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標政治必修1第四單元教案:11.2《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標政治必修1第四單元教案:11.2《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1、 課標與教學要求:
(1)課程標準:
描繪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目標,闡明科學發展觀的含義,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識記片面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后果,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2、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2、運用所學知識說明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的、全面的、聯系的觀點,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科學、健康發展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讓學生用科學的發展觀認識經濟建設,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 教材梳理:
                
(1)知識結構:     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
             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   協調發展
促進           可持續發展
小康
社會
經濟
發展
            優化產業結構
     促進經濟持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續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
   
(2)知識要點:
1、科學的發展觀就是堅持 ,樹立 、 、
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 的全面發展。
2、全面發展,就是要以 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 、 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 全面進步。
3、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 發展、統籌 發展、統籌 發展、統籌 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 。
4、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 的和諧,實現 和 、 、
相協調。
5、落實科學發展觀,要進一步優化 ,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走 道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6、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堅持以 帶動 ,以 促進 ,走出一條 高、 好、 低、 少、
新型工業化路子。
(3)、解難釋疑:
(一)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1、樹立科學發展觀
(1)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應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2)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協調發展,就是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推進。
2、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2)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容
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1、 問題探究:
1、 教材P103張家港材料。
1、 入世后,我國傳統行業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某市率先改造紡織行業,投資建起了紡織制版中心,引進國際上先進的電腦模擬用于新產品開發,新產品上市從過去需要20多天縮短為3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在高污染的造紙、鋼鐵、化工等行業引進了先進的治污設備,治理污染的能力擴大和提高。同時,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促進了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1) 該市的發展出現了什么特點?是怎樣體現的?
該市走上了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該市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先進技術改進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形成了信息化和工業化相結合的模式;該市引進先進設備,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了經濟效益;該市引進先進的治污設備,加強治污減少污染,堅持了科學發展觀。
(1) 這樣做的意義?
有利于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有利于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四、聯系實際:
1.根據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結合目前我國工業的現狀,說明大力振興工業中的支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將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結合起來加以把握。
2.材料一:2005年7月發生在四川的豬鏈球菌病毒感染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材料二:據統計,在中國GDP連續多年平均保持了8%高位增長的同時,每年因公共安全問題造成的GDP損失高達6%,這些問題每年奪去了20萬人的寶貴生命,尤其是去年遭遇的那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所帶來的災難,人們記憶猶新。痛定思痛,公共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正在采取切實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預防應急處理體系。
五、能力拓展:
(一)單項選擇:
1、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對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理解正確的是( )
①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②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更好地發展
③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④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06年5月7日《經濟日報》載文指出,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從實際出發,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 )
A、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B、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
C、以市場化促進工業化 D、以工業化拉動市場化
3、“非典”疫情過后,國家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對公共事業和公益事業的投入,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表明國家正在致力于( )
A、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B、統籌區域發展
C、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D、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4、連續多年保持GDP兩位數高速增長的深圳今后將不再單以GDP的增長來考核政績,而鈄更多地重視經濟發展中資源消耗、社會公平及人的發展等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研究和制定新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工作已被列為市委、市政府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不單以GDP的增長來考核政績,這意味著( )
A、GDP已不再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B、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
C、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D、物質財富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根據我國工業發展的實際狀況,總結西方國家工業化道路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思路。回答5-6題。
5、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 ( )
A、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 B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C、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D、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
6、2003年時,我國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之比為31:69,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這表明 ( )
(1)我國城鄉結構不合理,不適應現代化的要求
(2)我國必須加大農轉非力度,增加非農人口數量
(3)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非常迫切和必要
(4)積極發展小城鎮是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A、(1) B、(1)(2)(3)(4) C、(1)(4) D、(1)(2)(3)
7、“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溫總理以清代鄭板橋的詩句,比喻自己擔任總理后的心境。他坦承:“作為中國的總理,每念及我們還有3000萬的農民同胞還沒有解決溫飽......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總理心懷天下,讓人敬佩.這主要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的   (  )
A.堅持全面發展              B.堅持可持續發展
C.堅持協調發展              D.堅持以人為本
8·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下列措施有利于實現這一重大任務的是
①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②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③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 ④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不定項選擇:
1.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需要                ( )
A.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   B.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C.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D.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據此回答2-3題.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            (   )
A.多建"數字城市""信息港""硅谷"
B.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
C.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D.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3.統籌區域發展的實質是實現地區共同發展,下列屬于統籌區域發展具體措施的是                       (    )
A.人才強國戰略              B.西部大開發戰略
C.可持續發展戰略             D.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4.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正在經歷又一次歷史性巨變.從2001年到2010年,這里將有3000萬畝耕地和荒山重新變成忙滿林海,而這恰好與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在昔日"北大荒"上開墾出的3000萬畝耕地相吻合.這一歷史巨變                       (    )
A.有利于該地區的持續發展      B.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C.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實現   D.不利于當地的糧食生產
三、問答題: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迅速,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占全國80%以上人口的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緩慢,明顯低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
項目 地區 東部 西部
廣東 上海 貴州 西藏
GDP(億元) 10556 4950 1082 138
人均收入(元) 13562 37304 2865 5302
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國如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答案:(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協調發展。(3)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推進城鎮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4)堅持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率先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辨析題:
工業信息化程度越高,經濟效益就越好。
⑴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有利于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效益。
⑵但提高經濟效益,還必須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同時生產的產品必須面向市場,適銷對路。
⑶因此題中的觀點是不準確的。
五、材料分析題:本題滿分15分。要求緊扣題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材料展開分析。
.材料一: 我國人均占有資源及預計資源短缺情況
煤炭 原油 電力 天然氣
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 60% 10% / 5%
2005年短缺 8000萬噸 1.4億噸(進口) 2500萬千瓦時 80—100億立方米
注:據估計到2020年,在45種重要戰略性資源中,我國有9種嚴重短缺,有10種短缺。所謂短缺,是指資源的外貿依存度(即依賴進口)在40—70%之間,超過70%以上為嚴重短缺。
材料二:我國資源利用情況
能源綜合利用率 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 礦產資源回收率 單位產值能耗 機動車油耗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比發達國家低10% 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 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
材料三:在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最新“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中,中國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評價指出:低產值、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將造成國家未富而資源、環境先衰。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經濟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⑴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什么問題? (6分)
(1)材料共同反映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6分)
(2)①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③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利用經濟手段、市場機制,鼓勵各行各業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排放;限制和淘汰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
④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⑤企業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自覺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考生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每答出一點可以得3分,本問最高得分不得超過9分。)
六、綜合探究題:
材料一 中國與其他國家單位GDP能源消耗比較表
國家 中國 日本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英國 美國
能源消耗 1 1/11.5 1/7.7 1/7.7 1/5.6 1/5.3 1/3.3
材料二 中國資源人均占有量與世界人均占有量之比
45種主要礦產資源 耕地 水 森林
不足1/2 1/3 1/4 1/5
注:今后若干年內,我們面臨著保持經濟增長和能源資源不足的矛盾。
材料三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了什么問題?
(2)結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原因和意義,并從國家、企業和公民個人角度,為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出幾點合理化建議。
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中能源消耗高,資源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高。
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小,經濟發展面臨能源供應不足的矛盾。
(2) 原因:
①從我國的國情看,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小;從我國使用能源的技術上看,能源利用率較低;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看,能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②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③建設節約型社會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浪費;有利于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建議:
①國家要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對能源生產與利用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②企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③公民要樹立科學消費觀,做到厲行節約,科學消費。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长海县| 江都市| 嘉鱼县| 乌兰浩特市| 岚皋县| 宁国市| 栾川县| 兴文县| 龙川县| 象山县| 东丽区| 巴楚县| 南澳县| 平阳县| 昂仁县| 五华县| 太仆寺旗| 华池县| 濉溪县| 泸州市| 怀来县| 万荣县| 乌鲁木齐县| 邵东县| 五河县| 青阳县| 龙山县| 保康县| 吉安市| 天津市| 轮台县| 青岛市| 大冶市| 台南市| 罗定市| 中宁县| 沧州市| 磴口县| 青阳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