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生活于哲學》第6課學案一、考點整合:(一)實踐及其特點 P42-43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 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的活動。注意:實踐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它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有本質區別,因為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創造性特點。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 (實踐的三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實踐的對象) 、 、 。例1、(06年重慶)下列活動中屬于實踐基本形式的有()①醫生治病 ②法官辦案 ③文藝演出 ④調節分配結構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例2、報告強調,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 實踐沒有止境,說明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A歷史性 B.社會性 C.物質性 D.能動性(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P44-461、實踐是認識的 、 、 、 。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錯誤)(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例3、(06年重慶)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A.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B.主觀符合客觀的活動C.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D.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例4、(06年江蘇不定項)過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導致了某河的嚴重污染;近年來,A市政府轉變觀念,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下大力氣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魚兒又回來了。從哲學的角度看,這種發展觀的轉變告訴我們()A.不同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不同的作用 B.認識是變化發展的C.科學發展觀是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指導思想 D.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例5、(2005·北京)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地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口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凸顯出來。人口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結合材料,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變化,并從認識論角度就當前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提出解決思路。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的認識要不斷深化。人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始終存在,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嚴重性。(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要解決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必須形成對二者關系的正確認識,并以此為指導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限制人口數量,保持、節約資源,開發再生資源,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真理:P46-48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 。2、真理的特點:真理具有 、 、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這是因為: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真理和謬誤的關系(1) 二者概念不同。認識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認識有正確的,有錯誤的,而真理是正確的認識。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反映。(2)聯系:認識和真理、謬誤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來說都是主觀的,就其內容來說都是客觀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例5、(2004·江蘇)“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這句名言是指()A.真理與權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歷史和實踐來檢驗C.真理與權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從真理,才能具有權威例6、(04年廣東 不定項)1930年,人們發現并證實了太陽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國科學家又利用先進的觀察儀器,發現了比冥王星距太陽距離遠30億公里的“賽德娜”,認為這可能是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許多天文學家對此提出了異議。這說明人的認識()A具有不確定性 B.受客觀條件制約 C.是由認識工具決定的 D.隨著實踐的深入而發展(四)認識過程 P48-491、認識的反復性(1)為什么認識具有反復性?(2)認識反復性的過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的無限性(1)為什么認識具有無限性?(2)認識的無限性的過程: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過程: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例7、(2003·全國春季)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單純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釋復雜的決策性行為,因此將心理學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經濟學中,從而為一個嶄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這表明了()A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必須借助心理分析 B.人們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擴展、推移C.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D.客觀形勢發展了,主觀認識也應跟著發展二、難點解疑1、“認識的來源”與“獲取認識的途徑”獲取認識雖然有兩個途徑,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從根本上講,無論是自己親自獲得的認識,還是前人或他人的認識,都離不開實踐。認識只能在實踐中獲得,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2、認識的“根本任務”與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目的又統一于認識運動的總過程。完成了認識的任務,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達到了認識的目的,則實現了第二次飛躍。3、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的區別與聯系區別:①含義不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②認識和理論都有正確的東西,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真理、科學理論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 ,真理、科學理論也需要發展(有條件性)聯系:①它們都來源于實踐 ,主觀性的東西 ,統一于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 ②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們的形式都是主觀的。③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屬于人們的認識。三、高考實戰演練:1、(05·江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A.實踐的觀點 B.矛盾的觀點 C.全局的觀點 D.聯系的觀點2、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膾炙人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蓬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人用擬人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就是()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書是知識的源泉 C.科學的發展需要想象 D.要愛護環境3.從英國科學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細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學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細胞再造器官組織,生命科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認識反作用于實踐C.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D.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性活動4.下列觀點與“實踐出真知”相吻合的是…()A.實踐只產生正確的認識 B.認識來源于我們的頭腦C.鄧小平理論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 D.真理第一5. (03年全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這段話說明了()A.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B.人的意識具有創造性C.認識有時是獨立于實踐之外的 D.實踐在認識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2005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宣布,經過一個多月的測量確定,珠穆朗瑪峰的新高程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數據8848. 13米停止使用。事實上,這次測量產生的高度變化,是由測量技術的改進得出的精確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還是降低還不能確定。這說明()A.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變化是客觀的 B.人們的認識隨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C.人們對珠穆朗瑪峰的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D.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珠峰的高度隨人們對它的認識的深化而不斷發展7.宋代的莊綽在《養柑蟻》一文中說:“廣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種柑橘以圖利,常患小蟲,損失其實。惟樹多蟻,則蟲不能生,故園戶之家,買蟻于人。遂有收而販者,用豬羊胖脂其中,張口置蟻穴旁,侯蟻人中,則持之而去,謂之養柑蟻。”老百姓利用螞蟻治蟲的事實說明①生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③生產實踐的規模受歷史條件制約 ④生產實踐中獲得的認識都是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人們要終身學習。從哲學角度看,主要是因為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的發展不斷為認識提出新的課題 B.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C.學習是認識的主要來源 D.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取決于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 質的提高9.求真務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話表明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認識對象不會“自言其明”③實踐就是每件事都親歷親為 ④實踐水平越高,人的認識能力越強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0.(06年全國)借助虛擬與模型方式設計改造對象的方案,是現代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重要環節,可以使指導實踐的理性認識()①經實驗室檢驗而盡可能完善 ②經實驗室檢驗達到盡善盡美③更好地指導實踐并經受實踐檢驗 ④在虛擬環境檢驗中變成直接現實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①認識是變化發展的 ②理論和實踐應當相結合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④讀書和實踐是知識的來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十一五”規劃最鮮明的特點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其著眼點是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這表明()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D.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13.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社會主義新農村” 這一概念。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這種變化所蘊涵的哲學道理是()A.正確認識只有在同錯誤認識的不斷斗爭中才能獲得 B.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C.改造世界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D.改造世界離不開認識世界14.(不定項)“讀有字的書,不如去讀生活這本無字的大書。”這告訴我們( )A.認識要不斷地深化、擴展和推移 B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C.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D.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15(不定項)胡錦濤同志在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A.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 B.認識反作用于客觀世界 C.認識的根本任務和目 D.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6.(不定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為()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B.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C.事物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 D.實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的特點17.(06年廣東不定項)過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導致了某河的嚴重污染;近年來,A市政府轉變觀念,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下大力氣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魚兒又回來了。從哲學的角度看,這種發展觀的轉變告訴我們()A.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B.認識是變化發展的C.科學發展觀是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指導思想 D.不同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不同的作用18.(不定項)“科技奧運”是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之一。“科技奧運”意即在奧運場館設計中注人高科技的內 容,如數字化寬帶通訊、電子信息等計算機技術,使奧運比賽場館更加現代化。奧運會是競技體壇的頂尖盛會,同時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臺,納米技術—這一20世紀90年代剛剛誕生的學科,已經從實驗室藍圖落實為北京申奧的具體行動。北京申奧場館建設的環保示范工程—首都體育館,明亮鮮艷,館內已經被使用了納米技術的材料整修一新……這表明()A.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總是要發展的 B.人們的認識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C..規律是客觀的 D.發揚創新精神,堅持創造思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19.目前,全球4000多萬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萬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發現艾滋病后,各國政府、社會各階層也都紛紛投人了對抗艾滋病的運動,促使醫學界竭盡全力研究預防治療艾滋病。這說明()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理性認識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20.(06年江蘇)辨析: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比勞動更重要。20.〔答案〕(1)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作用日益突出。(2)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因此,我們既要尊重知識,又要尊重勞動。21.(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征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1454萬叱,達到48401萬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材料二 據業內人士分析,按照當前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平均上漲幅度粗略計算,農資漲價至少使全國農民增加生產性物質投入390多億元,糧食平均每畝物質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回答: 運用認識論原理,說明我國現階段加大中央財政支農這一決策的合理性。(10分)21.[答案]①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隨著實踐不斷深化和發展。②這一決策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我國農業實踐形成的正確認識。③這一決策已經對當前農業問題的解決和農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④這一決策在農業實踐中逐漸形成,將隨農業發展的實踐不斷完善。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