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題1.(2019年四川達州)下面是明明同學在復習《生物學》時所作的筆記,其中詩文或諺語與所蘊含的生物學知識不對應的是( )A.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生物的遺傳現象 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鳥的繁殖行為 C.人間四月芳非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光對生物的影響 D.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生物間的捕食關系【答案】C【分析】生物體的形態特征、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叫做性狀,生物的性狀傳給后代的現象叫遺傳;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叫變異。【解答】解:A、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話表示了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這是生物的遺傳現象,A正確;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將“落紅”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促進了物質的循環,A正確;B、在生殖季節,動物都有各自的繁殖方式,鳥類的生殖生殖行為: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反映了燕子的筑巢行為,筑好巢再育雛。是鳥的繁殖行為,B正確;C、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表明環境影響生物的生長開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溫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開的晚。才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自然現象,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溫度,C錯誤;D、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大魚、小魚分別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是捕食關系,D正確。【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解釋實際問題。1.[2019.德州]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諺語“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意思是說谷雨前后適于播種。這體現了哪些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陽光、溫度 B. 土壤、水分 C. 水分、溫度 D. 空氣、陽光【答案】C【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解析】解: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中國明代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譜》中有記載:“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適于播種與移栽植物,這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和溫度對生物的影響。 故選:C。【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2.(2019?新疆)沙蒿在干旱貧瘠的土壤中生長,能固沙,這說明(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生物能影響環境 C.生物對環境沒有影響 D.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答案】D【解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沙蒿在西北干旱的土壤中生長,表明沙嵩能適應干旱的環境,且能固沙,表明生物能影響環境。3.(2019?新疆)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最好的解釋是( )A.被捕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 B.適應是相對的 C.這些鳥不適應環境 D.適應是絕對的【答案】B【解析】適者生存,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如,鳥有翼適應空中飛行生活,蝗蟲有外骨骼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所以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當環境發生巨變時有些生物因不適應環境而死亡,如魚有鰓適應水中生活,但是當水葫蘆瘋長時一些魚就會死亡是因為不在適應這里的環境了。具有保護色的百靈鳥,可以避免肉食類鳥類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覺靈敏的狐捕食,這說明了生物適應環境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對性的。4.(2019?新疆)下列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屬于競爭的是( )A.工蜂與蜂王 B.水稻與稗草 C.跳蚤與狗 D.狐貍與野兔【答案】B【解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狐貍與野兔,狐貍吃野兔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屬于捕食關系;工蜂與蜂王、分工不同,工蜂喂養蜂王,屬于種內互助;水稻與稗草,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屬于競爭關系;跳蚤與小狗,跳蚤生活在小狗身上,從小狗身上獲取營養,對小狗造成傷害,屬于寄生關系。5.[2019.甘肅]生物既能影響環境,又能適應環境。下列屬于生物適應環境的實例是( )A. 大樹底下好乘涼 B. 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空氣C. 森林可保持水土 D. 仙人掌的葉特化為刺【答案】D【分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解析】解:A、夏天的大樹下比較涼快,是因為大樹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的濕度,降低溫度,同時大樹遮陰,也能降低溫度,大樹還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樹下氧氣較多,因此大樹下空氣涼爽、濕潤、清新好乘涼,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B、綠色植物能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空氣,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C、森林可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增多土壤中的水分和地下水,涵養水源。在風沙為害地區保護農業的作用十分顯著,屬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D、仙人掌,葉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說明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故選:D。【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甘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山”中豐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 )A. 生物影響環境 B. 生物適應環境 C. 環境影響生物 D. 環境適應生物【答案】A【分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同時生物也會影響環境。【解析】解:“青山”中植被豐富,能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作用。 故選:A。【點評】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7.[2019.六盤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繽紛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那么生物的生活環境是指 A. 生物生存的空間________ B. 影響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因素 C. 影響生物生存的光、溫度、水等非生物因素________ D. 以上A、B、C都是 【答案】 1.(2019年甘肅武威)我省河西走廊地區有大片的戈壁灘,此處生活的蜥蜴體色大都是黃褐色,這體現了( )A.生物能夠適應環境 B.生物能夠影響環境 C.環境能夠改變生物 D.環境能夠適應生物【答案】A【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態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解答】解: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做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捕獵動物都是有利的。蜥蜴的體色與環境色彩幾乎融為一體,有利于躲避敵害,說明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點評】掌握并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并會判斷。2.(2019年四川樂山)下列描述中,不屬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是( )雨露滋潤禾苗壯 B. 風吹草低見牛羊C. 大樹底下好乘涼 D. 葵花朵朵向太陽【答案】B【分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解答】解:A、雨露滋潤禾苗壯,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滿足樹的生長需要,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水對生物的影響,A不符合題意; B、“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內蒙古高原牛羊成群的現象,B符合題意; C、大樹底下好乘涼,是大樹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的濕度,降低溫度,同時大樹遮陰,也能降低溫度,大樹還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樹下氧氣較多,因此大樹下空氣涼爽、濕潤、清新好乘涼,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 D、葵花朵朵向太陽是陽光對生物的影響,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溫度對植物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3.(2019年山東菏澤)有關生物與環境的說法,錯誤的是( )A.“雨露滋潤禾苗壯”主要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B.“魚兒離不開水”說明了生物依賴環境C.“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體現了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主要體現了溫度對生物的影響【答案】A1. (2019 湖北 孝感 2. )植樹造林可以營造“金山銀山”,選好樹種很關鍵。樹種單一的馬尾松林往往較易發生嚴重的松毛蟲害:將馬毛松和其他樹種“搭配”種植形成混交林,能有效減少病蟲害。這種生態效益是由復雜的____帶來的。??A.種間關系B.?種內關系C.地理環境??D.氣候類型【答案】 A2. (2019 江西 1. )影響沙漠綠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陽光 B.溫度 C.水 D.空氣【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了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解答時可以從環境特點和生物的關系方面來切入。【解答】解: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分,水分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并決定陸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嚴重缺乏導致沙漠地區生物種類稀少。故選:C。【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3. (2019 江西 5. )捕蟲植物瓶子草捕獲的小蟲被瓶內細菌分解,瓶內細菌獲得有機物,瓶子草獲得氮素。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A.競爭 B.共生 C.寄生 D.捕食【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解答時可以從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切入。【解答】解: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共生關系等。共生是指有些生物與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這就是共生。捕蟲植物瓶子草捕獲的小蟲被瓶內細菌分解,瓶內細菌獲得有機物,瓶子草獲得氮素。瓶子草與細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因此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是共生關系。故選:B。【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理解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4.(2019 山東 東營 24. )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以下對詩詞中所蘊含的生物學知識的解釋,錯誤的是( )A.“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微生物促進物質循環 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C.“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D.“勸君莫打三更鳥,子在巢中盼母歸”﹣生物的繁殖行為【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解答】解:A、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將“落花”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促進了物質的循環。A正確B、草和豆苗相互爭奪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等,因此屬于競爭關系,所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句中體現出豆苗與雜草間的生物關系是競爭關系,體現了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B正確C、“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表明環境影響生物的生長開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溫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開的晚。才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自然現象,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溫度,說明環境影響生物。C錯誤D、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是鳥的育雛行為,屬于生殖現象。D正確故選:C。【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5. (2019 福建 3. )下列事例體現環境對生物影響的是( )A. 蚯蚓改良土壤 B. 干旱使農作物減產C. 人類治理河流污染 D. 綠色植物維持碳-氧平衡【答案】B【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影響生物,生物能適應環境,生物也能影響改變環境。【詳解】蚯蚓改良土壤、人類治理河流污染、綠色植物維持碳-氧平衡都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A、C、D不符合題意;干旱使農作物減產,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B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學會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知道是誰影響誰。6. (2019 安徽 蚌埠 2. )玉米田中有雜草,有玉米螟等害蟲,還有以害蟲為食的天敵,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該生態系統中玉米是生產者 B. 雜草和玉米之間是競爭關系C. 玉米螟和它的天敵之間是捕食關系 D. 玉米田中物種少,自我調節能力強【答案】D【分析】在一定區域內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環境就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詳解】玉米屬于綠色植物,是生產者,A正確;玉米和雜草共同爭奪陽光、養料和生存空間等,所以玉米和雜草之間是競爭關系,B正確;玉米螟和它的天敵之間是捕食關系,C正確;生態統中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強,反之,則弱。玉米田中物種少,自我調節能力弱,D錯誤。【點睛】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生物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1.(2019.廣東)造礁珊瑚蟲體內的蟲黃藻為其提供氧氣和有機物,而造礁珊瑚蟲為蟲黃藻提代二氧化碳和氮磷等無機鹽。蟲黃藻與造礁珊瑚蟲之間的關系是 A A.共生 B.競爭 C. 捕食 D. 寄生2.(2019.臺灣)黑熊分布的數量會因棲地的條件而有差異,研究發現黑熊秋冬季時會大量覓食櫟樹的果實。表為某月分甲、乙、丙三個不同山區內櫟樹和黑熊的調查數量,以及櫟樹的果實結果量。在調查過程中,研究員收集黑熊的糞便,利用脫落在糞便中的腸壁細胞來分析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以確定黑熊的性別及記錄數量。山區 櫟樹 黑熊 植株 果實結果量 雌性 雄性甲 約250棵 大量果實 8只 3只乙 約300棵 果實稀少 2只 1只丙 約250棵 大量果實 3只 8只根據本文,關于甲、乙、丙三區黑熊分布的推論,下列何者最合理?( )A. 櫟樹的棵樹越多,黑熊的數量就較多B. 櫟樹的棵數會影響雌、雄黑熊所占的比例C. 櫟樹果實的結果量越多,黑熊的數量就較多D. 櫟樹的果實結果量會影響雌、雄黑熊所占的比例【答案】C【解析】解:根據表格提供的數據,大量果實時,黑熊的數量是11只,果實稀少時,黑熊的數量是3只,因此可得出結論櫟樹果實的結果量越多,黑熊的數量就較多 故選:C。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3.(2019.重慶南開)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民間有“谷雨,谷得雨而生也。”的說法。谷雨前后適于播種和移栽植物,這說明( A ) A.環境影響生物 B.生物影響環境 C.生物適應環境 D.環境適應生物4.(2019.成都)水稻田里有一種雜草——野慈姑,它會和水稻爭奪陽光、水分和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影響水稻的產量,據此推斷水稻和野慈姑的關系是CA.共生 B.寄生 C.競爭 D.捕食1. [2019四川·廣安]30.在干旱的沙漠中,駱駝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莖長得多,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陽光 B.土壤含氧量 C.水 D.溫度【解答】解: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分,水分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并決定陸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嚴重缺乏導致沙漠地區生物種類稀少。此題中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駱駝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長得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處的水分,因此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故選:C。【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2. [2019新疆]6.在炎熱的環境中,樹蔭下比較涼爽,原因之一是由于樹木( )A.進行呼吸作用的緣故B.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造成的C.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果D.大量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果【答案】B 3. [2019新疆]4.下列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屬于競爭的是( )A.工蜂與蜂王 B.水稻與稗草 C.跳蚤與狗 D.狐貍與野兔【答案】B4. [2019新疆]1.沙蒿在干旱貧瘠的土壤中生長,能固沙,這說明( )A.生物能適應環境B.生物能影響環境C.生物對環境沒有影響D.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答案】D5. [2019湖南 郴州]2.“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詩句中影響該現象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A. 陽光 B. 空氣 C. 溫度 D. 水分【答案】A【解析】【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詳解】春天氣溫回升,“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生態因素主要是溫度,產生這一現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非生物因素陽光對生物的影響,A正確。【點睛】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湖南 郴州]30.松鼠在秋天會收集松子儲存在地下或樹洞里,這一行為在生態系統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促進有機物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 B. 幫助松樹傳播種子C. 松鼠是其中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 D. 松鼠損害了松樹的生存【答案】D【解析】【分析】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詳解】松鼠在秋天會收集松子儲存在地下或樹洞里,食用后經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變成糞便,促進有機物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A正確;松鼠在收藏種子的同時也起到幫助松樹傳播種子的作用,松鼠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B正確;松鼠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C正確;松鼠幫助植物傳播種子,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D錯誤。【點睛】明確動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7. [2019云南]7.下列現象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駱駝刺的根系非常發達C.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駱駝的尿液非常少1.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在淮北則為枳,影響橘子生長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陽光 B.溫度 C.水 D.空氣【解答】解: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橘喜歡生長在溫度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溫度較低的北方種植橘的品質不好,主要是因為北方溫度較低,因此溫度是影響柑桔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故選:B。2.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地衣生活在巖石表面,從巖石中獲得營養物質;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作用,這一事實說明(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生物能影響環境 C.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影響環境 D.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解答】解:地衣生活在巖石上,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風化作用,體現了生物影響環境。因此這一事實說明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故選:D。1.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在淮北則為枳,影響橘子生長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陽光 B.溫度 C.水 D.空氣【解答】解: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橘喜歡生長在溫度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溫度較低的北方種植橘的品質不好,主要是因為北方溫度較低,因此溫度是影響柑桔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故選:B。2.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地衣生活在巖石表面,從巖石中獲得營養物質;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作用,這一事實說明(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生物能影響環境 C.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影響環境 D.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解答】解:地衣生活在巖石上,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風化作用,體現了生物影響環境。因此這一事實說明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故選:D。1.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一食物鏈可以準確地表示為( )A.蝦米→小魚→大魚 B.大魚→小魚→蝦米 C.陽光→蝦米→小魚→大魚 D.植物→蝦米→小魚一大魚【解答】解: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這些食物鏈相互關聯,就形成了食物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正反應了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與此有關的一條食物鏈:植物→蝦米→小魚→大魚。故選:D。2. (2019·湖南省長沙市)小芳某天的生物作業是自制生態瓶,她準備了小魚、石頭、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應補充( )A.分解者 B.生產者 C.消費者 D.非生物部分【解答】解: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小芳準備了小魚、石頭、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應補充生產者。故選:B。3. (2019·湖南省張家界市)2018年5月,我國“月宮365”實驗圓滿結束,“月宮一號”是一個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系統相比,“月宮一號”穩定性較差。原因是( )A.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復雜 B.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簡單 C.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 D.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復雜【解答】C4.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小麥田里常常長出雜草,小麥與雜草的關系是( )A.寄生關系 B.共生關系 C.競爭關系 D.捕食關系【解答】解:小麥與雜草之間,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屬于競爭關系。故選:C。5.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下列有關松花江的描述屬于生態系統的是(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魚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解答】解:A、“松花江”即包括了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能個代表生態系統;B、“松花江里所有的魚”,只有消費者,沒有生產者、分解者,也沒有環境部分,因此不能個代表生態系統;C、“松花江里的所有生物”,只構成生物群落,沒有環境部分,因此不能個代表生態系統;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只有生產者,沒有非生物、消費者,沒有分解者,因此不能個代表生態系統; 所以代表一個生態系統的是整條松花江。故選:A。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如圖是某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關系,如果它們所在的生態系統受到有毒物質污染,那么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A.草 B.羊 C.兔 D.狼【解答】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化學性質穩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營養級最高的消費者。該生態系統狼體內的有毒物質的含量最高。故選:D。7. 下面是四名同學分別寫出的某一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其中書寫正確的是( )A.陽光→草→兔→狼 B.草→昆蟲→青蛙→蛇 C.蛇→青蛙→昆蟲 D.蝗蟲→鳥→細菌和真菌8. 2.許多成語或諺語中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道理。以下成語或諺語與非生物因素對應合理的是選項 成語或諺語 非生物因素A 春蘭秋菊 光照B 北雁南飛 大氣C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水分D 冬春雨水貴如油,莫讓一滴白白流 溫度9.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精品分類匯編,合作共贏!組織者:倉猛?)牧草留種區為了預防鳥啄食草籽,用網把留種地罩上。后來發現,草的葉子幾乎被蟲 吃光。這一實例說明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動是單向的 B.草、蟲和鳥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C.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D.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無限的1. (2019山西)右圖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食物網的一部分,?若某種有毒物質已進入該食物網而且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無法排出,則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是(? D ?) A.鼠? B.麻雀?C.蛇?? D.貓頭鷹 3. (2019十堰)武當山和漢江河是十堰旅游的兩張名片,它們分別屬于森林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 )A.生態系統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的B.“鼠→蛇→鷹”是武當山森林生態系統中常見的一條食物鏈C.殺天森林中所有害蟲,會更有利于該生態系統的穩定D.上述兩個生態系統披此獨立,互不關聯4. (2019泰安市)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B. 依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不同,一般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C.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捕食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D.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可以反復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詳解】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AB正確;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C正確;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不可反復利用,D錯誤。【點睛】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的概念和能量流動特點。5. (2019年煙臺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喜食荔枝的李明通過調查,發現煙臺市內竟無一棵荔枝樹。影響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B)A.水分 B.溫度 C.光照 D.土壤7.1.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一食物鏈可以準確地表示為( )A.蝦米→小魚→大魚 B.大魚→小魚→蝦米 C.陽光→蝦米→小魚→大魚 D.植物→蝦米→小魚一大魚【解答】解: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這些食物鏈相互關聯,就形成了食物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正反應了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與此有關的一條食物鏈:植物→蝦米→小魚→大魚。故選:D。2. (2019·湖南省長沙市)小芳某天的生物作業是自制生態瓶,她準備了小魚、石頭、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應補充( )A.分解者 B.生產者 C.消費者 D.非生物部分【解答】解: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小芳準備了小魚、石頭、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應補充生產者。故選:B。3. (2019·湖南省張家界市)2018年5月,我國“月宮365”實驗圓滿結束,“月宮一號”是一個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系統相比,“月宮一號”穩定性較差。原因是( )A.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復雜 B.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簡單 C.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 D.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復雜【解答】C4.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小麥田里常常長出雜草,小麥與雜草的關系是( )A.寄生關系 B.共生關系 C.競爭關系 D.捕食關系【解答】解:小麥與雜草之間,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屬于競爭關系。故選:C。5.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下列有關松花江的描述屬于生態系統的是(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魚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解答】解:A、“松花江”即包括了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能個代表生態系統;B、“松花江里所有的魚”,只有消費者,沒有生產者、分解者,也沒有環境部分,因此不能個代表生態系統;C、“松花江里的所有生物”,只構成生物群落,沒有環境部分,因此不能個代表生態系統;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只有生產者,沒有非生物、消費者,沒有分解者,因此不能個代表生態系統; 所以代表一個生態系統的是整條松花江。故選:A。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如圖是某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關系,如果它們所在的生態系統受到有毒物質污染,那么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A.草 B.羊 C.兔 D.狼【解答】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化學性質穩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營養級最高的消費者。該生態系統狼體內的有毒物質的含量最高。故選:D。1. 【2019山東 青島】20.下列關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敘述錯誤的是( )A. 沒有動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無法進行B. 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對植物的生長、繁殖并不總是有害的C. 不能隨意引進某種動物,否則可能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D. 蜜蜂采集花粉時,能幫助植物傳粉【答案】A【解析】【分析】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詳解】綠色植物是生產者;能利用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有機物)和能量。腐生性的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能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以動植物為食的動物是消費者,能促進物質循環,缺少動物生態系統也能進行物質循環,但速度減緩,A錯誤。蜜蜂可幫助植物傳粉,有些動物還能幫助植物傳播種子,因此動物可促進植物繁殖等,B、D正確。動物由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的環境,易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C正確。【點睛】掌握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 [2019四川·廣安]2.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圈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有生物生存的圈層叫做生物圈 D.生物圈的范圍是陸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約100米【解答】解:生物圈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環境。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可見C的敘述是正確的。故選:C。【點評】生物圈的內容是中考的熱點,要好好理解掌握。3. [2019新疆]5.在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體內殘留的某重金屬含量如下表所示,則該生態系統中最可能的食物鏈構成是( )生物體 A B C D E某重金屬濃度/ppm 0.05 7 0.51 58 0.39 A.A→E→C→B→D B.D→B→C→E→A C. D.【答案】D 4. [2019新疆]2.假定在一個由草、兔和狐組成的相對封閉的草原生態系統中,如果把狐消滅了,則表示兔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圖是( )A. B. C D.【答案】D5. [2019湖南 郴州]3.森林中一棵枯死的大樹上長了蘑菇,蘑菇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成分是( )A. 生產者 B. 消費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詳解】在生態系統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將光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A不符合題意;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隨著攝食,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也進入動物體內,因此動物是生態系統的消費者,B不符合題意;蘑菇屬于真菌,細菌和真菌能夠將動植物的遺體、糞便以及枯枝落葉等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蘑菇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成分是分解者,C符合題意;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D不符合題意。【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019湖南 郴州]4.下列關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 一條食物鏈中含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 食物網中生物之間只有捕食關系C.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積累D. “陽光→草→昆蟲→鳥→細菌”是一條食物鏈【答案】C【解析】【分析】(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2)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消費者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解答即可。【詳解】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營養關系而形成食物鏈,食物鏈不包括分解者,A錯誤;食物網中生物之間即有捕食關系,也有競爭關系,B錯誤;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積累,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C正確;食物鏈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即草→昆蟲→鳥是一條食物鏈,D錯誤。【點睛】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食物鏈、食物網和生物富集的概念。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湖南 湘潭]2.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A.草→鼠→貓 B.草→鼠→貓→細菌 C.鼠→貓→細菌 D.貓→鼠→草2.A;1.(2019.廣東)下列生物屬于分解者的是 C A.水綿 B.木瓜 C.蘑菇 D.華南虎2.(2019.廣東)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護區是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高原鼠兔是保護區 內的重要物種,題8圖是與其有關的食物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該食物網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鏈共有3條B.太陽能是圖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動能量的根木來源C.重金屬污染物在該食物網中草的體內積累最多D.該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數量和所占比例不變3.(2019.重慶南開)在下圖的生態系統中,如果在農作物上噴灑某些難以分解的殺蟲劑,體內殺蟲劑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C ) A.禾谷類 B.食蟲鳥 C.鷹 D.兔4.(2019.重慶南開)重慶朝天門兩江交匯的奇觀令人驚嘆。下列關于長江的說法中,能看做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C ) A.長江里所有魚類 B.長江里所有生物 C.整條長江 D.長江里的所有水生植物5.(2019.成都)在草原上,兔吃草,兔又會被狐貍和鷹捕食,這四種生物中屬于生產者的是B A.兔 B.草 C.狐貍 D.鷹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成都)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是AA.食物鏈和食物網 B.消費者和分 C.生物和非生物環境 D.有機物和能量7.(2019.成都)下列人類行為中,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有利的是CA.對森林中的樹木大量砍伐,以滿足家具生產的需要B.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人江河中C.在草原周圍營造防護林D.增加城市私家車數量,利于人們的出行1.(2019 安徽 2.)玉米田中有雜草,有玉米螟等害蟲,還有以害蟲為食的天敵。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生態系統中玉米是生產者 B.雜草和玉米之間是競爭關系 C.玉米螟和它的天敵之間是捕食關系 D.玉米田中物種少,自我調節能力強【解答】解:A、該生態系統中玉米是生產者,A正確;B、雜草和玉米,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等,屬于競爭關系,B正確;C、玉米螟和它的天敵之間是捕食關系,C正確;D、玉米田中物種少,自我調節能力弱,D錯誤。故選:D。【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對生態系統概念、組成及各部分作用等知識的理解及運用。2.(2019 山東 威海 2. ) 如圖為某生態系統示意圖,該生態系統所含食物鏈的正確表示方式是( )A.樹→蟲→鳥 B.光→樹→蟲→鳥 C.樹→蟲→鳥→細菌和真菌 D.光→樹→蟲→鳥→細菌和真菌【解答】解:A、該食物鏈“樹→蟲→鳥”,正確的表示了生產者樹與消費者蟲、鳥它們之間的關系,A正確;B、光屬于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不包括非生物部分,B不正確;C、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既不屬于生產者也不屬于消費者,食物鏈的概念不包括分解者,C不正確;D、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光屬于非生物部分,細菌、真菌等分解者,D不正確。故選:A。【點評】熟知食物鏈概念以及食物鏈正確的書寫是解答此題的關鍵。3. (2019 江西 14. )某同學對池塘中幾種生物消化道內的食物進行分析,其結果見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生物種類 大魚 小魚 水蚤 河蚌消化道內的食物 小魚 水蚤 小球藻 水蚤、小球藻A.小球藻在該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B.根據表中的信息,可寫出4條食物鏈 C.河蚌與水蚤之間是捕食和競爭的關系 D.如果池塘受到重金屬污染,則大魚體內重金屬濃度最高【分析】(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2)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解答】解:A、小球藻是綠色植物,在該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A正確;B、據表中信息可構成的食物鏈有3條: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小魚→大魚;小球藻→水蚤→河蚌;B錯誤;C、據表中信息可見:河蚌的消化道內有水蚤,說明兩者之間存在捕食關系;河蚌與水蚤都捕食小球藻,說明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C正確;D、有毒物質沿食物鏈流動逐級積累,營養級越低有毒物質積累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大魚的營養級最高,因此“如果該池塘受到了汞污染”,上述生物體內汞含量最高的是大魚。D正確。故選:B。【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食物鏈的概念、組成以及生物富集的特點。4. (2019 江西 15. )關于用模式圖解釋生物學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若對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隱含的食物鏈,則甲代表蟬 B.若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則模型表示蝗蟲的發育過程 C.若表示氧氣從外界進入組織細胞的過程,則氧從丙進入丁通過擴散作用實現 D.若甲、乙、丙、丁代表魚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則模型表示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分析】食物鏈書寫的原則是: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昆蟲的發育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不完全變態發育包括受精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完全變態發育的過程包括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氣體交換都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解答】解:A、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若對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隱含的食物鏈,則甲代表植物,乙代表蟬,丙代表螳螂,丁代表黃雀,故錯誤;B、蝗蟲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包括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若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則模型不能表示蝗蟲的發育過程。故錯誤;C、氣體交換都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若表示氧氣從外界進入組織細胞的過程,則甲表示外界空氣,乙表示肺泡里,丙表示血液,丁表示組織細胞,氧從丙血液進入丁組織細胞是通過擴散作用實現,故正確;D、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若甲、乙、丙、丁代表魚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則模型不能表示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故錯誤。故選:C。【點評】這是一道綜合題,只有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才能正確答題。1.(2019年四川達州)達州市某地鼠患成災,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為此,生物研究所調查了當地的生物及其它指標,以下是他們調查的部分圖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圖一有五條食物鏈,其中小麥是生產者 B.圖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根據圖二寫出圖一中的一條食物鏈,可以是:小麥→鼠→蛇→鷹 C.圖一中若施用鼠藥使鼠的數量減少,則蛇的數量將減少 D.能量會沿著圖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級增多【答案】C【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3)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4)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解答】解:A、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圖一有2條食物鏈,小麥→鼠→貓頭鷹、小麥→鼠→蛇→貓頭鷹,其中小麥是生產者,A錯誤;B、圖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根據圖二寫出圖一中的一條食物鏈,可以是:小麥→鼠→貓頭鷹、小麥→鼠→蛇→貓頭鷹,B錯誤;C、圖一中若施用鼠藥使鼠的數量減少,短期內蛇因食物不足而數量將減少,C正確;D、營養級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鏈的末端)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富集),根據圖三中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含量,食物鏈可表達如下:丁→乙→甲→丙,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所以,能量會沿著圖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級減少,D錯誤。【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組成生態系統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鏈的組成。2.(2019年四川樂山)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是( )A. 食物鏈 B. 食物網 C. 消費者 D. A和B【答案】D【分析】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是指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構成了食物網;隨著吃與被吃物質和能量隨之一起流動。【解答】解:在生態系統中,如食物鏈:草→兔→鷹,兔吃草,草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的物質和能量就進入了兔的體內,鷹吃兔,兔體內儲存的物質和能量就到了鷹的體內。因此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逐級遞減。能量主要存在于物質中,生物獲取物質的同時也就得到了能量。3.(2019年四川遂寧)如圖表示生態系統中幾種生物的關系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B.②與③之間是捕食關系 C.①②③④共同構成了生態系統D.該生態系統只有一條食物鏈【答案】C【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3)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解答】解:A、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A正確;B、②與③之間是捕食關系,B正確;C、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①②③④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不能構成生態系統,C錯誤;D、圖中①生產者、②初級消費者、③次級消費者,構成一條食物鏈①→②→③,D正確。故選:C。【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組成生態系統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鏈的組成。1.[2019.連云港]食物鏈是指一定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所形成的聯系。有關食物鏈的敘述正確的是( )A.都是由藻類、苔蘚等低等植物開始的 B.位于食物鏈第2個環節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動物 C.食物鏈遭到破壞不可能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D.食物鏈只表示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與能量流動無關【答案】B【分析】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在食物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稱為一個營養級,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植食性動物為第二營養級,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動物為第三營養級…,直接以生產者為食的是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是次級(二級)消費者;依此類推越往后消費者級越高。【解答】解:A、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即綠色植物開始,A錯誤;B、位于食物鏈第2個環節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動物,B正確;C、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食物鏈遭到破壞可能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C錯誤;D、食物鏈是指一定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所形成的聯系,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兩個營養結構,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D錯誤。故選:B。【點評】掌握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解題的關鍵。2.[2019.連云港]如圖表示生態系統部分成分間的相互關系(甲、乙、丙表示三類生物成分)。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甲表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 B.乙表示消費者,包括人和各種動物 C.丙是能把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三類生物成分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答案】D【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2)分析圖表可知:甲生產者、乙消費者、丙分解者,解答即可。【解答】解:A、甲表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A正確;B、乙表示消費者,包括人和各種動物,B正確;C、丙能分解甲、乙的遺體遺物中的有機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進入生態循環,丙是分解者,C正確;D、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甲、乙、丙三類生物成分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缺少非生物成分,D錯誤。故選:D。【點評】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3.[2019.德州]如圖為某農田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最高級消費者是鷹B. 昆蟲與免存在競爭關系C. 食物網中有7條食物鏈D. 鷹和食蟲鳥的存在,有利于農田作物產量的提高【答案】C【分析】1、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 2、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解析】解:A、該食物網中,鷹處在食物鏈的最末端,屬于最高級消費者,A正確; B、昆蟲和兔都以禾谷類為食,二者之間形成競爭關系,B正確; C、該食物網中的食物鏈包括:禾谷類→吃草籽鳥→鷹,禾谷類→兔→鷹,禾谷類→昆蟲→食蟲鳥→鷹,共3條。C錯誤; D、鷹是吃草籽鳥及兔的天敵,食蟲鳥是昆蟲的天地,所以鷹和食蟲鳥的存在,可以減少農業害蟲的數量,有利于農田作物產量的提高。D正確。 故選:C。【點評】掌握食物鏈的正確書寫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4.(2019?新疆)假定在一個由草、兔和狐組成的相對封閉的草原生態系統中,如果把狐消滅了,則表示兔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圖是( )A. B. C D.【答案】D【解析】在食物鏈“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滅絕,兔的數量將會先增加,草隨著兔的增多而減少。后來兔的數量又因草的數量減少而減少。可見D符合題意。5.(2019?新疆)在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體內殘留的某重金屬含量如下表所示,則該生態系統中最可能的食物鏈構成是( )生物體 A B C D E某重金屬濃度/ppm 0.05 7 0.51 58 0.39A.A→E→C→B→D B.D→B→C→E→A C. D.【答案】D【解析】有毒物質沿食物鏈流動逐級積累,營養級越低有毒物質積累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種生物體內殘留的有機汞濃度(ppm)從少到多依次是A0.05、E0.39、C0.51、B7、D58.其中E0.39和C0.51有機汞濃度差不多,可能是營養級別相同。因此該生態系統 中最可能的食物鏈構成 。6.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cm?)[2019.北京]在草原生態系統中,猛禽與鼠類之間存在捕食關系。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 B.能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能C.猛禽捕食鼠類完成了物質循環 D.猛禽數量的減少可能會引發鼠害【答案】C7.[2019.甘肅]下列選項中,可以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樹木B. 一片草地上的陽光、土壤和空氣等無機環境C. 一塊農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D. 一個池塘中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后者包括陽光、空氣、水等。【解析】解:A、一片森林中的樹木,只是生產者,沒有動物、細菌真菌等其它生物,也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A不正確; B、一片草地上的陽光、土壤和空氣等無機環境,缺少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B不正確; C、一塊農田上的所有生物和陽光、空氣和水等,即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C正確; D、一個池塘中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D不正確。 故選:C。【點評】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及組成。8.[2019.甘肅]如圖表示某一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總量的比例,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根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該食物鏈可表示為甲←乙←丙←丁B. 四種生物中含有毒物質最多的是甲C. 該食物鏈中生產者是甲D. 四種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答案】C【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解析】解:A、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逐級遞減,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有機物總量越少,營養級越低,生物體內有機物總量越多。圖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甲、乙、丙、丁。因此該食物鏈可表示為甲→乙→丙→丁,而不是“甲←乙←丙←丁”; B、有毒物質沿食物鏈流動并逐級積累,營養級越低有毒物質積累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該食物鏈中營養級最高的是丁,因此四種生物中含有毒物質最多的是丁,而甲是含有毒物質最少; C、該食物鏈中的生產者是甲。 D、能量沿食物鏈流動逐級遞減,因此四種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甲,而丁含能量最少。 ? 所以,說法正確的是:該食物鏈中的生產者是甲。 故選:C。(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3)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 (4)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 (5)圖中甲是生產者、乙是初級消費者、丙是二級消費者、丁是三級消費者。【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的概念、能量流動和生物富集特點。9. (?file:?/??/??/?G:\\2018中考解析\\中考數學(解析版)\\分類匯編\\精品分類匯編,合作共贏!組織者:倉猛?)[2019.六盤水]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該食物網由4條食物鏈組成 B. 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該圖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C. 如果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網,則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是貓頭鷹 D. 貓頭鷹和蛇既是捕食關系,又是競爭關系 【答案】 1.[2019.濱州]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層叫生物圈,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構成生物圈B.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上層、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下層C. 絕大多數生物生活在陸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約10千米的范圍內D.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陽光、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穩定的營養供給等基本條件【答案】D【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圈的知識。可以從生物圈的概念、范圍特點方面來解答。【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A錯誤; B、生物圈包括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B錯誤; C、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在生物圈內。但是絕大多數生物的生活范圍比較集中,大多生活在陸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約100米的范圍內,C錯誤; D、生物圈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園,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陽光、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穩定的營養供給等,D正確。 故選:D。【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生物圈的范圍、理解生物圈的概念。1.(2019年四川綿陽)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人人有責。下列人類活動屬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是( )A.亂砍濫伐 B.亂排廢氣 C.捕殺動物 D.植樹造林【答案】D【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解答】解:亂砍濫伐、亂排廢氣、捕殺動物都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植樹造林對保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有重大意義,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點評】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低碳生活”理念的認識和理解,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去分析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新理念。1. [2019云南]8.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A.生物圈 B.森林生態系統 C.海洋生態系統 D.草原生態系統1.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有“地球之肺”和“綠色水庫”之稱的生態系統是( )A.森林生態系統 B.濕地生態系統 C.草原生態系統 D.城市生態系統【解答】解:A、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A符合題意;B、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草原生態系統分布在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動植物種類雖然比森林生態系統少,但依然是非常豐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C不符合題意;D、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多,容易產生環境污染問題。該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人是影響該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態系統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是最脆弱的生態系統。D不符合題意。故選:A。2. (2019·湖北省隨州市)下列有關生物和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B.生產者只能是綠色植物,它們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C.“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一俗語所代表的食物鏈是“蝦米→小魚→大魚”,食物鏈的起點可以不是生產者 D.保護生物圈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和行為準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人有責【解答】解:A、生態系統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還缺少非生物部分,A錯誤;B、生產者包括綠色植物和營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不單指綠色植物,B錯誤;C、“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正反應了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與此有關的一條食物鏈:水草→蝦米→小魚→大魚,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C錯誤;D、生物圈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園,它為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生存的基本條件,適合生物的生存,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保護生物圈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D正確。故選:D。3.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生物圈的范圍不包括( )A.大氣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巖石圈的表面 D.大氣圈的頂部【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環境包括維持生命的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但是整個的水圈幾乎都有生物存在,有時生物圈的范圍也說出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故選:D。1. (2019年煙臺市)生物社團拍攝的生態系統照片中,自動調節能力最強的是(D)1. 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南岳衡山可以看做一個生態系統 B. 土壤→草→蟲→鳥,表示一條食物鏈C. 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D.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答案】B【解析】【分析】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詳解】南岳衡山可以看做一個生態系統,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A正確;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土壤→草→蟲→鳥,土壤不屬于食物鏈的組成部分,不是食物鏈,故B錯誤;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故C正確;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故D正確。故選B。【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食物鏈的結構特點,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1.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有“地球之肺”和“綠色水庫”之稱的生態系統是( )A.森林生態系統 B.濕地生態系統 C.草原生態系統 D.城市生態系統【解答】解:A、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A符合題意;B、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草原生態系統分布在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動植物種類雖然比森林生態系統少,但依然是非常豐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C不符合題意;D、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多,容易產生環境污染問題。該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人是影響該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態系統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是最脆弱的生態系統。D不符合題意。故選:A。2. (2019·湖北省隨州市)下列有關生物和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B.生產者只能是綠色植物,它們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C.“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一俗語所代表的食物鏈是“蝦米→小魚→大魚”,食物鏈的起點可以不是生產者 D.保護生物圈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和行為準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人有責【解答】解:A、生態系統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還缺少非生物部分,A錯誤;B、生產者包括綠色植物和營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不單指綠色植物,B錯誤;C、“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正反應了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與此有關的一條食物鏈:水草→蝦米→小魚→大魚,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C錯誤;D、生物圈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園,它為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生存的基本條件,適合生物的生存,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保護生物圈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D正確。故選:D。3. (2019·黑龍江省龍東地區)生物圈的范圍不包括( )A.大氣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巖石圈的表面 D.大氣圈的頂部【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環境包括維持生命的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但是整個的水圈幾乎都有生物存在,有時生物圈的范圍也說出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故選:D。4. 生物圈中的氧氣主要來自于( )A. 農田生態系統 B. 海洋生態系統 C. 草原生態系統 D. 濕地生態系統5.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A.海洋生態系統 B.森林生態系統 C.草原生態系統 D.生物圈二、解答題1. 【2019山東 青島】36.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至今仍給人以深刻啟迪。下圖一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圖二表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①~⑥表示生理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中的動物可分為兩類:甲類是昆蟲、蝸牛,乙類是蝙蝠、雜食性鳥、野兔、鼠、蛇,分類依據是______。乙類動物所屬類群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是______。蝸牛的運動器官與蝙蝠的呼吸器官分別是______。雜食性鳥與蛇的關系是______。(2)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一中還需要補充的生物成分是圖二中的______(填字母)。若圖二中的食物鏈對應圖一中的某條含昆蟲的食物鏈,則 C 對應的生物是______。(3)圖二中,有毒物質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填字母),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的生理過程是______(填數字),能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生理過程是______(填數字)。(4)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海洋生物及生態環境,從而保護了______的多樣性,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答案】 (1). 體內有無脊柱 (2). 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3). 足、肺 (4). 捕食和競爭 (5). F (6). 雜食性鳥 (7). B (8). ⑤ (9). ①②③④⑥ (10). 生態系統【解析】【分析】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詳解】(1)動物根據有無脊椎骨,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類。地層中最初出現的是水生無脊椎動物,以后依次出現魚類,開始登陸的兩棲類,陸生的爬行類和由爬行類分化出的鳥類和哺乳類,最后才出現人類。蝸牛是軟體動物,軟體動物分為頭、足、內臟團,體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貝殼。蝙蝠作為哺乳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體腔那有膈;用肺呼吸。蛇能捕食雜食性鳥,同時一起競爭昆蟲。(2)所有的生態系統一般都有四種基本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和土壤等。E綠色植物是生產者;以B、C、D動植物為食的動物是消費者;F腐生性的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含昆蟲的食物鏈為:植物→昆蟲→雜食性鳥→蛇,C為雜食性鳥。(3)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會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因此B蛇有毒物質含量最多。E綠色植物能進行⑤光合作用。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①②③④⑥都能表示呼吸作用。(4)就地保護是最有效的措施,就地保護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不但保護了生物,還保護了生態環境多樣性。【點睛】掌握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2. [2019山東臨沂]26.(6分)為加快生態安全建設,2019年臨沂市以建設“綠色沂蒙、生態臨沂”為主線,推行“林長制”改革,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真正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下圖一為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調查蒙山森林公園生態建設情況后繪制的食物網,圖二表示圖一中某條食物鏈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相對含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圖一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除圖中所標注的生物外,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該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 太陽能 。(2)若X代表該食物網中的某種生物,那么對于食物鏈:“草→食草昆蟲→蜘蛛→X→蛇→貓頭鷹”,X代表 食蟲鳥或青蛙 。(3)圖一所示食物網中既屬于競爭關系又屬于捕食關系的生物有 蜘蛛和青蛙、蛇和貓頭鷹 ;圖二中的甲對應圖一中的生物是 貓頭鷹 。(4)若一段時間內鼠的數量大量減少,首先會引起植物的數量增加,但不會無限制地增加下去,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 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2、食物鏈反映的只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 的關系。3、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解答】解:(1)圖一為食物網簡圖,只表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若圖一表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一般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所以,該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2)食物鏈反映的只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鏈為:“草→食草昆蟲→蜘蛛→X→蛇→貓頭鷹”,有草→食草昆蟲→蜘蛛→青蛙→蛇→貓頭鷹,草→食草昆蟲→蜘蛛→食蟲鳥→蛇→貓頭鷹,所以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食蟲鳥。(3)青蛙和蜘蛛都以食草昆蟲為食,同時青蛙還捕食蜘蛛;蛇和貓頭鷹都以鼠為食,同時貓頭鷹還捕食蛇,所以青蛙和蜘蛛、蛇和貓頭鷹之間的關系,既屬于競爭關系又屬于捕食關系。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沿食物鏈不斷積累,營養級別越高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所以圖二中的甲對應圖一中的生物是貓頭鷹。(4)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故答案為:(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太陽能(2)食蟲鳥或青蛙(3)蜘蛛和青蛙、蛇和貓頭鷹;貓頭鷹(4)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點評】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及食物鏈的書寫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解題的關鍵。3. [2019四川·廣安]34.(8分)如圖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之間關系示意圖,請據圖分析作答(1)該食物網中共有 4 條食物鏈。(2)若該生態系統受到重金屬汞污染,則圖中體內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貓頭鷹 。(3)在該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組成成分是 綠色植物 。(4)若此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則下列哪條曲線最能表示出該生態系統中吃蟲鳥的數量變化 D 。【解答】解:(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圖中食物鏈為:綠色植物→食草昆蟲→吃蟲鳥→貓頭鷹;綠色植物→鼠→貓頭鷹;綠色植物→鼠→蛇→貓頭鷹;綠色植物→兔→蛇→貓頭鷹,共四條。(2)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消費者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該食物網中,貓頭鷹的營養級別最高,體內汞的含量最高。(3)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為植物自身、消費者、分解者提供有機物(食物)和氧氣,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組成成分。(4)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斷地變化著,并在一定情況下維持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現象,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D圖體現了動態平衡現象。故選D。故答案為:(1)4(2)貓頭鷹(3)綠色植物(或草、生產者)(4)D【點評】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及食物鏈的正確書寫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解題的關鍵。4. [2019 四川 瀘州]49.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建設生態農業行動,某小型養豬場響應政府號召建立一個池塘生態系統以凈化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該生態系統含有水生植物、浮游動物,魚類,以及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水在池塘生態系統中屬于 非生物 部分。(2)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將廢水中的 有機物 分解為無機物,水生植物利用無機物通過細胞的 葉綠體 (填結構名稱)進行 光合作用 制造有機物進行生長繁殖;同時水生植物又為浮游動物和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實現了“變廢為寶”(3)調查發現,廢水中含有某種有毒物質,經檢測該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物后發現魚體內該物質含量最高,說明生態系統的有毒物質可能會通過 食物鏈(和食物網) 不斷積累。1.(2019 福建 28. )下圖表示農田生態系統的部分物質循環模式圖,其中甲、乙、丙分別為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是丙中三種生物。據圖回答:(1)若“玉米→田鼠→蛇→貓頭鷹”是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則玉米是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_____,丙中的[_____](填字母)代表蛇。(2)圖中C和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和_____關系。從理論上分析,若大量捕殺A,一定時間內B的數量先_____,后趨于穩定。(3)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和數量少,其自動調節能力_____。【答案】 (1). 甲(生產者) (2). B (3). 競爭 (4). 下降 (5). 弱【分析】觀圖可知:由于生產者既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夠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因此圖中甲表示生產者;由此可以分別確定丙是消費者,乙是分解者;解答即可。【詳解】(1)若“玉米→田鼠→蛇→貓頭鷹”是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則在圖中反應的是:甲玉米→A→B→C,則玉米是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生產者,丙中的B代表蛇。(2)從圖中可以看出,C以B為食物,二者存在捕食關系,而C和B又都以A為食物,所以二者存在競爭關系;從理論上分析,若大量捕殺A,由于B、C缺少食物,一定時間內B的數量先下降,B下降導致C缺少食物也下降,B隨之上升,這樣上下波動,趨于穩定。(3)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和數量少,其自動調節能力弱,反之,如果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和數量多,其自動調節能力強。【點睛】該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生態系統中的自動調節等知識點,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圖形中的結構及各部分結構的功能1.[2019.呼和浩特]呼倫貝爾草原廣袤遼闊,夏季綠草茵茵,鳥語花香,牛羊成群。(l)草原上草的長勢、生物種類和數量在一年四季會發生較大的波動,影響其波動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2)有人為了防止鳥吃草籽兒,把一片草原用網罩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草幾乎被蟲吃光了,而未加罩網的天然草原,牧草卻生長良好,這個實例說明_____。(3)如果由于過度放牧、鼠害、蟲害等原因,導致該草原出現荒漠化。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看,這種現象屬于_____。(4)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總是相伴隨而發生的,沒有單純的物質循環,也沒有單純的能量流動,這是因為能量總是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生物體內。【答案】 (1). 溫度和水分 (2).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是超過一定的限度生態平衡會受到破壞 (3). 生物影響環境 (4). 有機物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可以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態系統中動物的數量取決于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植物數量,并維持一定的比例,所以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有關。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輸入、傳遞、散失的過程,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是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的,單向的,不循環,它和物質循環是相伴而行的。【解析】(1)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可以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因此。草原上草的長勢、生物種類和數量在一年四季會發生較大的波動,影響其波動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水分。(2)生態系統中動物的數量取決于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植物數量,并維持一定的比例,所以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有關。在天然草場中存在著由草→食草昆蟲→食蟲鳥組成的食物鏈,當實驗區的草場被網子罩上后,這一食物鏈被破壞,蟲子因不能被食蟲鳥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終將草的葉吃光,這是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一種表現。一個物種數量大幅度的減少,會使得跟該物種相關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發生一系列相應的變化,表現為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未被網子罩上的草場,因食物鏈未被破壞,牧草生長良好。因此,有人為了防止鳥吃草籽兒,把一片草原用網罩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草幾乎被蟲吃光了,而未加罩網的天然草原,牧草卻生長良好,這個實例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是超過一定的限度生態平衡會受到破壞。(3)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因此,如果由于過度放牧、鼠害、蟲害等原因,導致該草原出現荒漠化。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看,這種現象屬于生物影響環境。(4)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量總是相伴隨而發生的,沒有單純的物質循環,也沒有單純的能量流量。這是因為能量總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于生物體內的。【點評】解題的關鍵是理解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特點,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1.(2019年四川綿陽)生態農業是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指導下,運用生態學原理,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效益的現代農業。如圖是綿陽城郊某農村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起始點是 ,理由是它們能夠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的能量最終來自 。(2)雞和豬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雞的體表覆羽,體溫 (填“會”或“不會”)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豬的心臟主要由 組織組成。(3)香菇、金針菇等食用菌在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 (填“屬于”或“不屬于”)分解者。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能把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4)農作物秸稈中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每年農田中有大量秸稈需要處理,請從生態農業角度提出一種合理的處理措施 。【答案】(1)生產者;太陽光能;(2)不會;肌肉;(3)屬于;無機鹽;(4)利用農業秸稈制成沼氣池提供能源,沼液、沼渣可以作為有機肥用來肥沃田地。【分析】1、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能夠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而能量的最終來源則為太陽光能。細菌、真菌等生物是生態系統的分解者,它們能夠將動物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回到無機環境中,供給植物吸收和利用。利用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的原理,可以發揮分解者,例如:甲烷菌的作用,利用農業秸稈制成沼氣池,甲烷菌分解秸稈中有機物,產生清潔能源天然氣,同時,沼氣池的殘渣、廢液也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用來肥沃土壤。2、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而發生變化,是恒溫動物。豬是哺乳動物,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解答】解:(1)食物鏈書寫時起點是生產者,截止于最高一級消費者,生產者主要是植物,它能夠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同時將太陽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2)雞屬于鳥類,鳥類動物具有高而恒定的體溫,所以,雞的體溫不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豬為哺乳動物,與人一樣,其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3)香菇、金針菇等食用菌為大型真菌,其營養方式為腐生,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將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回到無機環境中去。(4)生態農業主要實現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農業秸稈可以變廢為寶,利用農業秸稈制成沼氣池,發揮甲烷菌等分解者的作用,進行發酵,產生清潔燃料沼氣,同時沼氣池的殘渣、廢液也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用來肥沃土壤。【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知生態系統各成分的作用,并且利用生態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2019年甘肅武威)在生態系統中,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因而叫做 。【答案】消費者【分析】52: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解答】解:在生態系統中,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因此動物一般屬于消費者。【點評】3.(2019年四川樂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從根本上講,首先要大量增加的生態系統的成分是______。綠水青山--美好的生態環境,之所以能很好地維持生態平衡,是因為它具有較強的______。【答案】生產者 ? 自動調節能力【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解析】解: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