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專題九 文化與生活【知識網絡】塑造人生【知識要點】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1)內涵: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2)特點①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社會實踐的寵物。②人的文化素養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的形式 (1)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2)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注:文化的形式和本質是不同的。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力量,二者是形式與內容、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文化的社會作用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2)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與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注: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的作用不同,先進的文化推動社會發展,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區別: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2)聯系: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②經濟、政治決定文化;③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例:文化產業)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例:文化霸權主義)注:經濟是文化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文化與綜合國力 (1)地位和作用: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組合國力的重要因素。(2)我國應對文化競爭的措施: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準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①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②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響,有得取決于觀念,也有的源于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①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②體現各種文化影響的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①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②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使人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增加勞動技能,而且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思想道德修養。③文化的影響即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2)深遠持久的影響①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遠持久的。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優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1)豐富精神世界①文化“豐富精神世界”,這里的文化是指優秀文化。②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③改革開放以來,空前繁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人們的自立意識、效率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大大增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2)增強精神力量 優秀的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3)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①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關系。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有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②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這里的“文化”是特指優秀文化、先進文化、健康文化。【題例評析】題目 1. 下列關于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聯系,表述正確的是( )A.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政治的反映B.一定的經濟、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決定的C.任何文化都促進經濟、政治的發展D.政治是文化的基礎,經濟是文化的集中表現評析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和組織的反映和集中體現,故B和D錯誤。優秀的文化才能促進經濟、政治的發展,故C不選。題目 2.面對美國“薯片(麥當勞)”、“芯片(電腦)”、“大片(電影)”這“三片齊下”的文化戰略,我們的文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處于“失聲”狀態。對此,我們應該( )A.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軟實力B.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防止外來文化進入C.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D.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中心工作評析 目前,美國文化產品已在其對外貿易中占據首位,大量的美國文化產品充斥我國市場,已對我國的文化安全構成威脅,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軟實力。故A符合題意。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并不是要排斥外來文化,B不符合題意。我們的文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處于“失聲”狀態與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沒有直接關聯,C不符合題意。D說法本身錯誤。答案 1.A 2. A【復習指導】疑難解析1.凡是文化都具有積極作用?文化的作用具有雙重性,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在分析文化的作用時,應依據具體情況作判斷。2.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和帶動文化的發展,但它們的步伐也不是絕對同步的。文化有時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例如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處于世界的高峰,而古代的經濟卻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與。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3.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修養都是先天形成的?文化修養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加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是后天養成的產物。專題十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知識網絡】要求利于要求源泉利于決定【知識要點】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具體表現在:(1)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是由于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態度和原則 (1)正確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2)意義: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 、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3)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商人的貿易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三種重要方式和途徑。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的。傳播媒體、傳播技術是文化傳播的物質保證和實現方式。(1)傳播媒介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2)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3)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被稱為大眾傳媒。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播、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歷史上中華文化向外輻射傳播,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既要熱情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華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和文化發展文化的繼承性和文化發展 傳統文化的表現、特點及其影響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1)表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等。(2)特點:①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②具有歷史性、繼承性。傳統文化總是與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緊密聯系的。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③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3)影響: 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的作用。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傳承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樹立正確的文化發展觀: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從根本意義上說,一種文化形態取代另一種文化形態,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的。隨著社會制度的更替,文化也會經歷一個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的過程。(2)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中的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3)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也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催生著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的發展。(4)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通過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第五課 文化創新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2)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實踐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②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③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文化創新的意義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文化創新可以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的途徑和方向 (1)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①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須要經歷的過程。②一方面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①著眼于文化傳播,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②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③在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間,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有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④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4)在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①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②既要反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傾向;又要反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傾向。【題例評析】題目 2008年9月28日,紀念孔子誕辰2559周年的祭孔大典在浙江衢州 ( http: / / news. / a / 20060928 / 001878.htm" \t "_blank )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從事儒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和孔子學院院長,及衢州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大典,共同紀念這位偉大的先哲。海內外的人們共同參加祭孔大典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已融為一體③傳承文化應批判繼承,洋為中用④推動文化交流,才能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評析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創始人孔子不僅在中國具有影響力,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具有影響力;而祭孔活動的開放正是促進不同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所以①④正確。但即使是這樣,文化還是具有民族性的,這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前提,所以②錯誤。而③選項中的“批判繼承,洋為中用”與題意無關,故不選。題目 《國家“十一五”期間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文化創新作為這一時期發展的重點。國家之所以重視文化創新,是因為(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文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文化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④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A. 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評析 文化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取代,所以②錯誤。答案 1. C2. B【復習指導】疑難解析1.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會降低本民族文化的地位?(1)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要有正確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應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時,共同維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3)由此可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不僅不會降低本民族文化的地位,反而會通過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與相互借鑒,更好地培養好、發展好本民族的文化。2.傳統文化是精華還是糟粕?(1)單純的把傳統文化看作精華或糟粕都是片面的。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可全盤肯定,也不可全盤否定,要一分為二地辯證分析。(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和剔除。3.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1)創作者的靈感對于文化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靈感絕非憑空產生,而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積累中產生的。(2)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作者必須向群眾學習,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3)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所以,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專題十一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知識網絡】原 因特點原 因植 精 利 要根于 求于 髓【知識要點】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這表現在許多方面。漢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人類的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②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留存之豐,為世界所僅有。總之,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中華文化在近代經歷了衰微的過程。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續寫中華文化的新的篇章。(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這也表現在許多方面。①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國文學藝術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絢麗的內涵、鮮明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長期處在世界的前列,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②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的差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總之,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其中,我國的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置。在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中華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1)含義: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2)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1)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4)各族人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的力量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得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①愛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②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一主題。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③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2)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了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主要措施)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思想和“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的作用。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博采眾才、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過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壯大是西方敵對勢力所不愿看到時的,因此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面對這種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就必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民族精神能夠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國各族人民聚集在黨的周圍,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題例評析】題目 1.“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 )A.包容廣納 B.推陳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遠流長評析 本題考查的是對中華文化兩個特征的辨析。“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悠長,與D相符合。題目 2.“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鄉愁》,在海峽兩岸廣泛流傳,引起兩岸同胞的廣泛共鳴。這種激蕩在兩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熱切期盼祖國統一的心情②表明海峽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宿感③表明海峽兩岸的所有人都贊同一個中國的原則④體現出愛國主義深深植根于海峽兩岸人民的心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評析 此題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等知識,考查學生的發生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正確解答此題的關鍵有二:一是對時局的解讀,二是理解詩句能在兩岸廣泛流傳的原因,從而正確理解這種激蕩在兩岸人民心中的情感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①②④都是對上述問題的正確理解,③說法錯誤,因為在我國還存在極少數破壞祖國統一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答案 1.D2.D【復習指導】疑難解析1.中華各民族的文化總和就是中華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華傳統文化仍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觀念、新思想正在形成,如競爭意識、價值金錢觀等。這些新觀念給傳統的思想和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2)中化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因此,中華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時代文化的積極因素,完善自己,從而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依然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會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1)弘揚民族精神,是建立在——既堅持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民族文化,有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個民族共同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上的。(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振興。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會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學說,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我們的民族精神相結合才能充分地發揮它的指導作用。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會削弱而只會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專題十二 發展先進文化【知識網絡】【知識要點】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1)當今我國文化生活的多樣性對我們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也給大眾傳媒插上飛翔的翅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文化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斑斕色彩,人們在文化生活中面對著多種選擇,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為:①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④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2)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①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②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的名義,迎合低級趣味;③有些媒體熱衷于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3)因此,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必須做到:(1)必須遵循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2)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3)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4)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5)奏響主旋律,在文化激蕩中看主導,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現: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③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 ④措施: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 ②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③措施: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沖擊;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④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4)如何克服它們的影響: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在大眾的文化生活的主導地位,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第九課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對傳統文化:我們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其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保持和發揚;對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2)對外來文化:我們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一方面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1)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要求: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②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很科學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的。③“三個面向“體現了先進文化與時俱進的品質。面向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充滿時代精神的重要體現;面向世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開放精神的重要體現;面向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鼓勵創新的重要體現。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源遠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它植根于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它代表和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就是因為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反映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面對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多種形式 (1)發展先進文化的本質是一個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而不斷進行文化創造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創建過程。(2)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如“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各級黨政機關開展的創先爭優、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以及社會各界組織的“希望工程”、“送溫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公益活動等。第十課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族美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的關系 (1)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掌握科學知識和文史知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助于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缺乏知識文化修養,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惡難辨,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2)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促進知識文化修養。提高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才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為社會造福。反之,則會危害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1)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族美德為著力點;(3)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引導人們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加強科學文化修養的意義 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自覺接受先進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升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個真正有知識文化涵養的人,也應該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題例評析】題目 1.要樹立良好的互聯網風氣,我們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社會主義榮辱觀是( )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心骨②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④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評析 本題主要考查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的重要性。①④說法偏離題干,且知識點錯誤。②③符合題意。題目 2.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網絡文化?評析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網民帶來了一個新奇的世界,而網民們在這個新奇的世界里又創造者許許多多更新奇的事物。我們要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戰略高度,來把握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的本質和內涵。答案 第一,中國特色網絡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中國特色網絡文化應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第三,中國特色網絡文化應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土壤;第四,中國特色網絡文化應該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復習指導】疑難解析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系。(1)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把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作為科學內涵,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根本。(2)二者的區別: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而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相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2.大眾文化不等于我們所倡導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和消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生產規模化和傳播的快速化,越來越為社會大眾說廣泛接受和參與,被稱為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就文化傳播的廣泛性而言的,它并不界定文化內容。而我們所倡導的文化則要強調兩方面:①文化要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②文化內容必須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使庸俗的、低級趣味的。由此可見,我們所倡導的文化與通常所說的大眾文化在內容上是有差別的,不宜將二者混同。文化的發展中華文化創建學習型社會影響因素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媒介和手段方式和途徑文化繼 承文化創 新文化傳 播文化繼承性社會實踐文化多樣性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含義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作為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潛移默化、深遠持久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人的影響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文化與生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民族性漢字史書典籍區域性獨特性內涵(是什么)意義(為什么)途徑(怎么辦)熱愛祖國弘揚中華文化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正確選擇文化生活,奏響主旋律當代文化生活的特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 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主要內容建設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性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工程: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心環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精髓: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基礎: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主題:樹立共同理想靈魂: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基礎目標主要內容地位和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