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第二框 文化與經濟、政治一、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1)識記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2)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增強培養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2)理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的意識二、學習重難點1、怎樣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2、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三、知識準備1、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系如何?經濟、政治和文化是____的三個基本領域。____是基礎,____是經濟的集中表現,____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____、____ 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____。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現有哪些?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____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____、培養各種____、提高勞動者____越來越重要。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____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___。反對文化____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____的重要內容。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及作用怎樣?我國應該如何對待文化建設?在綜合國力中,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是____,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____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____,越來越成為____競爭的____。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____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____、不竭的____和強大的____。四、學習內容(二)、文化與經濟、政治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2)、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關系課堂探究:經濟決定文化,所以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超越經濟的發展。特別提醒: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因為,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事實上,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不是絕對同步的,二者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況。①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例如,詩詞歌賦、書畫的發展,并非與經濟發展成正相關關系。如我國古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現代,卻出現了許多至今罕有的大詩人、大書法家、大畫家。②文化的發展可能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但到一定程度時,則會趕上經濟發展水平,最終形成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的局面。2、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①②③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的突出表現是:物質產品中文化內容的價值比重迅速增長,許多消費品需要附著一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過物質產品批量復制的方式通過市場大規模傳播。正是在這種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過程中,文化產業日趨興盛起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抓文化也就是抓經濟,甚至是更好地抓經濟,國際經濟學界就把新世紀的知識經濟稱之為“文化經濟”。知識拓展◇文化產業:是指文化的商品化、市場化。這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文化事業:是指為滿足人們娛樂、休閑、健身、求知、審美、交際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組織活動并提供經費、場地、器材和各種服務的社會公益性而非贏利性的工作◇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構成文化生產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文化生產力的提出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生產力構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2)、文化與政治的相互交融①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②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知識拓展◇文化戰爭:不同于一般單純意義上的文化之間的爭斗和碰撞,而是世界范圍內進行的文化大戰。對于武力戰爭,人們有切膚之痛,但卻往往忽視另一種戰爭,這就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一場新的戰爭,屬于軟刀子殺人的文化戰爭。這場戰爭同樣也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發動的。他們憑借其實力向世界各國輸出其文化產品,就如當年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一樣。現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其精神產品、文化產品、如美國大片等,這場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當年軍事侵略、經濟掠奪的后果嚴重得多。現在美國對我國既定的戰略是“和平演變”、西化、分化。它靠什么來實現這樣的戰略呢 主要靠的就是文化。古語說得好,“攻心為上”,文化戰爭、文化侵略具有武裝占領、經濟掠奪所不具有的優點,即它不適用強力壓服,而是用精神手段來“化”掉你,這就是“文化戰爭”。◇文化霸權主義,就是否認別國民族文化的優越性,認為本國的文化優越于其它文化,妄圖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消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3、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①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我國提高文化競爭力的途徑特別提醒: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思想文化上的獨立,就不會有政治、經濟上的獨立。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今時代,思想文化作為國家、民族獨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為明顯。文化是軟國力,但其作用并不“軟”。一定的文化,對于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于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凝聚力,對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及其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現在人們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強調文化也是一種力。知識拓展:◇綜合國力是一個主權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它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國防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種因素、各個領域實力的總和,也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五、學習小結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①相互影響 ②③①文化與政治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的關系 ②相互交融①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②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六、達標檢測(一)單項選擇題1、經濟、政治、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大領域,在這三大領域中,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這說明( )A.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決定 B.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C.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D.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2、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這表現在( )A.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B.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C.文化決定經濟、政治 D.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3、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下列表述能體現這一點的是( )①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②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③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④文化的力量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2008年高考山東卷)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的重大任務,是基于( )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②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③中國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④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2009福建文綜31]《海峽西安建設》特種郵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由此可見( )A.文化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 B.文化能夠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C.郵票成為展示文化軟實力的載體 D.發行郵票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6、文化的力量總是無聲的融入經濟、政治和社會中,孕育無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親和力。這說明( )①文化已與經濟、政治融為一體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④文化總是能夠極大促進經濟、政治的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7、(江蘇卷18).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 )A.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B.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C.文化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 D.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8、祖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自己不開發,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就會被別的國家開發利用,反過來向我國出口。《花木蘭》、《功夫熊貓》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是( )A.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積極引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B.充分開發我國的文化資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C.樹立品牌意識,保護好民族文化 D.拒絕外來文化,維護文化安全9、瑞士洛桑公布的綜合國力排名顯示,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意義是( )①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 ②有利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③有利于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需要 ④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10、我國和意大利同為服裝出口國,意大利依靠先進的服飾文化和品牌賺取了高附加值,而我國滿足于低層次的生產加工,賺取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勞務費。這告訴我們( )A.意大利服飾的競爭優勢在于產品的價格 B.文化與經濟是相互交融的C.產品的規模化和服務的優質化是服裝產品占領市場的關鍵D.現代消費就是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產業有助于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二)非選擇題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了,社會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請你對此談談自己的看法。第一課第二框——文化與經濟、政治學案——答案三、知識準備:1、社會生活 經濟 政治 文化 政治 經濟 影響2、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 高素質人才 素質 文化生產力;文化素養 霸權主義 政治斗爭3、基礎 重要組成部分 重要源泉 綜合國力 重要因素;文化建設 方向保證 精神動力 智力支持四、學習內容:1、課堂探究:不完全正確。前半句正確,后半句錯誤。因為:雖然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還具有相對獨立性,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超越或滯后于經濟的發展。2、(1)①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②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③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六、達標檢測(一)單項選擇題1、A.解析: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這說明了經濟對文化的決定作用。B、D兩項說法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題干含義。2、B 3、B4A。解析: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任務,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是檔黨什么提出這一重大任務,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二是從文化的重要性角度分析,即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文化的基礎。5、B 解析:①表述錯誤,相互交融并不意味著融為一體;④錯誤,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6、B 7、D8、B.解析:A、C兩項不合題意,D觀點錯誤。花木蘭的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卻被美國制作為動畫并出口到中國,說明我們應該充分開發我國的文化資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9、D10、B.解析:意大利依靠先進的服飾文化和品牌賺取了高附加值,說明意大利服飾的競爭優勢在于產品的文化品質,而不在與價格,這體現了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故A不符合題意,C項在題干中沒有體現,D項表述錯誤。(三)非選擇題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二者的發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該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