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1年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必修三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時活頁訓練鞏固檢及測綜合檢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1年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必修三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時活頁訓練鞏固檢及測綜合檢測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單項選擇題
1.中華文化是人類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化。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得益于它(  )
A.對外域文化的認同、理解和寬容
B.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C.拋棄民族文化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
D.摒棄外域文化而保留民族文化
解析:選B。本題屬于識記型試題,根據教材知識,很容易選出答案B。
2.《中國民族報》刊登《走出去,民族文化展示多彩中華》一文指出:面對復雜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多變的國際環境,如何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在吸納世界優秀文化的同時,促進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保持其具有中國氣派、民族特點的獨立品格,是民族文化交流面臨的重要任務。這說明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時(  )
①要以外來文化為主
②要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要以我為主,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要重點學習外來文化的形式而不是內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選B。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①錯誤,③正確。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②正確。要重點學習外來文化的積極內容,而不是形式,④說法錯誤。故選B。
3.《三字經》的英譯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推廣。這表明(  )
①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中國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
④文化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B。材料不能體現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只能講中國傳統思想正走向世界,故不選①。中華傳統文化正走向世界,可以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②正確。文化一旦走向世界,必然會對世界產生影響,所以③也是正確的。《三字經》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因而是傳統的;《三字經》在今天之所以在全世界加以推廣,說明我們結合當今實際,把時代精神注入傳統文化當中,故可以說是現代的,所以④也是正確的。故選B。
4.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是中國外交的基石,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進程中,中國將始終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風雨同舟、和衷共濟。這說明(  )
①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
②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沒有利益沖突
④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勇敢的優良品格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解析:選B。題中材料主要強調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優良品格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②符合題意。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共同利益,但在具體利益上也存在著某些沖突,③說法錯誤;④與題意無關。本題選B。
5.海峽兩岸同說漢語,同寫漢字,讀一本歷史,撫一張古琴……文化像氧氣,融化在血液中,使兩岸人民在精神上融為一體而不可分割。這表明(  )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健康有益的
②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③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④中華文化是聯結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選B。①說法錯誤,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優秀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健康有益的。從“同說漢語,同寫漢字,讀一本歷史,撫一張古琴……在精神上融為一體而不可分割”中可以看出②④均符合題意,③在題目中沒有體現。故選B。
2009年10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國慶盛典啟示之二——令人自豪的中國力量》指出,中國力量來自民族精神的凝聚與弘揚。“一盤散沙”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從抗擊長江特大洪水到汶川特大地震,展現的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戰勝災難的堅強意志;從載人飛船上天、中國宇航員行走太空,到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展現的是中國人民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56個民族團結和睦,13億人和諧安康,讓中國魅力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讓全世界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力量。據此回答6~7題。
6.材料表明中華民族精神(  )
①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②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④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材料表明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四個組合項均符合題意,故選D。
7.材料啟示我們要(  )
A.繼承優秀文化傳統
B.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C.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D.創新是發展的動力
解析:選C。本題考查我們對待中華民族精神的態度。B、D與材料無關,A說法太籠統,C最切題。
8.歌為心聲。從“一條大河波浪寬”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從“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到“我愛你,中國”,這些歌曲在人民群眾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它們(  )
①以現代的藝術形式表達了積淀于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②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抒發了人們對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
③以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表現了深沉飽滿的愛國主義情感
④以特殊的音樂形式展現了為世人普遍認同的愛國主義內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選B。材料中沒有體現現代的藝術形式,也沒有以特殊音樂形式展示愛國主義情懷,而仍然采用傳統的藝術形式——歌曲,來展示愛國主義情懷,因而①④不選。材料中歌曲之所以得到人民喜愛,是因為其形象生動,形式和內容達到完整統一,故答案選B。
9.孟子早年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溫家寶總理在某地視察時也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憂患意識。這表明,中國傳統思想(  )
A.是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財富,應當毫無保留地繼承
C.影響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中國的發展道路
D.是最優秀的傳統文化,應當成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解析:選C。本題以孟子和溫家寶總理的話為背景材料,考查傳統思想的有關知識。A說法錯誤,傳統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對待中國傳統思想要批判繼承,故B錯誤。中國的傳統思想并非都是最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沒有成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D說法太絕對,應排除。溫家寶總理在某地視察時引用孟子的話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憂患意識,表明中國傳統思想影響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中國的發展道路,C符合題意。故選C。
10.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政協2010新年茶話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繼續創造偉業,就必須“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團結前進”。這十二個字(  )
①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
②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③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④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新的時代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胡總書記強調的這十二個字,正是我們在過去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它高度概括了未來我們繼續發展的努力方向,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四個組合選項均符合題意。選D。
1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因此,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  )
A.關注其民族性 B.突出其時代性
C.保持其區域性 D.重視其繼承性
解析:選D。本題把對文言語句的理解與文化生活知識結合起來考查,具有一定的難度。題干的意思是:要使樹長得高,必須使其根基牢固;要使水流得遠,必須對河流的源頭進行疏通。由此可知D符合題意。
12.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下列名言體現這一精神的是(  )
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B.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有關知識。A強調從實際出發。C強調在辦事之前,要磨好其工具。D說的是人的氣節在貧困時顯現。B的意思是,不要說日落之時天色已晚,滿天的紅霞依然很瑰麗。故選B。
1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原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在《望大陸》這首詩中對祖國大陸的魂牽夢繞體現了(  )
A.我國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B.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
C.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解析:選C。本題以于右任的《望大陸》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材料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選C。材料沒有體現我國民族文化的區域性特征,A不選。B、D說法明顯與題目的意思不符。
二、非選擇題
14.材料1:兩千五百年前儒學的創始者孔子提出了“見義不為,無勇也”的道德思想,其意思是說,一個社會要有好的風氣,人人必須遵循見義勇為的道德原則。今天,我們社會仍然倡導見義勇為,弘揚社會正氣,維持社會治安。
材料2: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文學方面的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等,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材料3:漢字是我國各民族廣泛使用的文字。為了提高漢字的應用水平,教育部、國家語委將實施漢字應用水平測試,2008年確定在11個省份進行試點。
請回答:上述三則材料是如何體現中華文化的力量的?
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力量,必須明確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結合材料說明這一點。
答案:(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材料1見義勇為的道德思想自古以來就一直為人們所倡導,說明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于民族的生命力之中。(3)材料2中華民族有許多科技發明,文化成果說明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于民族的創造力之中。(4)材料3中華各民族一直都使用漢字,而漢字是文化的載體,說明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15.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為主體的文化,維系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文化是儒學。儒學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里對中華民族在思維方式、行為規范、道德禮儀等各個方面,長期起著支配作用。儒學主張“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這種精神使中華文化即便是對外來文化也不排斥。可以說,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正是由于其海納百川的結果。
材料說的是中華文化的什么內容?這一內容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義。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正是由于其海納百川的結果”,可知材料說的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1)材料說的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2)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這也正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識,正確的是(  )
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②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③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④中華民族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⑤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選D。此題綜合考查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及豐富和發展等知識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現,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并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故①②③④⑤均正確,選D。
2.中國古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今有“八榮八恥”。這表明(  )
①“八榮八恥”強調的是遵循古訓
②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④踐行“八榮八恥”已成為每個公民的價值選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C。本題考查文化創新、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公民的道德選擇等知識。材料表明“八榮八恥”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不是單純的強調要遵循古訓,②③正確,①錯誤,④不符合事實。
3.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②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愛社會主義就是新時期愛國的具體表現
③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內涵,無明確的具體標準
④愛國主義通過實際的言行具體體現出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選C。本題考查愛國主義的有關知識。③表述錯誤,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具體內涵,也有明確的具體標準。
4.在中國格言的海洋里,有兩個意義相近的古老格言:“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若一家”。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  )
A.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優良品格
B.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
C.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
D.注重團結、呼喚統一的民族精神
解析:選D。此題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題中的格言,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團結、呼喚統一的民族精神。故選D。
5.下列能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精神的詩句或典故有(  )
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②“業廣唯勤” ③“天道酬勤” ④“不畏強御” ⑤“禮儀之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選A。此題考查對勤勞勇敢精神的理解。“禮儀之邦”主要體現愛好和平,與勤勞勇敢相距甚遠,故排除⑤,應選A。
6.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上述精神的共同內涵是(  )
①愛國主義 ②團結統一 ③勤勞勇敢 ④自強不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理解。材料中列舉的幾種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突出表現。①②③④都是其共同內涵,選D。
7.2009年“雙百”評選活動中的一個個英雄,就是一本本鮮活的教科書,會使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變得具體生動;激發更多的國人像英雄模范那樣愛國、奉獻,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干,為社會的發展而努力。可見(  )
A.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B.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C.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是永恒不變的
D.愛國主義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
解析:選B。A、D觀點正確,但與材料不一致,C觀點不正確,材料表明愛國主義是通過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的奉獻體現出來的,B符合題意。
8.“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雷鋒精神至今深入人心。可見雷鋒精神(  )
①仍有現實意義 ②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④是愛國主義的主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選C。雷鋒精神至今深入人心說明雷鋒精神對當今社會仍有很大影響,因而可以說仍有現實意義,故①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因而②和④均不選;雷鋒精神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因而C是正確的。故選C。
9.“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下列觀點與之不一致的是(  )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C.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選C。本題以古詩、名言的形式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材料中的觀點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而C體現的是勤勞勇敢精神,故入選。
10.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表現在(  )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揚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從而推動綜合國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綜合國力的基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A。本題考查中華民族精神與綜合國力的關系,④錯誤,經濟和科技實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的基礎。
1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是因為(  )
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傳統性 ④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選C。本題考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之所以要把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是因為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故選①②④。③不能與題干構成因果關系。
中科院院士楊叔子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先進技術,一打就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據此回答12~13題。
12.“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說明了(  )
A.必須提高國家的安全實力
B.必須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C.必須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
D.必須提高國家的文化競爭力
解析:選D。“一打就垮”強調的是科學技術的作用,“不打自垮”強調的是民族精神的作用,二者都屬于文化的范疇,因此選D。
13.“一打就垮”與“不打自垮”相比較,楊院士啟示我們(  )
A.要發展教育事業 B.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C.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D.要增強民族自尊心
解析:選B。二者相比較,“不打自垮”更可怕,由此強調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啟示我們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因此選B。
二、非選擇題
14.辨析: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弘揚時代精神。
解析:本題是道辨析題,在答辨析題時,要通過審題找到辨點,既要注意分析題中的合理部分,也要注意分析題中的不合理部分,切不可犯片面性錯誤。本題可從民族精神的含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的關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因此,題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
(2)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所以,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必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還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人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因此,辨題的觀點是片面的。
15.某校高二年級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準備開展一次“長城與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班會。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為班會做準備工作。
第一小組在圖書室查閱到如下信息:在聯合國大廈內,懸掛著中國政府贈送的巨幅長城掛毯。他們了解到中國政府之所以將繡有長城的巨幅掛毯送給聯合國,是因為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長城的堅固雄偉、蜿蜒數千里,正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艱苦奮斗、堅韌剛毅和充滿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小組在網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國長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周圍的景觀正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影響了長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加強對長城的保護,對于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好地發揮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假如你是該班一位成員,請你參與完成下列問題:
(1)請結合《文化生活》相關知識談談你對“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理解。
(2)加強長城保護有利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你認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和途徑有哪些?
(3)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解析:本題屬于綜合探究題,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相關知識。第(1)問,主要分析為什么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可以從長城的修建和長城的作用兩個方面加以論證。第(2)問,主要考查基礎知識,比較簡單。第(3)問,主要考查探究性學習的有關知識。
答案:(1)①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②長城的修建過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團結勤勞、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精神,長城的作用則體現了勞動人民愛好和平、剛毅勇敢、維護國家統一等精神,這些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統一的,因此我們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2)意義: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途徑: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⑤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人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3)本次探究性學習選題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同學們通過查閱文獻、網絡搜索等途徑獲得相關信息;綜合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從不同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認識所要探究的對象;探究過程不僅要搜集感性材料,還要分析材料,提煉材料、既分析了問題又解決了問題。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單項選擇題
1.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最生動的教材,是愛國主義壯麗輝煌的歷史篇章。材料表明愛國主義(  )
①始終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力量
②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旗幟和精神力量
③是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選C。材料沒有涉及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故③觀點雖正確,但不能入選;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C。
2.2010年我國經濟社會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促進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應當這樣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
①發揮“主心骨”作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
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③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④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又要警惕敵對勢力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途徑。四個選項均符合題意。
3.從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到神七飛天再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無論是面對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新課題、新挑戰,世界總能從中國人身上得到一個相同的回答,那就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礎上不斷超越自我的發展與創新。這表明(  )
①中華民族精神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
②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時代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
③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B。材料旨在說明,中國人具有不斷豐富發展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是應對考驗和挑戰的精神力量,據此,①②④應選;③與題意不符。
由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發行的影片《袁隆平》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影片中,格外引人注目。影片聚焦“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執著科學的傳奇經歷,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演繹他真實而浪漫的一生。據此回答4~5題。
4.袁隆平常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中國多一點糧食不怕,若少一點糧食,你試試看……”這種情懷是激勵他孜孜不倦、忘我探索的不竭動力。這說明(  )
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愛國主義應該表現在實際行動中 ③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④愛國主義是鼓舞人民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
A.②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A。“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是袁隆平對國家深厚感情的具體體現,②當選;這種情懷是激勵袁隆平忘我探索的不竭動力,表明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④當選;①③與題意不符。
5.袁隆平不是因循守舊、盲從權威的科學家,他善于質疑,勇于創新,敢于超越。這啟示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B.民族精神只有注入時代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
C.民族精神具有傳統性,時代精神則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
D.只有堅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解析:選C。解答本題要注意限定語“錯誤的是”。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C說法錯誤。
二、非選擇題
6.2009年7月20日,全國“雙百”評選活動候選人名單揭曉,由徐州市推選的英雄人物王杰,入選150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名單。44年前,一名普通戰士在即將爆炸的炸藥包前縱身一躍,維護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實現了自己的豪邁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一個偉大的名字——王杰,在神州大地廣為傳頌,成為那個年代人們心中的一座豐碑。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現實意義在于,它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萬萬不能缺少自己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力量對于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作用,是無論怎么估計都不過分的。英雄王杰用生命鑄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勵著億萬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闊步前進!
(1)王杰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有什么關系?
(2)請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你對弘揚民族精神重要性的看法。
解析:本題以王杰入選全國“雙百”評選活動候選人名單為背景,綜合考查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第(1)問要明確王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豐富發展的體現,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第(2)問要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加以分析。
答案:(1)王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豐富和發展;王杰精神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2)①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是中華民族之魂。②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高舉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單項選擇題
1.2009年10月13日,習近平副主席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說:“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人們從中國主題館可以看到古代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推動出版業的誕生和興盛的,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形成的文化經典和各類圖書是如何讓歷史得以記錄、讓知識得以傳播、讓文明得以傳承的。”這表明了(  )
①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②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標志
③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④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C。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不是唯一標志,故②錯。①③④符合題意。
2009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時代與孔子的對話”大型網絡活動7月9日在北京啟動。通過此次網絡活動,讓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信息傳媒緊密結合,收集各個時代人們對孔子的感悟和體會,從而找到儒家思想對于當今時代的價值和意義。據此回答2~3題。
2.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則,他的弟子將其主要言論集結編纂成《論語》,從而將孔子的思想形諸文字。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為缺少文本而不易廣泛傳播和發揚,這說明(  )
A.孔子的言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
B.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不會消亡
C.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D.儒家思想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存的精神紐帶
解析:選C。根據材料可知,由于《論語》將孔子的思想形諸文字,使得孔子的思想廣泛傳播和發揚,說明了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故選C;A說法與題意無關;B中說“不會消亡”不正確,傳統文化要因時而變;D說法錯誤,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存的精神紐帶。
3.我們要把“孔子”這個國際品牌做大做強,進一步發掘和豐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使之不斷創新發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懷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求同存異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C.中華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雖不同但在逐漸走向融合
D.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解析:選A。本題考查對于“和而不同”的理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和而不同”是指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故選A;B說明了其中一部分意思;C說法不太貼切;D說法錯誤。
4.“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從文化特點的角度看,這兩句話反映了(  )
A.文化的源遠流長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區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性
解析:選C。“水性使人通”反映了水鄉文化,“山性使人塞”反映了邊陲山寨文化,這兩句話說明了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從這兩句話中看不出文化的源遠流長與文化的包容性,所以A、D不符合題意,B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如C準確,故選C。
5.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是(  )
A.中化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C.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D.中華文化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
解析:選C。A說明的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B強調的是中華文化的特點,D講的是中華文化的輝煌歷程,都不符合題意。C則正確表達了二者關系,所以,正確答案為C。
二、非選擇題
6.2009年7月11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的,偉大創造力的民族。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五千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精神源泉。新形勢下,要共同繼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挖掘和提煉有益思想價值,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共同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創新和發展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提升中華文化的先進性,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聚合力、親和力。
(1)在新時期為何還要繼承、發揚中華文化?
(2)兩岸應怎樣更好地落實賈慶林主席的倡議?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我們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聚合力、親和力。第(1)問需要從文化的精神力量這一基本理論和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的重要性以及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等角度分析并組織答案。第(2)問要將材料信息與教材相關理論進行整合,注意角度的全面性。
答案:(1)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它們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志。③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④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力量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①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始終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民族性。②通過文化交流,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包容性。③推進文化創新,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時代性。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文化的力量。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單項選擇題
1.中華文明是人類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這說明(  )
A.中華文化在當代失去了作用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C.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D.中華文化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解析:選B。中華文化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即使在當代也不例外,A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而不是博大精深,B正確,C排除。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D錯誤。
2.下列說法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是(  )
①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
③北宋時的《資治通鑒》為后世所傳播,被統治階級所借鑒
④我國民族眾多,方言也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選A。與其他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力,這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最好見證,故①正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是:漢字和史書典籍,故②③正確。④與題意不符。
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發展的民族,必然要有一種生機勃勃、昂揚向上的精神。一個前進的時代,必須要有向上的精神。我們實現全面的小康,就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
①中華文化沒像其他文明一樣,被外族入侵而中斷、湮滅
②漢字的演變與使用
③史書典籍的傳承
④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選D。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即②③④。①不是原因而是表現,故選D。
2009年8月5日是苗族“新米節”,廣西融水縣苗族群眾喜慶這一豐收的節日。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不僅要保留其獨具特色的“形”,更要弘揚獨具魅力的“神”,充分發掘其中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唯有如此,這些傳統節日才能真正起到凝聚民族情感、傳承民族精神的作用。據此回答4~5題。
4.我國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其依據是(  )
①我國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權利
②保護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是為了發展旅游經濟
③少數民族文化能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④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C。②觀點錯,③與題干規定不符;①④是國家重視少數民族節日保護的原因。
5.我國重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有利于(  )
①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②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
③中華文化的百花園異彩紛呈
④發揮中華文化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選A。本題考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和作用,四個組合選項均符合題意。
6.外國人對中國及中華文化越來越有興趣,來中國學川劇一絕“變臉”的外籍人士也越來越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  )
A.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
B.中華文化具有無窮的魅力和巨大的影響力
C.中華文化已經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傳播
D.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解析:選B。通過分析材料可知,外國人對中國和中華文化越來越有興趣,說明了中華文化具有無窮的力和巨大的影響力,故選B。A、C夸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
7.2009年8月25日《人民日報》報道,44個普普通通的方塊字,近日成了輿論追光燈下的“明星”。事情緣起于教育部還在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其中,有44個字的寫法略有調整。部分漢字寫法的調整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  )
①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②漢字為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③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④漢字屬于方塊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選A。④不是引起關注的原因。
8.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于2009年6月12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會前會見了會議代表,他強調,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努力開創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新局面。少數民族文化(  )
①與中華民族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②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③為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少數民族文化的有關知識。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為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①②③④表述都正確且符合題意。
9.維吾爾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長調《成吉思汗》、納西族《嫁女調》、鄂西土家族《神農溪纖夫號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語言、曲調和歌聲,展現在CCTV舞臺上。人們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而激動,更為音樂盛典豐厚廣博的文化內涵而感動。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
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③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④各民族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選B。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①表述錯誤。④中“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不對應,說法不準確。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因此②③正確。答案選B。
10.20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肯尼迪問起“危機”這個詞用漢語怎么解釋。有人說,在漢語里,危機由危險和機會兩個詞組成,即危險意味著機會。肯尼迪聽后拍案叫絕,說:“中華文化能把兩個毫不相干的詞融成一個東西,太偉大了。”肯尼迪對中華文化的感嘆體現了(  )
A.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C.中華文化博采眾長 D.中華文化兼收并蓄
解析:選A。“中華文化能把兩個毫不相干的詞融成一個東西”,這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故選A。
11.“佛教的傳入,對我國傳統文化是一個補充。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吸收了許多有意義的外來文化。”這反映了我國文化具有的特點是(  )
A.時代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多樣性
解析:選B。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吸收了許多有意義的外來文化,這句話是說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化交往過程中吸收、借鑒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是我國文化包容性的體現。
12.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這是由于(  )
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始終顯示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
B.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樹—幟、獨領風騷
C.中華文化具有整體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D.我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解析:選D。題目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作用。A、B只是陳述了中華文化的特點,不符合題意。整體性和實用性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C說法不準確。D正確。
13.苗族女子的頭飾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習俗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圖騰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土族婦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縫制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從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④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本民族,而且屬于全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A。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多樣性。材料強調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和特征,沒有表明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故選A。
二、非選擇題
14.探訪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猶如浩浩蕩蕩的黃河、長江奔流不息,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力。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
(2)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何聯系?
解析:此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第(1)問比較容易,聯系教材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要從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角度回答。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答案:(1)材料通過中華文明與其他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的對比,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2)①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③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才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15.2009年10月16日,十一屆全運會在山東濟南舉行開幕式,本屆全運會吉祥物——“泰山童子”倍受人們喜愛。“泰山童子”源自泰山“石敢當”文化。幾千年來,“石敢當”民俗文化從靈石崇拜開始,形式不斷演化,內容不斷豐富,逐步成長為“平安文化”、“吉祥文化”、“和諧文化”,其歷史之久,傳播之廣,認同之眾,影響之大,為民俗文化所罕見。
“泰山童子”設計將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吉祥紋樣與五官形象巧妙穿插,石與肢體靈活組合,既有整體概括,又有細節體現;既傳達了傳統文化內涵,又強調了現代精神風貌。泰山“石敢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表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杰出價值。
“泰山童子”的設計體現了哪些文化生活知識?
解析:本題以我國十一屆全運會為背景,考查中華文化的特征、中華文化的力量,傳統文化的特征、文化繼承與創新等知識點,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
答案:(1)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全運會吉祥物的設計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有助于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繼承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傳統文化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不斷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泰山童子”設計將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既傳達了傳統文化內涵,又強調了現代精神風貌。
(3)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其內涵又會因時而變。“泰山童子”源自泰山“石敢當”文化,逐步成長為“平安文化”、“吉祥文化”、“和諧文化”,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4)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泰山“石敢當”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表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杰出價值。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單項選擇題
1.“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句話可以用來表達文化的(  )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
C.同一性 D.時代性
解析:選A。“不相害”、“不相悖”說明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選A。B、C、D均不符合題干要求。
2.“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的一首《鄉愁》,在海峽兩岸廣泛流傳,引起兩岸同胞的廣泛共鳴。這種激蕩在兩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熱切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峽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③表明海峽兩岸的所有人都贊同一個中國的原則
④體現出愛國主義深深地植根于海峽兩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D。本題可運用排除法選擇,臺灣還存在“臺獨”分子,因此,并非海峽兩岸的所有人都贊同一個中國的原則,故排除③,本題正確答案為D。
3.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的過程。這主要說明(  )
A.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B.經濟越發達的國家,文化必然越先進
C.文化的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
D.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掠奪了中國文化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文化由盛而衰的影響因素。在古代,中國在經濟、政治上走在時代的前列,使得中華文化也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使得其經濟、政治發展衰退,再加上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使得中華文化經歷了衰微的過程。由此可知中華文化由盛到衰與經濟、政治息息相關,故選C。
4.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燈禮佛習俗融入正月十五傳統節慶活動中,從而形成我國元宵節觀燈習俗。這表明(  )
①開放與交流有利于促進文化的發展
②元宵觀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性
③西域佛教燃燈禮佛的習俗取代了中國原有的元宵節
④中華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選A。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促進自身發展,題干正體現了這一點,故選①②。③④錯誤。
5.梁啟超曾將安徽與江蘇、浙江并列,慨嘆“一代學術幾為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所獨占”。這體現了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文化(  )
A.既具有民族性又有很強的時代性
B.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C.具有實用性、整體性的特點
D.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展的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梁啟超的話的理解能力。從材料中的“獨占”一詞可知應選B。
6.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和金融市場影響力的增加,漢語國際化進程開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進展。如果讓你寫一篇“漢語走向世界”為標題的小論文,應當運用的觀點是(  )
①漢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②漢語國際化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
③漢語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漢語國際化是世界文化繁榮的表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選D。本題以漢語國際化立意,考查中華文化——漢語的有關內容。本題可用排除法。②說法不準確,漢語國際化不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只能是趨勢。①③④均符合題意,故選D。
7.《論語·子罕》說“為仁由己”;《論語·衛靈公》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商君書·畫策》說“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這體現了(  )
A.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B.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 D.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
解析:選A。本題以文言語句立意,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為仁由己”、“君子求諸己”、“得天下者,先自得也”可知A符合題意。故選A。
二、非選擇題
8.某中學高三(1)班同學在學習文化生活課程中開展綜合探究活動,他們對搜集到的下列材料進行分組討論。
材料1: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六千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二十六個文明形態,但是只有中華文化是延續至今而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亞歷山大大帝占領而希臘化、愷撒占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遷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并沉睡千年,唯有中華文化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
材料2: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他說,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他強調,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1)第一小組同學結合材料1討論了這樣的問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至今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該小組成員,請就這一問題進行回答。
(2)第二小組同學結合材料2圍繞“弘揚中華文化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重要意義”這一觀點展開了討論。如果你是該小組成員,試闡述你的觀點。
(3)第三小組同學著重討論了下列問題: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當代中學生應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如果你是該小組成員,試寫出你的發言提綱。
解析:第(1)問,考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可從文字、史書典籍和包容性三個方面回答。第(2)問,考查中華文化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實際上是考查文化的一般作用。第(3)問,本問綜合考查了中學生如何弘揚中華文化。回答時,從傳播中華文化、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眼力、參加精神文明創建和加強兩個修養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③文化與經濟、政治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相互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⑤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⑥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①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②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關系。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④區分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提高文化鑒別能力。⑤參加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⑥正確處理好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都市| 长沙市| 辽源市| 内江市| 比如县| 安远县| 拜城县| 临澧县| 牙克石市| 兴国县| 平泉县| 东辽县| 宁城县| 五指山市| 胶南市| 安平县| 蕲春县| 永昌县| 武邑县| 克什克腾旗| 新乐市| 无锡市| 松溪县| 青浦区| 本溪市| 阜城县| 西贡区| 贵港市| 七台河市| 鹿泉市| 祁阳县| 土默特左旗| 海安县| 巴青县| 岱山县| 莱西市| 松潘县| 凤庆县| 聂荣县| 伊吾县|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