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單元 文化與社會第一課 文化與生活教學重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教學難點文化的概念。 三維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文化的基本內涵,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2.了解文化表現方式的多樣性以及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3.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關系,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化欣賞和主動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參與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2.感受文化的力量,體會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戰略任務的重要性。1.1 體味文化話題導入文化,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詞匯。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說,文化是知識;有人說,文化是藝術;有人說,文化是閱歷、是學歷。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這就是我們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首先我們要弄明白文化到底是什么?一、文化的內涵我們講文化生活,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板書:文化是指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知識拓展】什么是意識形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呢?◎意識形態是關于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種系統化了的思想觀念體系。◎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各種現象和事物的總的看法,其中包括社會觀、自然觀以及倫理觀、審美觀等。有了世界觀,也就會產生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主要是指人們對人生問題的總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目的、態度和理想等。◎價值觀主要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以及價值大小的一種認識和評價。準確把握文化的概念應注意兩點。第一,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第二,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經濟的和政治的現象。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現象問題情景“發生在公交車上的鏡頭”問題探究 西裝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氣未脫的學生,誰更有文化?這里的“文化”是什么意思?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獲得和享用文化。從剛才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文化還有另一層意思:2.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人們的文化素養總是要通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體現出來。這樣,我們通過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就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過渡)人們常說,精神不是萬能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說明精神現象不能獨立存在,它總要依附于一定的物質條件。精神離不開物質,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3.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例如,一個時代的文化、審美等,必然表現在這一時代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甚至表現在這一時代的雕塑、建筑、時裝等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中。而這些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也記載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因此,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都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文化現象,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引導學生閱讀第7頁的“專家點評”后進一步指出:要正確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一詞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多義性,把握“文化”的含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廣義的“文化”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用來區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區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人的活動。這種廣義的“文化”概念與“文明”的含義相近。例如,考古學中講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這種廣義的文化。(2)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3)我們所講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這種廣義的“文化”,也不同于這種狹義的“文化”。二、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例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等……2、文化活動的基本表現人類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3、文化的價值和作用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述了文化的含義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政治現象、經濟現象,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民族、社會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我們要從中體會文化的含義以及發展文化事業,特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意義。板書設計:課后作業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活動屬于文化現象的有( ?。?br/>①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②參加學校運動會?、蹍⒓友葜v會?、軈⒓游膶W社 ?⑤瀏?覽網站?、弈硣h員競選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①屬于經濟現象,⑥屬于政治現象,故選C項。2.下列屬于文化現象的是( )①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 ②張家寨、九寨溝的自然風光?、鄱鼗湍呖叩娘w天壁畫?、艽筱肟谖幕z址?、葑诮袒顒?、宗教教義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術 ⑦倫理道德觀念?、嗌a資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鄉鎮企業 ⑩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答案:C解析:解答本題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文化的內涵。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據此,應選C項。1.2 文化與經濟、政治話題導入:我們常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筑,那么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又處于怎樣的地位呢 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起來。我們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經濟越發展,政治越進步,越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這是為什么呢?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學習下面的內容——文化與經濟、政治。推進新課: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則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第一,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板書)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并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問題探究: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經濟發展了,文化就一定會發展起來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過渡)師: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同時對經濟、政治以能動的影響。第二,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板書)師:一位哲學家曾作過這樣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br/>(過渡)師:文化不但有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的關系,在當今時代下,文化還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1、文化經濟相互交融當代經濟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即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密不可分,它們不斷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現是:物質產品中文化內容的價值比重迅速增長,許多消費品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過批量復制的方式通過市場大規模傳播。正是在這種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過程中,文化產業日趨興盛起來。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主要表現在: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了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一方面,文化素質影響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水平提高了,人們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動的領域就越廣,民主法制和權利意識就越強,這些都會影響人們的民主素質和民主水平,使人們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行使民主權利。另一方面,,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還表現在它與國際政治的相互交織上。由材料可知,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得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綜合國力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文化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愈益突出的一個方面。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是軟國力,但其作用并不“軟”。一定的文化,對于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于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凝聚力,對于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及其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事實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思想文化上的獨立,就不會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獨立。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今時代,思想文化作為國家、民族獨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突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在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在文化上一味地搞封閉、限制、排斥是不可取的,需要加強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當然,也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一味地否定自己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別國主流文化任其泛濫。我們既要牢固樹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要推陳出新,在文化上相互借鑒、交流,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世界文化的發展。關于這一點,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涉及。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述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通過學習討論,我們知道了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國際競爭中有重大作用,我們要從中體會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積極發展文化事業,特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意義。板書設計課后作業一、問答題5.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了,社會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的情況,也有不同步的情況。(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上述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作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