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生活與哲學易錯知識點集錦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1、 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2、 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注意:概括和總結)3、具體科學以哲學為基礎,并且隨著哲學的發展而發展(注意:顛倒了二者的關系)4、 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學的關系)5、 具體科學知識揭示的是世界變化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注意:哲學)6、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派別。(注意: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九蓜e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是把它改造為中國哲學。(注意:現階段的“中國哲學”,不僅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包括一些非馬克思主義哲學,例如港澳臺和海外華人哲學家的哲學理論,他們并不都贊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觀點;另外一些海外華人的宗教哲學家也并不支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8、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后,出現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注意: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不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后才出現的)9、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注意: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不等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10、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注意: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但不一定是辯證唯物主義)11、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注意: 應該是兩個根本對立的觀點)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1、 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使事物處于顯著的變化之中(注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不一定是顯著的變化)2、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一種發展(注意:運動和變化不一定是一種發展)3、運動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靜止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注意:顛倒了二者)4、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晝夜循環、蘋果落地,屬于自然規律(注意:規律不能等同于規律的表現形式)5、 人們可以發現、認識和利用規律,也可以制定、廢除、創造、消滅和改變規律(注意:規律不可以制定、廢除、創造、消滅和改變)6、 規律是事物之間的一種聯系,因此,聯系就是規律(注意:規律是事物運動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7、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傳統觀念的束縛( 注意: 對傳統觀念要一分為二地對待)8、 規律就是我們常講的定律。(注意:規律是定律的內容,定律是某種客觀規律的主觀映象)9、任何規律都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注意:任何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都是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即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10、規律有好壞的。(注意:規律是客觀的,無好壞之分)11、思維規律是主觀的。(注意:思維規律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思維規律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思維規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維規律進行認識活動,思維規律都在起作用。)12、規律是無條件的,是永恒不變的(注意:規律是客觀的,但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依賴一定條件的,如價值規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條件是商品經濟,把規律看作永遠不變的,是屬于形而上學的靜止的觀點。)13、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注意:是客觀實在,客觀存在與客觀實在不一樣。)14、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注意:是人腦特有的機能)15、 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形式是客觀的(注意: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16、 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注意:不能理解為相互依賴,意識依賴于物質,而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17、 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則是人腦主觀自生的(注意:無論意識正確與否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18、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實在的反映(注意: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19、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直接的推動作用(注意:意識的能動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20、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只有正確意識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才對事物有反作用(注意:不論意識正確與否都有反作用)21、人類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規律和客觀條件)22、正確意識的反作用大于錯誤意識的反作用(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識的正確與否決定的)23、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確反映)24、 正確的意識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注意:客觀實際是出發點)25、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注意: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26、因為規律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必須把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注意:規律無所謂正確與錯誤之分)27、 決策者要避免失誤,關鍵要做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注意:關鍵是要尊重客觀規律)28、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問題、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29、 只要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和利用規律(注意:還要受客觀規律和條件的制約)30、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注意:顛倒了二者的關系)31、人們只有在失敗后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注意:認識來源于實踐,不一定要經歷失敗)32、認識既來源于直接經驗,又來源于間接經驗(注意: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是認識的兩種途徑)33、不同的人對同一現象必定會有不同的認識(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34、人的認識必須符合終極真(注意:不存在終極真理)35、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是根本任務)36、 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注意:不一定)37、 正確認識只有在同錯誤認識的不斷斗爭中才能獲得(注意:不一定)38、實踐決定于認識(注意:決定不等于決定于)39、 實踐是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一切活動(注意:改造客觀世界)40、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注意:實踐是唯一標準)41、錯誤認識不是來源于實踐,正確認識才來源于實踐(注意:不論認識正確與否,都來源于實踐)4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注意:根本動力)43、實踐是認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注意:獲得認識的途徑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44、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注意: 唯一來源)45、實踐既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注意:實踐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活動。不能把實踐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割裂開來。)46、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注意: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47、實踐是人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48、客觀世界是真理的標準。(注意:實踐才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9、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注意: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50、“三個有利于”標準否認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注意:“三個有利于”標準是把人們實踐的結果作為標準,就是把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生活實踐作為標準,它是真理標準在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1、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注意:聯系是有條件的)2、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注意: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3、聯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注意:否認了聯系的客觀性、條件性)4、凡是具有先行后續特點的關系都是因果聯系(注意:因果關系是先行后續的,但先行后續的不一定是因果關系)5、世界上事物總是互為因果、彼此制約的都處于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注意:否認了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和條件性)6、整體就是指由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注意:還包括其發展的全過程)7、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注意:不一定)8、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性作用(注意: 必須在一定條件下)9、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系統與要素的關系。(注意:這兩對關系不能完全等同,因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只是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即兩對關系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是相互依賴等方面,而系統中講的層次性原則等,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沒有。)10、任何變化都是發展。(注意:并非任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11、新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判斷新事物的標準三個是: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是否具有遠大前途。不能只用時間標準來判斷)12、目前力量強大、發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判斷新事物的標準如上,用現狀標準來判斷是錯的)13、科學算命是科學與傳統算命相結合而產生的新事物。(注意:判斷新事物的標準如上,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來判斷新舊事物是錯的)14、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帆風順的。(注意:錯,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15、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注意: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向上的質變)16、 量變引起質變就是指事物數量上的增減引起質變(注意: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17、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注意:量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18、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曲折的(注意:總趨勢是前進的)19、新出現的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注意: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20、矛盾就是構成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注意:雙方既對立又統一)21、矛盾可以調和,不可以緩和(注意:矛盾可以緩和,不可以調和)22、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注意:不能將兩點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23、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注意:還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普遍性與特殊性相聯結、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24、矛盾就是斗爭(注意:說法片面,簡言之,矛盾是對立統一。)25、矛盾越少越好。(注意:矛盾的多少是客觀的,就事物的發展來說,不能以矛盾的多少為標準來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來衡量好壞,不能一概認為矛盾越少越好。)26、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遠不以解決的。(注意:矛盾并不是永遠不能解決的,只要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確地分析和解決矛盾。)27、矛盾就是事物內部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間的這種關系。)28、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斗爭中,有意識地制造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東西,而這些事物中包含著矛盾,所以意味著人可以有意識地“制造”矛盾。(注意:矛盾的產生與消亡是客觀事物自身運動的結果,不是人能夠有意識地制造出來的。)29、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當中,不能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0、普遍和個別互為存在的前提(注意:個別是普遍存在的前提)31、普遍性是特殊性的總體(注意:普遍性是從特殊性中抽象出來的)3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注意: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33、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決的矛盾(注意:二者不能劃等號,因為在特殊的情況下,卻要先解決好次要矛盾,才能解決好主要矛盾。)34、只要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還要注意次要矛盾)35、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沒有影響(注意:有影響)36、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注意: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37、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注意:片面理解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38、解決主要矛盾是解決一切矛盾的前提(注意:有時候要先解決次要矛盾)39、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于統一體中,就不能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當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時,才能構成矛盾關系。40、任何事物內部都有主要矛盾。 (注意:事物有簡單事物和復雜事物之分。簡單事物內部只包含一個矛盾,矛盾雙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復雜事物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41、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注意: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動該事物的發展,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42、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 注意:是辯證否定或稱“揚棄”)43、揚棄就是拋棄。(注意:錯誤,不符合辯證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實際上否認了事物的發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的錯誤。)44、 在一定條件下,外因對事物的發展也有決定作用(注意: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起決定作用)45、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注意:不一定是促進,也可能是延緩)46、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先有內因后有外因(注意:內外因無先后之分)47、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的事物發展。(注意: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48、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沒有必然聯系(注意: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1、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注意:歷史唯物主義才是)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割的,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意識(注意:社會存在不依賴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注意:具有促進和阻礙雙重作用)4、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社會意識的變化是同步進行的(注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5、社會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環境(注意: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6、我國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注意:這是我國的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在任何社會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7、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同。(注意:錯,社會基本矛盾在任何社會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都是通過實踐加以解決。但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不同,解決的具體方式也不同,在階級社會里,矛盾是對抗性的,通過階級斗爭去實現;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通過改革來實現。)8、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作用的人們(注意:起推動作用的人們)9、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注意:顛倒了二者關系)10、改造客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主觀世界(注意: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客觀世界)1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注意:這是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12、所謂價值是指人對事物的積極意義(注意: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13、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注意:價值觀不一定都是正確的)14、集體主義已成為我國每個公民的價值取向(注意:不符合事實)15、承認個人利益就是個人主義(注意:不能將二者劃等號)16、集體主義能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注意:夸大了集體主義的作用)17、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實現了集體利益也就實現了個人利益(注意:二者是對立統一關系,實現了前者不一定就能實現后者)18、先進人物只貢獻不索取,因而人生價值大(注意:不能將奉獻和索取對立起來)19、要實現人生價值就要犧牲個人利益(注意:實現人生價值不等于犧牲個人利益)20、要實現人的社會價值,最好先實現自我價值(注意:二者不存在先后關系)21、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主要看他的物質貢獻,因為物質貢獻比精神貢獻更重要(注意:哪個更重要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22、不斷提高個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注意: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23、貢獻越多,索取越多(注意:貢獻與索取不是對等關系,因為人生價值的真正意義在于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始終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按蠊珶o私、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精神。)24、只要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境界,我們的事業就一定能成功(注意:艱苦奮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25、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必然能轉化為現實(注意:這種轉化是有條件的)26、最高理想是實現共同理想的基礎和必經階段,實現最高理想,必須以共同理想為根本方向(注意:顛倒了二者關系)27、理想對人生、社會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注意:理想有科學、不科學之分)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