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第1、2、3課時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記貨幣的本質、基本職能、價格、紙幣等概念。2、理解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兩種基本職能的原因與區別、商品流通的含義、紙幣與貨幣的關系、紙幣發行規律。3、運用貨幣知識說明如何正確對待金錢。(二)能力目標1、從具體材料入手,逐步學會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的能力。2、用紙幣知識認識假幣的違法性,提高辨別假幣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地金錢觀,正確地認識金錢、使用金錢。★教學重點理解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紙幣。★教學難點紙幣。★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多媒體輔學。★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教師:指導學生回顧、討論,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動都離不開金錢,提出問題:金錢就是經濟學中的貨幣,本節課將從貨幣的產生與本質、貨幣的職能、紙幣等方面去了解貨幣,從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回憶生活活動,感知生活離不開金錢,從而引發探究欲望和興趣。(二)新課教學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1、貨幣的本質教師: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一段,同時提出問題:要了解貨幣,首先要了解商品。(1)、商品及其價值商品使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樣的東西才能成為商品?學生:思考P2兩個問題,討論后作出進行點評。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不叫商品;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才是商品。教師:商品既然是勞動產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類勞動,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叫商品的價值。(2)、貨幣的產生與本質教師:指導學生思考,購買商品是需要貨幣的,商品和貨幣是不是一起產生的?學生:學生就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并發表見解,教師:針對學生的見解作點評,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貨幣的產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貨幣的產生過程,并思考P3三個思考題。學生:閱讀課本,討論問題。教師點評: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隨著交換的擴大,交換的難度越來越大。因為交換成功必須是交換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在交換中人們發現,某種商品大家都樂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換成它,在用它去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換兩次就成功了。于是,這種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從商品中分離出來,成為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我們把它叫做一般等價物。在歷史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很多,后來,一般等價物又發生了變化呢?請看課本。學生:閱讀課本,找出問題。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人們固定的用金銀而不是其他商品來充當一般等價物。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找出金銀的特點)。教師總結:當人們固定的用金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時候,我們就把金銀這種商品叫做貨幣。因此,貨幣就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教學過渡:貨幣產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換中起什么作用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教師活動:總結點評。這就是貨幣的職能問題。2、貨幣的基本職能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3-5頁,看看貨幣有哪兩種基本職能?分別是什么意思?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教師活動:總結講評。(1)、貨幣有兩種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價值尺度價值尺度就是作為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價值,也就是包含的人類勞動多少用金銀表示出來。提出問題:金銀為什么成為價值尺度,衡量商品價值大小?教師點評:因為金銀是商品,有價值,可以與商品價值作比較。用金銀表示出來的商品價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價格。平時我們說某種商品多少錢,就是指商品的價格。需要說明的是,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時,不需要現實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3)、流通手段。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4頁,思考這種商品交換活動與直接的無物交換有什么不同?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找出問題。教師活動:總結講評。在直接的物物交換中,賣和買兩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不可以分開的。貨幣產生后,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中間媒介進行的,交換活動分成賣和買兩個過程,賣和買在時間上、空間上都可以分開。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換活動是不是這樣?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貨幣――商品。教師點撥:在商品流通中,貨幣發揮了什么作用?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教師點評: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這種作用或者叫職能,叫做流通手段。教師點撥:在商品流通中,貨幣能否是觀念中的貨幣,而不用現實貨幣?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教師點評: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必須是現實貨幣,因為它是財富的代表。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5頁一二自然段內容,思考:貨幣產生后的商品交換方式,給商品生產者帶來什么樣的威脅?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教師點評:商品流通中,由于買賣是分開的,生產者只有賣出商品,付出的勞動才能得到補償,否則,就會虧損,甚至破產倒閉。因此,生產者必須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好的商品。教師活動:同學們想想,貨幣可以交換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越多越好?教師點評: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4)、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教師活動:同學們,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除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外,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大家可以看課本P5頁,了解一下。3、紙幣教學過渡:貨幣是用金銀充當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買賣商品卻是使用的紙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們就學習紙幣的有關知識。(1)紙幣的產生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頁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什么是紙幣?紙幣為什么能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教師點評: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因為在商品流通中,人們只關心貨幣能否帶來價值相等的商品,不關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貨幣符號――紙幣,代替它執行流通手段職能。這樣就產生了紙幣。教師活動:既然國家有權發行貨幣,是否可以隨意決定紙幣的發行數量呢?(2)紙幣的發行規律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發行過多會引起物價上漲,;發行過少,阻礙流通。生活中出現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現象,往往是與貨幣發行違反發行規律有重要關系。(3)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7頁,說明刑法中的這些規定對你有什么啟示?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探索問題。教師引導:通過學習這些規定,應該明確:制造假幣是一種違法行為,應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幣在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愛護人民幣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要提高鑒別假幣的能力。(三)課堂總結、點評本節內容講述了貨幣的有關常識,主要知識框架如下:商品交換 ――――→貨幣――――→ 一般等價物――――→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紙幣――――→含義、產生、發行規律、正確對待使用紙幣(四)實例探究[例1] 下列說法正確地是 ( )A. 有了商品就有了貨幣 B. 先有商品后有貨幣C. 先有貨幣后有商品 D. 商品貨幣同時存在,同時產生答案:B[例2] 貨幣的本質是( )A.一種商品 B.紙幣 C.一般等價物 D.流通手段答案:C[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標價150元,貨幣在這里執行的職能是 (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貯藏手段 D.支付手段答案:A[例4] 下列對紙幣的認識正確地有( )A. 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國家可隨意決定發行數量B. 紙幣發行量過少會引起物價上漲C. 制造假幣是違法的,持有、使用假幣不受法律制裁D. 紙幣在流通中代替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答案 D★課余作業人們用1000千克大米交換一兩黃金,這種交換活動是不是商品流通?為什么?★教學體會本節學習貨幣的有關知識,根據新課程目標要求,要緊緊抓住貨幣的產生、本質、基本職能、紙幣這一主線,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關鏈接知識讓學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開,否則,一是沖淡主體知識學習,使學生越學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響教學進度。教學中注意雙相互動,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自主探索、領會有關生活現象中包含的經濟學道理,學會獨立分析,切忌機械記憶。基本職能本質需要發展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