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6.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現真理學習目標知識目標 ⑴ 識記 ○ 真理的含義。○ 真理的基本屬性。⑵ 理解 ○ 真理的具體性。⑶ 運用 ○ 列舉生活實例,根據有關原理,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說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真理和謬誤,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情感目標 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學習重點、難點重點: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難點: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學法指導討論法 探究法 講授法知識鏈接笑話《蘋果沒洗》一位雍容華貴的太太在水果店里挑選水果,她的哈巴狗趁她不注意,用舌頭舔著架子上的蘋果。店主很不高興,但還是以禮貌的態度請太太注意她的狗。這位太太以嚴厲的口吻對她的狗喝道:“杰西,不準再舔!這些蘋果還沒洗過呢。”對于哈巴狗甜蘋果的事,店主和狗主人的態度有什么不同?這對我們有什么哲學啟示?基礎梳理一、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學范疇,是人們對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______。2、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認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_______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_______,不符合的認識則是_______。3、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___________。對同一個_______的對象雖然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只能有_____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_____個。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 和 ,如果超出了這個 和 ,真理就會變成 。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_________來說的,都是主觀與______、理論與_______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_________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_____________的。認識受到各種_______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________到________,再從_______到________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________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________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____________。作為認識主體的_______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_____________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____________的。追求真理是一個____________的過程。3、認識發展的總趨勢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_______________運動,相反,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4、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實踐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互動探究探究一:閱讀教材第47頁第一個方框中的內容,探究相關問題1、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2、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3、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探究二:閱讀教材第47頁第二個方框中的內容,探究下列問題1、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2、我們能不能把歐幾里得提出的“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運用于凹曲面或球形凸面上的三角形?這說明了什么?3、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這說明了什么?探究三:閱讀思考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識:月亮上有位美女,叫嫦娥。嫦娥旁邊還有一棵桂花樹,樹邊上好像還有個叫吳剛的砍樹人。傳說月亮有美容的作用,拜月的女孩子們希望自己能貌似嫦娥,面似皎月。今天,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照片認識到:月面沒有大氣,也沒有水分,滿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隕石坑、環形山,還有厚厚的石塊灰塵。日夜的溫度懸殊,正午時可升至120°,至晚間則下降至零下180°人類在探索月球奧秘的征程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在這成功的背后又有著曲折的經歷。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起飛后約一分鐘在空中爆炸;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爆炸失事。但它并未影響到我國的航天飛行計劃,我國的神舟五號、六號、七號相繼成功發射。為進一步全面獲悉月球表面的月貌、月球元素分布、月壤的厚度,我國實施了“探月工程”,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1、從古代人只能寄嫦娥奔月而得出月球的假說,到今天人類伴隨著失敗而取得的對月球的初步認識,追求真理的過程有什么特征?并闡明理由。2、我國“探月工程”三部曲完成之后,是不是就能對月球做到準確無誤的全面了解?并說明理由。3、總結概括前兩問,你認為真理的發展過程應該是什么樣的?鞏固練習(B級)1.實用主義者詹姆士認為,有用的觀點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或者說,“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上述觀點的錯誤在于 ( )①否認了真理是有條件的 ②否認了真理都是具體的③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④歪曲了判斷真理的標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A級)2.毛澤東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這句話表明 ( )A.對同一事物,人們的認識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學理論 D.只要參加實踐,就能獲得真理(B級)3.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真理。但是,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這說明真理是 ( )①因人而異的 ②具體的 ③有條件的 ③客觀的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A級)4.愛迪生:“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這段話表明 ( )A.真理是客觀的 B.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C.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才具有指導作用 D.真理和謬誤是無法分開的(B級)5.經過各國科學家的研究探索,面前對甲型H1N1流感的病毒特點和疫情特征有了新的認識。根據這些認識,我國決定對防控疫情的措施進行調整,不再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集中隔離觀察,輕癥病例可居家治療。人們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與疫情的新認識反映了( )A.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謬誤 B.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歷多次反復C.認識在發展中不斷推翻已有的真理性認識 D.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B級)6.從現有的證據看,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率與普通季節性流感相近,但這種流感病毒是一種新病毒,人們對它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像對普通季節性流感認識那么深刻。導致人們目前對甲型H1N1流感的認識比較膚淺的原因有 ( )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實踐水平的制約②客觀事物的本質的暴露與展現需要一個過程③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 ④真理都是具體的、無條件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009年3月18日以來,墨西哥共發現上千名豬流感疑似者,死亡人數節節攀升,豬流感正引發整個美洲乃至全球擔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表示,墨西哥等國出現的流感病毒是多種病毒的混合體,并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完全由豬引起。因此,我國將人感染豬流感改稱為甲型H1N1流感。據此回答下面兩題。(B級)7.人們當初將甲型H1N1流感稱為豬流感,這體現了 ( )A.認識受到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 B.真理和謬誤是認識過程的兩個必經階段C.真理合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D.人們的認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A級)8.我國將人感染豬流感改稱為甲型H1N1流感,這反映了 ( )A.真理都是客觀的 B.認識是不斷發展的C.認識活動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D.真理是主觀的(B級)9.“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醫學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銘”。其中,“做學問要不知足”,是因為( )A、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B、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C、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D、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B級)10.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 ( )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C級)11.我國農村改革已走過30年的歷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前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討論尤受矚目:未來土地產權是家庭私有化還是集體化?農民是否可以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專家學者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這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同時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1)請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中央作出“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土地管理制度的明確規定”過程所蘊含的哲學道理。(2)針對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土地管理制度規定的形成過程,有人認為,真理永遠掌握在、專家、權威手中。請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相關知識評析這一觀點。第六課第二框參考答案目標檢測 1~5. DBDBB 6~10. CABDB 11、答:(1)①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土地管理制度作出的明確規定正是基于我國農村改革30年來的實際狀況而作出的。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0年的農村改革、專家學者的充分調研,使黨中央認識到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同時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2)①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專家、權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任何專家、權威都不可能永遠正確。③真理最終掌握在誰的手中,不是以身份和地位為標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我們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