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一、考點解讀:理解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理解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理解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理解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運用價值規律分析相關的經濟現象;理解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二、考點講解(一)、影響價格的因素總思路:A.影響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有:①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格是受價值規律支配的。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 ③貨幣的價值量(成反比)。④紙幣的發行量。 ⑤國家的宏觀政策(價格政策等宏觀調控)。⑥其它:氣候、時間、地域、生產、宗教信仰、習俗、季節、購買心理、流通環節的多少等。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B.不影響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有:①商品的使用價值(優質產品之所以優價是因為其價值大);②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當然,個別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有實力定較低的價格) (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只有商品價值對價格起決定作用,在通常情況下,價格的變動主要受供求的影響。)1、供求影響價格(1)供求是影響價格的直接因素,氣候等是影響價格的間接因素。間接因素通過直接因素起作用。(2)供給、需求對價格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供給量多,則商品價格低;反之亦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多,則商品價格高;反之亦然。(3)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賣者起主導作用。買方市場:供過于求,“貨多不值錢”,買者起主導作用。2.價值決定價格(1)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商品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場里的商品價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為它們的價值量不同,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成正比。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反之,則越低。①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②價值總量:是指某一部門或某一商品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價值量總和。公式表示:價值總量=商品數量×單位商品價值量(2)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a正確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現有” :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現在的。“正常”:是指生產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條件。 “平均”:是指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平均勞動時間。b同種商品(同規格、同質量),其價值量是相等的。c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形成的。(3)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意義(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于個別商品生產者的意義)①率先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其個別勞動生產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其生產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競爭中就處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②如果生產某種商品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則意味著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則該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商品的價格降低。(講解:這就是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價格很高而經過一段時間價格回落的道理)。注意:a個別勞動時間和商品價值量無關,因此改變個別勞動時間沒有意義。 b個別生產者不能改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個別生產者沒有意義。c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能賺錢,可能虧本。 d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形成;在流通中實現。(4)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意義: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社會財富(產品數量)的增加,同時意味著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商品價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明確幾對關系:①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正比 因為: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②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反比 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耗費在單位商品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反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反比 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耗費在單位商品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④商品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無關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⑤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的關系:不變 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所以商品的價值總量不變。⑥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的關系:正比 因為: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所以價值總量增加,商品生產者獲利就會增多。單位商品價值量 同一勞動同一時間創造的使用價值總量(即產品數量) 同一勞動同一時間創造的商品價值總量社會勞動生產率↑1倍 ↓1倍 ↑1倍 不變個別勞動生產率↑1倍 不變 ↑1倍 ↑1倍3.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1)基本內容第一,在商品生產領域: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第二,在商品交換領域: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生產決定交換,兩者是前因后果的關系)。正確理解等價交換a等價交換的含義:貨幣出現以前:交換雙方商品的價值量相等;貨幣出現以后:價格與價值相符。b等價交換原則只適用于商品經濟活動,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否則會誘發權錢交易、見利忘義。c等價交換只存在于商品交換的平均數中。d等價交換原則并不存在于每一個別場合,(是從總體上說的)、( 只存在于平均數中)。e商品是一個天生的平等派。(買賣雙方地位平等、機會均等地進出市場,平等競爭,平等交換。)(2)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唯一表現形式。價格與供求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價格:之所以會波動→因為供求影響價格。之所以不會無限漲落→直接原因是價格也會影響供求。根本原因是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供求變化,價格不一定變化。 供求緊張≠供不應求市場形成價格(價格由市場決定):即價格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由價值決定,受供求影響。供求、價值都可能是某商品價格變化的主要原因,但只有價值才是根本原因。(3)價值規律的作用①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經濟資源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棒子)。②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鞭子)。③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篩子)。價值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條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既不是人類社會所共有的規律,也不是某一個社會(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存在價值規律,這也是正是我們為什么放棄計劃經濟而選擇市場經濟的客觀原因。)辯證地看待價值規律的作用a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需要輔之以政府的宏觀調控。b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三個方面的調節作用,可以歸結為一點,即:促使社會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和經濟效益的提高。c市場能夠較好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說到底是通過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二)、價格變動的影響1、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商品自身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①一般說來,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一般說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變動會引起其需求量的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這種普遍現象被稱為“需求法則”)“買漲不買跌”不違背需求定理。(需求定律認為,一般來說,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化,但“買漲不買跌”似乎與這一定理相反。但是當我們引入“預期價格”這個概念時,我們也完全可以將這種相反的情況納入需求定理的意義范圍內。因為當價格上漲時,人們心里的預期價格卻是低的。比如當物品的價格從9元上漲到10元時,人們會認為從現在這個10元開始,這個物品現在的價格是最低的,因為他們預期以后的價格會越來越漲,11元、12元、13元...。因此當價格上漲時,人們的需求購買行為選擇的仍然是價格最低的時候。反之亦然。可見人們的“買漲不買跌”仍然是受需求定理支配的。)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需求彈性)不同。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小,高檔耐用品的需求彈性大;可代替程度高的商品需求彈性大,可代替程度低的商品需求彈性小。補充:最高限價(也叫限制價格、低價政策)和最低限價(也叫支持價格、高價政策)最低限價:對需求彈性小的某些商品(如糧食),政府可以實行最低限價(即此時高于供求形成的正常價格),以保護生產者的利益;但其結果是該商品供過于求,則政府必須以相應措施應對。最高限價:對于需求彈性大的某些商品(通常對消費者的生活有重要影響,如醫院的專家門診),政府可以實行最高限價(即此時低于供求形成的正常價格),意在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其結果是該商品供不應求,可能導致搶購或黑市交易,則政府必須以相應措施應對。(2)相關商品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①替代品的含義 ②互補品的含義③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反之亦然。在有互補關系的商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不僅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也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亦然。即替代品之間的價格與需求量同方向變化;互補品之間的價格與需求量反方向變化。2.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①調節生產(價格對供給的影響)(供給定理)。一般說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上升,則商品的供給量增多;反之,供給量減少。②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尋求降價空間,形成競爭優)。③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商品。(促使商品生產者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商品,順利實現商品的價值,獲取更多利潤)。提價:刺激生產;抑制消費。本課結論:不管是“影響價格的因素”還是“價格變動的影響”,歸根到底都是價值規律起作用,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應當遵循價值規律,時刻關注價格的變化,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補充: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等來實現的。①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宏觀)。(市場的這一作用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相互影響來實現的。強調了市場調節資源在各部門的流入流出中達到均衡,實現了資源在不同部門的優化配置。)②市場通過利益杠桿的作用,促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微觀)。③市場促使生產者優勝劣汰,使資源向效益好的企業集中(中觀)。三、誤區點撥1.商品的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嗎?錯誤。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影響價格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2.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所以商品生產者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毫無意義嗎?錯誤。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每個商品生產者用高于或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出售。因此,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地位。所以每個商品生產者都必須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降低個別勞動時間,以利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3.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有關嗎?有關。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商品的數量有關。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是一個常數,商品的數量多少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個別勞動生產率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數量增多,商品的價值總量增加,反之商品的價值總量減少。4.有人認為,不管社會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保持不變。你認為這一觀點正確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和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數量同比例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意味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提高,和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同比例降低。5.有人認為,價格上升,人們就會減少對它的購買,價格下降,人們就會增加對它的購買。你同意這一觀點嗎?以上說法是不準確的。一般地說,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往往不會導致消費者對其需求量的急劇減少。高檔耐用消費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則會導致消費者對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6.當供不應求時,“物以稀為貴”,當供過于求時,“貨多不值錢”、“谷賤傷農”。所以商品生產者的命運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嗎?錯誤。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影響價格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7.等價交換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換雙方的價值量都相等。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不同意。(1)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問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要求商品交換雙方的價值量相等,在貨幣出現后,等價交換則要求價格與價值相符合。(2)由于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經常發生背離,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即并非每一次商品交換都能實現雙方價值量相等。因此上述觀點是錯誤的。(3)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雖然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時漲時 落,但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符合,也就是說,價格的的波動并不違背等價交換原則。四、練習講解學生復習資料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