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 。(做、行動)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 、 的 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 活動 (觀念變為現實)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 的存在變為 的存在,是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計劃變成現實的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 P43(2)特點A (不是主觀的思維活動)這首先是由 決定的a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實踐的主體:人(體力與腦力的結合體)實踐的基本要素 實踐的手段:工具和設備(如儀器)實踐的對象:客觀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b實踐的過程、結果具有客觀性,受到 的制約B (不是消極、本能活動)實踐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本質的區別。實踐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C (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a社會性:實踐活動不是 ,而是。b歷史性: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1)實踐是認識的因為:(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因為:A人們在實踐中不斷B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C實踐鍛煉和提高了(3)實踐是檢驗因為:(4)實踐是認識的因為:課堂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2008年3月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8年物價漲幅目標控制在4、8%左右。這個指標創出最近5年來年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調控目標的新高。2008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在8%左右。這是我國連續第4年把這一目標定在8%左右。這表明( )A、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C、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D、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2、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①農民種地 ②科學家進行科學試驗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師講課 ⑤學生學習 ⑥經濟體制改變 ⑦加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3、對實踐含義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都具有客觀物質性,因而實踐是客觀的②實踐是一種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實踐是一種純客觀的物質性活動④實踐是一種純主觀的活動⑤實踐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⑥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4、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體現的哲理是( )①認識是變化發展的②理論與實踐應該相結合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讀書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5、偉大的實踐催生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又必須隨著實踐的不斷變化而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深深扎根于當代中國的沃土,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引下,我們必將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宏偉目標。據此回答上述材料體現了( )A、科學理論對實踐起決定作用 B、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C、認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之一6、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為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這段話應理解為( )A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社會和自然界的界限已不再存在C人的實踐活動日益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 D現實世界是人類精神的產物7、“知識經濟”將是21世紀的主導性經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偉目標的重要保證。為此,青年學生應樹立科技意識,因為( )(1)科學試驗以精確認識自然界為直接目的 (2)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科學技術的作用只有通過人才才能發揮出來(5)實踐主體是智力與腦力的統一A(1)(2)(3)(4) B(2)(3)(4)(5) C(3)(4)(5) D(1)(3)(4)8、魯濱遜流落到荒島上一心想回陸地,于是找到了島上最大的一棵樹,制成獨木舟,但他一個人無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獨木舟的活動是否屬于實踐活動,有無社會性?正確的回答是( )A是實踐活動,但無社會性,因為它是獨立的個人活動B不是實踐活動,它不過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現C是實踐活動,也具有社會性,因為制作獨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會賦予的D不是實踐活動,因為他已經遠離社會,回歸自然9、有人學習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認為寓公真蠢,為什么移山不用炸藥,用車運呢?這種觀點主要錯在否認了( )A實踐的歷史性 B實踐的能動性 C實踐的客觀性 D實踐的主觀性10、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1)蜜蜂釀蜜 (2)教師講課 (3)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4)鸚鵡學舌 (5)到南極進行科學考察(6)經濟體制改革(7)修身養性A(1)(2)(3) B(2)(5)(6) C(3)(4)(5) D(5)(6)(7)11、馬克思說:“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這說明( )A思想觀念不能說明實踐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D主觀必須符合客觀12、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對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A認識不斷發展 B認識的需要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13、所謂盲目的實踐活動是指( )A實踐沒有意識的參與 B實踐沒有以科學理論為指導C實踐不具有客觀物質性 D實踐沒有意識的指導14、下列關于實踐和認識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有( )A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依賴于實踐B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實踐的根本目的C認識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D實踐和認識互為基礎,互相依賴15、“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燈塔。”這一諺語的哲學寓意是( )A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B實踐是人的能動性的活動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影響著實踐D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1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名言,從哲學上看主要是強調(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書本和實踐是認識的兩個來源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D既要學習間接經驗,又要獲得直接經驗17、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人類探索宇宙的工具越來越先進,對月亮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我國業已啟動的探月工程,將實現炎黃子孫千年奔月夢想,進 一步掀開神話中“嫦娥”的神秘面紗。這表明: 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②科學理論是推動實踐發展和檢驗實踐的標準 ③人類實踐活動具有歷史性 ④事物的性質和狀態隨人類實踐的發展而改變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8、現實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問題,所以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應當是( )(1)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教條主義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2)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不動搖 (3)根據實踐的發展,在堅持中發展 (4)一切行為和認識都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論述為標準A(1)(2)(3) B(2)(3)(4) C(1)(3)(4) D(1)(2)(4)18、“凡是有利于我們的工作,并使我們獲得效果的東西就是真理,這也是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 )A正確地認為是否有效、有用是檢驗真理的標準B錯誤地認為是否有效、有用是檢驗真理的標準C正確地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D錯誤地認為客觀事物本身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分析題19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優秀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的知識與技術手段,對SARS病毒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2003年5月,他們聯合研制出抗擊SARS病毒侵入細胞的多肽藥物。經科學試驗證明,它可以阻斷SARS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具有預防和治療兩種功效。這些藥物的發明在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和治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哪些觀點?20甲乙二人去辦事,路遇一河攔住去路,無橋亦無船,只能涉水而過。甲說:“不知深淺,怎能過河!”乙說:“不去過河,怎知深淺!”請從哲學上談談你的看法。21.材料一 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社會的人;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手段是現實的工具;實踐的結果,不論成功與失敗,都是既成事實。 材料二 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中央積極進行政策調整,決定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材料三 魯濱遜漂流孤島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實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賴于人類提供給他的科學知識、技能、工具的結果。請簡要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8分)參考答案:1--10AADAC CBCAB 11--18BCBAC DAAB19、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優秀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的知識與技術手段,對SARS病毒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2003年5月,他們聯合研制出抗擊SARS病毒侵入細胞的多肽藥物。經科學試驗證明,它可以阻斷SARS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具有預防和治療兩種功效。這些藥物的發明在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和治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哪些觀點?答案提示: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20、甲乙二人去辦事,路遇一河攔住去路,無橋亦無船,只能涉水而過。甲說:“不知深淺,怎能過河!”乙說:“不去過河,怎知深淺!”請從哲學上談談你的看法。(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 (2)涉水過河是一種實踐活動,人們對河的深淺狀況的認識,只能在過河的實踐中產生,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所以乙認為“不去過河,怎知深淺”是正確的。 (3)科學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如果在知道深淺的正確認識指導下過河則會順利進行,但是,甲認為“不知深淺,怎能過河”把這一方面絕對化,認為沒有認識的指導就不能過河是錯誤的。21、.材料一 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社會的人;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手段是現實的工具;實踐的結果,不論成功與失敗,都是既成事實。 材料二 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中央積極進行政策調整,決定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材料三 魯濱遜漂流孤島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實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賴于人類提供給他的科學知識、技能、工具的結果。 請簡要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8分) (1)材料一說明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結果都是客觀的。(2)材料二說明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調整政策是為了解決矛盾和問題。(3)材料三說明實踐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實踐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