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2 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新課標要求(一)知識目標1、理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2、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3、了解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要求。(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辨證的、全面的、聯系的觀點,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科學、健康發展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框學習,讓學生用科學的發展觀認識經濟建設,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節約意識和憂患意識。★教學重點、難點1、全面理解科學的發展觀的內涵2、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教學方法學生收集、整理有關資料,教師啟發、引導,課上討論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學生活動:積極思考。教師引導:同學們知不知道,其中第一個目標曾經發生過變化。十七大以前是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而十七大以后就更改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兩者發生了怎么樣的改變呢?學生活動:順序改變了教師活動:順序改變了只是從字面上的理解,那么實質上的改變又是什么呢?學生活動:積極討論教師活動:實際上體現了我們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又快又好,首先強調的是個“快”字,但在“快”的同時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也使一些問題日益突出,以至很難實現“好”。而又好又快,首先強調“好”字,使“快”服從于“好”,在“好”中求“快”,這樣更加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同學們又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又快又好”變成”又好又快“呢?我們又應該怎么做才能使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一起探討的內容。(板書: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二)進行新課1、 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1、片面的經濟發展及其后果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虛框的材料,思考所提問題。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積極思考教師點撥:這一材料說明,單從GDP來看是經濟增長了,社會財富卻沒有相應增加。這種GDP的增長,是由重大損失帶來的,是與損失相抵消的。因此,片面的經濟增長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生態環境和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2、科學發展觀及其內涵(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原因: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后,熱敏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還沒有改變。鄧小平: 發展才是硬道理。(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原因:A、為誰發展:人民B、靠誰發展: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實現、維護、發展好人民利益,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教師活動:同學們知道我剛哪些政策或法規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生活動:1、全面義務教育,免除學費 2、減免農業稅 3、汶川地震、血災等4、醫療、養老保險的政策(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和諧可持續全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協調城鄉發展、協調人與自然的發展、協調各環節、各方面,協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協調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可持續:在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和保護環境、生態和資源等。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八個統籌: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黨的十七大報告在“五個統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教師活動:我們已經學習了科學發展觀的含義了,我們可以從那四個方面去理解呢?學生活動: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教師活動: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剛上課時,我們說了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發展,可是,具體該怎么做呢?有哪些方面的措施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先請同學們閱讀虛框里的材料,思考一下這則材料說明了我們存在什么問題。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現狀:自主創新能力低,沒有自己更多的世界名牌和核心技術后果:替別人打工,被壓迫,資源消耗了,錢卻被別人賺了,而環境污染卻留在了我國結論: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教師活動:我國自從改變自主創新發展戰略以來,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同學們能舉一些例子嗎?學生活動:1、神州飛船一號至七號 2、科技奧運---水立方的設計、鳥巢設計3、U盤設計——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首次推出 4、煤炭、電力、冶金、防治等方面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設計讓學生閱讀虛框材料,思考回答問題。(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材料二(結論):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粗放型增長方式,改變為:能源消耗小、成本低、經濟效益高——集約型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什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材料一(結論):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消費的貢獻率低所以要提高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依靠投資、出口,還有消費三者協調拉動內需(2)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機構的含義: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以及部門內部的構成。材料一:發達國家三大產業在GDP的比重是:三、二、一材料二:我國三大產業在GDP的比重是: 二、三、一我國產業機構現狀: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結論: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素質、創新管理理念。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原因:A、我國人口13億多,農村人口9億多,農村人口占多數B、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農業基礎比較薄弱C、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看書P82、P19)教師總結:農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關系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當前,我國工農差距較大,農業基礎薄弱,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材料讓學生得出:現狀:我國資源已出現匱乏情況,生態環境也受到了破壞,結論:要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教師活動:剛才是從社會國家的角度來說的,那么具體到我們個人要怎么做?學生活動:節約用水、電,多植樹,愛護環境,盡量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飯盒等。5、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材料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2001年人均GDP已達到或超過三四千美元,遠遠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區。目前,人均GDP最高為上海市,已經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貴州省卻只有300多美元。 材料二:根據國家統計局小康水平的分析報告,西部地區實現程度為84.18%,東部實現程度97.86%,中部實現的程度為93.18%。問題:東部發展較快,中西發展較緩慢,尤其是西部發展慢,差距較大。結論: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教師活動: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和法規嗎?學生活動:十大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人才培養等教師活動:除了要推進西部大開發,還要全面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鼓勵東部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部互動、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三)課堂總結、點評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如何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問題。這對于我們在經濟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思路,增強社會主義優越感和民族自強意識,自覺投身現代化建設等將有重大指導作用。(四)板書設計一、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1、片面的經濟發展及其后果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第一要義是發展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核心是以人為本 4、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3)、基本要求是全面和諧可持續 5、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4)、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課余作業討論:聯系經濟生活,討論應如何理解和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教學體會本節內容理論性、概括性較強,在學習中應該多引入日常生產、生活中常見的協調發展方面的正反實例,讓學生去深刻理解、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涵義及實施途徑。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