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導學案一、考點掃描(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二、考情分析實踐 安徽文綜,10,4分海南單科,22,2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廣東文基,16,2分寧夏/遼寧文綜,21,4分海南單科,23,10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 江蘇單科,35(1)浙江文綜,32,4分【知識梳理】1、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運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第一,實踐是一種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是人所特有的;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不是整個世界。第二,實踐是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第三,所謂“改造”,必須使客觀對象發生改變。(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理解: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了唯物論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并不是說盲目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并不否定單個人實踐活動的存在。(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真理、科學理論能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實踐的發展。(3)方法論要求。一方面,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使理論與實踐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另一方面,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認識,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重要提示:①科學理論與客觀事物都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人的活動分為認識世界的活動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是非認識性的活動,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3、真理 (1)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4)真理和謬誤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條件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具體的,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重要提示:注意區別認識、真理、理論和科學理論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論則是概念、原理、觀點的系統化,是人們把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改造而達到的思維成果。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轄而形成的知識體系。認識、真理與理論、科學理論的劃分在于是否系統化、體系化認識、理論與真理、科學理論的劃分在于是否得到實踐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科學的,前者概念有正確的東西,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從認識發展的觀點上說,科學理論也需要發展。4、認識過程 (1)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的無限性: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四、真題再現1、(09江蘇31)《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滅,故B項錯誤;AC兩項知識強調了規律的客觀性,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2、(09江蘇33)在我國農村改革中,農民首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首選了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創辦了第一批鄉鎮企業,被稱為我國農民的三大創舉。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A.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B.物質財富的創造者C.社會變革的引導者 D.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三大創舉既體現了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故只有A項最符合題意3、(09安徽10)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活動 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C【解析】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由題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題意④說法不準確。4、(09海南18) 最近,我國有科學家采用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技術手段測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約七十七萬年前,此前,根據其他測年法,學術界采信“四五十萬年前”的說法,上述考古研究情況表明①任何具體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都具有局限性②專家公認的檢驗手段和考古結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實踐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結論④不同考古結論應不斷接受新的考古實踐的再檢驗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屬于中等難度題。題干材料體現了人們認識的發展,不同的具體實踐對認識的檢驗都有時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說法正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故②的說法不正確;③中“必然”的說法太絕對;④的說法體現了認識的不斷發展。故①④的說法正確。5、(09浙江32)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對5000只“冰川豹蛛”進行測量后發現,1996-2005年間,這種蜘蛛的體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當地每年的解凍期提前了20-25 天,這支持了他們的猜想,劇烈的氣候變化對當地蜘蛛的生長產生了影響。該研究小組負責人表示這種影響的后果很復雜,一下子無法估計出來,這一說法體現了① 事物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 ② 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③ 世界總有一些秘密不能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排除錯誤的選項①③,①聯系是有條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論的錯誤,并且③也不是哲學道理;只有D ②④符合題意。6、(09山東24)2009年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下列與《物種起源》中“物種變異、逐步進化”蘊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A.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B.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C.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D.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答案】C【解析】本題是逆向型選擇題。題干體現了運動和靜止、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和辯證的否定觀,而沒有體現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故選C項。9、(08全國II 3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黨的十本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從認識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說明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學依據。解析 本題考查調動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正確解答本題的前提要能夠全面再認再現這一知識點,其次要從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和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兩個角度論證黨提出這一要求的依據。答案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種關于分配的原則要求源于實踐的需要,順應了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這一要求體現黨在實踐基礎上對公平與效率關系認識的深化;這一要求將繼續得到實踐的檢驗。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的這一要求,對于提高效率、促進公平、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23.(10分)辨析題隨著文明的發展,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學習知識、分享經驗、塑造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有人說: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辨析: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答案:一個人的精神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構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礎。(4分)閱讀的過程是能動地吸收、借鑒間接經驗的過程,間接經驗歸根結底來源于直接經驗,也來源于實踐。(2分)閱讀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發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發展的因素之一。(2分)結論。(2分)結論一:承認實踐是精神發展的基礎。強調個人的精神發展受閱讀影響。學習間接經驗具體重要作用,這則這個命題是正確的。結論二:忽視實踐在精神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夸大閱讀對精神發展的作用,則這個命題不正確。(考生把結論一和結論二結合起來做答案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結論均可得2分)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