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2講 文化傳承與創新考綱展示一、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21世紀教育網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21世紀教育網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21世紀教育網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4.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5.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6.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二、文化的繼承與發展1.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3.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4.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三、文化創新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2.文化創新的意義3.創新與繼承的關系4.創新與借鑒、融合5.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21世紀教育網備考策略21世紀教育網本專題從文化的傳播、繼承與創新三方面分析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認識、尊重文化多樣性,理解并處理好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把握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是考綱規定的重要考點。2009年高考主要考查了對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文化創新的意義、傳統文化的特點也有涉及。采取主觀題形式對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作了重點考查。本專題在2010年高考中,主客觀試題均會有所反映,主觀題一般會通過一些圖表、案例等具體材料設置問題,體現對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學生在夯實具體知識點的基礎上,從文化傳播、繼承、創新三個角度把握它們與文化發展的關系。要點整合21世紀教育網一、全面把握文化的發展文化在傳播中發展(橫向)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縱向) 文化在創新中發展是什么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傳統文化(繼承什么):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2.與社會實踐的關系:①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新:社會實踐足文化創新的源泉;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②文化創新引導、制約、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為什么 1.文化具有多樣性,在尊重多樣性基礎上,開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發展本民族文化,促進世界文化繁榮2.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發展)必然經歷的過程3.意義:有利于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貢獻;有利于外域文化傳入,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進步 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途徑:文化創新(發展)既是一個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3.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制度的更替、文化自身的傳承(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教育方式的變革)等對文化的傳承具有深刻的影響。 (1)必要性①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②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所以要發展先進文化,而文化發展的實質是文化創新。(2)重要性①作用: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②意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汪。怎么做 1.途徑主要有:商業活動、人類遷徙、教育活動等2傳媒大體經歷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現代社會中的大眾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大眾傳媒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界限,匯集來“世界各地的信息,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3.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③把握住社會制度的更迭或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機遇,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不失時機開展思想運動,加強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1.文化工作者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2.途徑(1)根本途徑/基本要求立足于社會實踐(2)基本途徑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系,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守舊義”②面對世界,博采眾長,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3.鑄造中國文化輝煌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二、掌握四組關系1.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②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由于各民族問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形成文化的多樣性,不會形成世界文化五彩繽紛的景象,因而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2.文化、傳統文化、先進文化21世紀教育網①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文化在本質上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任何文化產品都是人類對外部客觀世界進行思維加工的結果,文化觀念的核心是世界觀和價值觀。21世紀教育網②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③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它在本質上是一定社會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在文化形態上的反映,又對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先進文化代表著社會發展方向,體現著最廣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3.創新與繼承①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②創新與繼承是統一的。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任何喇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4.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與基本途徑21世紀教育網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鑒、吸收。誤區辨析1.各國的所有文化遺產都是世界遺產。(注意:文化遺產要成為世界遺產,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確定,并予以保護。)2.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注意:文化多樣性主要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來說的,主要是指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則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來說的。我們倡導文化的多樣性,反對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3.認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注意:認同本民族文化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之一一,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21世紀教育網4.歷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注意: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的:艾化。傳統文化不僅僅存在于歷史中,而且存在于現實中,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歷史上產生的文化如果沒有被人類傳承下來,那就不是傳統文化。) 21世紀教育網5.有人認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因為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護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也有人認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包袱,因為它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注意:兩種觀點未認識到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要一分為二地辯證認識。可用傳統文化的作用、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缺態度、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等考點分析。)6.文化傳承就是文化繼承。(注意: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落后、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7.文化創新來自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歸才智。(注意: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基礎是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工作者必須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21世紀教育網8.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二者之間是矛盾的。(注意: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創新,否則文化創新就失去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要求文化創新,體現時代精神。)9.文化創新就是拋棄傳統文化,建立新文化。(注意: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21世紀教育網10.文化創新的淵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意: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體系自建( http: / / www.21cnjy.com / )真題研析[例1] (2009·江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將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結合,向世界奉獻了一部奧運史上最華美的樂章。這充分說明 ( )①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來文化是中華文化創新的基礎④中華文化正在成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該題考查了文化創新的途徑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③錯,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④錯,中華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為世界文化。故選A。[答案] A[例2] (2009·廣東)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新客家文化”。這體現了 ( ) 21世紀教育網A.新文化在發展中偏離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繼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D.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解析] 廣東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新客家文化”是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的體現,選D。[答案] D[例3] (2009·安徽文綜)歷史表明,經濟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往往會對經濟結構產生“洗牌效應”,為一些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安徽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實施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將文化產業作為實現崛起的支柱產業之一,著力培育軟實力。2008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寒風勁吹”,安徽文化產業卻憑借“厚積薄發”的底氣,搶抓機遇,逆勢而上,成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21世紀教育網(1)結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經濟意義。(2)從生活與哲學角度說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的 (3)請你結合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就怎樣推動安徽文化創新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析] 本題考查科學發展觀、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意識的能動作用,如何實現文化創新等知識。本題具有兩個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時代特色,緊跟當今重大的時政問題(經濟危機);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緊密結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經濟、哲學、文化三個模塊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1)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注意考查的模塊范圍,問題中明確指示“現實經濟意義”明確指向《經濟生活》;其次,要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如經濟結構、文化產業、培育軟實力、“厚積薄發”的底氣等等,從材料中抓住有效性信息,使要點更具有針對性。(2)問,首先注意模塊限定《生活與哲學》,其次“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啟示考生運用唯物論知識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識就是如何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再次,組織答案時,要理論結合材料,同時要緊扣材料。(3)注意模塊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動安徽文化創新措施既要結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識的歸納總結,此題在于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總結。21世紀教育網[答案] (1)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安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的沖擊和影響。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綜合實力,實現文化強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標。(2)能動地認識世界。制定“文化強省戰略”體現了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的影響,變挑戰為機遇,化危為機。能動地改造世界。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提升軟實力,實現快速崛起。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省情,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做到主觀符合客觀。(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安徽改革開放的實踐,汲取營養,推動文化創新。繼承我省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交流,推陳出新。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等不斷創新,促進文化的全面繁榮。課堂鞏固訓練一、選擇題1.浙江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涉及l0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等7項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此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 ( )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②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為了經濟利益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④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21世紀教育網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 ②錯誤,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能帶來經濟利益外,還能帶來社會效益,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素質;④錯誤,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2.身處快速發展的時代,道別變得頻繁和尋常。30年前,父母、親朋、戀人對遠行者的叮嚀是“一定要寫信來”;上世紀90年代后,離別的囑托變成“常打電話”。如今,書信、電話、短信、電郵、MSN、QQ總有一款適合離者抒發別情,道聲平安。這表明 ( )①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②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因時而變21世紀教育網③傳統習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④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D21世紀教育網[解析] 材料說明了不同時代人們的道別方式不同,這體現了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而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快速發展的時代,故①④符合題意,②表述錯誤,③不是材料體現的。3.1861年,法國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這樣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夠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物歸還被劫的中國。”雨果的話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國民眾的聲音。從人類正義的立場看 ( )①改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平等競爭秩序是歸還被劫文物的關鍵21世紀教育網②英法兩國應與中國談判解決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歸屬問題21世紀教育網③尊重他國的文化遺產所有權是尊重他國文化的起碼準則21世紀教育網④依國際法歸還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則的必然要求21世紀教育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從材料看強調英法兩國擺脫重負,清洗罪惡,主動歸還,強調外因不符合題意,排除①。從人類正義的立場看,文物的歸屬是很明確的,無須談判的,所以排除②。③④說法正確。21世紀教育網4.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不同版本的《新華字典》在對同一個字詞的釋義上,出現了一些變化,如對“社”、“資”的新解釋。這一變化,從一個側面佐證了中國3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這表明文化創新 ( ) 21世紀教育網A.來自社會實踐B.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21世紀教育網C.就是推陳出新D.應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答案] A[解析] 對“社”、“資”的新解釋反應了中國社會的變化,即文化創新來自社會實踐,故選A,B、C、D不是材料體現的21世紀教育網5.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相互之間常會有“誤讀”或“誤解”。我國多年流行著一種說法:萊布尼茨是受中國《周易》“八卦”的影響才發明二進制算術的。許多學者都曾指出,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算術在1679年,而他研究中國的“八卦”符號是在1703年,一前一后,相差整整24年呢!但直到現在,仍然有一些書籍和文章在以訛傳訛!這啟示我們 ( )A.文化交流、借鑒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B.中華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體C.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基礎21世紀教育網D.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反對大民族主義[答案] D[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主旨的把握。B表述錯誤,材料主要表明對中國的“八卦”和西方的二進制算術存在“誤讀”,這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時,要尊重西方文化,反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大民族主義。A、C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6.“信”是我國歷史上儒家倡導的“五常”之一,今天我們仍然提倡“減信”,表明傳統文化具有 ( ) 21世紀教育網A.較大的包容性 B.較強的保守性C.相對的穩定性 D.鮮明的民族性[答案] C[解析]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故C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21世紀教育網1.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見底,世界各國經濟均遭遇“寒流”,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加強對文化創新、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因為這是經濟復蘇的必要措施。為此,山東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提高文化發展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多媒體技術等新興文化產業。切實提高對外傳播能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實施孔子文化品牌帶動和文化“走出去”戰略,努力使齊魯文化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進程中有更大作為。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對山東省推進文化創新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山東省推進文化創新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21世紀教育網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文化創新要關注和反映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既要繼承傳統的齊魯文化又要體現時代精神。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山東文化和國內其他地方文化及外國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⑤反對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擴大文化視野,兼收并蓄.發揚光大山東文化。(只要學生答出3點即可) 21世紀教育網同學們:針對你們復習內容的鞏固與掌握。請認真完成課后強化作業(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5 頁 (共 8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