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背景材料】近日,國務院批復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在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務院今年共批復了7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發展規劃,獲批數量是前4年的總和。2009年1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隨后,國務院先后批復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等7個規劃。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將包括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和西部。【課標鏈接】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3.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4.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5.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知識梳理】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主要內容: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來源:21世紀教育網]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來源:21世紀教育網]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方針,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2.對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會議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是新中國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轉折,成為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二.經濟體制改革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農村人口多,農村關系整個政局的穩定和整個國家的發展;原先經濟體制農民缺乏積極性,農業落后。(2)最早地區:安徽鳳陽小崗村、四川。(3)特點: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包產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4)作用:它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2.城市國有企業改革(1)內容:核心內容是增強企業活力。管理體制方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制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實行以產權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階段,實行以股份制的現代企業制度。(2)作用: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逐漸形成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國有資產大幅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的發展。3.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的告訴發展。改革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三.對外開放(一)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1.1980年,先后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2.1984年,進一步開放連云港、南通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3.1985年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4.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5.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二)格局及特點: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原因:原有的計劃體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二)過程1.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十四屆三中全會: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具體化、系統化。4.十五大的內容: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關于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等內容。5.2000年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特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現代化建設的意義。1.能夠推動資源的合理流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平衡運行。[來源:21世紀教育網]2.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熱點訓練】1.小明在看我國一偉人的著作時發現以下經典語錄,摘抄如下:語錄一: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 語錄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語錄三 :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必由之路 語錄四: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不動搖結合材料回答:(1)該語錄出自哪一偉人之口?他開辟的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什么?(2)“一國兩制”天才發明解決了哪些歷史遺留問題?[來源:21世紀教育網](3)改革的作用是什么?www.21世紀教育網(4)基本路線的制訂依據和核心內容分別是什么?2.材料一:九月三十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專程前往安徽鳳陽縣和蚌埠市奶制品企業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材料二:見下圖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內容,回答:(1)三十年前,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十八位村民率先實行“大包干”,邁出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步。這個“大包干”是中國農民哪一偉大創造?(2)從圖表中我們得出了什么信息?結合你的所見所聞,說說有何感想?(3)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是什么?3.讀圖回答問題。(1)請你給上圖寫一個標題(2)上述三幅圖片反映了什么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哪些?(3)根據圖意,給第三幅圖片加上標題,在我們身邊類似的變化還有哪些?請列舉一例。4.材料一: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文件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來源:21世紀教育網]材料二:《決定》指出要從“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1)農村改革是從哪次會議后開始的?中國近30年農村改革的重大政策有哪些?(2)結合材料說明推進農村改革將會產生哪些積極意義?(3)結合材料二,黨和國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確保材料一中基本目標任務的完成?5.材料一:1978年以來,在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導下,我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兩大歷史性的跨越,今后,我們還將實現兩大發展目標,將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材料二:“夢幻般的增長速度,生產的日用品可以塞滿全世界貨架”。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三。的確,有史以來,很少有哪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能與中國媲美。這都緣于我們走對了發展道路。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來源: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1)上述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2)我們將在什么時候實現哪兩大發展目標?(3)這些成就的取得都緣于走對了一條怎樣的道路?邁進這一道路的標志是什么?6.材料一:談起改革開放,我們會想起小崗村承包土地的契約在中國大地卷起的波瀾,也會想起深圳小漁村的輝煌變遷。材料二: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今天,世界500強紛紛在中國設立總部。材料三:城鄉人均純收入統計表[來源:21世紀教育網]年份 城鎮(元) 鄉村(元)1978年 343 1342007年 13786 4140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內容,回答:(1)材料一的變化與什么歷史轉折有關?(2)材料二反映了當今世界什么基本特征?其有哪些表現?(3)材料三中的數據讓我們喜憂參半,請說出喜在哪里?憂在哪里?(4)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什么?7.開學初,福州市某校學生以“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風云激蕩八閩大地”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信息收集】◆第一小組通過實地采訪收集到以下信息據當年“秘密分田到戶”的親歷者李宏響回憶,1977年,臨海黃坦公社皂樹村第三小隊偷偷分了田;1980年以后,他們已經正大光明種“自己的田”了。(1)皂樹村為什么能實現從“偷偷”分田到正大光明種“自己的田”的轉變?[來源:21世紀教育網]◆第二小組通過上網查閱收集到以下信息信息一:1998年8月8日,臺州民營企業生產的吉利牌家用汽車投產下線。這是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的第一輛汽車。 信息二: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玉環大麥嶼港區升級為國家一類口岸在此之前,該港已先后開辟了至印尼、日本、韓國、越南、挪威的航線。(2)從以上兩則信息中分析,這些成果分別得益于國家的哪些政策?【成果展示】◆第三小組負責把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通過分析整理,用展板形式展示成果。(3)請為第3篇章設計篇名,并根據你設計的篇名談談還需要收集哪些方面信息?【活動啟思】(4)通過參與上述活動,你一定有了許多感悟。請談談參與這類活動對你今后的學習有何啟示 [來源:21世紀教育網]8.20多年前,一聲驚雷響徹中國大地,中國塵封已久的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從此有了全世界羨慕的中國速度。20多年前,18位村民在協議上按下的歷史性手印,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國農村又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契機……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材料中的“一聲驚雷”指的是什么事件 (2)“18位村民在協議上按下歷史性手印”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在我國的哪個省份 他們在協議上做出了怎樣的一個創造性的決定 (3)中國農村的改革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什么影響 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輕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比重表材料二[來源:21世紀教育網]材料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繼續實施新型顯示器、寬帶通信與網絡、生物醫藥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摘自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分析建國初期我國工業結構變化的特點。結合史實說明這一變化的必要性。(2)分析材料二中圖1到圖2深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現今工業化建設的哪些新特點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出現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參考答案】1.(1)鄧小平 改革開放(2)香港和澳門回歸(3)作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4)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2.(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綜合國力顯著贈強②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等。(3)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1)趕集的變化(標題切合題意皆可)(2)①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②改革開放,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等(3)兒子趕集點鼠標,變化(略)4.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免除農業稅等②有利于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③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答到2點即可)5.(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2)2020年全面小康;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6.①十一屆三中全會②經濟全球化。(2分)表現為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球化。[來源:21世紀教育網]③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憂: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較大。④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7.(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政策、經濟體制改革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出其中一點即給滿分)(2)信息一:國家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的發展。(或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信息二:對外開放基本國策;(3)篇名應朝成就篇、展望篇等方向作答。信息收集建議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作答(至少兩個方面)。4)建議從轉變學習觀念、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等角度回答。8.(1)十一屆三中全會或改革開放或對外開放。(2)安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極大的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2億人的溫飽問題,隨著農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9.(1)特點:輕工業比重下降,重工業比重上升(或重工業發展比輕工業快)。必要性:現代工業基礎薄弱,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增強國防力量,維護國家獨立。(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初期的快速發展(或“深圳速度”)帶動人們思想的解放;用實踐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性和推動了鄧小平理論的發展。(3)新特點: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結合。(答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即給分)原因:科技革命的要求;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改革開放創造的有利條件。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