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鎮江市實驗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復習考點精編 生物必修2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一、孟德爾遺傳實驗成功的原因1、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正確選用豌豆做實驗材料是獲得成功的首要原因。豌豆實驗材料的優點:(1)自花傳粉,閉花受粉,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2)易于區分的性狀。2、科學的實驗方法:首先針對 1對 相對性狀進行研究,再對多對 性狀進行研究。 3、利用 統計學 原理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4、科學地設計了實驗程序,這種方法被稱為“ 假說演繹”法。二、遺傳的分離定律(豌豆雜交實驗一)1、概念:相對性狀: 同種 生物的 同一 性狀的 不同 表現類型。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 顯性 性狀和隱性 性狀的現象。等位基因:位于 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相同位置的,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2、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 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細胞時, 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進入不同的 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 隨機 的。2、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實驗的分析圖解(課本p5)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實驗分析圖解(課本P7)注意:(1)不論高莖豌豆作為父本或母本(不論正交或反交),實驗結果相同。(2)豌豆雜交實驗時,需進行:母本去雄、人工授粉、套袋等操作。4、分離定律的實質: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減Ⅰ后期),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5、分離定律適用于:有性生殖;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三、自由組合定律(豌豆雜交實驗二)1、純種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實驗分析圖解(課本P10)2、雜種子一代(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測交實驗分析圖解(課本P10)3、自由組合定律實質: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減Ⅰ后期)。適用于兩對以上相對性狀的遺傳。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一、減數分裂 1、概念:進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產生成熟 生殖細胞 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 減半 的細胞分裂。實質: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是形成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 減少一半。2、精原細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細胞,染色體數目與 體細胞 的相同。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 間期 ,精原細胞的體積增大,染色體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由兩條 姐妹染色單體 構成,這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由同一個 著絲點 連接。3、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 兩兩配對的現象叫聯會。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 相同 ,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4、減數第一次分裂最重要的變化:配對的兩條 同源染色體分離。減Ⅰ完成后,染色體數的減半。5、減數第二次分裂最重要的變化: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成為兩條染色體。6、精子與卵細胞形成過程7、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絲分裂:細胞分裂一次,子細胞的染色體與體細胞相同,形成體細胞,沒有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現象;減數分裂: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子細胞內染色體數目減半,形成生殖細胞,出現聯會、四分體,有交叉互換行為。相同點:染色體復制一次;都有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 二、受精作用 1、受精作用概念:指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 受精卵 的過程。 2、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受精過程中,精子的 頭部 進入卵細胞,精子的 細胞核 與卵細胞的細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 染色體 會合在一起,從而使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 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 精子(父方) ,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3、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 前后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 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都是十分重要的。 4、配子的形成與生物個體發育的聯系(理解):由于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體組成具有多樣性,加上受精過程中卵細胞和精子結合的隨機性,同一雙親的后代必然呈現多樣性。三、基因在染色體上1、薩頓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因為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摩爾根果蠅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2、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四、伴性遺傳1、概念:位于性染色體上的的基因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伴性遺傳。2、伴X隱性遺傳 (紅綠色盲、血友病)(寫出男女正常/色盲/攜帶者的基因型) 特點:男性 多于 女性;交叉遺傳;女性患者的父親、兒子一定患病(理解)。3、伴X顯性遺傳(抗維生素D佝僂病)特點:女多于男;男性患者的母親、女兒一定患病(理解)4、常用解題規律:無中生有是隱性,生女患病時常隱第三章 基因的本質一、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 R型細菌:無毒性;S型細菌:有毒性)1、1928年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 ① R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③ 加熱殺死后的 S 型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④ 無毒性的 R 型細菌與加熱殺死的 S 型細菌混合后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結論:被殺死的S型細菌中有“轉化因子”。2、1944年,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DNA 、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R型活細菌中培養,發現只有加入 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型細菌。 結論: DNA是遺傳物質。(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T2噬菌體(1)習性: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內的病毒; (2)結構: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是由 蛋白質 構成的,頭部內含有 DNA 。2、實驗方法與過程:同位素標記法:一組T2噬菌體的 蛋白質被 35S標記;另一組的DNA被 32P 標記,分別侵染細菌;3、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4、結論:DNA是遺傳物質;D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三)煙草花葉病毒侵染煙草的實驗(1)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 蛋白質不能使煙草感染(2)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RNA 能使煙草感染病毒;結論:RNA 是遺傳物質。(四)生物的遺傳物質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核酸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 ,有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 ;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二、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1、DNA的空間結構雙螺旋結構2、特點: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外側由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結構成基本骨架,內側是堿基對(A-T;C-G)通過氫鍵連接。3、A=T , C=G ; A + C = 50 %4、DNA分子的多樣性主要表現為構成DNA分子的四種脫氧核苷酸(堿基)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主要表現為每個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序列。三、DNA、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 一個DNA分子上分布有許多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 DNA片段。DNA(基因)中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代表 遺傳信息。如有DNA有n個堿基對,這些堿基對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種。四、DNA分子的復制1、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4種脫氧核苷酸)2、時間:有絲分裂和減Ⅰ分裂的 間期3、特點:①邊解旋邊復制(過程),② 半保留復制(結果)。4、準確復制的原因 ①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 ;②通過 堿基互補配對 保證了復制能準確無誤的進行。5、實質和意義:將親代的遺傳信息傳給了子代,從而保證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第四章 基因的表達一、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1、RNA的種類:信使RNA(mRNA);轉運RNA(tRNA);核糖體RNA(rRNA。2、密碼子與反密碼子 ①密碼子是在 mRNA 上決定 1個氨基酸的3 個相鄰的堿基。密碼子的種類共有64種,其中決定氨基酸的有61種,另有3種是終止密碼子。反密碼子是 tRNA 上能與密碼子互補的三個相鄰堿基。3、每種氨基酸對應一或多種密碼子,但一種密碼子只能決定1種氨基酸;每種氨基酸可由一或多種tRNA轉運,但一種tRNA只能轉運一種氨基酸。4、DNA(基因)堿基數:mRNA的堿基數:蛋白質的氨基酸數 = 6:3:15、DNA復制、轉錄和翻譯的比較 傳遞遺傳信息 (復制) 表達遺傳信息 轉錄 翻譯場所 主要在細胞核 主要在細胞核 細胞質的核糖體模板 DNA的兩條鏈 DNA的一條鏈 mRNA產物 DNA mRNA 蛋白質原料 游離的脫氧核苷酸 游離的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遺傳信息傳遞方向 DNA→DNA DNA→RNA mRNA→蛋白質6、中心法則含義:遺傳信息的傳遞及表達7、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 (基因通過 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1)、基因通過控制 酶的合成 來控制 代謝 過程,間接控制 生物體的性狀。(2)、基因通過控制 蛋白質 的結構 直接控制 生物體的性狀。注意:1.表現型 = 基因型(內因)+ 環境(外因) 如身高:由多基因決定的。第五章 第六章 生物的變異與育種一、可遺傳變異(生殖細胞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引起的);不可遺傳變異(環境影響造成的)二、基因突變:1、概念:基因突變是指_基因結構__的改變,包括DNA堿基對的_增添、缺失或改變2、特點: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低頻性;大多有害。3、意義: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4、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X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燈;化學因素:亞硝酸、堿基類似物 ; 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活細胞內的病毒和某些細菌。三、基因重組1、概念:指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2、類型:①在生物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②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交叉互換。3、基因重組的意義:基因重組也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也具有重要意義。4、基因重組是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 。四、染色體變異 1、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在光學顯微鏡下不可見。 2、染色體結構變異:①缺失;②重復;③易位;④倒位。3、染色體數目的變異:①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②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減少。4、染色體組:細胞中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備注:染色體組數目判別(根據相同形態的染色體數目或者根據控制相同性狀的基因數目)5、二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單倍體:由配子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的個體。五、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1、多倍體育種 (1)原理:染色體變異 (2)方法: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作用的時期在有絲分裂前期) (3)特點:產生的多倍體莖干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誘變育種 (1)原理:基因突變 (2)方法:物理誘變、化學誘變、生物誘變(3)特點:提高突變頻率,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優良變異類型3、單倍體育種的 (1)原理:染色體變異 (2)方法:花藥離體培養后再用秋水仙素處理(3)特點:縮短育種年限,獲得的后代都是純合子能穩定遺傳4、雜交育種原理:基因重組六、人類遺傳病1、產生原因: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疾病稱遺傳病。2、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受兩對或兩對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3、人類遺傳病的檢測與預防(1)產前診斷:羊水檢查、B超檢查、孕婦血細胞檢查以及基因診斷(2)遺傳咨詢4、禁止近親結婚:原因---近親之間攜帶相同隱性致病基因的概率較大。5、人類基因組計劃: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24條染色體,22+X+Y)堿基序列第七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一、主要內容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4、生物進化的實質: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5、隔離導致新物種的形成;隔離分為:生殖隔離和地理隔離;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二、共同進化:概念---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生物多樣性是共同進化的結果。1個精原細胞1個初級精母細胞2次級減數分裂的概念(理解)兩次,子細胞內染色體數目減半,形成有性叉、精母細胞4精細胞4精子復制減I減II變形1個卵原細胞1個初級卵母細胞1次級卵母細胞(大)復制減I減II1極 體(小)1卵細胞1極 體減II2極 體DNARNA蛋白質轉錄翻譯復制逆轉錄復制PAGE 必 修 2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