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課題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考點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執(zhí)筆人 李佑祥 編寫日期 2009-10-28 執(zhí)行人 羅石文 執(zhí)行日期三維教學目標 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重點難點 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教法教具 講練結合法 多媒體教學過程 特色教案一、親近教材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1)中華文化的內(nèi)容:(2)文學藝術 ①文學藝 術的作用 ②中國的文學藝術的作用 ③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特點(3)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4)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作用2.中華文化的區(qū)域性(1)根本途徑: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2)重要途徑:不同區(qū)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3.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1)貢獻(2)表現(xiàn)(3)特點:既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4)地位: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5)關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6)意義4.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2)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得益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① 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②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 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③文化的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華文化的力量(作用):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zhàn)勝內(nèi)憂外患、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二、典例分析(08年寧夏19).維吾爾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長調《成吉思汗》、納西族《嫁女調》、鄂西土家族《神農(nóng)溪纖夫號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語言、曲調和歌聲,展現(xiàn)在CCTV舞臺上。人們?yōu)槎嘧硕嗖实拿褡逡魳范樱鼮橐魳肥⒌湄S厚廣博的文化內(nèi)涵而感動。這從一個側面表明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③中華文化呈現(xiàn)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④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動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時代精神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本題考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一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思辨能力。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代表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①表述錯誤;④中“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時代精神”不對應,說法不準確。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豐富發(fā)展了中華文化,因此②③正確應選擇B。(08年江蘇22).孔子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傳播平臺.向世界展示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這表明A.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B.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外來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本題考查中外文化交流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這一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說明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A項正確。B項強調的是對外來文化的引進。D項強調的是儒家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均與題意無關,C項說法錯誤。三、考題回放(2009年廣東文基)11.“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句話可以用來表達文化的A.包容性 B.不平衡性C.同一性 D.時代性《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近千年來,它主要由民間藝人口耳相傳。隨著許多民間說唱藝人步入高齡,這部英雄史詩瀕臨失傳。為使這一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得以傳承,黨和政府專門組織人力,撥出專款,搶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薩爾王傳》。回答10~11題。(2009年天津卷)11.上述材料說明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③中華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認同④中華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四、課后作業(yè)《學海導航》同步訓練第284頁教學后記www.21世紀教育網(wǎng)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yè)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wǎng)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