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哲學常識高考考點整理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考點1主觀能動性1.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它包括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①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我們通常說的“想”。②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做”。③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干勁等。2.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①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隱藏于現象之中,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②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和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③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決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難,戰勝挫折。3.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是隨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又要受到人們已經形成的觀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從客觀條件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并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包括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處理好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①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們要按規律辦事,首先要了解規律、懂得規律,還必須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具體地把握規律,這都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要按規律辦事,還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也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②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主觀能動性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取決于對規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確的發揮。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2)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統一起來,既要反對不尊重客觀規律,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空談尊重客觀規律,否認和放棄主觀能動性的形而上學觀點。考點2認識的根本任務1.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1)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看,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2)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注意:感性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理性認識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認識是否正確,關鍵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現象還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只要是真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無論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還是對事物的本質的反映,都是正確的認識。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現象或本質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錯誤的認識。)(3)從認識的目的、作用看,只有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注意: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無論正確的感性認識,還是正確的理性認識,對實踐都有指導作用,后者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大。)2.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條件。①從實際出發,勇于實踐,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把現象看作入門的向導。這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②認真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不能以對現象的認識代替對本質的認識。這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必須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考點3現象與本質1.現象和本質的區別表現在:第一,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它是個別的、片面的東西;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第二,現象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質和規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2.現象和本質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在:第一,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第二,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第三,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有助于對本質的認識,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事物的本質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注意:現象有真象與假象。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的現象是真相,假象是以否定方式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真象與假象都屬于客觀范疇,都是客觀的東西,是本質的表現形式。由于都是客觀的,因此真象與假象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考點4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①含義不同: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②形式不同:感性認識有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③特點不同:感性認識是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對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方面、事物的外部聯系的直接反映,具有具體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理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得到的對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的認識,它具有間接性、抽象性的特點。④階段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注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二者都屬于認識范疇,屬于主觀的第二性的東西。而現象和本質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物質的、第一性的東西。所以不能認為感性認識是現象,理性認識是本質。當然,感性認識和現象,理性認識和本質是密切聯系的,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堅持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觀點。堅持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還表現在它們的相互滲透上。在現實和認識過程中,既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兩者總是交織在一起的。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無論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注意: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所以不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源于實踐。認為理性認識源于感性認識,實質上是混淆了認識的本源和認識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考點5真理和科學理論1.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既包括對客觀事物具體形象的真實反映,也包括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其中還包含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系統的正確反映即科學理論。科學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注意: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正確認識和錯誤認識,也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理論是人們把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它包括正確的理論,也包括不正確的理論,不形成體系的知識不成為理論;科學理論都屬于正確的理論。)2.真理和科學理論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3.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而對待科學理論的態度則應當是:一要堅持,二要發展,真正做到與時俱進。考點6認識的深化發展1.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認識過程并未結束。人們還需要把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先接受實踐的檢驗,使之得以修正和完膏。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注意: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準備,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目的和歸宿。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為偉大,是因為,通過第二次飛躍,才能實現認識的目的,使認識變為現實,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通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修正、補充和發展。)2.認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具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方面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因此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人的認識運動,沒有也不可能結束,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認識無止境,一切把認識凝固、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3.人類認識運動的總趨勢(總規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實踐和認識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比前一次循環進入高一級階段。因此,要反對靜止的觀點,悲觀的觀點,驕傲自滿和無所作為的觀點。考點7分析與綜合相結合1.事物的客觀性質決定了在思維中必須進行分析與綜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2.貫穿于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對矛盾各方面及其關系既分析又綜合;對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綜合;對其他各種矛盾關系既分析又綜合。考點8想像與創造性思維1.想像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思維能力。合理的科學的想像,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極為有益的。2.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3.21 世紀是知識經濟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世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4.創造性思維要和合理想像有機結合。培養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善于發現問題;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務必積累知識;四是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五是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考點9實踐的特征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1)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區別。(2)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2.實踐的特征:(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2)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的活動。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總是追求達到一定的目的。(注意:這是實踐的本質特征。)(注意:實踐的客觀性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實踐的能動性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夸大客觀性否定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能動性否定客觀性,會導致唯心主義。)(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人們的實踐活動不是在這種社會關系中進行,就是在那種社會關系中進行,孤立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具有社會性的實踐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考點10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1.實踐的具體形式無限多樣,每一種實踐活動都有它的表現形式,尤其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踐的內容日益廣泛,實踐的形式更加復雜。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是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2.生產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活動,是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的活動。它是人類最早的實踐活動,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發展和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人類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過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能夠反作用于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改革是一場廣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4.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集中體現為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考點11實踐與認識的關系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注意:認識的來源≠認識途徑)(2)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認識的最終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就是將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一方面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這樣,實踐過程就成為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就能夠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結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①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②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③重視真理和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④認真學習間接經驗,總結直接經驗,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成才。考點1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主要表現: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3.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就必須樹立群眾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4.青年學生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強調青年學生與群眾的實踐相結合,是由青年學生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決定的:青年學生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道路,要求做到: 第一,既要認真學習書本知識,又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二,在實踐的基礎上做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考點13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1.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屬性與規律,變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態,使自然界發生和諧的變化,創造出人工形態的物質資料,以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改造社會,就是要通過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或管理體制,改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使社會面貌發生變化,不斷進步。2.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在改造主觀世界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處于核心地位。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會自發形成,只有在實踐基礎上,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轉變主觀世界。3.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4.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從而促進自身的不斷完善。人們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實踐。5.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①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不斷調整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②在實踐的基礎上做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