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專題十 文化傳承與創新超級預測<知識預測>從考查的知識內容來看,本專題考查的重要知識點有: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與借鑒、融合;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如:2009年浙江文綜第33題考查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2009年江蘇單科第l9題考查不同民族文化交流;2009年廣東文基第l0題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樣性;2009年廣東單科第20題、2009年福建文綜第39題第(1)問考查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根據對以往高考試題的研究,2010年高考同樣會對以上知識點進行考查,因此在2010年的復習備考中要引起足夠重視。<能力預測>從考查的能力來看,對本專題內容的考查,以知識立意的題目將逐步減少,以能力立意的題目將增加;考查記憶能力的題目將減少,考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題目將增加。根據以往高考試題,結合當前的熱點,2010年高考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文化交流的速度電會更快,范圍也會更廣,內容也會更豐富。高考命題將可能選用有較大影響的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材料,如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等,或者是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論述為背景材料,來說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疾閷W生運用文化多樣性及表現、我國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及其實踐、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等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2)高考命題可能會以網絡文化的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等方面的事例為載體,或是以人們對這一現象所持的不同觀點為背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文化的傳播、大眾傳媒等方面的知識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高考命題可能會以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有關事例、典型經驗為背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文化的繼承性、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影響文化傳承的因素等知識描述、闡釋、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4)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所以我們要重視文化的發展與建設,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文化的發展問題可能成為高考的熱點。(5)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這些會被命題者關注。21世紀教育網<賦分預測>從考查的分值來看,本專題所占分值在4分左右。若考主觀性試題。則在10分左右。<題型預測>21世紀教育網從考查的命題形式來看,本專題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選擇題考查相對多些。從2008、2009年的高考試題來看,非選擇題一般運用圖表、漫畫、數字、案例等材料說明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如何進行文化創新等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體現了對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如2009廣東單科第37題,以漫畫形式呈現,考查了對文化的比較、鑒別能力。超值準備<知識能力儲備>一、文化多樣性(重點) 21世紀教育網1.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也是文化繁榮的前提。2.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把握民族節日與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21世紀教育網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①依據: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現狀: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③意義: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建立國際新秩序,構建和諧世界。4.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①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又存在著差異。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5.對待文化的多樣性:①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原則: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二、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1.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在交流中傳播。2.推動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的原因:從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對人的影響、支化的多樣性等角度加以分析。理解“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從“走出去”角度講,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世界各國對我國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增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利于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從“引進來”角度講,有利于學習與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我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從經濟、政治角度講,有利于促進中外經濟政治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3.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措施:①從文化傳播的途徑、手段等角度分析: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②從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主體角度看,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態度:既要熱情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4.注意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看待文化的多樣性及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三、正確看待傳統文化1.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從傳統文化的四種形式領悟傳統文化的繼承陛,理解這四種形式的文化內涵及影響。把握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影響的關系。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傳統文化的影響。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②“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④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四、全面理解文化創新21世紀教育網1.辯證把握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重點)一方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根本目的、檢驗標準。另一方面,文化引導、制約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2.促進文化創新的原因從文化創新與文化發展的實質、社會實踐的關系上理解其必要性與重要性。必要性: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動力。重要性:創新是文化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3.促進文化創新的措施(重點)(1)從文化創新的途徑上看,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我們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從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看,文化創新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二是從創新與借鑒、交流、融合的關系看,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同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2)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3)從文化創造的主體上看,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文化工作者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五、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基礎作用和特殊作用(重點)1.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基礎作用: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②教育通過對受教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③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2.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特殊作用:確定教育的內容,實際上是選擇人類文化的過程;組織教育內容,實際上是整理人類文化的過程。<方法技巧儲備>方法一 用排除法做選擇題[例l] (2008廣東單科,18) 溫總理以白居易的詩句“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告誡官員,要時時惦記百姓疾苦。溫總理“以詩言志”表明 ( )A.傳統文化是現代思想的主要源頭21世紀教育網B.傳統文化仍有現實意義C.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D.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礎[解析] 現代思想的主要源頭是日新月異的現實實踐活動,不選A。唐詩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和載體,今天引用來告誡官員說明它有現實意義,故選B。C與題意無關。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所以D錯。[答案] B[例2] (2008廣州單科,19) 隨著珠三角經濟的崛起,廣州方言“埋單”、“打包”等餐飲用語逐漸風行全國,且發展出其本義以外的含義。這表明 ( )①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得到融合與創新②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傳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動珠三角經濟的崛起④飲食文化具有區域性與民族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隨著珠三角經濟的崛起,廣東方言風行全國,體現了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故②對。在傳播過程中發展出除其本義以外的含義,表明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得到融合和創新,故①對。③說的是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與題意相反,不選。文化的區域性和民族性指的是文化的個性,而題中文化傳播恰恰是因為文化具有共性,不選④。[答案] A21世紀教育網方法二 把材料內容與課本基礎知識相銜接[例](2008廣東單科.20) 我國城市建設中“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這種“千城一面”現象 ( )A.體現了當代世界建筑文化的發展趨勢B.是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結果C.不符合人們對城市建筑文化多樣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設統一規劃的需要[解析] 城市建設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本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以符合文化多樣性原則,題中的做法顯然違背這一原則,所以選C。A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發展事實不符。中國傳統文化特點之一就是統一的多樣性,所以B也不符合題意。從哲學的意義上說統一并不消滅差異,所以統一規劃同樣不排斥多樣化,故D也錯誤。[答案] C方法三 牢記課本基本知識,對做好選擇題意義重大[例](2008廣東文基,10) 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沒有意義21世紀教育網②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④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財富,而不是人類共同的財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①觀點明顯錯誤。文化遺產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④錯誤。②③說法為教材的標準表述,完全正確,答案選B。[答察] B方法四 把握題干主旨,提高答題的正確率[例](2008廣東文基,11)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英語在亞洲各國日漸流行。與此同時,亞洲各國紛紛開設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國際廣播頻道。這表明 ( )A.亞洲文化與世界文化日漸融合21世紀教育網B.亞洲各國注重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21世紀教育網C.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21世紀教育網D.亞洲各國用本民族語言消解英語的影響[解祈] 亞洲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存在相互借鑒、交流的關系,但不應表述為“日漸融合”,A錯誤。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能認為它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C錯誤。D明顯錯誤,不選。在英語日漸流行的同時,重視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國際廣播,體現了亞洲各國重視將本民族文化推向世界,故選B。[答案] B21世紀教育網<易混易錯儲備>一、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一回事嗎1.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就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不能并存,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與借鑒,或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文化相融合,它們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當然,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總是有所選擇的,不適應本體文化的外來文化完全應當淘汰,也必然會被淘汰,但這和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的狹隘民族主義是完全不同的。2.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文化傳統是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這種核心也是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盡管彼此的表現形式不完全一致。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它是在傳統中積淀下來的,是歷史的產物,又在每一個時代產生具有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特點,因此,它帶有各時代的普遍特性,又綜合了不同時代的多方面的內容。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文化傳統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有的文化傳統對社會發展起消極作用。前者是文化精華,是優秀傳統;后者是糟粕,是不良傳統。對文化傳統一律否定,采取虛無的態度是不對的,不加分析地繼承態度也是不正確的。二、文化傳播途徑和傳播手段1.區別:文化傳播的途徑即傳播方式。商貿活動、人口遷徙、教育等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是文化傳播的方式。文化傳播手段是指文化傳播媒介。傳播媒介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幾個發展階段。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2.聯系:任何文化傳播的途徑都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傳播手段,文化傳播手段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傳播。三、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傳媒將被淘汰1.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F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如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2.新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傳媒的消失,舊傳媒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種傳播媒介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四、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國文化應該趨向統一,而不再有什么多樣性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和普遍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因此,文化是世界的。2.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各民族間經濟、政治、歷史、地理等因素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文化必然具有多樣性。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同時,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會形成文化上的全球化和趨同化。3.鼓吹“文化全球化”或“文化趨同化”實質上是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在文化交流中,要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五、對待傳統文化,首先要繼承,其次要發展對待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又要發展。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在繼承之后才發展,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的。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先后兩個過程。六、文化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根本否定21世紀教育網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新文化的過程。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前提。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因此,文化創新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根本否定。七、分不清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與基本途徑21世紀教育網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就緩接袃蓚€:一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指向傳統文化;二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鑒,這是指向外來文化。八、傳統文化是固定不變的傳統文化經過不同的時代仍然會保留著原有的基本特征,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會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不容易改變的,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九、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和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就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十、混淆文化發展方面的幾個錯誤傾向21世紀教育網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這是“守舊主義”;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拒絕接受任何外來文化,這是“封閉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這是“民族虛無主義”;根本否定傳統文化,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十一、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但是文化創新還有另一方面的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十二、文化創新是文化事業工作者的事情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學作品,這是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十三、文化創新過程中,繼承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之間是矛盾的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傳統,否則就會失去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要求文化創新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十四、文化遺產與世界遺產的比較比較 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區別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并非各國所有的文化遺產都能成為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通過一定程序,以名錄的方式確立、并予以保護的文化遺產或自然景觀研究文化遺產可以明確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同時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櫸眭 確立并保護世界遺產對于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重大意義聯系 它們都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十五、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元化比較比較 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的多元化基本內涵不同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即人類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 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來說的,從性質上泛指各種文化中既有優秀的文化,義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區別 社會作用不同 對人類社會來說,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對社會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對待態度不同 對待文化多樣性就是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對待文化多元化則是既要大力維護和發展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又要堅決克服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聯系 多元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十六、區分文化傳播的途徑途徑 商業活動 人口遷徙 教育地位 商人進行的貿易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 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意義 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十七、文化、傳統文化、先進文化的區別內涵不同 文化 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文化在本質上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也是個人的一種素養傳統文化 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先進文化 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先進文化代表著社會發展方向,體現著最廣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外延不同 文化包含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文化和傳統文化中有先進文化也有落后文化十八、區分傳統文化繼承的四種形式傳統習俗 傳統建筑 傳統文藝 傳統思想含義 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影響 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貝 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地位 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子 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等 北京菊兒胡同 京劇、評劇、詩賦、散文、書法等 “大同”世界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超凡熱點一、呵護我們的“精神植被” 21世紀教育網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穩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我們應當為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材料二 在古都北京,無論是紅墻黃瓦的皇城宮府,還是青磚灰瓦的百姓之家.都積淀著北京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人文底蘊,釋放著不朽的東方文化魅力,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北京也與世界上的許多古城一樣,在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當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的時候.往往是一條條胡同、一個個四合院在“拆”字聲中化作記憶的時候。其實,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材料三 新華網貴陽9月19日電正在申請列入2010年《世界遺產名錄》的貴州赤水丹霞將于20日迎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的考察評估。中共赤水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強介紹,赤水丹霞申遺提名地總面積72 178公頃,為“中國丹霞”捆綁申遺系列的六個提名地中面積最大的一處,其中核心區面積27 364公頃。緩沖區面積44 814公頃。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由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以中國分布最廣。赤水丹霞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結合部,由赤壁、峽谷、瀑布、巖腔和大型崩塌巨石等發育齊全的丹霞景觀組成。(一)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現在,各地對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非常感興趣。請問,申遺的文化價值是什么 (1)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和傳承性,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申遺對于保護民族文化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3)申遺的過程,是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的過程,必將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喚起全社會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的意識,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同時,申遺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必將有利于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二)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結合材料回答,城市拆遷應該怎樣科學、合理地進行 (1)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城市拆遷應該切實維護好、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2)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引入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使拆遷工作有規律可循。21世紀教育網(3)發揮國家宏觀調控在拆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堅持依法拆遷,比如材料中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要依照有關法律正確處理,使拆遷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三)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21世紀教育網結合上述材料,從政治生活角度說明政府在優秀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發揮哪些作用 (1)加強對國民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積極履行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職能,喚起全社會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的意識。(2)既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市場在優秀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基礎性作用,義要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政府對優秀文化遺產保護的宏觀調控,發揮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3)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在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之問尋找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現代化建設最佳結合點。(四)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說明怎樣正確對待世界文化遺產 (1)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文化遺產對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應該看到申遺的重要文化價值、經濟價值。(2)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賦予新的時代內容。(3)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要全面地看待問題。對待文化遺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既要認識到它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其中不適應時代發展的一些東西。(4)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堅持“揚棄”的觀點。對待文化遺產,要發揚其積極的東西,也要摒棄其過時的東西。21世紀教育網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網阿布扎比9月30 E1電(記者安江孫瑞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30日在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22個項目。列入名錄的22個中國項目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28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開幕,來自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代表與會。為期三天的會議主要討論確定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率團與會的中國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于興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中國此次被批準列入名錄的項目在數量上高居榜首,得到了與會各方代表的熱烈祝賀,他們一致認為中華民族不愧為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中國為世界創造了豐富多彩、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世界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貢獻。于興義說,中國政府積極參與了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制訂工作,并成為首批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還制定了國家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每年6月舉辦“中國文化遺產日”.提高全民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一)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因此我們要保護好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人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我們既要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4.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過教育可以提高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1二)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市場具有自發性、盲目性的特征,人們為了眼前利益,破壞文化和自然資源時,要求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三)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21世紀教育網1.政府有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我國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國家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必須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國家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3.堅持公民權利和義務相統一,處理好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的關系,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公民應自覺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保護我們的情感與價值,守衛我們內心的家園,延續我們祖先的夢想,同時也是維護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獨立與主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1 頁 (共 1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