪些特點 P59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⒈中華文化古代輝煌的歷程是怎樣的 P63⒉為什么說中華文化能源遠流長?P64~70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有哪些?為什么?(地位、特點、作用)P64⒋中華文化在近代為什么出現了衰微?P65⒌如何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P65~66二 、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⒈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的作用、特點、地位各是怎樣的?P66⒉中華文化中的科學技術的地位、特點、意義各是什么?P67⒊為什么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具體表現是什么?P68~69⒋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顯示了什么?P70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義?P70⒍中華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一、永恒的民族精神 ⒈中華文化的力量的集中表現為什么?P71 ⒉中華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什么?P71⒊中華民族為什么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 P72⒋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如何理解?(含義、作用、事例、俗語、典故)P72~74 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認識這一核心和主題? P74~76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⒈民族精神是怎樣隨著時代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各有哪些?P76~77⒉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什么?為什么?(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P78~79⒊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性?P79~80⒋我們應該怎樣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民族精神 P80綜合探究: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⒈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⒉當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義?P81⒊我們應該弘揚和培育什么樣的民族精神 P82⒋為什么中國一些青少年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等節日?P83⒌我們當前應該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P81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 ⒈有哪些大眾傳媒影響我們的文化生活?當前文化生活和消費(文化生活)呈現出什么特點?文化生活色彩斑斕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大眾傳媒的發展?P86~87⒉文化生活的“喜”與“憂”的原因及其表現有哪些? ⒊怎樣才能促進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啟示)?P88⒋為什么要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P88~89⒌什么是大眾文化?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與西方學者稱的大眾文化是否相同?為什么?P89二、 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⒈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影響(先進、落后腐朽的)?各種形式的文化生活我們應如何面對 P90⒉什么是落后文化?其表現有哪些?我們的態度是什么?P90⒊什么是腐朽文化?其危害是什么?我們的態度是什么?P91⒋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是什么?P92⒌在各種各樣的文化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什么能成為主旋律?P93⒍為什么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P93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什么?怎樣加強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P93~94第九課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⒈為什么說奉行“全盤西化”和“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先進文化?P95⒉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P96⒊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來,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含義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有哪些?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有何重要意義?(為什么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保證和根本要求是什么?)怎樣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P96~97 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會不會妨礙文化多樣性的發展?P97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何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么?P97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98⒎為什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怎樣引領?P98⒏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⒐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永不褪色的旗幟是什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我們為什么必須堅持這一理論體系?我們如何高舉這一旗幟 P99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什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P99⒒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什么?P99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何意義?P100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是什么?P100⒊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教育?怎樣發展教育事業?P101⒋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怎樣發展科學技術?P101⒌為什么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怎樣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P102⒍發展和諧文化有何重要性?怎樣建設和諧文化?如何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如何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偉大實踐?P103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P103第十課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⒈思想道德建設的兩大寶貴資源是什么?道德典范有何特點 P105⒉思想道德建設有何重要性?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P105⒊為什么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什么是社會主義榮辱觀?P106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哪些作用?P106~107⒌比較法治和德治的異同。P106⒍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107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何意義?P106~107二、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⒈出現道德沖突的原因有哪些?解決道德沖突的途徑是什么 P106⒉什么是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有何不同?P107~108⒊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是什么關系 P109~110⒋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是什么?P110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的要求有哪些?對青年學生有哪些要求?P111綜合探究:感悟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⒈在當代中國發展什么樣的先進文化? P113⒉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⒊為什么說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⒋“三個面向”如何體現了先進文化與時俱進的品質 P114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的含義是什么?三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P115⒍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先進文化 P115第二部分:知識要點一、體味文化(一)文化“萬花筒”文化現象有什么特點?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二)文化是什么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樣產生的?⑴我們講文化生活,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概念 廣義 指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狹義 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動態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如藝術表演、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等靜態 文化是人類具體的精神產品。如理論、信仰、道德、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范圍 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分類 從表現形式來看 分為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從形態來看 分為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中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外來文化從性質來看 分為先進、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本書中所講的“文化” 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不同于廣義上的“文化”,也不同于狹義上的“文化”,而是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與文明區別:文化:與“自然”相對,重點強調“化”的過程。文明:與“野蠻”相對,主要指“明”的結果。聯系: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文化 文明區別 從內容看 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 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從時間看 存在于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 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從表現形態看 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 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從詞性看 是中性概念,其中既包括優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于人類的因素,但它們都是文化 是褒義概念,和某種價值觀相聯系,是指文化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是一個褒義概念聯系 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一個社會的文化進步程度越高,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相應的也就越高。文化進步和文明水平的統一通過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表現出來,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而具體化⑵文化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人:人是文化創造者、獲得和享用者,人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文化-社會: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對實踐產生影響⒉如何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有什么特點?)⑴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文化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⑵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⑶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A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B文化素養的表現。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人們的文化素養總是要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體現出來的。⑷文化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物質載體。(三)文化的力量⒈文化有哪些形式 文化的實質是什么?⑴(靜態)形式: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藝術、科學等。(動態)活動: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⑵文化的實質: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⒉文化的作用是什么?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它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二、文化與經濟、政治(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社會生活包括哪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系是怎樣的?P10⑴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政治,經濟,文化)⑵A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⒈為什么說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⑴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⑵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⑶文化產業、文化消費、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⒉為什么說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⑴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⑵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樣的?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⑴文化作為一種事業和產業,本身就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⑵先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綜合國力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⑶從文化與整個國家發展的關系來看,文化是一種強力的黏合劑,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⒉面對國際文化競爭,我國應如何應對?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一、感受文化影響( 一)文化影響面面觀⒈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哪兩個方面?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P13~14⑴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⑵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⒉文化影響交往方式的因素有哪些?主要通過什么表現出來?P14⑴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響,有的取決于價值觀念,也有的源于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⑵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器物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⒊文化影響人們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思維方式是怎樣形成的?思維方式有何特點?P14⑴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⑵思維方式是人們在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中,在一定知識、觀念、情感和習慣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⑶思維方式的特點和作用:體現各種文化影響的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二)潛移默化的影響⒈潛移默化是文化對人的的影響的特點之一⑴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⑵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⑶人們從事文化活動,或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或產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許多是發生于潛移默化的過程之中的。⒉人們應自覺、主動地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⑴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使人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增強勞動技能,而且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思想道德素養。⑵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⒊處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⑴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人們總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生活,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因此,處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⑵文化影響即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只有主動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會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三) 深遠持久的影響⒈深遠持久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另一個主要特征表現: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 ②從文化習俗的表現看: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難以抹去的 。③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看: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來源:文化環境、文化活動表現 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①影響因素:價值觀念 風俗習慣 文化程度②差異:通過語言、實物、行為體現出來文化影響 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①影響因素:文化環境 知識素養 價值觀念②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特點 潛移默化 ①不是有形、強制,在文化氛圍活動中②不是消極被動,可以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深遠持久 ①表現: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②“三觀” 有確定方向性,影響深遠持久潛移默化與深遠持久的區別潛移默化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無形性和非強制性;深遠持久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前者更強調影響的方式,后者更強調影響的時效性。潛移默化 深遠持久含義 文化對人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的、無目的地接受的。 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角度 從影響的過程看 從影響的效果看實現形式 文化氛圍;文化活動 文化習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求 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塑造人生表現在哪幾個方面?①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③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 豐富精神世界⒈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⒉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⒊當前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大大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增強精神力量1.優秀文化增強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⒉文化對人的影響總是積極的這種說法不正確。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不同性質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人的文化素養的提高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腐蝕。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三)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⒈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⒉人的全面發展的表現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綜合探究: 聚焦文化競爭力⒈什么是文化競爭力?什么是文化生產力、文化產業、文化戰爭?P22⑴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三是高素質的人才。⑵①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②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③文化戰爭是指發達國家向別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傾銷其精神產品、文化產品,進行文化侵略,使這些國家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們精神產品的俘虜,喪失本土文化,進而威脅國家安全。⒉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說明發展文化產業有什么意義?P23⑴從物質生活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收入,改善了人們的消費結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⑵從精神生活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精神產品和精神財富,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⒊你還能從社會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中感受到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P23⑴美國科技的高速發展,特別是航天、計算機、生物工程的飛速發展,使其在經濟、軍事方面的競爭力占據世界領先水平。(2)美國的電影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全世界有很強的競爭力。(3)日本教育、科技的發展,使之迅速成為第二經濟強國,日本卡通漫畫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世界同行業競爭中居于領先地位。(4)近年來,我國廣告業發展很快,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等等。⑸日本、韓國的電視;(日流、韓流)⒋今天,中國文化為什么能夠在世界各地贏得尊重與喝彩 P24⑴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⑵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⑶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滲透力;⑷中國文化包含著能夠與世界文化融為一體的因素;⑸中國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夠吸引世界各國人民;⑹世界各國的華人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條件;⑺亞洲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⑻中國經濟高速度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⒌應該怎樣提升中國文化競爭力 P24(1)對政府而言:①重視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②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戰略;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④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2)對青年學生而言:加強自身創新能力培養,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立志成才,報效社會。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一)異彩紛呈,交相輝映文化的物質載體和表現物主要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⒈民族節日(1)概念: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2)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達。(3)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⒉文化遺產①表現:文物、建筑物、遺址 ②地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③意義: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④保護:以名錄的方式確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并給予保護。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遺址、古墓葬、歷史遺跡等不可移動的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等可移動的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代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此相關的起居、實物、手工制品等。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部分: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自然遺產部分:武陵源歷史風景名勝區、九寨溝歷史風景名勝區、黃龍歷史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和古琴。(二)透視文化多樣性⒈文化多樣性的含義及產生原因⑴文化多樣性的含義。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⑵文化多樣性的原因。各國各民族之間經濟、政治、歷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⒉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各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個性和特征。--民族性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世界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綻紛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⒈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⒉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意義) 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重要性:①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⒊承認世界文化多樣性應遵循的原則⑴原則: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⑵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⑶意義:①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世界各國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發展;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針對文化的多樣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觀點說明的是什么道理?⑴對待文化的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間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2 “各美其美”說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⑶“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⑷“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的基礎上,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⒈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即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⒉文化傳播的途徑⑴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2)人口遷徙: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⑶教育: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⑷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商業貿易 人口遷徙 教育地位 商人進行的貿易活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意義 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典例 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徽商、晉商、印度商人、古希臘商人的經商活動等 我國歷史上的大規模人口遷徙、三峽移民、民工潮等 各種形式的學習、互派留學生、開設孔子學院等(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傳媒:文化傳播的媒介。傳媒的發展階段: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各有利弊)⒈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印刷媒體的推廣⒉大眾傳媒的形式——報刊、廣播、電視、網絡⒊大眾傳媒的特點——面向大眾、超越時空局限、匯集各地大量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依托現代信息技術)⒋大眾傳媒的地位——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大眾傳媒的特點及優點口語 報紙雜志書籍 電視 互聯網 手機短信 電子讀物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媒,具有渠道多、方法靈活、意義豐富、反饋及時的特點 內容準確,可以收藏 對信息的理解變得更生動、形象和真實 具有傳播同網、全球同時、受眾主動、雙向互動的特點 用精練的語言傳達豐富多彩的內容,不僅具有娛樂性,還具有情感性、藝術性和哲理性,讓人回味無窮 實現了文字、圖像、聲音的完美結合,使人在看圖閱文的同時可以聽音樂、寫文章、做筆記、復制文件總之,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最大程度的超越時空局限,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三)做文化傳播的使者⒈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義 ⑴對內--中華文化:①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②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③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④有利于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⑵對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③有利于加強交流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了解,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⒉中學生應怎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②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③借助傳媒、網絡、技術和知識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一、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⒈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⒉傳統文化的繼承包括哪些?⑴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⑵傳統建筑的繼承(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⑶傳統文藝的繼承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⑷傳統思想的繼承(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 傳統習俗 傳統建筑 傳統文藝 傳統思想含義 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或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文學藝術,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影響 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有悠久的歷史,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地位 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子 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等 有宮廷、民用、宗教、橋梁、園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兒胡同 京劇、武術、詩賦、散文、書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二)傳統文化在今天⒈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特點)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⒉傳統文化的作用——促進或阻礙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⒈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為什么必須正確對待傳統文化)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②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創造新生活。⒉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剔除。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呢 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看漫畫,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注:本題漫畫根據羅琪的《取之不盡》改編。)(1)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 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5分)(2)結合漫畫,分析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5分)(1)漫畫反映了社會上有些人熱衷于對中國古典名著進行影視翻拍的現象。中國古典名著蘊涵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用影視翻拍的方式對待中國古典名著,對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畫更主要的是提醒人們不應僅僅從中國古典名著中獲得創作源泉,對待中國古典名著應有正確的態度。(評分建議:考生只要從辯證兩個方面評價,均可酌情得分。)(2)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評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古典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斷章取義”。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二、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一)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⒈繼承與發展的關系⑴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⑵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⑶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2.如何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⑴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⑵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㈡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 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⑵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 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⑶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㈢教育在文化傳承中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⑴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⑵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 ,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⑶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第五課文化創新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一)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⒈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創新⒉文化創新的必要性——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⒊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⑴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⑵社會實踐活動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⒈創新的意義。創新, 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⒉文化創新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⒊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是什么?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⑴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具有決定作用。表現在: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⑵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具有反作用。 表現在: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總之,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三)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⒈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新的主體?途徑?為什么?主體:人民群眾途徑: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重要途徑: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原因:只有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⒉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是什么?自覺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二、文化創新的途徑(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縱向)⒈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⒉文化創新的具體途徑: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⑴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⑵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①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要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②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的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努力 之中。文化創新的“根基”是傳統文化。文化創新的“基礎”是社會實踐。⒊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二者之間是否矛盾不矛盾。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否則文化創新就會失去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要求文化創新體現新的時代精神。(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⒈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⑴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⒉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⑴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⑵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以我為主”,就是在對世界文化精華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為我所用”,就是辨證取舍、擇善而從,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注意: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及其關系。所謂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所謂外來文化,是指從異域傳入的外來文化其實,傳統文化中有外來文化,外來文化中有傳統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文化也會逐漸變成傳統文化,也就是說,消化吸收了的外來文化就變成了傳統文化。(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原則)⒈克服不利于文化創新的各種錯誤傾向⑴克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⑵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那種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被稱為“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被稱為“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創新的錯誤傾向,必須予以克服,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⒉怎樣進行文化創新?(總結)⑴我們要立足實踐(根本途徑)⑵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主體)⑶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具體途徑)⑷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具體途徑)--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輝煌。縱覽古今,文化只有創新,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今天,我們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綜合探究 建立“學習型社會”一、建設“學習型社會”⒈教育在文化傳承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教育和學習方式不斷改進,對文化傳承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⒉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①人類知識的總量激增,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爆炸”是人們不能不改變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方式;②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為教育和學習方式的改進提供了條件;③建立學習型社會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著文化傳承方式的新變革;⒊“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提出⒋什么是“學習型社會”?⑴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全民學習,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學習條件、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自覺的學習行為,學習、工作、生活相交融。終身學習,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成為人們實際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隨人的一生。就象坐標上的兩個數軸,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從兩個維度標示了人們的學習與其生存、發展的關系。⑵內在要求: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的平臺,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終身教育的平臺,使每個公民都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條件)⑶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目的: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理論依據⑴文化對經濟、政治有重大影響和作用⑵文化對人的重大影響和作用⑶文化競爭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⑷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繁榮的前提)⑸文化具有繼承性(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⑹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⑺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和學習方式不斷改進,對文化傳承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⑻建立“學習型社會”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隨著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知識總量的激增和更新速度的加快,為文化傳承方式的改進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手段。⒍如何建立學習型社會?⑴轉變教育觀念、學習觀念,改變教育、學習方式。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⑵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科技,尊重人才。教育成就人生,學習成就事業,知識創造未來。⑶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⑷充分發揮網絡等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學習。⑸推動教育信息化和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二、學習成就事業,知識創造未來⒈古訓“學海無涯”和“學無止境”在今天有什么新的意義?⑴新知識不斷出現,需要人們不斷學習;⑵知識創新在不斷進行,知識創新也是沒有止境的;⑶知識在不斷發展,需要人們不斷提高學習和運用能力。⒉對于文化傳承來說,相對于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學習型社會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嗎?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選擇、整理、傳承、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拓展:⑴憑借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存儲和多媒體功能使其信息收集、選擇、傳遞,真正實現了超越時空的界限。⑵拓展了傳播的對象和傳播的時間。⑶拓展了內容。三、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⒈怎樣做到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⑴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 ⑵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⒉“學習型社會”的如下特點 ⑴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所,事事是學習之機;⑵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⑶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人們需要學會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學習。(2008·廣東高考)看漫畫,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漫畫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應如何交流、借鑒與融合 解析:第(1)問,漫畫中只注重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違背了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要結合我們應克服的錯誤傾向來分析。第(2)問首先應該考慮什么是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然后考慮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問題,最后具體到該怎么做。(1)漫畫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國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的偏差。(2)①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文化之間,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有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應該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享世界文化創新成果。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古代輝煌的歷程殷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隋唐——宋元明——清(萌芽) (誕生) (發展) (強勢)(全盛) (延續) (沖擊)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發展時期 殷周時期 秋戰國時期 秦 漢 隋唐時期 宋元明 明清文化思想 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 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并廣泛吸收外域文化 延續著隋唐文化的輝煌,產生了宋明理學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傳入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作用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 進入了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 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 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二)薪火相傳,一脈相承⒈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史學典籍和包容性⒉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⑴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⑵史學典籍①作用: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②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③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三)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⒈中華文化在近代經歷了衰微的過程原因: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表現:(1)封建意識濃厚、民族意識薄弱、壓抑進步思想 (2)清朝:現代科技水平落后(3)鴉片戰爭后,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漸漸消失 (4)西學大量傳入中國⒉如何再創造中華文化的輝煌?⑴國家: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③對祖國的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⑵青年學生: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②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推陳出新、博采眾長。④培養創新精神,推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等。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表現在哪?①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表現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 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精神世界有獨特作用;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②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⒈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⑴作用: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獨特的作用⑵特點:歷史輝煌而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⑶地位: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⒉科學技術⑴地位: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發展貢獻巨大⑵特點: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⑶意義:⑴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⑵中國的科學技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⑴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⑵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⑶具體表現: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特征。(三)中華文化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⒈中華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⑴我國的雕刻建筑藝術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⑵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包括藏族、彝族、維吾爾族、朝鮮族文字等,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學。⒉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⑴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它們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③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⑵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意義: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⒊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⑴含義: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⑵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中華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 區域文化 民族文化區別 概念 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區別于其他民族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現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狀態、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內涵,以一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遺存物構成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心,經過一定的開發而形成的具有該地區特點的文化 所謂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共同體在歷史和現今所創造的能夠代表其共同特點的文明成果的總和特征 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征 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確的地理范圍 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涵延性與主導性的統一、兼容性與選擇性的統一聯系 ⑴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從大的視野看,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一部分;從小的視野看,中華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⑵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從世界角度看,中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獨具的文化形式。從中華文化內部看,中華文化呈現出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⑶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二者既相聯系又相區別。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區域,這樣同一民族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區域文化,比如同是漢族的齊魯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區域內,這樣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會呈現共同的區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組成的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一、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一)中華民族之魂⒈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⑴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⑵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⑶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⒉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就在于偉大的民族精神永不泯滅,它熔煉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即中華民族精神始終貫穿于我們民族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之中。(二)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⒈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民族精神滲透在整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貫穿整個民族歷史發展的全過程,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質,是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對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⒉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團結統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含義 是指中華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是指中華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 是指中華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是立國興邦之本。 是指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典故名言 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生財”“德莫大于和” “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業廣唯勤” “天道酬勤”“不畏強御”“勇者不懼”“勇于義而果于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言必信 ,行必果(三) 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⒈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⑴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⑵什么是愛國主義 革命導師列寧曾經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⒉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作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⒊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為什么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新時期,我國愛國主義的主題是什么?原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一)薪火相傳,越燃越旺⒈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⒉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項目類別 主要內容井岡山精神 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于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長征精神 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延安精神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紅巖精神 勤奮達觀、堅韌不拔,棄舊圖新、勇于奉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西柏坡精神 敢于斗爭、勇于勝利,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軍民團結、同舟共濟,民主集中、協作統一,謙虛謹慎、艱苦奮斗(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項目類別 主要內容雷鋒精神 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大慶精神 愛國主義、艱苦創業、求實和奉獻精神抗洪精神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載人航天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二) 永遠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⒉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⒋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面對這種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三) 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⒈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是時代課題⒉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重要性: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要求:當代青年要結合新的實踐要求,繼續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我們應該怎樣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民族精神 ①結合新的實踐要求,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②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綜合探究: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⒈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怎樣?原因:⑴必然性: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②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⑵必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③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怎樣:①要發揮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③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④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關系?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②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二、“環顧世界的沉思”⒈我們當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義。⑴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⑵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⑶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圖謀,以及各種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強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從而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三、“回顧歷史的教訓”我們應該弘揚和培育什么樣的民族精神 我們應該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四、“面對未來的選擇”⒈為什么中國一些青少年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等節日 ⑴西方文化對我國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影響重大;⑵年輕人求新、好奇心理,促使他們借助洋節來張揚自我、滿足精神追求;⑶商家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⒉我們當前應該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心骨”的作用;⑵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⑶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⑷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中華民族精神基本內涵的關系: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① 愛國主義是核心,它滲透在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切領域。②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成員得以繁榮昌盛的基本條件;③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的擴展和延伸,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撐;④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實踐愛國主義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本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一)當代文化生活素描⒈當代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特點①老少咸宜—《貓和老鼠》 ②商業性—報紙、雜志③能迅速被接受—數碼相機、各種網絡游戲 ④文化快餐—流行歌曲當前文化生活和消費還有哪些特點?①文化生產的個性化、盈利性、規模化、產業化, ②文化消費的從眾性、時尚性;③文化生產的民族性, ④文化消費的從眾性、時尚性。等等。⒉文化生活色彩斑斕的原因: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②大眾傳媒的影響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而文化生活的多樣性側重指文化消費、文化傳播與文化選擇。前者主要就文化本身而言,后者則強調人的選擇,體現人與文化的關系。(二) 文化生活的“喜”與“憂”喜 憂原因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 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表現 ①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④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 ①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 ②迎合低級趣味③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啟示: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帶來的問題,從國家和公民角度看應該如何應對?⑴國家(政府):①對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加強管理,正確引導。②加強法制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提高經營者素質,依法制裁取締文化市場的混亂現象和違法行為,以保證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健康有序發展。⑵公民:作為公民,應當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既要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⑶從商家來講:遵紀守法、講究職業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三)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⒈人們對文化的需求特點: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原因:⑴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不同民族、職業、年齡、經歷和教育程度⑵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⒉我們所提倡的大眾文化: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形式:包括經典的和流行的,傳統的和時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嚴肅的和娛樂的,等等。無論什么類型、風格的文化,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區別于與西方學者“盈利性、市場化、受眾廣”的觀點※“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流行文化就像是快餐、啤酒,容易被人接受,快速、直接、極易刺激人們的感官。經典文化就像是滿漢全席、陳年老釀,有著高貴的氣質,使人回味無窮。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流行文化經過時間的篩選也能能為經典文化。⑴不能簡單、片面地說誰的價值大。⑵衡量一個文化作品是不是經典作品,主要看它的內容是否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而衡量一個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體是否廣泛,是否在一定時期內受到人們普遍喜愛。⑶流行的能夠經受住時代的考驗也可成為經典的,真正經典的作品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在社會中持續流行。只要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的文化,都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①流行文化并不代表著經典文化,并不代表著主流文化、先進文化,一些流行文化還可能帶著舊文化的糟粕;②經典文化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精神最好詮釋;結論:經受的住時間的考驗,為不同時代人們所普遍喜愛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經典作品;真正的經典作品,具有超越時空的非凡魅力,會在社會中持續流行。經典文化和流行文化是兩個不同范疇。經典文化是經過歷史積淀選擇出來的有價值的文化,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特點,往往具有深厚的內涵,但其內容的厚重性使得其形式相對滯后。流行文化則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征,易于被廣大的青少年所接受,能夠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緩解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及心理壓力,但其內容則往往比較膚淺,一些頹廢甚至色情、暴力的東西,不利于青少年科學“三觀”的形成。⒊怎樣發展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怎樣才能創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競爭力的“主旋律作品”?)⑴弘揚“一個原則”,即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⑵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⑶努力“三貼近”和“三創新”,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⑷大力倡導“四種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注:漫畫1、2分別根據華君武的《閻王開發中心》、方成的《最新配方》改編⑴漫畫1、2分別反映了怎樣的不良文化現象?(2分)⑵這兩類文化現象有何不同?如何解決漫畫中反映的問題?(8分)⑴漫畫1反映了落后文化現象,漫畫2反映了腐朽文化現象。⑵①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的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如人們常見的看相、算命、測字、看風水等。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都是腐朽文化。解決方法:①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③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④加強自身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二、在文化生活中選擇(一)陽光下的陰影⒈文化生活對人們的影響具有雙重性⑴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展了文化視野,活躍了文化思想,激發了人民群眾參與文化生活的熱情。⑵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尋求各種機會蔓延,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⒉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⑴置身于文化生活的海洋之中,如果我們不能把握正確的航向,是非觀念模糊,良莠不分,就會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⑵我們越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二)提高眼力,拒絕污染⒈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表現 含義 危害 存在原因 態度落后文化 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出現,如:看相、算命、測字、看風水等 迷信、愚昧、頹廢、庸俗色彩的文化 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①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習慣勢力根深 蒂固;②西方腐朽文化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沖擊;③市場經濟 對文化的雙重影響,市場經濟的自身弱點反映道精神生活中來,滋生不良思想。 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 邪教、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化、淫穢色情表演 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 堅決抵制、依法 取締誤區警示: “傳統習俗”就是“落后文化”嗎 所謂傳統習俗,是指世代相傳的社會風俗習慣,是過去若干代人風俗習慣的積累;而落后文化則是指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落后文化并非僅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通過傳統習俗表現出來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國傳統習俗中既有前人積累的精華,也存在糟粕性的內容,我們應當保留傳統習俗中的精華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誤區警示: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是一樣的嗎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對社會都有著嚴重的危害,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落后文化是指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它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對待落后文化,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對待腐朽文化,則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三) 奏響主旋律:文化激蕩看主導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各種思想文化總是相互沖擊、交匯、融合,奔騰向前,永不停息。⑵今天,我們面對的文化有傳統的和現代的、外來的和本土的、先進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積極的和頹廢的,等等。⑶各種各樣的文化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占據主導地位⑴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⑵原因: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⒈當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導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②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⒉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原因:①呈現出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③社會主義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①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⒋我國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第九課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一)肩負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使命⒈中華文化在近代出現衰微⑴中華文化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到了近代經歷了衰微的過程。⑵原因:中國仍然處于日趨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經濟、政治、文化都落后了,而此時西方工業文明正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并給中華文化帶來了沖擊。⑶結論:奉行“全盤西化”論或“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先進文化。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⑵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含義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⑶當代發展先進文化的目標?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導:馬克思主義 目標: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公民如何:①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③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揚向上。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理論基礎 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和外國文化有益成果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特點、本質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核 心 社會主義主 體 人民群眾目 標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根本方向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工作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終目標 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根本任務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途 徑 重在建設,多管齊下(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⒈為什么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⒊為什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⑴原因:①理論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②現實原因—多種文化并存,不能放任自流⑵意義: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⒌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①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③在文化建設中,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④著眼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⑤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們樹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⑥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⑧建設和諧文化,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積極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文明風尚。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緊緊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三)高舉旗幟。科學發展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⑴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什么樣的文化建設,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⑵在文化建設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①這個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②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