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0年高考政治復習精品學案:尋覓社會的真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0年高考政治復習精品學案:尋覓社會的真諦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導學案
一、考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二、考情分析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浙江文綜,31,4分
山東文綜,23,4分
廣東單科,26,2分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安徽文綜,11,4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福建文綜,34,4分
江蘇單科,33,2分
廣東單科,40(2),8分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抓主要矛盾 天津文綜,13(1),2分
三、知識梳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學、藝術、道德、宗教、哲學、以及風俗習慣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第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并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
二是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這種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預見社會存在的發展趨勢,起著指導社會變革的作用。
重要提示: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②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4)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2.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①地位: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作用: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態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①含義:經濟基礎: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這個社會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及其制度。
②辯證關系: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實現途徑: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②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已不再是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②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重要提示: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據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實踐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論斷,也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新發展。
【真題再現】
1、(09安徽11)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
②生產方式變革社會性質的變化
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
④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誤,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變社會性質,④應該為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09山東卷、23)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發布的"2008年度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綜合類)”有北京奧運、金融危機、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開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擴大內需、糧食安全。這些詞語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②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
③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導向作用④人們的價值選擇應以價值判斷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詞語屬于意識或主觀認識范疇,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故選B;③④項不符合題意。
3、(福建文綜)1978年12月,小崗村18戶農民簽定了“分田到戶 ” 的“秘密協議”,從此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場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這說明
A.社會存在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B.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C.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D.群眾的首創精神解決了社會基本矛盾
.C 【考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解析】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故A項錯誤;社會意識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才會推動社會發展,故B項錯誤;C項強調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正確的反映了題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不同的社會是不一樣的,在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是通過改革實現的,故D項錯誤。
4、(江蘇單科).在我國農村改革中,農民首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首選了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創辦了第一批鄉鎮企業,被稱為我國農民的三大創舉。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
A.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B.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C.社會變革的引導者 D.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答案:A
40.(17分)根據下述材料,運用《生活和哲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2:人民群眾在監督生產過程的環境污染控制、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早在本世紀初,廣東省人大代表開始就環境生態問題對政府職能部門進行依法監督,這被稱這“廣東現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設“綠色廣東”的口號,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大為增強,積極參與綠色廣生態廣東的建設,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處理廠8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669萬噸,居全國第一,同年廣東單位GDP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雙雙達標。
(1) 結合材料2從人民群眾歷史作用角度談談你對建設生態文明的看法。(8分)
(1)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全民動員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表現在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和生態保護,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表現在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大為加強,人民群眾和人大代表依法對排污企業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督,促進了政府重視生態環境。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廣東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全民動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為綠色廣東建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鄂托克旗| 静安区| 西华县| 会东县| 鹿泉市| 正宁县| 易门县| 永泰县| 万盛区| 华阴市| 通辽市| 阳朔县| 弥勒县| 阳山县| 格尔木市| 周宁县| 农安县| 武城县| 同江市| 太仓市| 扶余县| 博野县| 广河县| 旬邑县| 宜城市| 翁牛特旗| 同心县| 江永县| 五常市| 措美县| 勃利县| 咸阳市| 辽阳县| 黔江区| 隆昌县| 乐昌市| 吉安市| 邳州市| 宕昌县|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