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總復習: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一、考綱解讀(一)考點提示1.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2.文化傳播:文化傳播的途徑,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二)復習建議考查重點: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3.文化交流的意義。關注熱點:1.關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活動及其成果和影響。2.關注有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二、知識清單參考答案:①民族節日 ②文化遺產 ③共性 ④差異 ⑤認同 ⑥尊重 ⑦內在要求 ⑧世界文化 ⑨一律平等 ⑩人口遷徙 ⑾共享 ⑿傳播三、考點聚焦 (一)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文化的多樣性知識整合】1.世界文化多樣性 (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含義 文化多樣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世界文化多樣性產生的原因 各民族之間經濟、政治、歷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3)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文化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此外還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倫理、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方面。 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4)文化多樣性的作用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5)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6)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則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7)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典型例題】【例題1】 “公期”是海南的傳統民俗節日。以前每逢“公期”,人們都要拜祭“公祖”,舉行“過火山”、“上刀梯”、“貫鐵杖”等儀式。今天,人們移風易俗,利用這一民俗節日“賽紅歌”、“賽書法”、“賽技能”,建設和諧文化,倡導文明新風。這表明民俗節日 ①體現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韻味 ②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穩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區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④是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民族節日是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之一,它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因此①正確。同時,民俗節日也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穩定性,②正確。③表述有誤,文明是文化中積極、進步和合理成分的總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節日,但并不是每個民族的民俗節日都算得上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材料中人們之所以要移風易俗,這也表明在過去的民俗節日中也有一些封建落后文化的因素。④民俗節日是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正確的。但實踐才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所以表述有誤,排除。答案:A【例題2】從永定門一路向北,前門、正陽門、社稷壇、太廟、天安門、故宮、景山、鐘鼓樓……始建于元代的中軸線是古都魅力的重要部分,“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梁思成)。如果為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撰寫報告,可用的觀點有①中軸線反映了北京城市文明的演進 ②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基礎③中軸線展現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獨特性 ④中軸線的保護將確保文化傳統的穩定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解析:中軸線反映了北京城市文明的演進,①是正確的。②表述錯誤,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中軸線本身是北京文化的一種體現,但不是北京文化發展的基礎。③正確,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所獨具特色的,因此體現了其文化的獨特性。④錯誤,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其內涵會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蘊含新的含義。因此正確答案選C。答案:C 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文化是民族的,由于各民族間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4)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典型例題】【例題1】(2018 江蘇模擬)盡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運用、設計理念上有諸多不同,但美國建筑大師賴特卻從中國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誨中汲取養分,并以其作為創作思想的重要淵源。這說明A.中華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B.中華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C.文化是民族創造力的源泉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解析: 本題考查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題干沒有體現中華文化內容的豐富,故A項偏離題意;中華文化并非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故B項錯誤;創新是民族創造力的源泉,故C項錯誤。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教誨被外國文化所借鑒,體現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D項正確。答案:D【例題2】徐悲鴻的《八駿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參用西方的透視方法,用筆剛健有力;畢加索的《斗牛》似中國的寫意畫,用筆奔放灑脫。以下選項最符合題意的是 A.兩幅作品成功實現了中西文化和藝術的融合 B.兩幅作品以不同風格表達了共同的審美感受 C.藝術的創作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因而不可承襲 D.藝術的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復制解析:《八駿圖》與《斗牛》的表現手段、用筆特點不同,但其表達的審美感受卻是相同的,故B正確。徐悲鴻的作品參用了西方繪畫技巧,而畢加索的作品只是似中國寫意畫,故A理解錯誤。藝術的創造性、藝術形式的民族特色都可以被借鑒和繼承,因此CD認為不可繼承、不可復制是錯誤的。答案:B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媒介】3.文化的傳播 (1)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文化傳播的途徑 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親朋聚會、外出旅游等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3)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大眾傳媒的特點) 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4)文化傳播(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②有利于外來文化傳入中國,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實現文化創新,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③今天通過中外文化交流,我們既要熱情歡迎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的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典型例題】【例題1】(2018?江蘇模擬)相聲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形式,近些年來的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今年兩會期間,有代表提議在高等院校設立曲藝學科專業以推廣文化傳統教育。這是因為 A.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B.教育具有文化傳承的特定功能 C.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穩定性 D.傳統文化發展要滿足人們的需求解析:同學們在復習備考中,要高度重視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A表述錯誤,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題干強調的是推廣文化傳統教育的原因,CD項與題干不能構成因果聯系, B切題。答案:B【例題2】(2018?天津模擬)互聯網催生了網絡語言,從某種角度上折射了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繁榮。“點贊”,“蠻拼”、“任性”等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體采用。這種現象反映了①網絡語言豐富了漢語言文化②網絡語言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③網絡語言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④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由材料可知,網絡語言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豐富了漢語言文化,①正確,且符合題意。②與材料無關,③表述錯誤,網絡語言的出現,僅僅是從某種角度折射了時代的進步,但并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互聯網促生了網絡語言,并且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說明了互聯網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文化傳播,④正確。答案:C【例題3】2014年6月,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中西人員交往、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代,絲綢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發揚光大,我國倡導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的理念,著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我國發展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教育合作、經濟合作、民間交往,推進相關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得到了相關國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為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結合材料和所學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10分)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題,根據設問的方向確立理論分析點。設問的方向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可以考慮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文化交流的知識。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絲綢之路是中西人員交往、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我國發展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教育合作、經濟合作、民間交往,推進相關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就可以考慮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于促進各國的商業貿易、教育合作和人員往來;也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答案: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交融。(3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于促進各國的商業貿易、教育合作和人員往來,拓寬文化交流的途徑,夯實文化交流的物質基礎;(4分)推動各國文化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傳播、相互借鑒、共同繁榮。(3分)(二)知識拓展 1.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不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性質上還具備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個性決定了各自文化存在的價值;共性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前提。 2.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不能削弱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蔓延的趨勢,文化的傳播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也出現全球化的趨勢。各民族文化在其中不僅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同時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使本民族文化充滿生機。3. 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也就是文化的差異性。文化有內容、形式的差異,也有性質、層次、功能的區別,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可見諸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世界各種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也都要通過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樣性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既是文化財富的來源,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從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發展來看,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有其長處,也有其局限,都需要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營養,彌補自身的缺陷。文化多樣性,帶來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通過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都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成果,在促進了世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4.如何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正確的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既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又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在國際文化事務中,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的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努力尋求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唯有民族平等,世界各國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唯有文化多樣,世界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5.知識總結:文化多樣性表現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最能體現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備注: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中一個客觀現象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意義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正確態度原則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鞏固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2018西城期末)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國際文化交往中,我們應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吸收外來文化,不持立場③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④推崇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力的中醫針灸和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表明( ) ①民族文化的精粹能夠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②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 ④不同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不同地域之間、不同國家之間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也就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回答3、4題。3.中國人習慣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有一回,中國商人與印度商人就某一宗商業貿易達成一致,可是在簽約時印度商人頻頻搖頭。中方以為印方反悔,于是又做了一些讓步,這讓印方大為不解。這表明( ) A.文化影響人們的風俗習慣 B.中國人與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C.中國和印度之間文化差異大 D.文化背景差異影響人的認識活動4.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過春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初一早上北方講究吃餃子,南方講究吃湯圓;初五北方俗稱“破五”,講究吃餃子,南方認為初五是財神爺從天上返回人間的日子,講究迎接財神爺。南北文化的這種差異性表明,不同區域的文化生活 A.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 B.呈現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C.具有極大的穩定性 D.應當“移風易俗”,發展創新5.(2018?福建模擬)小王為撰寫《大眾傳媒與現代公民素養》的論文,在圖書館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從篇名判斷,最符合論文主題的是現代社會互聯網傳播特點探究 B.網絡時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研究C.網絡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D.2014年央視收視率的調查分析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回答6、7題。6.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許多西域的物品,如胡蘿卜、胡琴、胡椒、胡麻(芝麻)等,現在這些外來物品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了,胡琴發展而來的二胡還成為我國重要的民族樂器。對此正確的認識是( ) ①人們交往有利于文化傳播 ②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創新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和解與融合 ④文化交流會破壞傳統文化的繼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現實生活中,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有( ) ①人口遷徙 ②社會文化教育 ③商業貿易 ④各種經濟、政治、文化交往活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2018 西城一模)“我只怕盛宴易散,良會難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英國的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中國的湯顯祖在《牡丹亭》中,都曾發出韶華易逝的感嘆。在兩位戲劇巨匠逝世400周年之際,國家大劇院特別策劃了“莎士比亞遇見湯顯祖”系列演出活動,廣受好評。在這一活動中 ①中英戲劇文化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②要占領文化發展制高點,提高文化軟實力③應通過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④證明經典文化的價值遠高于流行文化的價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戶外大屏幕出現了一抹亮麗的中國紅——“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59位優秀中華兒女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柔和、善意、充滿人情味的中國。這一做法是為了( )①開辟與美國人民有效溝通的新渠道 ②展示當代中國開放包容的精神風韻③通過文明對話同美國結成戰略同盟 ④讓更多的美國民眾了解和感知中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文化軟實力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占世界文化市場比重不足4%;美國獨占鰲頭,占43%的份額;歐盟緊隨其后,占34%。藍皮書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硬實力發展很快,但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兩者之間的落差還比較大。這啟示我們( ) ①必須把經濟發展作為文化發展的基礎 ②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③必須把大眾傳媒作為文化傳播的手段 ④必須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11.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有過“清明上河圖”般的絢麗,孕育出林則徐、嚴復、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響著人們,保護三坊七巷正在進行中。保護文化遺產( ) A.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B.根本上在于發掘其經濟價值 C.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D.實質在于保護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血脈12.高鐵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在廣州喝早茶,到長沙聽笑話,再到武漢賞櫻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饃,下午到嵩山看少林”。這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 )①改變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們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傳播方式 ④擴展人們的文化視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13.(2018北京卷) 魯迅和雨果分別是中國和法國的偉大作家,雖然相隔萬里,但是他們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下文為魯迅文化基金會秘書長、魯迅長孫周令飛先生在“魯迅對話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講話的部分內容。“雨果在他的《悲慘世界》里說:‘只要本世紀三個問題得不到解決: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換句話說,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魯迅先生以他高度濃縮的小說、精美絕倫的散文和浩瀚滾燙的雜文,表達了同樣的意愿和同樣的意志,正如他那首《無題》絕句所言:‘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結合材料,分析“魯迅對話雨果”交流活動的文化意義。(8分)14.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2000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與農耕文明之間的交流。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何意義?(6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解析:我們對待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所以①③正確。在吸收借鑒西方文化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批判吸收,所以②④表述錯誤。2.A解析: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④觀點錯誤。3.D解析:材料體現了中國人與印度人之間的思維方式與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差異。其背后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導致產生不同的文化背景。A與題意不符,材料體現的不是風俗習慣,而是思維方式。B說法錯誤,雖然兩國之間有人們思維方式差異但并不是完全不同。C僅僅是表述的現象,而沒有解釋清楚背后的本質。D答案符合題意。4.B解析:所謂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過春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恰恰體現了文化的差異性,不同的區域各自有不同的獨特色彩。B答案符合題意。其他選項均不符合題意。5.C解析:本題考查大眾傳媒與現代公民素養的關系。A只講了大眾傳媒,B只講了文化傳播手段,D只講了大眾傳媒,均排除。C正確且符合題意。6.A解析: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有利于文化的創新。①②正確。③與材料不符,④表述有誤。7.D.解析:上述方式均是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8.A.解析:材料中沒有涉及文化發展制高點,②與材料主旨不符。④表述錯誤。9.B解析:③與我國的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相違背。10.A解析:①③觀點正確,但與材料要求不符。11. D解析: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故D正確。保護文化遺產不是文化傳播的途徑,A錯誤。B片面強調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是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嚴重誤解。C錯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育“四有”公民。12.D解析:材料沒有反映高鐵作為文化載體或傳播方式的作用,而是反映了高鐵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能享受更多不同特色的文化,從而拓展了人們的文化視野,方便了人們的文化交流,可見②④入選。①③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13.魯迅和雨果都關心社會歷史的進步,關注下層百姓的命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巨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增進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進兩國的文化合作與發展,也有助于增強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自覺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動文化創新。14.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研究人類文化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有利于研究東西方文化融合、交流的進程;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競爭力。(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