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0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八)缺圖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0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八)缺圖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010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八)
專題八:認識論
一、 主干知識網絡
二、高考考點解讀
考點1·〈 1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1)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2)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3)從認識的作用看,只有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4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認識事物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2)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條件。①從實際出發,勇于實踐,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把現象看作入門的向導。這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②認真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不能以對現象的認識代替對本質的認識。這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必須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
考點2·【 (l)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①含義不同: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 , 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②形式不同:感性認識有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 ,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③特點不同:感性認識是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 物 , 對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方面、事物的外部聯系的直接反映 , 具有具體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理性認 識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得到的對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 體、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的認識 , 它具有間接性、抽 象性的特點。④階段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 ,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2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 ,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 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堅持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 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觀點。 堅持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 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還表現在它們的相互滲透上。在現實和認識過程中 , 既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 , 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 , 兩者總是交織在一起的。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 無論感 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 , 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考點3·〈 l 〉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 認識。如果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 , 按其內在邏輯關系構成一定的體系 , 就形成科學理論。真理、科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 , 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 , 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 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 〉科學理論能夠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 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 , 幫助人們把握發展的歷史進程 ; 能夠提供正確認識事物和有效行動的方法 , 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z 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 確的世界性、人生觀和價值觀。
考點4·認識要不斷地深化 ①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 只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 躍 , 認識過程并未結束。人們還需要把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 , 指導實踐 , 先接受實踐的檢驗 , 使之得以修正和完膏。這是 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②認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具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方面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 無限的 , 因此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 , 人的認識運動 , 沒有也不可能結束 , 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 , 把認識向前推移。認識無止境 , 一切把認識凝固、僵化 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劲廴祟愓J識運動的總趨勢〈總規律〉是:由實踐到認識 , 再由認識到實踐 , 循環往復 , 以至無窮 , 實踐和認識 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比前一次循環進入高一級階段。 因此 , 要反對靜止的觀點 , 悲觀的觀點 , 驕傲自滿和無所作為的觀點?!?br/>考點5· 分析與綜合:〈 l 〉事物的客觀性質決定了在思維中必須進行分析與綜合?!?2 〉①分析方法含義: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 , 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②綜合的方法含義 : 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 , 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③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 方法 , 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 , 又要注意在分析基 礎上的綜合?!?3〉貫穿于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 法。它要求對矛盾各方面及其關系既分析又綜合;對事物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綜合 ; 對其他各種矛盾關系既分析 又綜合。
考點6· 合理想象、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l )想像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思維能力 .合理的科學的想像 , 立足已知事實 , 根據已知的規律 , 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 , 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極為有益的?!?2 〉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 , 面對實際 , 敢于提出新問題 , 解決新問題?!?3 〉 21 世紀是知識經濟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世 紀。在知識經濟時代 , 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 , 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 , 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創新 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 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 〉創造性思維要和合理想像有機結合。培養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一是要善于發現問題 ; 二是要敢于超越; 三是務必積累知識; 四是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五是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考點7·(1)實踐的特征【〈 1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 , 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2) 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的活動。任何實踐 活動都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 , 總是追 求達到一定的目的。(3 )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2)實踐基本形式有三種,即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變革社會的實踐活動和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它們對社會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①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②變革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其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三、典型題例點撥
某地對干部作風建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是當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頭,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一盆水洗手,干凈干事,勤政廉潔;一盆水洗腳,深入群眾,調查研究。
①(2002年全國卷)強調當干部要“洗頭”,是因為:(ABD )
A.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B.人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前進
C.人的認識必須符合終極真理 D.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
②(2002年全國卷)強調當干部要“洗手”,是因為:(ACD )
A.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 B.干部是部門利益的代表者
C.吏治腐敗是對人民利益的最大損害 D.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干部的行為準則
③(2002年全國卷)強調干部要“洗腳”,是因為:(ABC )
A.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B.一切真知來源于社會實踐
C.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 D.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是統一的
〖解析〗:本組題以干部隊伍建設為設題背景,用三個形象的比喻來設置情境,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全面考查考生哲學.政治常識中唯物論.認識論.及對人民負責原則等知識點,旨在考核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梢酝ㄟ^抓住任何比喻都不能離開特定的場景或語境的基本思路來解題:本組題中,“三盆水”用于“洗頭”.“洗手”.“洗腳”分別有所指,通過對題干材料的把握,可知“洗頭”是指領導干部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屬于認識論考查范疇,因此要求我們的思想要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發展而發展,認識要跟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前進?!跋词帧彪[喻著手要干凈,即廉潔,不腐敗,就是要求我們的干部要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應該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部門的利益,因此,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不腐??;“洗腳”指的是要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追問一下,為什么?不難發現是因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中去,才能獲得真知。
四、易混知識辨析
1.客觀規律與客觀條件的區別聯系:(1)客觀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而客觀條件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各種聯系構成了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陀^規律是不能人為創造和改變的,而客觀條件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卻是可以改變和創造的。(2)都是客觀存在的,第一性的,都要求人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客觀規律為指導,以客觀條件為基礎。
2.正確理解“真理”。(1)對正確感性認識,不要輕易冠之以真理的“美名",防止把真理庸俗化。(2)對于需要通過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而得出的關于事物現象的正確論斷,或者在實踐中,歷盡艱險得出來的關于事物現象的正確論斷,應該把它叫做真理。(3)在通常情況下,真理是指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也就是正確的理性認識。(4)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凡是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都有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都與謬誤有著原則的界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時,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不完全的、近似的正確的認識,凡是真理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真理具有相對性,并不是說真理包含有錯誤的內容。
3.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認識的任務和目的又統一于認識運動的總過程。完成了認識的任務,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達到了認識的目的,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4.事物的現象有真象和假象兩類,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F象不同于錯覺。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表明的是客觀事物與主觀反映者之間的矛盾,屬于主觀范疇。
5.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是正確的感性認識還是正確的理性認識,都是來自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參加實踐和讀書。參加實踐獲得的是直接經驗,讀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但是,通過讀書獲得間接經驗并不否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因為,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在別人來說仍然是直接經驗。
6.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理論與真理、科學理論的關系。(1)區別:①從含義上看,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人們把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不形成知識體系的認識不能稱為理論。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茖W理論是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②從性質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確的認識。 (2)聯系:①它們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東西,是第二性的,它們統一于實踐。②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③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
五、時政熱點鏈接
一、弘揚“三峽移民精神”,努力實現共同理想
背景材料
2006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三峽移民精神”展覽時說,三峽移民創造的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和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升華,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上的寶貴精神財富。?
材料歸納
“三峽移民精神”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三峽移民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理論分析
用哲學常識分析?
(1)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應重視意識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叭龒{移民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能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三峽移民精神”是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三峽移民創造的,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升華,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原理?!叭龒{移民精神”作為正確的認識,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起著推動作用。
(3)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大力弘揚“三峽移民精神”,是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效形式,對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理想的實現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仍然是我們戰勝國難、取得各項事業,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勝利的法寶。
(5)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三峽移民的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人一心的協作精神和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體現了集體主義原則。
(6)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三峽移民精神”是三峽移民創造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對全國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嫦娥”今日奔月去 中國探月取得更大進展
背景材料
據新華社電 在經過整整7天的飛行之后,嫦娥一號衛星將于2007年10月31日實施第四次變軌,也是衛星入軌后的第三次近地點變軌。變軌成功后,衛星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始奔月之旅。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紹,在北京飛控中心的指揮調度下,目前各測控站、測量船正按計劃密切跟蹤在太空中飛行的嫦娥一號衛星,并已做好了衛星變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衛星變軌成功后,到達近月制動點需飛行114小時。期間,北京飛控中心將隨時對衛星的飛行軌道進行測量計算,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修正。
歐陽自遠說,中國的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4項科學任務,即測繪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探測月球上14種有用元素的全球分布、通過探測月表微波特性并估算全月球月壤厚度以及對距離地球40萬公里的地月空間進行環境監測。
圍繞探月的4項任務,中國月球探測各大系統和有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經過幾年努力,目前進展順利。裝配在衛星內的各類科學探測儀器已經正式交付。
據了解,2004年經國務院立項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即“嫦娥工程”,主要分“繞、落、回”三個階段:2004年~2007年為“繞”的階段,主要目標是發射“嫦娥一號”探測衛星,對月球進行為期一年的全球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探測:2007年~2012年為“落”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月球巡視探測:2012年~2017年為“回”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并采樣返回。只有完成了這3個階段以后,中國才有可能考慮和實施載人登月。
材料歸納
發射月球探測器,探測宇宙的秘密,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國家標志性工程,它標志著中國探索太空又邁出新的一步。
理論分析
?用哲學常識分析?
(1)自然界是客觀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發射月球探測器,表明人類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諸神居住的“天國”。
(2)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人們對月球的探測,是人類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提高的結果,反映出人們對宇宙空間認識在不斷發展,表明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
(3)規律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現象中穩定的、深刻的東西,它隱藏在事物的內部;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規律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和規律統一在同類事物中?,F象是人們認識規律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
通過發射月球探測器,探索月球運行的規律,可以為今后實施載人登月奠定基礎。
(4)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實踐基礎上不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通過抽象思維活動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類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嫦娥工程”進而揭示月球運行的規律。
(5)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科學認識具有預見性、創造性和目的性,因而能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嫦娥工程”計劃的制定和即將在2007年實施說明了這一點。
(6)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并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嫦娥工程”主要分“繞、落、回”三個階段及完成三個階段的探測后,才能實施載人登月說明了上述原理。
六、命題角度思考
【例1】(2006北京文綜,35)圖9畫的是位少女,圖10是位老嫗。有人做過實驗,讓兩組人分別看圖9和圖10,再共同看圖11,看過圖9的人認定圖11是少女,看過圖10的人認定是老嫗。事實上,圖11是圖9和圖10的結合,從中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嫗。圖形欣賞產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br/>A.藝術欣賞的本質是感覺的集合
B.藝術欣賞的內容因人而異
C.藝術欣賞的效果受思維方式制約
D.藝術欣賞的片面性總是不可避免的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A項錯誤,否認了藝術欣賞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B項錯誤,藝術欣賞的內容是客觀的,不是因人而異;D項錯誤,人們只要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合理的利用客觀因素,可以防止片面性。故選C項。
答案:C
【例2】(2006天津文綜,25)下圖漫畫中《物盡其用》說明,進行創造性思維需要在實踐是( ?。?br/>物盡其用
A.運用抽象思維
B.注重積累知識
C.善于捕捉靈感
D.超越合理想象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漫畫題要注意標題,把握漫畫的主要含義。進行創造性思維時要注意發揮合理想象的作用、注意捕捉靈感等。漫畫“物盡其用”體現的是善于捕捉靈感。故選C項。
答案:C
【例3】(2006上海文綜,6)某化學工業區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調整原有的產業布局,使得上游產業廢料成為下游產業原料,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該事例說明( ?。?br/>①人是可以利用和改變規律的?、诳茖W理論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郯l展循環經濟有利于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④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迅速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①錯誤,人們可以利用規律,但不能改變規律。④說法不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只是提高經濟效益的一個條件。②③符合題意。
答案:B
【例4】(2006重慶文綜,28、29)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回答(1)~(2)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  )
A.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B.主觀符合客觀的活動
C.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D.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
(2)下列活動中屬于實踐基本形式的有(  )
①醫生治病 ②法官辦案 ③文藝演出 ?④調節分配結構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題指導:本組題考查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第(1)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實踐概念含義的把握,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必須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所以該題的答案是C。第(2)題,實踐的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其中法官辦案和調節分配結構都是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所以該題的答案 B。
答案:(1)C?。?)B
蟾蜍有毒,蟾衣卻可入藥。某青年農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蛻皮的過程,于是開始了巧獲蟾衣的探索。經過反復觀察、實驗、總結,發現蟾蜍蛻皮是其生長過程的自然現象,一般在黑夜發生,過程很短,然后馬上吃掉;還發現蟾蜍的眼睛只對運動的物體敏感。根據這些情況,他發明了通過控制光線,在水中獲取、用光照引吸幼蟲喂養等技巧獲取蟾衣的方法,終于闖出了低成本、省勞力、不破壞生態平衡且有巨大經濟效益的致富道路。據此回答例5~例6。
【例5】(2005全國文綜Ⅱ,29)巧獲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觀依據是( ?。?br/>①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起決定作用?、谡J識規律及其實現條件才能利用規律?、劭陀^事物的發展有自己的特殊規律 ④規律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客觀因素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從材料中可看出該青年經過反復的觀察、總結,掌握了獲取蟾衣的方法和技巧,即掌握了獲取蟾衣的條件和規律,才使得巧獲蟾衣成為可能,②③正確,選B。①④本身錯誤,應排除。
答案:B
【例6】(2005全國文綜卷Ⅱ,30)巧獲蟾衣的過程體現了(  )
①一個正確認識的獲得需要多次反復的認識過程?、诎l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條件?、廴嗽谧匀缓蜕鐣幝擅媲笆亲?由的??、苋嗽谧匀缓蜕鐣幝擅媲笆遣蛔杂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從材料中可看出巧獲蟾衣的方法和技巧是經過反復的觀察和摸索最終獲得的,這體現了①②,A正確。③④的表述都不全面。
答案:A
【例7】(2005全國文綜卷Ⅲ,31)鄭板橋曾提到他畫竹的過程:當他晨起“看竹”時,產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畫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復強調“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谇罢呤侵苯臃从?,后者是創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無局限性?、芮罢呤悄w淺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把壑兄瘛笔钱嫾已壑兄苯涌吹降闹褡?,是對“竹”的直接反映,而“胸中之竹”加入了畫家主觀的東西,經過了加工,比前者更深刻,故②④正確。①③表述不科學。選D。
答案:D
【例8】(2005全國文綜卷Ⅱ,39)阿房宮一直被視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曾生動地描繪了它的恢弘壯觀;一些史籍和歷史教科書也記載了項羽火燒阿房宮事件。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宮考古隊于2002年10月開始對阿房宮遺址開展了多學科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當年阿房宮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礎和部分宮墻建設,由于宮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營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燒毀的事實。
從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認識論的啟示?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實踐決定認識、深化認識、發展認識,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抓住設問中的關鍵詞“認識論”。首先要再現“認識論”的相關道理,然后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和各層的意思,接著判斷材料體現了認識論的哪些道理。表述時要注意原理和材料的有機結合。
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隨著考古實踐的發展而深化,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深化了我們對阿房宮的歷史狀況和項羽火燒阿房宮史料的認識。?
(2)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歷史記載是基于當時條件對歷史的一種認識,其正確與否要經受考古實踐的檢驗,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有些史籍和歷史教科書對阿房宮及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3)認識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過程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對阿房宮的認識還需要繼續深化。
七、強化提升訓練
一、選擇題
1.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上,下列說法既唯物又辯證的是( )
A、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B、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深化發展
C、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D、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并反作用于感性認識
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大的這13年中間,每一次黨的代表大會、每一次中央全會、每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會前都進行調查,會中都分析問題,并對如何解決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這已成為我們黨的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據此回答2~3題。
2.從哲學角度看,之所以強調會前進行調查,這主要是因為通過調查可以 ( )
A.獲得正確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
B.獲得真實感性材料,從而為正確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C.更好地了解群眾的需要,密切黨群關系 D.直接解決在調查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依據上題材料,會前調查非常重要,而會中的分析研究更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 ( )
A.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 B.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C.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
D.分析研究是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必要條件
4.2003年6月下旬以來,淮河發生了超過1991年的大洪水,干流部分河段超過歷史最高水位。但是在淮河防汛中,千軍萬馬抗洪的場面少了,更多的是防汛調度上的“攔、排、分、蓄、滯”合理安排,群眾轉移,安置和衛生防疫等工作有序進行,由單純與洪水抗爭轉為給洪水以出路,災害損失大大低于1991年。這一變化所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 )
A.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指導實踐 B.改造主觀世界離不開改造客觀世界
C.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發展認識 D.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克隆技術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2003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只體細胞克隆動物——克隆羊多利因為肺部感染而被執行“安樂死”??茖W家還不能夠確定這是克隆過程的遺傳疾病,還是純屬偶然。這說明. ( )
A.聯系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B.真理總是相對的
C.人的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D.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有所不同
6.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扒笳妗斌w現的哲學道理是 ( )
①認識的根本任務是改造客觀世界 ②主觀與客觀應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能動作用 ④認識事物必須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和規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人民日報》載文指出:“人們從探索性實踐中獲得的理性認識越多,對未來實踐的自覺性、預見性和主動性就愈強?!鄙鲜稣摂囿w現的哲理是 ( )
A.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 B.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C、積累起來的主觀因素越有廣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D.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8.如果沒有見到蘋果落地,就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沒有無意中打碎的一支溫度計,就沒有達蓋爾的定影技術……。這告訴我們( )
A、可以認識和把握事物真實的聯系,改變事物的本質
B、偶然性是科學發明的最主要條件 C、感性認識不可靠,理性認識可靠
D、伴隨著創造性思維,認識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發揮,獲得驚人的成果
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掌握第一手豐富的感性材料;再通過分析與綜合,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進而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運用所學知識,完成9~12題。
9.由上述論斷可知,人們認識事物本質的前提是( )
A.進行創造性思維 B.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C.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D.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0.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是由-------------所決定的。 ( )
A.事物的變化發展 B.世界的物質性C.事物的客觀性質 D.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11.下列關于分析與綜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①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進行機械相加 ②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
③要在綜合指導下進行深入分析 ④要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很多,其中的核心方法是( )
A.從實際出發的方法 B.實事求是的方法 C.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D.矛盾分析的方法
13.“神舟”五號借鑒和吸收了前蘇聯和美國的經驗,集其優點于一身,同時返回艙返回后,軌道艙繼續留軌執行科研任務,是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創新。這體現的哲理有 ( )
①事物之間存在著前后相繼的歷史聯系 ②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 ③創新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 ④發展就是一事物代替他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這說明,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 )
①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②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③必須樹立創新意識 ④必須深化認識、擴展認識,不斷地把認識向前推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奉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據此回答15~16題。
15.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這反映的認識論道理是 ( )
A.只要有理論創新就會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B.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人的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過程D.理論創新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16.我們要做到創新,就必須 ( )
①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②敢于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③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④突破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的制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中國青年報》載文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屆三中全會的2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每一次躍升,都緣于改革理論的突破。而改革不斷突破,都緣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如閃電走在雷鳴前一樣,思想要走在行動前面。據此回答17~18題。
17.上述材料告訴我們,要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躍升,必須 ( )
A.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B.對事物從整體上進行綜合把握
C.把分析和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 D.善于運用創造性思維,大膽創新
18.思想之所以要走在行動前面,這是因為 ( )
A.意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決定物質 B.人的思想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觀對象
C.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D.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19.從基本解決溫飽,到總體達到小康,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黨奮斗目標上的與時俱進。推動這一次次與時俱進的根本動力是 ( )
A、黨和人民的創造性實踐 B、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C、人們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D、人們價值取向的日趨正確
20.“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體現的認識論道理是( )
A.聯系具有普遍性 B.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于物質
21.吉林省農安市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專門組織了咨詢專家組,運用科學理論指導農民生產活動,強調要更新結構調整的觀念,使進行結構調整的思路在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這是因為,只有這樣( )
A、理論才能不斷得到檢驗 B、才能使科學理論引導我們把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C、理論才能得到豐富和發展 D、才能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22.楊萬里詩云:“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睘樵鎏泶汗澫矐c,植物學家在冬天培育出盛開的蓮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物隨人們的心情而變 B、不同時代,規律有不同的表現
C、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有效的改造客觀世界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23.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問題的不斷涌現,31部法規適時出臺,將進一步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有序健康發展。體現的哲理有( )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②人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 ③正確的認識對實踐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④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4.地球外存在著智慧生命是人類很早就提出的一個假說,可直至今天也沒有被證實。美國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發射了攜帶著地球人多種信息的宇宙飛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陽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發回音訊.可據專家們估計,飛船要飛到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體系,需要八萬年的時間。這說明( )
A.世界上還是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B.有些認識不能依靠實踐檢驗
C.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總是被動的 D.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歷史性
25.任何一種匯率安排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國家, 不可能適用于一個國家的任何時期。我國實行以市場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證明, 這種匯率安排是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金融管理水平和企業承受能力相適應的, 是符合現階段國情的。材料中蘊含的哲理是( )
①我國的國情是制定匯率政策的依據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主觀和客觀要做到具體歷史的統一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6.中共中央最近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從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高度,對加強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人士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這表明(  )
 ①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②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壅J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   ④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在發展理論上,不要將“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立起來,兩者都是基于現實國情的必然選擇,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產物,同時也是黨在執政理念上的重大飛躍。據此回答27—28題。
27.從認識論角度看,“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建設為中心”一脈相承的觀點體現了( )
A、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B、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C、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D、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28.思想是行動之源,在中國發展戰略面臨重大轉型時,我們各級領導能否在思想領域就科學發展觀達成深度共識,某種程度上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成敗。這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
A、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B、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C、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D、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29.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說:“事實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边@句話說明( )
①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實際 ②認識的正確與否需要實踐來檢驗
③對人們有用的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 ④理論不需要實踐的證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在我們認識到沒有植被將造成洪水、沙塵暴、空氣污染等危害后,開始大量開展人工造林活動。然而近幾年來,不少地方環境惡化不斷加劇,植樹造林作為抑制這一趨勢的主要手段之一,并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在當前的綠化過程中,人們已經注意到:不合理的植樹造林行為會形成大片的“綠色沙漠”,這樣的“綠色沙漠”的危害也是十分可怕的。這說明( )
①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②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的過程 ③規律具有客觀性,違背規律就要受到懲罰 ④感性認識是錯誤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人類進入太空已經44年了,然而,人類探索太空的每一步成功都伴隨著巨大的痛苦和艱辛?!疤魬鹫摺碧柋?、“哥倫比亞”號失事的遺憾仍無法抹去。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A、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B、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是人無法認識的
C、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有條件的 D、認識需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
32、以下成語可以體現現象與本質關系的有( )
①綿里藏針 ②似是而非 ③皮笑肉不笑 ④聲東擊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3.愛因斯坦說:“誰要是把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領域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滅。”這表明( )
A、神或上帝是絕對真理的擁有者 B、人類永遠不能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C、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D、世界上不存在終極真理,人類的認識是無限深化、發展的
34.“綠柳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边@句千古名句體現的哲理是( )
A、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B、現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本質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 D、事物是變化發展
35.加強自主創新( )
①要求我們緊緊扭住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中心任務 ②要求我們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③要求我們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④需要全社會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加速對本國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公民創新教育的研究。知識經濟推動著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創新人才大量涌現,高新科技帶來了美國經濟連續10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歐盟強調加強教育、培訓和人才培養計劃,以圖搶戰科技“制高點”;德國制定并開始實施科技創新的行動計劃;日本培養“四分之一”人才計劃,從“拿來主義”至自創新;芬蘭、韓國、加拿大、印度等國,創新成了這些國家的最熱門的話題和最現實的行動。
我國領導人反復強調民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本屆政府更是切實推行了“科教興國”戰略,從基礎教育“減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到高等院校改革;從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到制定教育發展綱要,一個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和科技創新的良好與此環境正在形成。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知識回答:
(1)為什么要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6分)
(2)青年一代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8分)
2. 材料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從全國整體來看,1978年至2001年,民營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由42.2%提高到67.2%,工業總產值中民營經濟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76.8%,城鎮從業人員中民營經濟所占比重由21.7%提高到68.1%,財政收入中民營經濟的貢獻率由13.8%提高到5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民營投資所占比重達到52.7%。
材料二:回首改革開放20年的歷程,我們對民營經濟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反對到允許,再從肯定到鼓勵,經歷了不斷的反復,逐步趨向成熟。由于不同時期對民營經濟的認識不同,從而導致對民營經濟的政策也經過了不同的階段,因而我國民營經濟也經歷了蕭條、低谷、繁榮、高潮不同的階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
(2)材料二是怎樣體現哲學認識論的道理的?
3. 材料一
我國股份制企業情況
年份 股份制企業 從業人員 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1997年 7.2萬家 643.7萬人 8311億元
2001年 30萬家 2766.6萬人 56733億元
材料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4分)
(2)結合上述材料,說明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6分)
(3)上述材料體現了認識論的哪些道理?(5分)
4. 材料一: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2004年,中國的鋼產量達到2。72億噸,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是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日本、美國和俄羅斯三鋼產量的總和。但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嚴重,主要是生產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低水平能力占有很大比重等。
材料二:2005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并通過了《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其目標之一是使我國的鋼鐵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
材料三:2005年8月16日,鞍本鋼鐵集團舉行揭牌儀式,遼寧省兩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有大型鋼鐵企業鞍山鋼鐵集團、本溪鋼鐵集團成功實現聯合重組。新組建的鞍本鋼鐵集團具備年生產鋼2 000萬噸的能力,銷售收入達到1 000億元水平。通過進一步做大做強,預計到2010年前,鞍本鋼鐵集團將成為年產鋼3 000萬噸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鋼鐵集團,進入世界500強。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從政治常識角度,分析政府在企業重組中應發揮的作用。(6分)
(2)從哲學常識角度,評價材料二、三中政府和企業的做法。(4分)
(3)從經濟常識角度分析說明,鞍山、本溪兩個鋼鐵集團為什么要進行聯合重組?(8分)
5.中醫藥源遠流長,堪稱“國粹”。然而,在與本醫藥同臺競技中,卻有人認為中醫藥不科學、難驗證,甚至因此持懷疑、抵制的態度。幾千年來,華夏子孫繁衍生息,中醫藥屢立奇功?,F代科學無法解釋中醫藥,并不等于中醫藥不科學。近年來,隨著西醫藥局限性凸顯,中醫藥的獨特療效引起世界矚目。目前十分熱銷的瑞士羅氏公司生產的抗流感特效藥“達菲”的主要原料就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八角茴香。
請結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9分)
6.2000年,農民收入問題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受到高度重視。會議期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句話被寫進文件。此后,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指出我國從總體上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五年來,中央高密度兌現“重農”承諾,以城帶鄉、反哺農業的步伐已經啟動并不斷加快。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br/>請你用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關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10分)
7. 五十多年來,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并迅速發展,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由市場來配置,市場化程度達到73。8%。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把“計劃”變成“規劃”。這一變化凸顯政府更關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強化對公共管理、社會服務等薄弱環節的宏觀調控,這表明政府必須明確在履行經濟職能的過程中既不“越位”又不能“缺位”。
(1)政府在履行經濟職能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5分)
(2)試用認識論有關知識,說明由“計劃”到“規劃”的轉變。(7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5 ABDCC 6-10DCDCC 11-15BDCDB 16-20ADCAC 21-25BDDDC 26-30BDBAA 31-35DACAD
二、非選擇題:
1.(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各國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的事例說明,中國離不開世界,不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中華民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世界是變化發展的。科教興國戰略的的實施證明,只有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中國才能不斷發展,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
(2)第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 。第二、自覺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認識,培養創新能力。第三、按規律辦事,正確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解放思想與事實求事的統一。
2.(1)材料一表明從1978年到2001年,民營經濟對我國同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民營經濟日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經濟地位日益突出;表明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2)實踐對認識(理論)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發展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新的理論在實踐中產生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我們對民營經濟的態度和政策反映了我們的認識,不同的認識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具有不同的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實踐,推動了我們對民營經濟的認識的深化。
[解析]:材料二:對民營經濟的認識“從反對到允許,再從肯定到鼓勵,經歷了不斷的反復,逐步趨向成熟”,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由于不同時期對民營經濟的認識不同,從而導致對民營經濟的政策也經過了不同的階段,因而我國民營經濟也經歷了蕭條、低谷、繁榮、高潮不同的階段”,體現了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3.(1)材料表明: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股份制企業發展迅速、經濟效益顯著。(4分)
(2)①股份制能充分調動生產力發展的各種積極因素,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現代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3分)②實踐證明,通過股份制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3分)
(3)①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十五大以來的改革實踐,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股份制經濟理論的發展。(3分)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公有制理論的重大突破,必將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鞏固和發展,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3分)
4.(1)審題思路:注意設問主體的限定即政府應發揮的作用。國家在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中的職責和功能,即國家職能。所以,應考慮國家職能的履行和遵守的組織活動原則。
解答:①政府應履行好經濟職能,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為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2分)②政府應履行好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搞好企業改制的各種配套改革,為企業重組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2分)③政府應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制定政策和措施要著眼于企業和職工的根本利益。(2分)
(2)審題思路:注意設問對象的限定即政府和企業的“做法”,主要涉及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等知識。要求考生能夠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到知識的遷移。
解答:①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正是基于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國家制定了《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兩家企業重組戰略也是對市場充分認識的結果。(2分)②做到了按客觀規律辦事。無論是國家制定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還是企業進行戰略重組,都離不開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和利用。(2分)
(3)審題思路:閱讀材料可知,材料一是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現狀,材料二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材料三是鞍山、本溪兩個鋼鐵集團的“強強聯合”,所以,本題可以從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強強聯合的作用等方面從企業、地區、國家等角度綜合回答。
解答:①鞍山、本溪兩個鋼鐵集團聯合重組是為解決目前我國鋼鐵產業存在問題而采取的重大舉措。(1分)這一舉措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先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擴大市場占有率,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2分)②這一舉措可以推動遼寧地區鋼鐵企業進一步整合,實現產業升級,打造鋼鐵強省,改變區域鋼鐵企業分散競爭的局面,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發展。(2分)③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鞍鋼、本鋼聯合重組符合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有利于我國鋼鐵行業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體制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1分)
本題評析:本題以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為背景,考查了有關鋼鐵行業的結構調整問題,重點考查考生從材料當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要注意在知識點和事件的聯系中談意義。是一道好題。
5.審題思路:首先要弄清題目要求的知識范圍,必須是“認識論”部分;另外要注意讀懂材料 ,全面挖掘有效信息。整體上給材料反映了一些人對中醫藥態度的變化,另外還涉及抵制的理由及材料中對此觀點的批駁。提取上述信息以后,通過回顧教材做好與知識的結合即可。在解答中,如何做好觀點與材料分析的有機結合是訓練的關鍵所在。
解答:(1)認識隨實踐而發展變化。中醫藥由被懷疑、抵制到再次引起世界矚目,體現了認識隨實踐而變化。(3分)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中醫藥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中屢立奇巧,證明了其功效的不容置疑。(3分)(3)現代科學無法解釋中醫藥,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認識需要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3分)
6.(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對于“三農”問題,在不同時期,黨提出了不同的政策與措施,而每一次新的認識都是在前面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而每一次新的認識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踐,為了搞好“三農”。(4分)
(2)認識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膚淺向深入的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過程。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每次反復都使認識進入比較高一級的領域。對“三農”的措施,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多予、少取、放活——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兩個趨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就是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堅持與時俱進,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結合,在實踐中發展理論,使認識不斷地深化、擴展、向前推移。(6分)
7.(1)審題思路:政府在履行經濟職能時不能“越位”,這就是說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到
政企分開;所謂不“缺位”,就是強化社會公共服務等職能。
解答:政府在履行經濟職能中做到不“越位”,就是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到政企分開,政府決不能對經濟運行進行直接干預等。做到不“缺位”就是要求政府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加大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力度,加快建設資源節約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5分)
(2)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的認識由“計劃”向“規劃”的轉變,是源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客觀實際。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不斷涌現,從而促使人們去思考,推動著人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坝媱潯笔怯媱澖洕漠a物,實踐證明,它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又反過來指導市場經濟的發展。(7分)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中卫市| 铁岭县| 秦皇岛市| 清流县| 涪陵区| 吉林省| 浦城县| 仁化县| 禹城市| 塔城市| 武隆县| 庆安县| 贡山| 富宁县| 监利县| 馆陶县| 南宫市| 枝江市| 绩溪县| 财经| 安阳县| 江北区| 河东区| 宝山区| 安丘市| 合山市| 泸定县| 从江县| 双柏县| 类乌齐县| 望都县| 大连市| 康保县| 武威市| 若尔盖县| 龙岩市| 巴青县| 郑州市| 天祝|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