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辯證唯物論1、世界物質性原理【原理】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主觀主義(主要包括教條主義或者本本主義、經驗主義)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充分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和認識客觀事物,注意把握全面、變動、整體的客觀實際;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各種主觀主義以及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堅持主觀和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原理【原理】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在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方法論】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3.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原理【原理】社會的產生,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方法論】我們在認識社會和進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時,一定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4.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原理【原理】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情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方法論】我們應當在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著重從主觀方面努力,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5.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反對】①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 ②片面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6.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⑴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⑵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⑴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⑵要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思想意識。【反對】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7.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⑴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⑵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⑶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⑴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⑵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反對】 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或認為規律可以創造和消滅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唯心主義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8.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⑴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⑵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簡而言之,即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⑴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⑵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反對】⑴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⑵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形而上學錯誤。9.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方法論】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10.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辯證唯物主義在確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方法論】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反對】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二、唯物辯證法——聯系觀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⑵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⑶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世界觀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原理】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違背事物聯系的客觀性,會受到懲罰。 【方法論】⑴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⑵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反對】①否定聯系的存在,②主觀臆造聯系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即事物聯系具有多樣性。【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⑴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⑵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反對】以一種聯系概括事物之間多種多樣的不同聯系,否認聯系的多樣性。4.聯系的條件性原理【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但具體聯系的存在和發生作用都是有條件的。【方法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聯系的條件性。【反對】忽視聯系的條件性,認為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5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⑴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⑵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②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方法論】⑴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⑵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總之,要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反對】①只重視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于不顧的本位主義。②只考慮整體利益,忽視局部利益的做法。6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事物都處于因果聯系的鏈條之中,因果聯系普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確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預見性和自覺性。三、唯物辯證法——發展1.發展的普遍性及其實質原理【原理】⑴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發展的,⑵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方法論】發展的觀點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的靜止論(如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和安于現狀)2.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原理【原理】⑴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即前途是光明的;⑵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論】⑴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⑵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反對】①盲目樂觀主義; ②悲觀主義。3.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⑴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⑵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⑶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方法論】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⑵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反對】反對兩種傾向:⑴拔苗助長、急于求成,⑵優柔寡斷、缺乏信心。4.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原理】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方法論】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反對】①否認內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作用,②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影響5.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事物的運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方法論】既要承認絕對運動,又要承認相對靜止。6.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方法論】不能把物質和運動割裂開來。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7.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原理】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觀察問題。具體做法(適用于發展觀、循環經濟等材料) ①要如實地把事物看作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過去、現在、將來) ②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產生、發展、滅亡) ③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重點)8.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⑴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⑵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⑶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⑴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⑵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反對】 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或認為規律可以創造和消滅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唯心主義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四.唯物辯證法——矛盾觀1.對立統一(矛盾)的觀點【原理】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或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兩種基本屬性。①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一方面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另一方面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方法論】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反對】割裂對立統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一或離開統一談對立。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⑵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方法論】⑴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⑵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包含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用全面觀點(即一分為二的觀點或兩點論)看問題,防止片面性。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⑴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⑵它主要有三種情形:①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②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論】矛盾的特殊性世界觀要求我們堅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反對】割裂對立統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一或離開統一談對立。【關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2)意義(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3)怎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①具體分析客觀實際:a、具體分析本地區的客觀實際;b、具體分析變化發展了的客觀實際。②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a、具體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的不同特點,并區別對待。b、具體分析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c、具體分析事物矛盾雙方的不同特點,并結合其特點分別加以把握和解決。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⑵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世界觀要求我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 ①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視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 ②只看到矛盾特殊性,忽視矛盾普遍性,看不到萬事萬物的聯系。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原理】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⑴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抓主題,抓主線,抓首要任務,抓突破口······),⑵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要統籌兼顧。總之,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原理】矛盾雙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⑴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⑵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⑴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辯方向,識大局,認清性質,看清主體,看到實質,從總體上看,本質上看,看到大多數,九個指頭·······)又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總之,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證關系原理【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復雜事物中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在矛盾雙方中有主次方面之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都是不平衡的,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①堅持兩點論: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把握主要方面,又不忽視次要方面即支流。 ②堅持重點論: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著重抓住主要矛盾即抓重點;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反對】 ①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因為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②形而上學的均衡論,因為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8.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連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五、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原理【原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客觀規律、客觀條件和一系列的主觀因素制約著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尊重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端正主觀動機,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原理】 ⑴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⑵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簡而言之,即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⑴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⑵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反對】⑴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⑵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形而上學錯誤。3.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任何本質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但現象和本質不總是一致的。【方法論】我們要透過現象把握事物本質。4.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原理【原理】真理、科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5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創造必要條件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6.認識是發展的原理【原理】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領域內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7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原理【原理】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指導。【方法論】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8.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原理【原理】合理想象是立足于已知事實,根據已知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方法論】重視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發揮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特殊作用,并善于把二者結合起來。9實踐的含義及特征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的含義:⑴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⑵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特征:⑴客觀物質性;⑵主觀能動性;⑶社會歷史性10、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⑴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⑵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學理論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對于人們的改造世界的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方法論】⑴它要求我們首先要重視參加實踐,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⑵要重視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⑶總之,要做到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①脫離實踐,夸大認識的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②只承認實踐決定作用,忽視認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錯誤。1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原理】⑴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其方法論是: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⑶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⑴把握真理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⑵要求我們不要害怕錯誤,但要正確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反對】①認為有絕對真理的存在。②把真理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12真理客觀性原理【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由于真理所反映的對象——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具有客觀性,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因此,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方法論】①劃清真理與謬誤的界限。②堅持用實踐去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反對】①混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檢驗認識的正確性。13認識過程的特點原理【原理】⑴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⑵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⑶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方法論】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反對】①混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檢驗認識的正確性。六、歷史唯物主義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辨證關系原理【原理】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⑵社會意識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②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⑴用實踐觀點把握社會生活的本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⑵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反對】 ①歷史唯心主義 ②機械唯物主義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⑴要樹立群眾觀點(基本內容:相信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堅持群眾路線(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⑵要求中國共產黨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說明:劃曲線一句也是對政府的要求)【反對】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原理】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注意:正確價值觀起積極導向作用,錯誤價值觀起消極導向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⑴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反對】個人主義,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價值觀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原理【原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具有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還會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立場不同而不同。【方法論】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⑴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尤其要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要反對損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5人生價值及其實現的原理【原理】人生價值的內容:(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2)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方法論】人生價值的創造和實現:(1)在勞動與奉獻中創造價值,(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反對】①脫離社會實際的盲目蠻干; ②片面強調社會條件、社會環境而無所作為6個人與社會相統一的原理【原理】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方法論】個人與社會相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即既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反對】 ①個人英雄主義;②片面強調社會條件、社會環境而無所作為的觀念和做法。7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互為前提而存在,但是它們并不是一致的。這要求我們個人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同時集體要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滿足個人的正當利益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關系原理【原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集體經濟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這要求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9集體主義價值觀【原理】堅持國家 集體和個人利益想結合,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方法論】我們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1) 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2) 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3) 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須把理想植根于現實中,艱苦奮斗,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10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原理【原理】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另外,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主要受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要求我們重視社會環境,尊重社會規律,利用社會提供個有利的條件,努力提升個人素質,為社會進步做貢獻11.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這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有利的客觀條件,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12.崇高理想作用的原理【原理】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這要求我們把個人志向個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同祖國,同人民,同人類的命運永遠的結合在一起。13. 理想和現實辯證關系原理【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理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對人生與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理想來源于現實,理想高于現實,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方法論】①人生理想設計既要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又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②要在尊重規律和條件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反對】①沉醉于幻想之中。②安于現狀,缺乏目標,迷失方向。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