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說課教案(詳案)我說課的題目是思想政治高一經濟常識第四課第一框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首先有必要對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從產業結構來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對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這是第四課教學的邏輯起點。從現實層面來看,發展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年來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使本框題的教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框題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第1, 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本框題教學的重點,確立的依據是:農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地位和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第3, 如何發展現代農業。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確立依據是: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對農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層面上,對現代農業缺乏全面的認識。結合最新的時代背景,我將如何統籌城鄉發展也作為本框題的教學難點之一。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立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能比較全面地認識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深刻理解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2.能力目標: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目標:增強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認識“三農”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本堂課我所堅持的教學理念是:1.從學生生活出發,教學活動回歸學生生活世界的生態課程觀2.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識建構觀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是探究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演繹歸納法。下面,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本堂課的教學進程。新課程倡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因此,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節我都通過學生活動展開。首先,以“職業選擇”的學生活動作為本堂課的導入。先將寫有各種職業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再讓學生依次上臺取下自己喜歡從事的職業,如果沒有,可以在空白紙片上進行補充。在一般情況下,黑板上最后留下的是寫有農民這個職業的紙片。這時提問,為什么大家不愿意當農民,在請學生回答不愿意當農民的理由后,我再進行引導,當農民受到如此冷落,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今天我們就將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業,從而導入新課——《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通過職業選擇的學生活動,折射出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隱患和基礎地位的薄弱,既達到了導入了新課的目的,又為接下來的教學理下伏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可能不完全按照我的教學預設進行,有可能就有學生選擇農民作為自己喜歡的職業,此時應當抓住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的教育資源,請選擇農民作為自己職業的同學談談愿意當農民的理由,同樣可以達到導入新課的目的。導入新課后,順承同學們不愿意做農民的理由,進入本堂課第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國農業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設計學生活動——“焦”點訪談。(播放視頻)訪談的焦點是去年重慶的那場干旱,之所以將焦字加上引號,原因在于,這場旱災確實是世人所關注的焦點,另外,也形象地說明太陽太厲害了,把重慶給烤焦了。在焦點播放完以后,緊接著進行訪談:第一個訪談:重慶旱災給農業帶來的損失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干旱應該說是天災,但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損失卻有人禍的成分,便是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裝備低下,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通過訪談,學生發現了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訪談:為什么干旱會導致糧價上漲?一旦遇到風吹草動,糧價就會受到上漲,這就說明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我國的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第三個訪談:是不是只有重慶糧價在上漲?在沒有發生旱災的地方,糧價為什么也會上漲?糧價上漲不僅是由干旱引起,原因還有很多,但耕地面積減少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經過訪談,得出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第三個問題: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人地矛盾突出。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國的糧價還會繼續上漲。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從重慶鄉土材料入手,透過特大干旱事件這一焦點展開訪談,訪談過程體現探究學習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深刻認識我國農業發展的問題,達成教學目標。(過渡)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地位薄弱,形勢嚴峻,這該不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呢?進而轉入本堂課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是本堂課教學的重點,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演繹歸納法,通過學生活動“‘食面’埋伏”組織教學。這里的食、面實際上是借代的手法,代指糧食,進而代指農業。演繹先通過我與一位學生頂針式的對話展開(課件播放)。這樣追根溯源,將學生的早飯與農業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體驗,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接下來再進行演繹,除了食品之外,“食、面”也就是農業,還埋伏在我們身邊哪些地方?讓學生體驗農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條件。緊接著從反面進行演繹,如果沒有了農業,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什么狀況?再由老師歸納得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演繹和歸納,讓學生深刻理解農業的基礎性地們。既體現新課程改革回歸學生生活的教學理念,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教學重點。(過渡)此時,學生認識到了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是什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理解到了為什么要發展農業,緊接著應該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了,轉入本堂課第三部分內容的教學——如何發展現代農業。這部分內容主要采取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圍繞學生活動“‘信服’村長競選”展開。活動名稱中的“信服”二字,一語三關:村子名為幸福村,山青水秀、空氣清新,宛如詩人筆下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風光。(展示圖片)第二層意思:幸福村村民的生活并不幸福,并且編成了這樣的打油詩:山羊賣不掉,柿子都爛掉。田里產量低,娃娃文化少。出門羊腸道,夜晚火把照。枉然幸福村,問題何時了。第三層意思:村民們認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是,村長缺乏經濟頭腦,沒有使當地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長此以往,他們對村長不信服了。于是,信服村長的競選開始了:活動分為此時將學生分為兩個大組,即兩個生產隊,每一個生產隊先選出一名候選人,接下來,請每個小組內部四人一小組充分討論,為本組候選人出謀劃策,候選人可以離開座位搜集意見。然后請兩位候選人分別上臺發表競選演講:如果是你來當村長,準備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幸福村的村民得到幸福,村民真正信服村長呢?在競選活動中,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具體措施,(PPT)競選結束后教師總結,得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產業化經營,并明確鄉鎮企業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指導,通過設置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其在討論和合作中學習,并在競選活動中體驗成就感。透過探究幸福村的發展道路,最后得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措施,突破教學難點。至此,本堂課主體部分的教學結束。結尾部分采用情感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對整堂課進行升華:重慶直轄十周年之際,又得結劃策的早飯,與農業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感受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獲批成為我國首個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而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有人敢為天下先,積極投身農業生產,在我們重慶,就有這樣的人——(配音樂)川大畢業的楊大可,放棄成都的好工作和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六年前帶著家境富裕且畢業于西南財大的妻子回到貧瘠的老家云陽,在無量山種梨,成了他們家的第四代農民。他們把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帶回了農村。多年后,無量山變綠了,楊大可的臉變黑了,鄉親們的荷包變鼓了。如今,夫婦二人的感人故事已在山城已被傳為佳話,今年,他們被3100萬重慶人民評選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之一!夫婦二人當農民,既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又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表明,當農民不是沒有出路,關鍵在于怎樣當農民;在今天,城鄉統籌發展的今天,呼喚著更多的像楊大可這樣用知識武裝起來的現代農民!這樣的教學結尾設計,充分體現政治課的時代特征,使課堂首尾呼應,具有整體感,又突出了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通過教師的激情演講,將整堂課推向高潮,為教學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留給學生無盡的思考……最后,是本堂課的主體板書設計。以上就是我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框題的教學設計,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和同行批評指正,謝謝!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