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政治】同步精品學案人教必修1:第10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政治】同步精品學案人教必修1:第10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第十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第1課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知識點一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情景誘思
房子大了電話小了 感覺越來越好 假期多了收入高了
工作越來越好 商品精了價格活了 心情越來越好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環境越來越好 哎……越來越好來……越來越好來……
思考 (1)歌曲《越來越好》反映了我們人民生活的什么變化?
(2)歌曲中描繪的景象,是我們的全面小康社會嗎?
知識歸納
比較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
區別 總體小康 全面小康
標準 低標準,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 較高標準,人均GDP超過3 000美元
全面程度 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不全面 除了注意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注意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生活環境改善等,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程度 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較大,部分地區尚未達到 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惠及十幾億人口
延伸應用
1.十七大報告指出,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下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理解錯誤的是(  )
A.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B.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追求的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加快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發展,體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原則
D.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寬裕
答案 A
2.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表現是(  )
①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的目標 ②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③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④人民的衣食住行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的跨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④不是總體小康水平的表現,C項正確。
知識點二 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情景誘思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如何在實踐中自覺貫徹?這是我們需要從思想上、觀念上加以解決的重大認識問題。
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新要求還有哪些?
知識歸納
如何理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新要求中,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增長應建立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
(1)所謂優化結構應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
優化產業結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優化地區結構:一方面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鎮化建設,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經濟結構;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東西部經濟的差距。
(2)所謂提高效益包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提高經濟效益:就是要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應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一是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使企業的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二是采用現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社會效益: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考慮社會效益的提高,即企業的外部經濟性,包括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承擔社會責任等。
延伸應用
1.胡錦濤強調:“我們不希望也不追求過高的速度,我們更看重的是發展的效益和質量,更看重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更看重的是民生的改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  )
①經濟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②經濟發展方式應當向集約型方向轉變 ③經濟增長不能忽視經濟效益 ④經濟增長是我們發展生產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選項④中“根本目的”說法錯誤,答案選A。
2.多年來,GDP一直是我國經濟評價的重要指標。下列認識不正確的是(  )
A.GDP的增加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B.GDP對經濟的評價并不全面,不包括經濟消耗和環境指標等方面
C.GDP的增加意味著經濟實力一定增強
D.片面追求GDP的增加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答案 C
解析 此題要求選擇“不正確”的選項,C項入選。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在經濟方面的新要求有(  )
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④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③說法不準確,準確說法是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不是經濟目標。排除B、C、D三個選項。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國內生產總值的“人均”指標,除了要考核經濟總量外,還必須考慮(  )
A.消費結構的變動 B.人口增長的因素
C.企業對外投資的增長 D.所有制結構的變動
答案 B
解析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指標即經濟總量/人口因素,因此選B,其他項與題意無關。
二十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了小康,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要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
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②本世紀頭二十年要實現的奮斗目標 ③我國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目標的重要步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注意依循題干邏輯,材料要求的是對“要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目標的科學判斷,②④符合題意,①③不合文意,選D。
                   
1.“工農差別、城鄉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目標的重要內容。這一目標的提出(  )
①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 ②是由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根本原則決定的 ③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④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相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扭轉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就要實現共同富裕,這與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相一致。
2.“十一五”規劃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這告訴我們(  )
A.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在貧困地區難以實現
B.我國應力保貧困地區率先進入小康社會
C.小康社會的建設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D.解決貧困地區的小康問題,只能靠國家扶持與幫助
答案 C
3.現階段,我國已經實現初步小康,并正在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而奮斗。下列對我國現階段的小康水平認識正確的是(  )
A.只是在經濟上實現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經實現全面小康,只是水平較低
D.是少數人的小康,多數人還處于貧困狀態
答案 B
解析 A、C、D三項的說法均不科學,答案選B。
4.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間的聯系表現在(  )
A.全面小康是實現總體小康的基礎
B.總體小康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過渡期
C.總體小康偏重物質消費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費
答案 B
解析 此題考查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間的聯系,不是區別,B項正確;A項顛倒了二者關系。
5.某鎮政府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口號的引導下,提出建設全市“第一個別墅式農村”的目標,要求所有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積極實現跨越式發展。很多農民對這種“形象工程”抱怨說,蓋了樓房,窮得叮當,扛著鋤頭進洋房,小康讓我們遭了殃。材料中某鎮政府的做法(  )
①曲解了小康社會的本質 ②超越了全面建設小康的經濟目標 ③沒有認識到小康社會的建設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④過分重視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選項②④與題意無關,答案選A。
6.200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800美元,如果翻兩番,那么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
A.3 200美元 B.4 000美元
C.1 600美元 D.5 000美元
答案 A
解析 翻一番為1 600元,再翻一番為3 200元,答案選A。
第2課時 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
知識點一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情景誘思
思考 (1)這是一種怎樣的發展觀?有何危害?
(2)我們應該樹立何種發展觀?請談談你的認識。
知識歸納
1.全面、準確理解“以人為本”
(1)以人為本,就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為本單獨抽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命題到處套用,導致這一概念在使用上泛化。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是因為我們所講的發展,其外在形式雖往往表現為物質的、經濟的方面,但它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
(3)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以人為本是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而不是否定,是為了更好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基礎和手段,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經濟越發展,物質條件越充分,就越能實現以人為本。
2.“五個統籌”及其實質
(1)“五個統籌”是指: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2)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注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
統籌區域發展的實質是實現地區共同發展,把先進地區加快發展與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增加全體人民的福利。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的振興。
延伸應用
1.在籌備2008年奧運會過程中,北京市提出了“節儉辦奧運”的新理念,就是要注重實效,降低成本,把奧運會場館的建設和北京市整體規劃與長遠發展統一起來。這一新理念折射出的道理是(  )
A.要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籌辦奧運會的根本出發點
B.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協調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C.要把籌辦奧運會與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
D.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如西方國家
答案 B
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溫家寶、胡錦濤等深入災區,檢查、指導救災工作,關注災民生活。這主要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的(  )
                   
A.堅持全面發展 B.堅持可持續發展
C.堅持協調發展 D.堅持以人為本
答案 D
3.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時將采取普遍調整和特殊調整相結合的辦法,繼續向退休早、基本養老金相對偏低等人員傾斜。這一做法(  )
A.表明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
B.說明就業是民生之本,對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C.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D.是國家實施積極就業政策的體現
答案 C
 知識點二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情景誘思
思考 (1)在新農村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什么問題嗎?
(2)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們還應如何做?
知識歸納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用高新技術產業全面取代傳統產業。以上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
(1)高新技術產業是指以信息業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術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從而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為此,我們要在完成工業化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
(2)但同時也要看到,在我國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特別是基礎產業和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改造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是為了取代它,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尤為重要。
(3)另外,為解決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大的現實困難,既要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又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和服務業對容納勞動力就業具有相當的優勢,不能被取代。
2.關于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含義或原因 措施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統籌城鄉發展 發展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的問題。農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統籌區域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制約著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我國的長治久安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延伸應用
1.在我國現階段,之所以要堅持好字優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因為(  )
①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②我國居民消費已經從溫飽型消費過渡到富裕型消費 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導致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往往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④我國經濟雖然快速增長,但卻是“沒有發展的增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 C
2.近年來,我國引進了“綠色GDP”這一概念,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這是由于(  )
①GDP不能起到衡量經濟發展的作用 ②GDP的發展以破壞環境和資源為代價 ③綠色GDP有利于引導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④單一追求GDP不利于社會的全面進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3.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必將極大地推動現代化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倡導“生態文明”的目的是(  )
A.貫徹科學發展觀
B.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C.實現經濟更快地發展
D.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
答案 D
4.天津濱海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壯大電子通訊、石油開采、汽車制造、現代冶金等支柱產業,精心培育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引航的產業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提升了整體經濟質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依據材料說明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形成怎樣的產業格局及其意義。
答案 (1)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2)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全面提高了工業和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促進了經濟增長,提高了經濟效益;促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目標的實現。
                   
福建省南平市大力發展養殖業,用雞糞生產生物有機肥并發電,用雞毛、雞腸等制成高蛋白的魚飼料。雞糞、雞毛、雞腸等“垃圾”不但沒有污染水源,每年還能帶來數千萬元的產值。這啟示我們(  )
A.統籌城鄉發展,就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
B.統籌城鄉發展,就要實行城市支持農村
C.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
D.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
答案 D
解析 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經濟與自然的協調發展。A、B、C三項不符合題意。
近年來,我國蔗糖產業逐步由福建、廣東等地向廣西、云南等地轉移。“東蔗西移”、“東糖西移”一方面為東部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業基地,提升了我國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一事例表明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有利于(  )
①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②通過東部地區工業化帶動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 ③加強西部地區加工工業的基礎地位 ④西部地區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形成優勢產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沒有說明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③錯誤,工業占主導地位。①④符合材料要求。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企業(  )
A.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B.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C.堅持以社會效益為唯一經營目標
D.保持社會總供求平衡
答案 B
解析 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其經營目的是經濟效益;同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企業必須兼顧生態效益,B項符合題意。A項未體現企業特點;C項片面性;D項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目標之一。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30多個國家由此發生民眾的抗議和騷亂,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搶購大米等食物的風潮,糧食危機有向世界蔓延之勢。
材料二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政府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儲備充足。
為了防止糧食危機蔓延到我國,造成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我國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答案 穩定糧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絕糧食浪費;限制工業用糧;減少或禁止糧食出口;完善糧食儲備制度等。從長遠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糧食生產。措施包括: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堅持和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機制;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穩定耕地面積等。
                   
1.2008年6月12日人民網載文強調,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西部發展大局,加強階段的扶貧開發戰略,支持西部地區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有利于(  )
A.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支出
B.不斷提高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C.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D.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答案 C
解析 統籌區域發展,有利于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答案選C。
2.從2008年6月1日起,我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現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并且將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上述做法(  )
①有利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②屬于市場調節 ③符合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④堅持了綠色消費的消費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屬于宏觀調控,而不是市場調節,答案選B。
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促進經濟發展就必須(  )
①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②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④由主要依靠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向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轉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選項④說法不科學,答案選A。
4.一段時間內,一些人把GDP的增長當作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片面認識,在實踐中帶來了危害。其主要表現在(  )
A.否認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點
B.GDP增長了,社會財富卻減少了
C.忽視了農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D.忽視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答案 D
解析 把GDP的增長當作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它只看到經濟增長,忽略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不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答案選D。
5.在籌備和舉辦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過程中,北京奧組委承諾,要盡可能減少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要在奧運會結束后,為北京、中國和世界體育留下一份豐厚的環境保護遺產。這一承諾所體現的指導思想的主線是(  )
A.以人為本
B.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C.經濟發展
D.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答案 B
解析 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答案選B。
6.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是(  )
A.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B.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C.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D.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答案 D
7.2008年10月12日,在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明確指出:目前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今后要通過“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如經營制度、土地管理制度、金融制度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等措施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從而順利實現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綜合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在新形勢下如何才能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以促進農村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
答案 (1)在農村繼續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各種經濟成分(國有、私營、外資、個體等)投資農村產業,發展現代產業;支持農民依法按個體、私營、入股等方式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2)在農村繼續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法保護農民的個體勞動成果和按生產要素(土地、技術、信息、儲蓄等)得到的收入。
(3)依法維護農村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引導農民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斷擴大農民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
(4)國家應通過調整財政和稅收政策,增加對“三農”的投入,發展農村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解析 此題考查如何促進農民增收。解答此題,關鍵在于審材料,依據材料信息進行思考,切忌泛泛而談。
                   
一、選擇題
1.《國倍躍進》一書曾對GDP這樣描寫:“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于疏忽,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汽車修理等,雖然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GDP依然在增加。”這表明(  )
A.GDP是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
B.無論采取何種手段,只要經濟增長即可
C.GDP增長是衡量政府活動的唯一指標
D.只顧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資源浪費的GDP是錯誤的
答案 D
解析 A、B、C三項的表述均有誤,答案選D。
2.漫畫《補》說明我們現在的小康(  )
A.是低水平的小康 B.是不全面的小康
C.是不平衡的小康 D.實現了現代化
答案 B
解析 漫畫中的小康忽略了文化建設,是一種不全面的小康,答案選B。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就要(  )
A.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倡導綠色GDP
B.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費支出
C.國家運用行政手段限制享受性消費
D.在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時避免奢侈浪費
答案 D
解析 此題要求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選擇,D項入選。
4.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為此需要(  )
①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 ②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③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題考查如何解決“三農”問題,選項④與此無關。
5.某經濟學家在解釋農業產量的質量差別時指出:土地的差別是最不重要的,物質資本的質量差別是比較重要的,農民的能力差別是最重要的。這對于我們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示是(  )
①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②要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與科學素質 ③要大力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 ④不必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農業產業化經營;選項④表述有誤。
6.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指出:“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有利于(  )
①加快培養內部市場、擴大內部需求 ②使土地成為“財產性收入”,增加農民收入,緩解城鄉收入差距問題 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有助土地的規模經營
④培養農民的市場觀念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7.近年來,沿海某市的產業比重順序已從過去的第二、第三、第一產業調整為第三、第二、第一產業。這主要體現了(  )
A.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B.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C.城鄉一體化的完成 D.農業基礎地位的加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體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答案選B。A、D兩項與題意無關,C項表述不科學。
8.“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溫家寶總理以清代鄭板橋的詩句,比喻自己擔任總理后的心境。他坦承:“作為中國的總理,每念及我們還有3 000萬的農民同胞沒有解決溫飽……我憂心如焚,寢食難安。”總理心懷天下,讓人敬佩。他的觀點主要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的(  )
A.堅持全面發展 B.堅持可持續發展
C.堅持協調發展 D.堅持以人為本
答案 D
解析 此題考查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由材料可知,溫家寶總理的觀點主要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答案選D。
9.江蘇省電力公司依靠自主創新首創的“電網安全自動防控系統”,將電網緊急狀況處置時間縮短到0.1秒,使江蘇電網在2008年初的雪災中始終保持平穩運行。這說明(  )
A.采用先進工藝能提高資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必要性
C.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創新使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強調“創新”的重要性,由此可知,D項符合題意。
10.《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系,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述材料體現了(  )
A.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B.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可以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D.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
答案 D
解析 A、C兩項與題意無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B項錯誤;答案選D項。
二、非選擇題
11.胡錦濤同志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實現新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深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工作,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擺在突出位置,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組織基礎。
請你從經濟生活的角度,簡要概述科學發展觀的地位和科學內涵。
答案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解析 此題考查科學發展觀的地位以及內涵,屬于基礎知識。
12.2006~2008年上半年江蘇省經濟發展狀況
指數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江蘇省經濟發展速度(%) 15.2 14.7 14.7
江蘇省萬元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GDP) 1.28 1.23 1.20
注 (1)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綠色GDP”評價體系。
(2)近年來江蘇省重點流域水污染得到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逐步好轉,污染排放呈下降趨勢。
(1)概述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經濟信息。
(2)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江蘇省如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答案 (1)2006~2008年上半年江蘇省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百萬元GDP能耗逐年下降;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這說明江蘇省國民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態勢。
(2)①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②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堅持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勤儉節約)。
③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
④加強宏觀調控,優化產業結構。
解析 解答第(1)問,關鍵是審好圖表(標題、橫縱向、小注)。根據圖表反映信息,多角度思考江蘇省應如何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龙里县| 宣城市| 乐亭县| 丘北县| 绥德县| 郑州市| 文山县| 德化县| 射洪县| 确山县| 安泽县| 瓦房店市| 朝阳县| 融水| 广南县| 荔浦县| 苍山县| 泰州市| 浦东新区| 娱乐| 彭泽县| 佛山市| 易门县| 沧州市| 武平县| 深圳市| 平武县| 且末县| 当阳市| 兴国县| 深州市| 华池县| 龙胜| 安乡县| 平安县| 梨树县| 荥经县| 大石桥市| 芜湖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