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10高考二輪復習學案政 治第二部分:熱點專題專題十 加強節能環保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學法導航】☆高☆考♂資♀源?網一、從經濟學角度說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1.從消費角度:提倡文明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改變消費模式。2.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3.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一靠科技、二靠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使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4.從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角度: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宏觀調控可以防止和克服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嚴重失衡,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避免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二、在保護全球氣候,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給我們哪些哲學啟示?1.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3.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尊重客觀規律。4.堅持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問題。5.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6.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7.堅持量變與質變相統一,堅持適度原則。8.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準備走曲折的路。9.在實踐基礎上要不斷深化發展認識。10.要樹立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人類根本利益的正確價值觀。三、國際社會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政治學依據是什么?21世紀教育網1.主權國家具有管理社會事務的社會屬性。2.國家有關系的決定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利益相悖是沖突的根源。3.主權國家的義務。4.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及作用。5.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四、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認識。(1)基本結論:對自然的無度索取,必然會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必然遭到懲罰。(2)經濟活動的影響: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很小;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改造自然,人地關系開始不協調;工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征服自然,人地關系呈現全面的不協調;知識經濟時期,人類認識到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注重可持續發展。(3)政治環境的影響:頻繁的戰爭和地質變遷、災害也會嚴重影響生態平衡。如絲綢之路上曾創造輝煌文明的樓蘭古國,張騫通西域時還溝渠縱橫、植被茂盛,如今已完全淹沒在了漫漫黃沙中。(4)科學技術的影響: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產生極大的負效應,如環境公害、生態失衡、資源危機等問題。20世紀的世界十大環境公害事件、當代日益突出的“水危機”都說明人與自然關系遭到嚴重破壞。【典例精析】1.(09海南卷21)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人類對地球家園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也越來越嚴重,人們通過“地球日”“地球一小時”等活動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是因為①環境的人為惡化有一個從逐漸量變到根本質變的演變過程②環境的人為惡化是一個不可逆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③環境的改變是人類不斷征服自然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④環境的改變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屬于中等難度題。環境的惡化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故①的說法正確;環境的人為惡化是可逆的,因此我們才要保護環境,故②的說法錯誤;人與環境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統一的,故③的說法錯誤,④的說法正確。2.(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性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①實踐是主觀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②時間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③時間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④時間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21世紀教育網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等難度題。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②④的說法都錯誤的理解了實踐的特點3.(09北京卷 24)“蝴蝶效應”由氣象學家洛倫茲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不僅體現驚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魅力,更蘊涵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它揭示了①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處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③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系都是大膽想象和合理推論的結果④某個微小因素的變化在一定條件下會對系統產生決定性影響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B☆高☆考♂資♀源?網【解析】根據材料我們看“蝴蝶效應”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說法就是聯系普遍性原理的體現,②的說法不對,實際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③的說法更是錯誤,因為它否定了聯系的客觀性,④的說法正確,是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的體現。所以綜合以上分析,本題選B。4.與漫畫《獎的代價》體現的相同哲理的成語是獎的代價①愚公移山 ②飲鴆止渴③掩耳盜鈴 ④揠苗助長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解析:漫畫題注意圖文信息的獲取與解讀。為高耗能公司的所納稅收給獎,意即經濟發展是以高能耗為代價,體現哲理為沒有用聯系觀點看問題,違背客觀規律。所列成語②④與之相符,故選D。☆高☆考♂資♀源?網2007年7月12日,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聯合出臺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以綠色信貸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回答5--6題。5. “綠色信貸機制”的出臺體現了A.社會主義國家的銀行不能以盈利為目的B.銀行具有為經濟建設籌集資金的功能C.銀行具有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D.銀行為企業和國家的經濟決策提供信息依據解析: A表述錯誤,B、D與題意無關。C正確說明銀行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6.在中央積極遏制高耗能產品過快增長的同時,2007年上半年卻有14個省份以各種方式出臺了對高耗能企業的優惠電價,不少地方通過減免稅收、低價提供土地等方式對高耗能行業繼續“招商引資”。這些地方政府①沒有堅持聯系與發展的觀點 ②沒有正確處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③沒有堅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④沒有搞好關鍵性的局部,影響了整體功能的發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地方政府只注重地方、眼前利益,沒有考慮整體、長遠的利益,故B符合題意。7.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這說明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黨的思想路線 ②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和發展認識,做到了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③中國共產黨加強經濟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④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②客觀與主觀統一表述有誤,③黨不履行國家職能。故選D。8.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制定和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森林覆蓋率由l8.2%提高到20%等目標要求。為實現上述目標,可供選擇的措施有①充分發揮政府在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中的主體作用 ②綜合運用宏觀調控的各種手段,特別是行政手段的基礎性作用 ③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 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經濟結構的調整主體是企業,發揮基礎性作用是市場,故①②表述有誤。9.2008年1月2日杭州六家企業最近因為污染環境不僅被停產整治、繳納罰款,而且企業的法定代表人還被責令在媒體上向社會公開道歉。環保部門的這一新做法值得肯定:讓污染企業既少了“票子”,又丟了“面子”,還在確保公民環境知情權上向前邁了一大步,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污染環境、人人喊打”的良性局面。環保部門的做法①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②履行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③履行政治職能 ④依法維護公民的政治權利21世紀教育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材料中環保部門的做法不是屬于政治職能。10.據權威報道,全球氣候變化已開始改變鳥類、松鼠和蚊子等多種動物的基因。氣候變化對動物習性的影響會反映到遺傳上,從而改變動物的基因和進化方向。這一事實說明( C )①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 ②事物的運動和靜止依賴于人的意識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 ④事物的運動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條件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②、④表述有誤。☆高☆考♂資♀源?網11.材料一: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環境承載能力弱,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森林破壞、城市污染和水污染還沒有得到完全控制,而且生態環境破壞的速度還在加快。近10年來,由于環境破壞帶來的GDP損失每年平均在2000億元左右,這給生產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21世紀教育網材料二:進入21世紀,在嚴酷的事實面前,人們逐漸從長期對自然索取、破壞而遭受的懲罰中覺醒,一個從破壞自然回歸到保護自然的新的理念正在形成,開始強化環境治理和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的生產模式。(1)試分析上述材料蘊涵的哲學道理。(2)結合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實際,談談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答案:(1)①生態環境的惡化和強化環境治理體現了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②保護自然的新理念來源于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以這一理念為指導發展循環經濟、探索生產模式,體現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以及保護自然的新理念的形成,體現了認識的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④在保護自然新理念這一科學生態價值觀的指導下,開始強化環境治理和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體現了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21世紀教育網(2)①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正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科學改造環境。②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12.材料一:我國是聯合國認定的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排在第82位,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國600多個城市中,目前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60億立方米。材料二:浙江省估計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約為300億立方米,這一上限在2014年左右即可達到。而與此同時,用水量卻呈現出剛性增長態勢。據預測,到2020年,我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近70億立方米。而且,我省年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2090立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面對水的困境,浙江的第一反應是節流。與此同時,對全省范圍內的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已成必然。(1)結合經濟常識知識回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如何實現資源配置的?(2)結合哲學常識知識分析浙江省的水資源狀況分析樹立節水觀念有什么重要意義?(3)結合政治常識知識回答當地政府是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答案:(1)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提條件。水是生產要素,可以通過市場進行調節配置。市場通過價格杠桿和供求關系的變化實現對資源的配置。(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思想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樹立節水觀念,符合我國(省)的資源國(省)情,能促進人們珍惜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有利于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21世紀教育網(3) ①當地政府能從當地水資源的實際出發進行決策,符合執政為民的宗旨,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是政治文明進步的表現;②當地政府通過市場,運用經濟手段配置水資源,是尊重自然和經濟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體現;③通過提高水價,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④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注意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13.(2004天津文綜39)(34分)讀人類社會演進和人地關系兩幅示意圖(圖6),回答問題。圖6(1)甲圖所示三種社會形態中,哪些屬于乙圖所示人地關系原理的范疇?(4分)(2)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4分)(3)列舉中國古代不利于生態平衡的農業生產活動并分析原因。(9分)(4)影響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流程,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21世紀教育網(5)分析說明循環經濟所倡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如何體現聯系觀點的。(12分)答案要點:(1)范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2)變化:森林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系統變得脆弱。(3)活動:放火燒山,圍湖造田。原因:古人對生態環境認識的局限性;魏晉以來,大量人口南遷,隋唐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開發,因過度開墾土地,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4)主要因素: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或生產工具,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人口數量。(5)體現聯系觀點:①聯系具有普通性、客觀性。循環經濟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整體,它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②聯系具有多樣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體現了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循環經濟的流程還體現出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③循環經濟表明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以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專題突破】☆高☆考♂資♀源?網1.2009年10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約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兩國元首就雙邊關系、氣候變化等問題交換了意見。胡錦濤強調,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面臨共同挑戰,擁有共同利益。雙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開展合作,不僅有利于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而且對促進中美關系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對上述材料的認識,最符合題意的是( )A.中國和美國之間進行的是一種不等價交換B.中美兩國必須強調經濟的同步發展C.中國處理經濟發展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之間關系不力D.中美都要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廣東是資源消耗大省,卻也是第一能源節約大省,以較小的能耗和環境代價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成果,被國內專家稱為“廣東現象”。據此回答2~3題。2.廣東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基礎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優化以及加強企業節能降耗自主意識的“三個優化、一個加強”,使節能降耗走在全國前列。優化結構能節能降耗,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A.改變事物的內部結構可以引起質變 B.內因決定外因C.關鍵部分決定整體 D.數量的變化也能引起質變3.“廣東現象”告訴我們,解決節約能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就必須( )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②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 ③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④降低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當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呼聲響徹中華大地。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中的“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必須堅持( )①發揮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 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③以服從自然為人類活動的根本準則 ④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5.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其實質是( )A.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B.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C.效益是企業的生命,必須著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D.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6.從政治學角度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反映出( )A.節約資源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B.我國要始終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C.認識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D.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發展到了新水平7.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之所以是正確的價值觀,是因為它( )A.能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反作用B.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對我們的工作有導向作用C.是解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的出發點D.是對事物的屬性、規律和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科學認識8.溫家寶總理指出,必須把節能減排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重點,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來抓。下列說法中,與這一要求蘊涵的哲理不相同的是( )A.牽牛要牽牛鼻子 B.荷花好看也要綠葉扶持C.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D.工作要做到點子上9.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較大。針對這些問題,必須( )①加強宏觀調控 ②通過市場調節來解決 ③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全面抑制投資增長 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10.針對能源緊張局面,國家通過減免稅,鼓勵在工業、服務、住房、建筑、交通等領域采用節能型設備。這表明( )①合理利用和節約能源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 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③國家通過對財政收支的調控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④經濟手段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w省是一個經濟大省,但人均資源嚴重不足,資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為此,該省先后出臺了《節能獎勵辦法》、《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辦法》、《超標準耗能加價管理辦法》。到2010年,全省各種能源消耗指標要達到循環經濟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運轉有效的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經濟學有關知識,為把該省建設為節約型大省提出幾點建議。12.材料一: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又處在工業化進程和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的歷史階段,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完成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任務非常艱巨。因此,必須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材料二:某省市中學學生羅林,為了解該市能源消耗狀況,點擊了一個相關網站,看到如下資料:某市是經濟大市,也是能源消耗大市。2009年上半年,某市的GDP增幅是15.3%。所轄的18個縣市中,有14個縣市GDP增幅均在18%以上。但“高增長蘊藏不健康因素”。本市能源結構單一、高能耗行業產能增長加快。為此,本市市長提出了和諧發展的三大措施:建設生態市、節約型社會以及發展循環經濟。☆高☆考♂資♀源?網(1)依據材料一,運用所學經濟學的知識,說明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的必要性。(2)假如你是羅林,請根據本市能源消耗狀況,擬訂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并簡要說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3.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定于2009年5月22日-23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屆論壇以“科學發展直面金融危機、結構調整推進能源戰略”為主題,堅決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依靠科技、保護環境、推進國際互利合作為宗旨,通過論壇的召開,加快我國能源領域節能技術的推廣步伐,鼓勵各行業在關鍵技術創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業整體裝備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務于我國能源事業,同時加強能源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究。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直面金融危機、結構調整推進能源戰略”問題上,怎樣才能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專題突破”答案:1.D 2.A 3.B 4.D 5.B 6.D 7.D 8.B 9.A 10.C11.(1)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降低資源消耗。(2)開發和推廣節約型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3)健全法規,強化執法力度,依法嚴懲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4)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資源節約意識。12.(1)①資源具有稀缺性,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質基礎。②我國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許多行業、地區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③節約資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④我國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開展資源節約活動是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需要。(2)研究課題:我市高能耗現象透析研究目的:節約資源,實現我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方法:調查法、查閱資料、電腦檢索等。13.(1)按客觀規律辦事就要尊重客觀規律。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但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堅決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依靠科技、保護環境、推進國際互利合作為宗旨。(2)按客觀規律辦事,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我國能源領域節能技術的推廣步伐,鼓勵各行業在關鍵技術創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業整體裝備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務于我國能源事業,同時加強能源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究。都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3)按客觀規律辦事,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人們可以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變或創造條件,制約或影響某些規律發生作用的范圍。通過論壇的召開,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