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11課尋找社會的真諦復習學案一、基礎知識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P88(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性質決定性質、變化決定變化),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P89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遲早回變化 ≠ 同步變化)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P90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P90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它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5、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歷史發展的實現途徑:①社會發展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到高級發展。②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矛盾。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可見,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階級社會與在社會主義是不相同。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含義:P93 (2)、原理的內容:P94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3)、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P95①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v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v 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②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及其地位: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它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二、練習1、(06年江蘇)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國對消費稅稅目、稅率及相關政策進行調整,新增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稅目……調整消費稅稅目、稅率及相關政策,可以合理地調節消費行為,間接引導投資流向。其中蘊涵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B.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C.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2、(04年全國春)《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在1996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增補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藍牙”、“克隆”等新詞新義1200余條。這表明()A.社會存在的變化會在社會意識中反映出來 B.社會存在的發展推動社會意識的同步發展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D.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3、(2005·廣東)“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首詩蘊涵的哲理是()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人的意識與自然環境無關 D.自然環境決定人的意識4、(03年廣東單選)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因為()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夠主宰人們的活動C.正確的思想意識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錯誤的思想意識沒有事實的根據5、(05年江蘇單選)創業、創新、創優是新時期江蘇精神的核心內涵。弘揚“三創”精神,推進“兩個率先”,體現了()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B.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6、(06年廣東)從柏拉圖的《理想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烏托邦到康有為的《大同書》,都描述了一種美好的、終極的理想社會。這種思想()A.肯定了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性 B.沒有科學地表述人類歷史發展規律C.反映了一種倒退的社會歷史觀 D.正確地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7、“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必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的花朵與果實。對此正確的理解是()A.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B.任何個人的成果都包含著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勞動C..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財富,是社會實踐的主體D.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8、.2006年1月5日至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6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嚴查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中紀委之所以這樣做,從認識論角度看是因為()A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 B.相信群眾才能依靠群眾C.人民群眾的一切利益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9、下列事物屬于經濟基礎的有()①生產資料所有制 ②大機器生產 ③分配制度 ④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0、下列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錯誤的是()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B.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C.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D.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11.沒有群眾的實踐經驗,任何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的“創造”活動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價值的成果。這說明()A.人民群眾是實踐活動的參加者 B.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C.勞動群眾的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D.腦力勞動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12、“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這一觀點()A.錯誤。抹殺了英雄人物在歷史創造中的作用 B.正確。認為人民群眾都是英雄人物C.正確。堅持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D.錯誤。否認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13、(不定選)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正確的是()A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B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C.這一矛盾是對立的,需要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 D.這一矛盾要通過改革來解決14、(多選擇)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賦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這說明()A.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 B.社會意識的變化是由社會存在的變化所決定的C.不同的時代,社會意識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 D.社會意識是瞬息萬變的15、 (多項選擇)《求是》雜志載文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處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這一論斷說明()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C.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D人們的認識總是在不斷深化和向前推移的16、(多項選擇).胡錦濤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勝利完成了‘十五’計劃”。這一講話內容體現的哲理是()A.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B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C.理想總是可以轉化為現實的 D.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17、(多項選擇)“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這警示我們領導干部()A.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 B.要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C.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D.要樹立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18、2005年1月14日——2006年6月,歷時一年半在全黨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6月30日圓滿結束,群眾滿意度測評表明: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7%以上。胡錦濤指出,在全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重大舉措。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明為什么要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答案:(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們黨面臨的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我們黨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黨的先進性。(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會推動社會的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通過開19、被群眾譽為貼心人的戶籍民警、共產黨員邱峨國,“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雞毛蒜皮”,時時處處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盡心竭力為群眾做好事。他為走失的兒童尋找親人,贍養無助的孤寡老人,為1 000多人辦“農轉非”戶口卻不收分文。他參與破獲500多起刑事案件,保得一方百姓平安。結合上述材料,從哲學角度回答: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為什么?答案:(1)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0、材料一:改革開放以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循守舊的意識、閉關自守的意識、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意識、不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意識等,已經受到很大沖擊。與此同時,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大大加強了。而這些意識的增強又鼓舞、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知難而進,去奪取學習和事業上的成功。材料二: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增長才干、開拓創新。同時也該清醒地看到,市場經濟活動中出現和存在的東西,并不都是積極的、健康的、合理的。對于錯誤的、丑惡的東西,必須給以抵制、批評和糾正,不能漠然視之,更不能任。(1)上述兩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一個什么哲學道理?(2)根據問題(1)的結論,結合材料中的事實,談談你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答案:(1)兩則材料共同反映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2)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則起阻礙作用。⑧改革開放的實踐,市場經濟的發展,沖擊了舊的意識,培養了新的意識,這正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表現。“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正確的社會意識,鼓舞、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知難而進,去奪取學習和事業上的成功;而那些錯誤的、丑惡的東西,“腐蝕人們的思想和靈魂”,進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這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表現。③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健康、順利地發展。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