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試題特點及解題方法研究武漢市教科院 張祖濤一、選擇題的解題方法選擇題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分值占卷面總分的比例將近50%。從難度上看,一般說來,選擇題特別是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單項選擇題,較非選擇題要相對容易一些,歷年來得分率都比較高(70%左右),考生選擇題得分往往成為其總分主體部分(所占比例在65%左右)。因此,考生要想得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分數,首先必須把選擇題做好。選擇題主要承擔水平性測試功能,重點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往往要兼顧知識的覆蓋面。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力求全面、深刻、準確地掌握《考試說明》中規定的知識要點。(一)選擇題的種類高考政治學科選擇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答案為唯一題肢的選擇題,通常稱之為“單項選擇題”;一種是答案不一定是唯一題肢的選擇題,通常稱之為“不定項選擇題”。目前文科綜合卷的選擇題只有單項選擇題,而政治單科試卷則兩種選擇題都有。(二)解答選擇題的基本原則解答選擇題,一定要牢記“以干求肢”這一基本原則。即從題組的導語和題干所提供的材料出發,具體分析題干的規定性(即題干的具體要求和指向),然后據此確定對題肢的取舍。解答選擇題切忌脫離題干的具體要求,孤立地判斷題肢的正誤并進行選擇。從哲學上看,堅持“以干求肢”原則,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的要求和體現。(三)解答選擇題的具體步驟解答選擇題的關鍵環節是審題,審題要做到“三審”:一是審材料,包括題組的導語和題干材料;二是審設問,即題干對所選題肢的特定要求或規定;三是審題肢。1.認真分析導語、題干所給材料,要求準確、全面、深刻。所謂準確,就是要把握材料的特定內容,不要將材料所反映的事實與其他事實混淆而產生誤讀,也不把材料所沒有反映的事實想當然地“添加”進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把一些看起來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意的題肢排除。所謂全面,就是要完整地把握材料,不僅要把握顯性信息,還要適度、合理地挖掘隱含信息,反對只從部分的、片面的材料出發。一些考生在做單項選擇題中的“組合選擇題”以及“不定項選擇題”時常常出現漏選,主要是對材料的分析不夠全面,只抓住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所謂深刻,就是要透過材料所反映的現象,揭示本質和規律,抓住更根本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使所選題肢更符合題干的規定性,才能從諸多較符合題意的題肢中選出最佳。2.準確把握題干的規定性,明確試題設問的指向。(1)緊緊抓住關系詞,準確把握題干與題肢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是明確設問指向的關鍵一步。干肢之間的邏輯關系主要包括以下4種:①因果關系。關系詞有“因為”、“由于”等。主要是題干材料提供結果,要求題肢提供原因;也有題干提供原因,要求題肢提供可能出現的結果。因果關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故解答此類題時,主要是要把握題干和題肢之間有沒有這種關系存在。此外,還要辨別并排除因果倒置的選項。②個性—共性關系。關系詞有“說明”、“表明”等。主要是題干材料提供某種現象(個性),要求題肢歸納、揭示其本質和規律(共性)。這樣,題干的具體材料與題肢的抽象觀點之間就構成了一種證明或說明的關系。解答此類題時,重點要把握題干和題肢之間在內涵和外延上是否相符,即題干中的材料對題肢的觀點是否構成有效支撐。要排除兩類題肢,一是題肢觀點與題干材料互不相關,題肢觀點在材料中根本沒有相應的支撐;一是題肢觀點與題干材料有一定的關聯,但在題干材料中找不到充分的支撐,論據不足,比較典型的就是“以偏概全”。此外,還要注意排除與題干材料只存在或然聯系,不存在必然聯系的題肢,亦即題肢觀點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這就是所謂“二級引申”。與上述從個性到共性相反,還有一種試題,是由共性到個性,即由題干規定本質或規律,要求題肢提供反映這一本質或規律的現象、事例,解題方法可參照上述分析。③判斷—闡釋關系。關系詞有“是”、“有”、“是指”等。主要是由題干提供思維對象(概念或觀點),要求題肢做出評價、判斷,或進行闡釋。在題干中留空的填空式選擇題也屬此類。此類題型主要考查識記和理解能力,多數相對較為簡單,如果基礎知識復習到位,識記、理解準確,得分并非難事。④條件關系。關系詞有“如果……就……”、“只有……才……”等。此類題型比較少見,主要是由題干提供要達到的目標,要求題肢提供達到該目標的條件。解答此類題時,主要是弄清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區別,排除條件關系錯誤的題肢。從關系詞上看,就是要把“只有……才……”(表達必要條件)與“只要……就……”(表達充分條件)區別開來。(2)把握“限制詞”,進一步明確題干的規定性。限制詞有“主要”、“根本”、“直接”等,一般置于關系詞之前,使題干的指向性更明確。還有一類限制詞,如“從哲學上看”,“從經濟學上看”等,是對要求運用的知識進行限制。此外,還有一類限制詞,是對時間范圍或地域范圍進行限制。做題時就要根據這些限制對題肢進行比較、篩選。3.審讀題肢,慎重選擇。對題肢以及組合選擇題的選項,一定要認真閱讀,審慎分析,不可盲目求快,或憑感覺、想當然。對于一些常見的錯誤題肢,如混淆條件關系、混淆時態(如把正在進行的事情說成已經完成)等,要注意總結,不斷豐富解題經驗,避免落入常規“陷阱”。根據題干的規定性,題肢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正確題肢,即觀點正確且符合題干規定性的題肢。錯誤題肢,即觀點明顯錯誤的題肢。有兩種情形,一是觀點與基本原理不相符合,二是觀點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反向題肢,即因果倒置或條件關系倒置的題肢,如題干要求回答原因,題肢回答的是結果,以及題肢表述中將必要條件當作充分條件,均屬此類。干擾題肢,即題肢觀點本身正確,但與題干的規定性不相符合。相應地,在對題肢進行選擇時可采用以下方法:(1)排除法。包括以下幾種:排錯,即排除觀點錯誤的選項(逆向選擇除外)。排異,即排除觀點正確但與題意不符的選項,包括“二級引申”。排重,即排除對題干內涵揭示較膚淺,與題干構成同語反復或簡單重復的題肢。排反,即排除因果關系、條件關系顛倒的題肢,以及“反向選擇”中的正確題肢。排亂,即排除內涵大小與題干不相符合的題肢,包括內涵大于或小于題干的題肢。(2)比較法。即在有多個選項都符合題意的情況下,根據全面性、深刻性原則,通過比較選擇最佳選項。如A、B、C三個題肢都在題干中可以找到相應的支撐,但A項只反映了題干材料的一個信息點,B項只反映了題干材料的另一個信息點,而C項則綜合反映了這兩個信息點,那么,在單項選擇題中就只能選C項。(3)推測法。在無法確定時,可根據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合理推測。技巧一:對組合選擇題,可用“求交集法”推測,如在①②③④四個選項中,能確定①應入選,②不應入選,但無法確定③④,則可先排除不含①的題肢和含②的題肢,保留含①同時不含②的題肢,然后再作分析。技巧二:如果兩個題肢在內涵上大體一致,或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這就意味著選其中一個則必選另外一個,那么在單項選擇題中只有一種可能,即都不選;在不定項選擇題中有兩種情形,即要么都選,要么都不選。技巧三:如果兩個選項在邏輯上相互對立或排斥,則在組合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中,不可將兩者同時入選。是否選擇其中一個,要視題干的規定性而定。二、非選擇題的解題方法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命題的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試題以現實問題為中心,通過特定材料和情境設計,引導考生對有關實際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考查考生對文科各學科知識的綜合把握,考查考生綜合運用知識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考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中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解題的思維過程來看,考生需要提高研讀材料、提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把握設問、明確答題方向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準確運用學科術語闡述觀點的能力。(一)研讀材料,提取信息自高考強調能力立意以來,試題關注時政熱點已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非選擇題,幾乎全部都是材料分析題。此類試題,問題因材料而設置,答案因材料而構建,通過考查學生把基礎理論知識與試題提供的具體材料相結合的思維過程,來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因此,研讀和分析材料就成為解題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研讀品質,能正確運用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邏輯方法進行分析,并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能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問題。非選擇題的材料從數量上看,有單個材料和多個材料之分;從形式上看,有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之分。提高研讀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要弄清不同類型材料的特點及其分析方法。第一,把握不同材料的特點及分析方法1、圖表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社會科學的交流媒體大量地使用了圖表和數據,能夠閱讀這類資料并初步運用這種資料形式說明問題,是測試綜合能力的內容之一。從政治學科來看,圖表、數據是表達經濟信息重要形式,分析圖表、數據也是經濟學的基本能力。(1)圖表材料的構成圖表材料一般由標題、圖表、注釋三個部分組成。標題是圖表材料的中心或靈魂,是對圖表所反映內容的概括,包含著非常重要的信息,對讀懂圖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圖表是圖表材料的主體部分,它主要通過一些數據或曲線,比較直觀地反映某些項目之間的變化關系或相關關系;注釋部分是對圖表信息的解釋或補充,也是圖表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讀圖表材料,首先要研讀標題,明確中心;然后在其指導下研讀圖表,看這一標題中的信息在圖表中是如何體現的;最后再讀注釋,獲取相關的補充信息。由于圖表材料是由標題、圖表、注釋組成的有機的整體,分析圖表材料還要在分析各個部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材料。(2)圖表材料的形式圖表包括表格、圖象等多種形式。①表格表格主要用于有關項目的分類比較。閱讀表格時,首先要明確所比較的相關項目(概念)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其次,在分析表格數據時,既要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各項目之間的關系,又要進行縱向比較,分析各個項目及其關系變化。②圖象圖象的形式較為復雜,有反映兩個變量之間關系的函數圖象,有反映變化過程或趨勢的統計曲線圖,有用于數量關系直觀比較的直方圖(或柱狀圖),還有用于比例關系直觀比較的餅分圖等。對于“函數圖象”,首先要明確有哪些變量(概念),其次要弄清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誰是“自變量”(因),誰是“因變量”(果),即兩個變量之間究竟是誰引起了另一個變量的變化。函數圖象與一般曲線圖的區別在于,函數圖象的坐標軸帶有箭頭,而一般曲線圖則沒有。2、文字材料根據材料內容,大致可分為記敘型材料、說明型材料和議論型材料。(1)記敘型材料記敘型材料主要是指記敘某一事例的材料。高考試題為體現能力立意,往往選取典型的具體的事例作為背景材料,通過微觀入手、以小見大,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因此,歷年來的高考試題大多采用記敘型文字材料。對于此類材料,可以借用語文方法,分析5個W,即Who、When、Where、What、Why,以提取有效信息。Who,即事例的主體是誰。如果事例是經濟方面的,則要明確事例講的是哪一種或哪幾種市場主體,是企業、農戶還是政府?是生產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等等。如果事例是政治方面的,則要明確事例涉及的是主權國家還是國際組織?是國家還是公民個人?是國家機關還是黨的機關?等等。要避免不看主體就盲目答題。When,即事例發生的時間。要分析這一時間有沒有特定的意義,如1949年,1978年等年份,都是有特定意義的。Where,即事例發生的地點、地域。是在東部還是在西部?是南方還是北方?What,即事例的具體內容,既包括這一事例的現象,也包括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對材料而言,這是需要重點把握的。Why,即事例發生的原因。有必要時,還要分析事例產生的后果。運用以上方法,有助于我們全面、準確地提取有效信息,為答題奠定堅實基礎。(2)說明型材料說明型材料主要是指陳述、說明某一事實的材料,如2003年文綜試題第38題關于氣象經濟發展的陳述,即屬此類。相對于記敘型材料,說明型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要宏觀一些、抽象一些,往往涉及一組概念(概念群)及其相互關系。把握這類材料,如果試題的設問沒有指定需要運用的具體知識點,就要把材料所涉及的概念群抽取出來,再向上追溯(歸納),尋找學科的相關知識點,并進行分析。如果試題設問指定了具體知識點,則直接運用相關知識點的具體要點,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對材料中的信息進行歸類、整合。(3)議論型材料議論型材料主要是指闡述某種觀點的材料,如1998年高考試題第38題,幾名戰士、學生圍繞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問題展開討論,2000年高考試題第39題,幾位學者圍繞“西部大開發”發表意見等,均屬此類。議論型文字材料多用于考查考生對某些重要理論觀點、方針政策的理解、認識。由于這類材料是對理論觀點的直接闡述,不需從典型事例中去提取、歸納,因而可直接運用有關理論知識,并聯系社會實際進行分析。3、漫畫材料高考政治試題特別是哲學常識試題中,使用漫畫作為素材的試題時有所見。解讀漫畫,就是要透過其表層的本意,把握其深層的寓意。為此,首先要全面把握構成漫畫的“元素”,包括漫畫的標題,漫畫中的物品,“人物”(也有可能是擬人化的動物),“人物”的對話、行為等。其次,要準確把握漫畫的“本意”,這是準確把握其深層寓意的前提和基礎。最后,再進行抽象,透過“本意”思考“寓意”。第二,把握多個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近年來的高考試題的論述題往往是由多個材料構成的,有的是由多個圖表材料構成,有的是由多個文字材料構成,有的則既有圖表材料,又有文字材料。試題所提供的這些材料絕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材料時,既要深入分析每個材料,以提取顯性信息;又要全面把握多個材料之間的聯系,以提取隱性信息。事實上,一些高考試題的設問明確指向材料之間的聯系,如例1、例2。分析近幾年來的高考試題,發現材料之間的關系以因果關系居多,即兩則材料反映的現象之間存在著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也有多個材料之間是并列關系,試題主要是通過一組材料全面反映某個問題,每個材料則分別反映問題的一個側面。此外,對比關系也有可能出現,即通過兩則材料的對比,比如通過一個成功的事例和一個失敗的事例的對比,要求總結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來揭示某個道理。如果試題材料的文字篇幅較長,信息量較大,難于把握,可以先將材料劃分為若干層次,然后逐層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再把握各層次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歸納。最后再運用有關理論,透過材料所反映的現象,把握其深層的本質或原因。對上述分析歸納如下:材料類型 呈現信息的特點 提取信息的技巧圖 曲線圖 變化過程和趨勢 分段分析與總體把握相結合函數圖象 因果關系 分清自變量(因)與因變量(果)柱狀圖 數量比較 注意對比項目餅分圖 比例比較 聯系標準模型或設定參照系表 格 分類比較 橫向:分析項目之間的關系縱向:分析項目及其關系的變化文字 記敘型 事件、過程 五個W(WHO,WHEN,WHERE,WHAT,WHY)說明型 現象、事實 分析核心概念與概念群組,追溯學科基本概念或原理議論型 闡述觀點 對觀點要注意辯證分析特別提示:既要把握顯性信息,又要把握隱性信息(把握現象之間的關系和現象背后的東西)。(二)把握設問,明確要求政治學科試題的設問類型,依不同的劃分根據,有多種不同的劃分方法。如,根據設問是否開放,可分為“收斂性設問”和“開放性設問”;根據設問的具體指向,可分為“是什么”型、“為什么”型、“意義”型、“怎么辦”型等;根據所需運用的學科知識,可分經濟學設問、哲學設問、政治學設問等。下面重點探討前兩種分類方式的解題要領。第一,根據設問是否開放分類1.收斂性設問此類設問一般指定了分析和解決問題所需要運用的具體知識,如“材料是如何體現聯系的觀點的”、“運用市場經濟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識,說明怎樣才能有效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依據上述材料,說明我國政府應怎樣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等。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對設問的知識點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解題時才能“按圖索驥”,即用知識本身的邏輯對材料中信息進行整理、解讀。此類設問對考生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理論)到具體(材料)的演繹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指定知識的內涵掌握不全面,造成要點缺失;或對指定知識的理解缺乏深度,造成觀點膚淺。二是不善于運用知識分析和解讀材料,不能在理論觀點與相應的材料信息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2.開放性設問此類設問一般只規定了分析和解決問題所需要運用的知識范圍,如“運用所學經濟常識”、“運用認識論的道理”等等,而沒有指定具體知識點。此類設問對考生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材料)到抽象(理論)的歸納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解答這類知識,考生必須對指定知識范圍內的主干知識有較全面地了解,更重要的是善于提取和解讀信息,并能夠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與指定知識范圍內的主干知識建立恰當的聯系。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不全面、不準確,造成要點不全;二是不善于將有效信息與指定范圍內的主干知識建立聯系,造成信息誤讀、曲解。第二,根據設問的具體要求劃分1.描述類近年來文科綜合試題比較強調對提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考查,其中學科內綜合題的第(1)小題,通常要求描述、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基本答法是:將材料(包括圖表、數據)反映的具體情況,根據試題要求進行篩選、整理、歸納,然后用學科術語表述出來。2.闡釋類此類設問也考查提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但更強調運用學科知識對信息的闡釋。闡釋包括闡述和解釋。常見的問法有:材料體現了什么經濟學/哲學/政治學道理?基本答法是:原理(或方法論)+ 結合材料分析。3.論證類這類題型主要考查考生運用學科知識分析材料所反映現象或問題的成因,以及分析黨和國家的某項政策、措施的理論依據或必要性。例如,常見的問法有:“用哲學(或經濟學,或政治學)的有關知識分析……(變化、后果)的必要性(原因)”,或“用哲學(或經濟學,或政治學)的有關知識說明……(做法)的道理”。回答這類問題要把前因后果說清楚。“前因”即事物的原因,“后果”即影響或意義。答案一般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必然性(原因),二是重要性(意義)。4.探究類此類設問通常指向“怎么做”,主要是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對考生探究與創新能力的考查,是能力要求層級最高的設問類型之一。(三)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步:第一,發現并建立知識與試題有效信息之間的聯系,運用知識對有效信息進行整合。這一步非常關鍵,是知識運用的起點。考生通過審題,明確回答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后,應立即回顧和調動知識,依據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與秩序,對試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建立知識要點與各個信息點之間正確聯系。為此,考生必須熟諳相關基礎理論知識,明了這一知識所包含的要點,并構建起完整的要點體系。沒有這一前提,就談不上知識的運用了。第二,運用知識解讀信息,發現信息的意義,并結合信息分析和論證問題。建立起知識要點與試題信息點之間的聯系后,接下來就是運用知識對信息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論證,發現新信息的意義,理解新信息的實質。這也是一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就可以把試題所提供的全新的材料(信息)轉化成答題所需要的“已知條件”了。接下來就可以運用這些“已知條件”,并結合學科知識來分析和論證問題了。第三,運用學科原理和方法,結合相關信息,探討和解決問題,體現創新性思維。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再運用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結合材料中的相關信息,針對試題所提出的問題,實現由一般到個別的演繹與轉換,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知識運用的落腳點,也是對知識運用能力的最高要求。(四)規范表述,構建答案第一,觀點明確所謂觀點明確,就是要將復雜的思維過程凝練成簡潔的答題要點,呈現在試卷上。這些答題要點往往構成評卷中的主要得分點,而關于要點的“二級論證”(即結合材料的展開分析)分值并不高。因此,構建答案時一定要有明確的觀點、要點,并且要把這些要點書寫在每一自然段的開頭,讓評卷者一目了然。第二,表述規范表述規范有兩個方面的要求。從內容上,就是要準確規范地使用學科術語進行表述,要杜絕口語化、非術語化現象。這主要是高考閱卷中強調“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就是得分點。如果對關鍵詞的表述不規范,即使意思相近,也可能失分。從形式上,就是要講究書寫格式,要分層次、分段落書寫,字跡清晰。第三,邏輯嚴謹邏輯嚴謹主要是指要點的排列或展開要體現較強的邏輯性,反映考生在解題過程中是否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包括大邏輯與小邏輯:大邏輯:即要點之間的邏輯,要層次清晰,依次遞進,逐字層深入。小邏輯:即要點及其展開的邏輯,要體現知識或事實本身的邏輯性,突出關鍵詞,淡化二級論證。概言之,答案應該既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的支撐,又要體現國家意志,有相關的政策依據,還要有充分的事實依據(主要由試題材料提供),總之,是普遍性的基礎理論與特殊性的試題材料相融合的產物。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