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江蘇省2011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講義(十)——必修Ⅲ文化生活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考綱要求】(三)、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A)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2.(B)理解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3.(B)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4.(A)了解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5.(A)了解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6.(B)理解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四)、文化的繼承與發展:1.(A)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2.(C)說明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3.(B)理解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4.(A)了解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5.(B)理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五)、文化創新:1.(B)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2.(B)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3.(B)理解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系;4.(B)理解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5.(C)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知識結構】【知識總結】(三)、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A)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②表現:文化多樣性內容上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的多樣性。⑴ 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⑵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⑶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2.(B)理解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①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 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②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個性: 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個性:各民族間 和 、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從哲學角度看,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體現了矛盾的 和 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3.(B)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正確態度:既要 ,又要 ,相互借鑒,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意義(原因):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 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 ,培育好發展好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 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每個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原則:必須遵循 的原則。既要反對封閉主義,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4.(A)了解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5.(A)了解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傳媒(傳播媒介),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到發展階段。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 的推廣為標志的。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稱為 。它已成為傳媒的主要手段。大眾傳媒的特點: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傳媒的主要手段。6.(B)理解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為什么:一方面,可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我們既要更加熱情的歡迎世界各國 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 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四)、文化的繼承與發展:1.(A)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特點:相對的 、鮮明的 。影響:從歷史發展看,傳統文化如果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雙重作用)。從性質看,一個民族、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影響)。2.(C)說明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正確態度: ,去其糟粕, ,古為今用。具體要求:①面對傳統文化,要 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 。②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 。③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 的、 的東西,必須 ,自覺加以 。3.(B)理解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① 是 的必要前提, 是 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個 的兩個 。文化繼承對傳統文化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同時,又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傳承就是在 的基礎上 ,在 的過程中 。③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4.(A)了解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① ,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② 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③ 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的發展。④ 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越來越大。5.(B)理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 活動,具有 、 、 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表現在:①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 ;②教育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和運用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③隨著 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五)、文化創新:1.(B)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①文化創新是 發展的 ,是文化創新的 。實踐,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性的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 ,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有價值的文化創造。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 。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 ,需要,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 。 2.(B)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①(對于此文化自身而言)是文化富有 的重要保證。②(對于社會實踐而言)文化創新可以推動 的發展。文化源于 ,又引導、制約著 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文化創新,不是被動的反映環境的變化,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 的需要創建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 服務。推動 ,促進 ,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③(對于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創新能夠促進 的繁榮。失去 的文化,意味著喪失了 的機能,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只有在 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 ,民族文化才能 。不斷繁榮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旅。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 的重要保證。 3.(B)理解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在 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 ”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 ”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①一方面,不能離開 ,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 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 。②另一方面,體現 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4.(B)理解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在 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又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 。①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的 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②在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過程中,必須以 為營養、吸收充分外國文化的 。這就需要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的分析態度。正確對待文化競爭和文化合作,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②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 、 。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 。 5.(C)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正確處理傳統與當代,民族與外來文化的關系):①克服“ 主義”、“ 主義”的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 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②克服“ 主義”和“ 主義”的傾向(即一味推崇 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于 的實踐,著眼于 不斷增長的 需求,在 和 、 和 文化的交匯點上,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大膽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鞏固練習】1.有人說:“文化遺產積淀著久遠的歲月印痕,記錄著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①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③屬于各國的文化財富,滿足各國人民的精神需求④是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不可再生資源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2.(2010年安徽卷)截至2009年10月,我國已有昆曲、端午節等29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躍居世界第一。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因為①文華遺產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②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③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④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實現人類文明的趨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一篇名為《提議淘汰四生肖》的帖子,稱十二生肖中的鼠、蛇、雞、豬人們不大喜歡,建議它們應該“下崗”。專家說提議者不懂民族文化,因為十二生肖是A.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 B.中國傳統文化中凝固的藝術C.中華民族精神的火炬 D.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寶貴文化遺產4.服飾,包括衣服、鞋帽、頭飾、佩戴等等,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體系,憑著它大體可知是哪一民族。這表明A.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B.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C.民族服飾是識別不同民族的唯一標志D.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5.木槿花是韓國國花,象征著大韓民國歷經磨難而矢志彌堅的民族性格。美國人認為玫瑰是愛情、和平、友誼、勇氣和獻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定位國花。俄羅斯選向日葵為國花,表達了俄羅斯人民向往光明,厭惡黑暗的情感。這反映了A.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B.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C.文化的傳承性和創新性 D.文化的穩定性和時代性6.“對本國文化的了解愈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這表明A.了解本國文化就能了解西方文化B.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規律C.不了解中國文化就不能認識西方文化D.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7.(2010年江蘇卷)近年來,中國民樂在歐洲的主流音樂廳多次上演,為歐洲聽眾帶去了充滿中國韻味的音樂享受,受到了較高的評價。這表明A.不同國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國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8.2010年1月1日~17日,中國僑聯主辦的“五洲同春”文藝晚會在加拿大、美國的六場演出,場場成功、場場精彩。這從一個側面說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能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③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④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來越占主導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2009年10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開幕式上致辭指出,世界各種形態媒體,不分文化異同、水平高低、規模大小,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處、求同存異、交流互鑒。這表明A.要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B.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C.世界媒體峰會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 D.民族文化無論優劣都應相互交流借鑒10.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霍普金斯認為,21世紀的中國,有能力利用自身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幫助世界各國建造更加良好的關系,可能會成為世界的領導者。霍普金斯的觀念中,值得肯定的是A.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 B.中華文化包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C.中華文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D.中國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11.德國地理學家馮 李希霍芬將中亞與中國進行絲綢貿易的商道稱為“絲綢之路”。然而,商人們運輸的不僅僅是商品,在進行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古希臘的哲學、科學,中國的印刷術,阿拉伯人的數學等文化也相互交流。這充分印證了在很長的人類歷史中 A.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B.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C.古代商人們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D.不同文化既沖突又共處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流 12.(2010年北京卷)文化是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網絡電視、手機報、電子書等新媒體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催生了數字出版等新的文化產業。這說明,技術是①文化創新的不確定因素 ②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③文化多樣性產生的根源 ④推動大眾傳媒發展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10年江蘇卷)高鐵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在廣州喝早茶,到長沙聽笑話,再到武漢賞櫻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饃,下午到嵩山看少林”。這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①改變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們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傳播方式 ④擴展人們的文化視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14.央視開播的《星光大道》、《全家總動員》通過其強大的媒體優勢及節目創新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成就了許多人的明星夢,也成為商家必爭的優質電視廣告宣傳載體。這說明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②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④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15.(2010年浙江卷)150多年來,一些重大發明,如照明、通信、汽車燈技術,都是在世博會上面世后才逐漸轉化為主流產業的。從文化生活角度看,這是因為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B.文化的傳播與交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C.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D.現代大眾傳媒超越時空的強大功能加速了文化傳播16.通過 “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的傳承方式是A.人際傳播 B.傳媒宣傳 C.教育 D.思想運動在一個和諧的社會,全體人民不僅“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而且“學有所教”。據此回答19—20題。17.之所以高度重視教育,是因為教育①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②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③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④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18.“學有所教”的提法與我國古時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十分相似。這說明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③傳統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④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19.2010年2月28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征求意見稿公布,向社會各界征集意見建議。國家之所以高度重視教育,是因為教育A.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 B.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C.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D.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0.春節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一直延續至今且經久不衰。這表明傳統文化具有下列特點①相對穩定性 ②鮮明民族性 ③特有包容性 ④全面開放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1.(2010年江蘇卷)中央電視臺開播《百家講壇》以后,一些艱澀高深的傳統經典經過現代詮釋變得通俗易懂,富有時代氣息,為大眾所接受。這說明A.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能夠因時而變 B.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C.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認同感 D.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22.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開幕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旨在通過兩岸共同搭建漢字藝術交流平臺,繁榮兩岸漢字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情意。這說明①傳統習俗是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②兩岸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③主觀能動性決定著辦事情能否取得成功④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23.右邊漫畫告誡我們必須A.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B.抵制西方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C.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D.重視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24.(2010福建卷)福建省惠安女服飾以其“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的特色,在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它適應了當地勞動的需要,汲取了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這體現了A.傳統服飾文化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影響B.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飾文化使中華文化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D.堅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25.下列關于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三者關系的理解,正確的是 A.文化自身繼承和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B.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C.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D.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26.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創新的關系是A.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21世紀教育網 B.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C.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目標 D.文化創新是文化多樣性的集中表現27.漫畫在現代中國的報刊中比比皆是,然而漫畫并不“原產”于中國,而是向西方畫界學習得來的。但目前漫畫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A.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社會實踐 B.文化創新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 C.文化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 D.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有利于發展民族文化28.“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雖然底蘊深厚,但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也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這啟示我們A.要保持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B.對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C.實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必須拋棄傳統文化D.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承襲2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文化創新的角度看,這體現了 A.文化創新就是要謙虛地借鑒吸收其它民族的一切文化B.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博采眾長C.只要有開闊的胸懷與謙虛的精神就能實現文化創新D.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的障礙已經消失30.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一代文化先驅,正是吸納和借助了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學思想,才建構了他們的現代文化思想,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這啟示我們A.文化要發展就應該兼容并收,海納百川 B.文化要發展就應該棄古學西C.文化要發展就應該吸納和借助西方文化 D.文化要發展就必須大膽革新31.到現在為止,有些長期從事醫療工作的西醫工作者對中醫仍然持有一種偏見,認為中醫是“偽科學”,對這種偏見,從認識的角度講,這表現出①崇洋媚外 ②民族虛無主義 ③守舊主義 ④不愛國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32.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既有過“兼收并蓄、全盤繼承”的守舊主義,也有“全盤拋棄,徹底西化、完全歐美”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它們的共同錯誤在于A.否定了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性 B.違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C.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D.違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33.右圖上海世博會會徽形似漢字“世”,“”世”與數字“2010”以及英文書寫的“EXPO”、“SHANGHAI CHINA”巧妙組合。這表現出文化發展是①中西合璧,多元融合 ②社會實踐發展的動力和源泉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參考答案:CBDAB BBAAD BCDAC CDCDA ACADA ADBBA BBB世界文化的魅力:民族節日、文化遺產透視文化多樣性:表現、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原因、態度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生活中的文化傳播:途徑(遷徙、商貿、教育)大眾傳媒:特點文化交流:意義、做文化傳播的使者文化在交 流中傳播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相對穩定性、鮮明民族性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傳承與創新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的源泉與作用文化創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創新與繼承的關系)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反對守舊、封閉主義;歷史虛無、民族虛無主義文化創新的途徑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