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10高考二輪復習學案政 治第二部分:熱點專題專題九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學法導航】一、重要問題梳理:☆高☆考♂資♀源?網1.圍繞“三農”問題,中央一號文件的相繼下發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1)物質決定意識,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聯系地看問題。(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發展地看問題。(5)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深化、擴展、前移。2.運用經濟常識說明如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要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道路。(1)穩定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和支農惠農政策。(2)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培育新型農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3)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4)發展產業化經營,用現代市場體系提升農業。(5)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6)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格保護耕地,促進糧食穩定增長。(7)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3.從經濟常識的角度分析,如何多渠道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1)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作用。(2)充分發揮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國家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作用。(3)鼓勵民營、外商資本投資農業。(4)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股份制農業。☆高☆考♂資♀源?網(5)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4.從政治常識的角度分析,黨和政府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必要性?(1)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科學執政。(2)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府是人民的利旨執行者和利益捍衛者,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認真履行經濟職能。(3)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要求。(4)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二、“三農”基本問題梳理21世紀教育網1. “三農”問題,是20世紀90年代末才被歸納到一起,作為一個整體問題提了出來。實際上,作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最重要問題之一,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探索和解決這個問題,在她82年的歷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生涯里,經過艱辛探索和奮斗,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的要求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也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3.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強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高☆考♂資♀源?網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4.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②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⑤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特困救助、臨時救濟、醫療救助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21世紀教育網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貫徹取消農業稅、義務教育學費全免等政策。5.關于現代農業問題。(1)是什么?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現代農業,即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是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將農業生產從原來追求產品數量為主轉變到高產、優質并重和提高效益上來。(2)為什么①農業是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②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可耕地少、人口多。③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3)怎么樣?21世紀教育網發展現代農業,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一靠政策 , 二靠科技 , 三靠投入 , 四靠產業化經營,五靠人才教育,六靠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七靠發展鄉鎮企業。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還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以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典例精析】☆高☆考♂資♀源?網1.(全國卷II)26.“家電下鄉”活動的推出有利于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②拉動國內的消費需求③通過消費帶動家電企業的生產④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B(全國卷II)27.個別地方出現了不法商家借“家電下鄉”銷售偽劣產品坑害農民的現象,這種不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 ①自主選擇權 ②知情權 ③公平交易權 ④求償權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C3.(上海卷)7.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這種趨勢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律”,它表明 A.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將逐漸被弱化21世紀教育網 B.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將逐漸被取代 C.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將逐步增強D.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都將絕對減少 [答案]C4.(全國卷)38.(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我國北方有大面積的缺水地區,干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國北方冬小麥主產區的8個省市遭遇50年來的特大旱災,受面積達1.57畝。在中央統一部署下,遭遇旱災地區的各級政府迅速啟動抗旱救災應急預案,緊急調拔資金、物資,組織干部群眾和解放軍官兵,全力抗旱救災,取得顯著成果。材料二2009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按照《條例》,在緊急抗旱時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組織動員本行政區內各有關單位和個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指揮,承擔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務。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區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有些干旱地區卻發展諸如高爾夫球場、造紙廠等高耗水型產業,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區采取人工增雨作業,但受雨云條件限制難以及時解決干旱問題;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來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飯。(1)結合材料分析應如何運用經濟手段推動抗旱工作。(6分)☆高☆考♂資♀源?網(2)運用相關經濟知識,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6分)【解析】從題目設問來看,第(1)問限定運用“經濟手段”知識來分析抗旱工作,第(3)直接從政府的性質、宗旨、工作的原則的角度考查政府為什么要承擔抗旱職責,從政府職能角度考查在抗旱工作中怎樣體現政府職能,都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知識點與熱點材料的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解讀和獲取材料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第(2)問范圍寬,給學生較大的思考空間,同時對的學生概括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第(4)問給出的哲學范圍較大,要求學生對材料層層解析,很好地準確地提取材料信息,找準哲學觀點,這有一定難度。參考答案:(1)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改革灌溉方式;運用價格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們節約用水。(2)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5.(2008年重慶卷,38)材料一 大學畢業生李某自愿到農村工作。他從桑蠶絲的市場需求出發,整合某村桑蠶養殖物資和人力資源,成立桑蠶養殖合作社,邀請母校專家向村民傳授桑樹改良技術,普及了桑蠶養殖新技術,推廣桑樹一步成園面積2000畝。養殖戶由此節省勞動力成本50%,增產蠶繭5000公斤,增收10多萬元。他為村民開辟了致富之路,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當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21世紀教育網運用經濟常識分析李某為村民開辟致富之路所采取的措施。[解析]本題主要是針對李某為村民開辟致富之路所采取措施的內容進行分析,主要涉及教材中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有關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等知識點。要根據教材的觀點對材料進行分層,找出針對的經濟學觀點。[答案]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按價值規律辦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合作經濟的優勢,從事農業規模經營;通過農業、科技、教育的三結合,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提高農民科技素質。通過上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措施,為村民開辟了致富之路。6.(2008年全國卷Ⅰ,3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30多個國家由此發生民眾的抗議和騷亂,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搶購大米等食物的風潮,糧食危機有向世界蔓延之勢。材料二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政府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儲備充足。(1)為了防止糧食危機蔓延到我國,造成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我國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21世紀教育網[解析]解題時要注意題干的主體為“我國政府”,同時要注意設問為“如何防止糧價上漲”,把握住這兩點,聯系教材知識組織答案即可。[答案]穩定糧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絕糧食浪費;限制工業用糧;減少或禁止糧食出口;完善糧食儲備制度等。從長遠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糧食生產。措施包括: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堅持和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機制;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穩定耕地面積等。[悟]農業的基礎地位和發展現代農業一直是高考的常考考點。復習過程中,要重點掌握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等基礎知識;要能夠從數據和典型事例中總結歸納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的意義和一般措施;要注意本知識點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提高經濟效益、國家的宏觀調控、財政的作用等知識的聯系。☆高☆考♂資♀源?網7.(2008年全國卷Ⅱ,26)2007年某地香蕉產量大增,且受“蕉癌”謠言影響,香蕉價格大幅“跳水”。應當地蕉農請求,政府對所謂“蕉癌”釋疑解感,通過政府信息平臺發布供求信息,幫助聯系加工企業,從而穩定了香蕉價格。這說明香蕉種植業的穩定發展( )A.在于信息公開和控制香蕉產量 B.要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C.依賴于香蕉加工業的發展 D.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解析]“通過政府信息平臺發布供求信息,幫助聯系加工企業,從而穩定了香蕉價格”,說明香蕉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扶持,D符合題干要求,入選。[答案]D。4.(2008年江蘇卷,34)材料一 2004~2007年江蘇農民人均收支狀況(單位:元)材料二 由于農產品價格上漲,2007年我省從事農牧業生產的農民得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流通環節的弊端及農資漲價吞食了農產品漲價帶來的一部分收益。與此同時,因食品等價格上漲,農民生活成本在增加,消費額在增長,實際購買量下降。同年,蘇南、蘇中、蘇北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6989元、4784元和3534元。(1)結合材料,簡要概括我省農民生活消費狀況。(2)針對材料,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如何進一步提高我省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答案】(1)近年來。我省農民收入和消費支出均在增長,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流通環節的弊端及農資漲價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幅。食品等價格上漲增大了農民生活消費壓力。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農民的消費水平差異較大。(2)繼續貫徹富民優先政策,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加強宏觀調控,規范市場秩序,讓農民能更多地分享到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好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8.(2007年江蘇卷,18)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使用。這是( )☆高☆考♂資♀源?網A.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 B.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C.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D.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要求[解析]保護耕地,才能有效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應選A。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C錯誤;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是科技,B錯誤;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要求與保護耕地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D。[答案]A。9.(2007年重慶卷,24)2006年是我國實施“十一五”規劃并實現良好開局的第一年,國民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0.7%;企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品產銷兩旺,經營效益明顯提高,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向合理。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重明顯增加,10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首次超過7%。居民家庭支出結構發生變化,轎車日益成為大眾消費品。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重增加,使( )①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 ②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③財政支農政策效果顯著 ④農村經營體制得到完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題以國家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出為背景,考查財政的作用。關鍵詞是“用于三農的支出比重增加”。①認為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加的觀點擴大了題干的范圍,是錯誤的;②③體現了財政的作用,符合題意,應選;經營體制的完善不是財政能夠發揮作用的方面,④不選。21世紀教育網[答案]C。10.(2007年上海卷,3)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工作,他在美國的收入應該計入我國的( )A.社會總產值 B.國內生產總值 C.國民生產總值 D.凈出口總值[解析]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GNP以國民為計算范圍,GDP以國土為計算范圍。由此可知,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工作,他在美國的收入應該計入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應選C。[答案]C。11.(2006年天津卷,24)科學研究發現,有一種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某大學掌握了克隆該微生物的核心技術,建立了國際上首條高效降解菌劑生產線,并投入批量生產。經過在全國三百多萬畝農田上試用,效果顯著。這表明科技創新有利于( )①農業可持續發展 ②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費質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題考查科技創新與“三農”問題的關系,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高效降解菌劑可以清除土壤中農藥殘留,這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①正確;高效降解菌劑可以清除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這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質量,④正確;②③不符合題意。應選D項。[答案]D。12.(2006年江蘇卷,21)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超過3 000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50%以上。中央財政加大對“三農”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加強國民經濟的基礎 ②促進財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④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財政及其對發展農業作用的知識,考查分析能力。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對發展農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①③④符合要求。②選項材料中無直接體現,不選。[答案]C。13.(2006年江蘇卷,多選,32)解決農民工問題,需要( )A.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 B.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C.完全運用市場經濟原則 D.對農民進行職業素質培訓[解析]本題考查農業和農民的知識,考查解決問題的能力。A、B、D三項都是解決農民工問題所需要的。C項不正確,既要運用市場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絕不能完全運用市場,這樣勢必會進一步拉大差距,造成更嚴重的問題。[答案]ABD。14.(2006年廣東卷,12)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指出,在解釋農業產量的增長差別時,土地的差別是最不重要的,物質資本的質量差別是相當重要的,農民的能力差別是最重要的。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舒爾茨的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不再需要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②要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③要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與科學素質 ④要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題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社會熱點問題,考查農業的知識,考查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干說明農民的能力對農業發展最重要,這就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并且推廣先進農業生產工具,③④正確。①本身觀點錯誤,②的內容不能解決農民的能力問題。[答案]D。15.(2006年北京卷,40)以下是記者對兩個村書記的采訪記錄:甲村問:咱們村去年的人均純收入是多少?答: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問:村民收入來源是什么?答:那可多了,原來的荒地已經被改造成草莓生產基地和綠色蔬菜園區,都是現代化的大棚生產。我們的村辦企業可以進行深加工,生產果汁和蔬菜干,產品還被村銷售公司賣到了國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農家菜,大炕頭可受城里人歡迎了,總體上講,村里的收入30%來自種植業,70%來自加工,接送和旅游餐飲業。 乙村問:咱們村去年的人均純收入是多少?答:大概1000元。問:村民收入來源是什么?答:賣老三樣唄,核桃,梅子和大棗。去年下了場雹子,有些家庭顆粒無收,外地收貨的商人還總是壓價。問:有村辦企業嗎?答:還沒有。對比甲村和乙村,結合經濟常識,說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通過“強化產業支撐”增加農民收入。21世紀教育網[解析]本題以具體的微觀材料為背景,考查重大的熱點問題—農民收入,重在考查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回答時要注意設問中的“經濟常識”“強化產業支撐”。要運用經濟常識,圍繞與產業相關的知識,把甲村和乙村進行對比組織答案。從甲村和乙村的材料對比可看出甲村依靠的是現代化的農業,乙村只靠傳統農業;甲村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乙村只有單一的種植業;甲村因地制宜地發展加工、流通和旅游業,而乙村產業形式單一。[答案](1)在農業生產上,甲村依靠的是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而乙村只有傳統的老三樣,靠天吃飯。這說明提高農民收入,不能只靠傳統農業,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2)甲村不僅生產蔬菜、水果,還從事產品深加工和銷售,而乙村只有單一的種植業。這說明提高農民收入,要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3)甲村因地制宜地發展加工、流通和旅游業,而乙村產業形式單一。這說明新農村的建設要利用自身條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專題突破】2009年5月31日國土資源部第9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土地調查條例實施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回答(1-2題)1.國土資源部審議通過《土地調查條例實施辦法》,體現了國土資源部( C )①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體現 ②履行經濟職能 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④履行在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責;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土地調查”屬于深入實際,符合①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②③亦符合題意。④觀點錯誤。2.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進行全國土地調查,全面準確地掌握我國土地資源狀況,為國家制定宏觀政策提供準確依據是( B )A.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客觀要求;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表現;C.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D.以科學理念指導實踐的客觀要求解析: 注意“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這一特定的設問要求。對應選B。3.農民將收獲的柑橘直接出售給當地的企業,每斤僅售3角錢;如通過協會和龍頭企業建立價格談判機制,價格可達每斤1元錢;如農民自辦專業合作社,加工銷售,每斤可售3元錢。材料給我們促進農民增收的啟示有( A )☆高☆考♂資♀源?網①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②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③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④穩定土地承包經營管理措施 ⑤提高農業科技水平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解析:題材講的是產業化相關知識,不涉及土地和科技,故只有①②③符合題意。4.目前,農業科技在我國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約為48%,而農業發達國家在60%以上。我們要力爭到2020年使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提高到63%,這是我國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的巨大動力。材料直接表明農業發展( A )A.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B.關鍵是發展農業技術教育C.關鍵是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D.關鍵是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解析:依教材觀點選A。BCD不夠全面貼切。5.以“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諧農村”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于2009年9月7日-13日,在長春舉行。國內外3000多家參展商、采購商約3萬人參會。突出貿易洽談合作,組委會安排了包括蘋果、柑橘、馬鈴薯、人參優勢產區聯合推介發布活動、新疆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會暨簽約儀式等12項重大活動隆重開幕。對此次交易會認識正確的是( A )①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 ②有利于展示我國農業發展成就和交流經濟信息 ③有利于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④是目前國際普遍流行的一種貿易方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目前國際普遍流行的一種貿易方式是對等貿易,且此屬于展賣貿易。6.2009年8月18日,中央召開的全國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為解決農村土地承包和征收征用中的突出問題,經國務院同意,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等七部門共同組織全國土地問題的專項治理,要求各地各級政府必須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嚴格執行,這主要體現的政治常識的道理是( C )A.國家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 B.國家機構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C.國家機構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D.國家機構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解析:本題同時體現了三個原則,但地方服從中央,突出體現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則。故選C。7.材料一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耕地及使用狀況 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且中低產田占總面積的2/3以上。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卻分別為世界的30%和26%;農業污染量已占全國總污染的1/3---1/2農民素質 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系統職業技術教育的農民不足5%。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農業勞動生產率 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農業基礎設施 機電排泄面積不到30%,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國外先進水平,單位面積用水量大大高于國外水平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科技投入的強度為0.5%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為1%材料二:有專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立足實際,統籌謀劃,正確處理好“統”與“分”、“內”與“外”、“點”與“面”三個關系。首先,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必須在統籌發展的指導下,正確處理“統”與“分”的關系。即要樹立“一盤棋”的觀念,把城與鄉、工與農、經濟與社會納入一個整體,通盤謀劃,又要統分結合,做好局部的、個體的、層面的工作。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跳出“三農”,整合外部力量,形成支持、推動“三農”的良好環境,又要深入“三農”激活內部因素,啟動“三農”自我發展的內生力。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典型示范帶動的原則,抓好試點工作,不斷探索經驗,實現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高☆考♂資♀源?網(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經濟現象?①我國傳統農業的增長主要依靠資源開發和投入,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②我國農業資源相對缺乏,農業基礎設施裝備落后,農民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投入不足,不能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農業基礎地位仍比較脆弱。(2)結合材料一,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①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②要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③要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④要依靠科技,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⑤要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使農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3)結合材料二,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處理好“統”與“分”、“內”與“外”、“點”與“面”三對關系的唯物辯證法依據。①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既要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又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處理“統”與“分”的關系。既要樹立“一盤棋”的觀念,把城與鄉、工與農、經濟與社會納入一個整體,通盤謀劃,又要統分結合,在全盤籌劃的前提下,做好局部工作,這就是整體與局部關系原理的具體運用。②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要做到內外因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跳出“三農”整合外部力量,形成“三農”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入“三農”激活內部因素,啟動“三農”自我發展的內生力的做法就是堅持了內外因相結合。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從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秩序和將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工作方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堅持典型示范帶動的原則,抓好試點工作,探索經驗,實現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點拔:發展現代農業的考查,從以往試題來看,背景材料主要是表格數據材料,通過中外對比、歷史對比或地區對比反映問題,然后要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設問緊緊圍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和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這個中心。答題時,要整合時政材料和遷移教材的“農業基礎地位”和“農業發展有五靠”等主干知識。本題第一問考查對傳統農業的認識,對我國農業現狀的了解,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理的能力。第二問要求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把教材知識“發展農業的措施”,時政材料中“發展現代農業的措施”與材料進行鏈接。第三問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8.材料一:2008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1億多人,外出務工收入增加額占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26.8%。據不完全統計,其中來自東部、中部、西部的農民工分別為3500萬人、4300萬人和2850萬人,而在這三個地區就業的農民工則分別為7404萬人、1569萬人和1572萬人。材料二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單位:元)年份地區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東部 11334 12811 14159 162007 18217 23768中部 5982 6395 6691 7757 9481 10608西部 4687 5007 5473 6187 7219 9338材料三: 據報道,來自某省農村的在京務工人員董先生當選北京市黨代表并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次黨代會。他是北京某居民小區的保潔員,15年如一日勤懇工作,深受好評。(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農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簡要分析形成這種特征的經濟原因。材料顯示,農民工大多從中西部流向東部。原因在于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經濟較中西部發達,且東中西部的差距呈現逐漸拉大的趨勢;東部較中西部有更強的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2)針對材料二所反映出的問題,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提出解決思路。材料二表明,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統籌區域發展。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形成東中西部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3)進城務工人員為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充分肯定。簡要說明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與價值創造和實現的途徑。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是人民群眾的利益,應該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價值追求。個人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對社會的貢獻越多,自身的價值就越大【點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曠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是社會主義整個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本題考查了這一知識點,并且把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第1問的第一小問從材料一的信息中提取,第二小問從材料二的信息中提取。第2問的解題思路,必須針對材料二反映出的問題,不能離題或偏題。第3問主要是考查識記能力。9.材料一:X市2004-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情況(單位:元)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1-10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6860/8.5 7703/13.4 8472/9.0 9422/7.7 10317/9.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2366/4.2 2476/4.8 2622/4.3 2936/6.8 3303/12.5注:從2004年起,X市取消了農業稅并且對種糧農戶給予了糧食補貼。材料二:X市部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農業生產經營狀況 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農村社會事業 村民對村委會的滿意率農業科技貢獻率 農產品加工率 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懂技術的農民占農民比重 參加各類社會保險比重 患病就醫率30 20 6年 10 5 60 51運用所學的經濟常識,回答:(1)表一、表二分別反映了什么現象和問題?材料一說明2004年以來,X市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但城鄉差距較大;由于國家實施了取消農業稅并且對種糧農戶給予糧食補貼等一系列支農、幫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有較大提高。從材料二可以看出,X市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生活水平低、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相對落后。 具體表現為:農業科技貢獻率低、農業產業化不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農村社會保障基礎差;村委會建設有待提高。(2)請你為X市農村改革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第一,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發展農村經濟,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第二,國家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農業的支持、幫扶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探索農村社會保障建設和醫療制度改革,全面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第三,堅持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道路。堅持科教興農,普及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高☆考♂資♀源?網第四,從根本上優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環境。加強民主管理,加強村民自治建設,推動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