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學案序號 3 課題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課型 授新課 時間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自私不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社會性。2.能力目標: 提高分析鑒別的能力。3.覺悟目標: 反對人性自私論。教材分析重點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難點 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板書設計 第七課、1.1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步驟 教 學 內 容 教材處理意見 時間分配復習導入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 材料一:非典時期的先進典型(教材P80)。1.3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1.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思考:什么是價值?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關系引申出來的,當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時,我們就說它是有價值的。例如,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單方面是構不成價值的。思考: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歸納: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也不可能從人自身得到說明,而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說明。過渡:從前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此人生價值也兩方面。①構成--- 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講解:每一個完整的個人都具有兩重性,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而,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有為滿足自身個性、利益和需要的自我價值,又包括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社會價值。人生價值就包括兩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前者被我們稱為貢獻,后者則被稱為索取。 個別的我 集體的我 自我價值 社會價值②關系: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講解: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為個人索取打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兩方面的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于首位的。 基礎 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激發2.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l)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剛才我們講過,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75頁第 1自然段的小字,了解一下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 (學生看書,回答)讓我們把這個材料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3)只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3.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1982年7月1日,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張華,在西安市郊區為搶救因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的老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說他的犧牲表現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有價值的;有人卻認為,大學生救老農,是“金子”換了“石頭”,不值得。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相信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會有它新的現實意義。(組織學生議論、討論、發言,教師歸納)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經過我們的討論、辯論,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更深入的、更進一步的認識。首先應明確:(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兩種形式(板書)物質方面的貢獻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容易被人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方面的貢獻則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不容易被人看見,更主要的是難以用數字、金錢來衡量。但精神貢獻客觀存在卻是事實,它分為兩類,一是精神生產的產品,如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教書育人等等。二是像張華救人等這樣一些先進人物在做貢獻時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特別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因此,人生價值不同于商品的價值。(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板書)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大學生比作“金子”,老農比作“石頭”,無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貴”和“卑賤”,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看,顯然已是過時了的觀念。(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那就是90歲的人才能救80歲的人;沒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價值小的人才能救價值大的人,如果兩個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們班里某位同學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學該不該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開個價值評議會吧 其實,即使在現代化觀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這種落后于時代的偏見。(3)精神貢獻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關于精神產品價值的轉化,我想講這樣一件歷史事實朝鮮戰爭前夕,歐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出兵朝鮮,中國將持何種態度 ”的研究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該成果的結論只有7個字“中國將出兵朝鮮”,同時附有380頁的資料說明。當時美國政府因價格過高,沒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我們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惜一架戰斗機的代價”(當時,500萬美元相當于一架先進戰斗機的價格)。這是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化的例子,一個決策等于500萬美元,以至幾百億美元,還要賠上數十萬軍人的生命代價。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張華雖然來不及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物質財富,但他的道德行為,為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他的人生價值不僅在于他以一個人的犧牲換來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來出現的“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就是有力的明證。正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一座豐碑立起來。”鞏固新課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請同學們課下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觀點,分析下面兩句名人名言: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 ——孫中山——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練習: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這表明:a個人對社會只能講貢獻,不能講索取b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居于首位c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并不是人生價值的表現 d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志2.德國詩人歌德于1814年5月8日給叔本華寫的題詞:“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添價值。”這其中的哲理是:A對社會的貢獻和向社會索取是沒有區別的 B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C向社會索取在先,對社會貢獻在后 D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沒有矛盾3.下列關于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觀點正確的是:A物質貢獻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根本標志 B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同樣重要C精神貢獻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根本標志 D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沒有區別4.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表現在:A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 B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受社會環境的制約C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D社會的發展受到個人活動的制約5.人們常說:“個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這體現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A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B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C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整體運動及其發展D沒有每個人及其集體的努力,就不會有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作業 請同學們圍繞討論中問題,以我們學習過的人的本質屬性有關觀點為指導,課下完成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論文,題目自擬。課后思考完整的我人生價值的兩方面索取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索取貢獻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