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五課 文化創新 (重新整合教材知識體系)第一框題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第二框題 文化創新的途徑自主學習篇一、什么是文化創新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是在于_____________。2、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①社會實踐決定________________;社會實踐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創新引導、制約和推動______________的發展。二、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1、必要性(原因)①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動力。②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先進、健康的文化會_______________,所以要發展先進文化。而文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文化創新。2、重要性①作用:文化創新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意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________,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________________。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證。三、如何創新1、文化工作者要堅定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必要性:①社會實踐決定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的主體。重要性:文化工作者只有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才能創造出現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2、文化創新的途徑(1)根本途徑: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本途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待傳統文化)為什么: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 ,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 ,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待外來文化)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 、 和 ,可以學習和吸引各民族 ,發展本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間 ,可以“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能夠突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 。 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如何做:在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的過程中,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和科學分析的態度,必須以____________________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a、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b、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絕接受其他文化)c、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否定傳統文化)3、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立足于 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 ;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在 和 上積極創新;在 的領導和 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 ,鑄造中華文化的 。4、構建“學習型社會”,促進文化傳承、創新與人的全面發展。合作交流篇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教材48頁最后1段 49頁第1段【注意】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新又反作用于社會實踐,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辨析:文化創新的淵源就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解析:錯誤。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是唯一來源。【知識拓展】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1)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是通過繼承積累下來的,并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2)文化的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繼承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即文化傳承。(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而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4)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文化創新的意義 教材49頁最后兩段和50頁第1段1.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4.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知識遷移,拓展綜合】文化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要求當今世界,文化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軟實力”,它同時也是一種“硬實力”。從“軟實力”的意義上說,人們的觀念、思想、精神、智慧、進取精神和創造力等文化要素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硬實力”的意義上說,恩格爾系數的下降和文化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都顯示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辨析: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①片面的。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該觀點看到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文化創新還有另一方面的積極作用,即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的要求 教材50頁最后兩段①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②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造者應該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辨析:文化創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解析:不科學。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創新中肩負著重大責任,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新必須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所以,不能把文化創造僅僅理解為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知識綜合】創新與繼承文化創新的途徑第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思維拓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造;無論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還是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借鑒、汲取,都是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的。辨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解析: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的(基本)重要途徑。途徑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第二,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11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53頁1段2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53頁最后1段 54頁2段【知識點撥】文化創新與文化繼承1.創新與批判繼承的關系:批判繼承是基礎,是起點;創新是在批判繼承基礎之上融會新實踐經驗的升華創新,是發展;有批判繼承才有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文化。2.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教材53頁第1段【注意】不能離開傳統而空談文化創新,否則文化創新就會失去根基。文化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選擇性繼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許摒棄民族的優秀傳統而從頭開始。一旦離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改造,進行文化創新,發展民族的先進文化就會失去根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綿延至今,歷經興衰而光焰不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黏合劑、凝聚力。對于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進行認真審慎的分折、過濾、選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優良傳統,即“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傳統。此外,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以德治國、修身為樂”的重德精神;“重人輕神、人貴物賤”的人文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等等。所有這些,經過改造都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建設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知識卡片】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個概念的區別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詞,更側重與描述行為、說明過程;用“融合”一詞,更側重與描述狀態、說明結果;如果用“交融”一詞,那就是既表達交流與融合的狀態,也表達交流與融合的結果。【知識拓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以我為主”,就是在對世界文化精華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為我所用”,就是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應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義,防止西方國家以文化為手段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輸入它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學習和借鑒外國文化,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具體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擇其優而祛其弊。二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努力實現西方文化的中國化。三要堅持從現階段實際出發,為現階段任務服務的原則。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既要看到我們的優勢,更要看到我們的差距和不足,從而以博大的胸襟、積極的態度,開展對外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學習外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經驗和進步文化成果,以服務 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為主”與“海納百川”是相互矛盾的。解析:并不矛盾。“以我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納百川”則表明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借鑒、合作、共處。要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1. 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教材55頁最后1段2.克服四種錯誤傾向 教材55頁第2段【知識卡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及其關系所謂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所謂外來文化,是指從異域傳人的外國文化。其實,傳統文化中有外來文化,外來文化中有傳統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文化也會逐漸變成傳統文化,也就是說,消化吸收了的外來文化就變成了傳統文化。【總結提高】第一,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待外來文化要注意具體分析,對其中的優秀成分要大膽吸收借鑒,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第二,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同態度: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鑒別、選擇;三是揚棄、會通。三者不斷循環,而不是一次性完成。學以致用篇一、單項選擇題1.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 ( )A.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B.實現文化繁榮,提高人的素質C.促進社會制度的變革 D.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國家之所以重視文化創新,是因為 (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文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文化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 ④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2009年7月25日至8月17日,中國演藝品牌《功夫傳奇》赴英國倫敦西區一流劇院——倫敦大劇院連續演出28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實證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下列對文化創新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離開社會實踐,文化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 ②文化創新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③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④實現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功夫傳奇》是針對外國觀眾專門設計的,既有中國特色又能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這一做法體現了 ( )A.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不同民族文化逐漸趨同 D.文化創新需要繼承傳統5.我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人民群眾的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創造活力,為文化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舞臺和豐富素材。這表明 ( )A.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B.人民群眾是文化藝術作品的直接創造者C.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D.文化創作的成果要服務于社會實踐6.每年清明,人們常常要到郊外為親人掃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種新的“掃墓方式 ——網上掃墓悄然興起”。網上掃墓就是在互聯網上建一個虛擬掃墓的空間,人們可在網絡上為已故的親人朋友點燭、燒香、敬酒,還可將他們的生平資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網上進行悼念。部分市民認為,應該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讓“綠色掃墓”取代傳統的燒紙、燒物。這說明 A.文化創新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 B.傳統習俗是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C.陳規陋習是阻礙社會進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創新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7.山東文化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僅已成為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個領域引導著時代新潮流。山東文化要保持這一優勢,就必須 ( )①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堅持文化創新 ②繼承傳統,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④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社會實踐是文化創造和發展的基礎。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 )①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社會實踐 ②文化創作的靈感最終來自社會實踐和創作者的聰明才智 ③文化創作的動力來自社會實踐 ④社會實踐是產生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要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必須克服“守舊主義”和 “封閉主義”以及“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這兩種態度的共同錯誤在于 A.否定了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性 B.違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C.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D.違背了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10.“學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讓每一個適學個體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提法,與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十分相似。這說明 ①文化具有繼承性 ②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③文化復古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④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1.京劇經過200多年的不斷豐富、革新與發展,一直繼續到現在,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劇集古代戲曲藝術之大成。中國京劇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藝術成分,在18世紀90年代初徽班進京,至19世紀40年代末,在徽、漢二調皮黃戲的基礎上融匯衍變,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黃為主的北京皮黃戲。隨之向外流動,班稱就班,調稱京調,先后傳入天津、上海等地。試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如何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12.齊魯大地歷史文化厚重,民間文化燦若繁星。老區臨沂被譽為“中國柳編之鄉”,2008年柳編產業生產總值達50多億元;鄄城縣紅花鄉7 000余農民編制紅紅的“中國結”,年產值2 200萬元;高密毛絨玩具、巨野農民工筆畫、鄄城土布、曹縣鈉楊木加工,產品遠銷國內外;濰坊市已連續舉辦25屆國際風箏節,小小風箏串起長長產業鏈條。運用所學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的文化生活的道理。13.國際金融危機對中華文化是“危”中有“機”,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為此,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齊魯文化優勢,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有山東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齊魯文化走向世界。某校高二(5)班學生在《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上,圍繞“實施齊魯文化走出去戰略”展開研討。請你參與其中,為推動齊魯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議。三、社會實踐探究題根據以往的調查,為振興本地文化產業提出合理化建議。第五課 文化創新DBABA ADBDC11.答案:(1)文化工作者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3)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新的主體作用。 (4)文化創新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同時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5)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12.答案:(1)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經濟實力。(2)傳統文化若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就能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又要創新。(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4)商品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13.答案:(1)立足實踐抓住新機遇,發揮齊魯文化資源優勢。(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鑄造齊魯文化新輝煌。(3)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讓世界真正了解齊魯文化。(4)大力發展山東文化產業,打造有重要影響和山東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齊魯文化國際競爭力。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