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棗莊二中“三六五”課堂模式導學稿高二政治組 3--1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第 課時主備教師:劉憲鋒 審查人:【學習要求】了解 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含義理解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認識文化多樣性的價值重、難點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自學過程】自主探究基礎知識(抓關鍵詞) 小組合作探究一、異彩紛呈,交相輝映1、民族節日(1)內涵:(2)地位:(3)意義:2、文化遺產(1)地位:(2)意義:(3)要求: 1、請列舉一些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族節日。2、思考:為什么要重視民族節日的宣傳?3、試一試:比較世界遺產和文化遺產二、透視文化的多樣性1.文化多樣性及表現(1)含義:(2)表現: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2)文化是民族的:(3)文化是世界的: 4、思考: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針對文化的多樣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觀點說明的是什么道理?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1.正確態度2.原因(1)內在要求:(2)必然要求:3.要求(1)原則:(2)要求:(3)意義: 5、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民族文化應順其自然的優勝劣汰。請談談你的看法。【知識測評】一、最佳選擇題:1.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如中國的故宮、印度的泰姬陵、麥加神廟等等,它們的不同風格體現了( )A.建筑文化的多樣性 B建筑文化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C.建筑文化的趨同化傾向 D.建筑文化的積極作用2.中國人過春節總是要吃團圓飯、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誕節少不了唱圣誕歌,送圣誕卡,迎圣誕老人。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②民族文化表現了不同的民族情結 ③文化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下列屬于文化遺產的是①中國的長城 ②九寨溝自然風景區 ③埃及的金字塔 ④司馬遷寫的《史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可體現于①語言文字 ②宗教信仰 ③思想理論 ④文學藝術 ⑤民居建筑 ⑥人們的每一次實踐活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5.宗教作為人類文明史上一種最普遍的社會現象,自它產生以來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各個層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具體來講,宗教具有協調社會關系的功能、認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調節情感的功能。這說明①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②民族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④民族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是①民族文化是至高無上的 ②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③民族文化具有與其他文化不同的特點 ④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二、綜合探究7.材料一:中西交往源遠流長。海納百川,廣交朋友,兼收并蓄,這正是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呈現出強勁的交流勢頭,日益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材料二:著名人文學家費孝通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應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其原因有哪些 1、A 2、C 3、A 4、C 5、B 6、B7、(1)①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人們對待文化多樣性首先必須有正確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②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世界各國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2)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又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21世紀教育網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