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0高考二輪復習政治熱點教案(9):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0高考二輪復習政治熱點教案(9):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010高考二輪復習教案
政 治
第二部分:熱點專題
專題九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專題要點】21世紀教育網
1.“三農”的內涵:三農指農業 、農民、農村。“農業”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指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指小城鎮建設。
2.2009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提出28點措施促進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其中包括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部分省推行省直管縣體制,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做好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高☆考♂資♀源?網
3.2009世界糧食日。由農業部、國家糧食局、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主辦,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國家糧食局發展交流中心、上海海洋大學承辦的“2009世界糧食日主題宣傳活動”于2009年10月16日在上海舉辦。2009年世界糧食日活動的主題為“應對危機 實現糧食安全”。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放緩,致使貧困者收入和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大大降低了貧困者獲得糧食的手段。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統計結果顯示,估計2009年全世界饑餓人口增加近1.05億,營養不良人數達10.2億,這就意味著全世界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口正遭受饑餓。舉辦世界糧食日宣傳活動,旨在讓全人類思考這些數字及其背后反映的苦難,共同攜手,應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為減少饑餓、消除貧困做出大家應有的貢獻。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世界糧食日的宣傳。從1991年開始,每年的10月16日都在不同城市舉辦不同形式的紀念和宣傳活動,同期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以喚起公眾對饑餓的關注、對糧食的愛惜,提高公眾對糧食及糧食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關注。
4.家電下鄉情況督查方案出臺。為進一步推動地方開展好家電下鄉工作,包括商務部、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在內的家電下鄉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于2009年10月下旬組織開展家電下鄉政策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主要督促檢查各地工作組織部署情況、家電下鄉產品銷售情況、補貼資金兌付情況、保障政策落實情況。
5.2009年前三季度家電下鄉已銷2082萬臺。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前三季度全國“家電下鄉”產品共銷售2082萬臺,金額達388億元,月均環比增速分別達32.2%和37.7%。截至10月13日,家電“以舊換新”試點的9個省市共回收舊家電107.5萬臺,銷售新家電76.8萬臺,銷售額近30.3億元。據商務部監測,9月份千家核心零售企業銷售同比增長10.6%,比8月份提高1.4個百分點,國內消費持續擴大。21世紀教育網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公布實施。2009年6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并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為了公正、及時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制定了此法。
7.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農業生產形勢,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種工作。2009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農業生產形勢,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種工作。會議指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黨中央、國務院堅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加大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在遇到歷史罕見旱情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情況下,今年我國糧食產量預計將再獲好收成,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會議強調,雖然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糧食生產的基礎還不牢固,糧食的種植效益仍然偏低,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糧食供求依然是長期偏緊的態勢。必須堅定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目標不動搖,調動農民和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的措施不放松。秋冬種是來年農業生產的開始,關系到夏季糧油的收成,關系到全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開局。要在認真抓好秋糧收獲、收購,確保顆粒歸倉的同時,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大補貼政策力度,穩定秋冬種面積。對小麥的良種補貼繼續覆蓋所有的種植區域,在長江流域10省市及河南、陜西部分地區繼續實施油菜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原種生產補貼規模。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機具種類。繼續實行糧食直補,進一步做好對種糧農民的農資綜合補貼工作。(二)加強宏觀調控,穩定市場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明年小麥各品種最低收購價每市斤均提高3分錢,其中,白小麥每市斤提高到0.9元,紅麥和混合麥每市斤提高到0.86元。同時適當提高稻谷特別是優質稻最低收購價格,并及時向社會公布。繼續實施玉米、大豆、油菜臨時收儲政策,完善操作辦法和機制。健全農產品進口協調機制。(三)加強科技服務,狠抓防災減災,努力提高單產、優化結構。啟動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繼續加大對高產創建活動的支持力度,對技術推廣、專業化服務等給予補助,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和深松作業補貼。普及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的高產栽培技術。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和“雙低”油菜。(四)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旱保障能力。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規模,加大抗旱資金投入,提前做好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產糧大縣糧食生產條件。(五)加強產需銜接和運行調節,強化農資市場監管,確保用種數量和質量安全,保障秋冬種生產用肥、用油、用電需要。(六)抓好“菜籃子”生產,保證有效供給,穩定市場價格,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切實加強秋冬季重大動物疾病防控。利用冬閑時節,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科技務農本領和創業就業能力,拓展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深化農村改革,做好信息引導和生產服務,確保政策落實、種植面積落實、管理和防災減災措施落實,確保明年夏季糧油生產穩定發展,努力保持“三農”發展的好勢頭。
8.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2009年4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內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會議指出,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當前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會議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會議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盡快發布有關管理辦法,統一規范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活動,穩步推進試點工作☆高☆考♂資♀源?網
9.衛生部召開2009年新農合暨農村衛生服務工作會議。2009年7月13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總結交流經驗,圍繞鞏固發展新農合制度和深化農村衛生服務改革,研究部署下一階段農村衛生工作,推進醫改目標的實現,衛生部在長春召開2009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暨農村衛生服務工作會議。衛生部部長陳竺,衛生部副部長劉謙,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長竺延風出席會議。陳竺在會上指出,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推進農村衛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決定》明確提出農村衛生工作的目標是,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六年多來,經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農村衛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農合制度在廣大農村地區全面建立,為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奠定了基礎。二是新農合制度深受廣大農民歡迎,已成為衛生工作的一大亮點。三是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醫療條件明顯改善。四是農村衛生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五是轉變運行機制,加強規范管理,促進農村衛生改革進一步深化。六是探索新時期農村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提供有效結合的路子,為建立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陳竺強調,新農合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是農村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好其他農村衛生工作的基礎。新農合制度雖然已經在農村地區實現了全面覆蓋,但仍然面臨著鞏固提高、持續健康發展的艱巨任務。今后一個階段,各級衛生部門仍要把鞏固發展新農合制度作為農村衛生工作的重點,切實抓緊抓好。☆高☆考♂資♀源?網
10.建國60年來我國“三農”取得的巨大成就。從溫飽不足到豐衣足食,從自我保障到社會保障……60年來,山鄉巨變,億萬農民富裕安康的夢想正成現實,希望田野上譜寫出壯麗的詩篇。60年的農業發展創造一個奇跡:以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009年之夏,當中國經濟因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遭遇重重困難之時,從農村傳來一個喜訊:今年全國夏糧預計產量達到2450億斤,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連續6年夏糧增產的佳績。
【考綱要求】21世紀教育網
從歷年高考看,“三農”問題一直是政治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是一個常熱常考的問題。毫無疑問,這方面的內容在2010年高考中仍將是考查的重點內容,可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因、措施及意義方面進行考查。從政治學角度,可結合科學發展觀、黨的先進性和領導地位,國家的性質、職能、組織活動原則進行考查;從經濟學角度,可以結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考查。特別注意的是,要結合建國60年來我國“三農”取得的巨大成就、農村醫療衛生改革、2010年“兩會”、 201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農村改革、城鄉協調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關內容作為命題的重要背景材料來把握如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教法指引】 
(一)結合經濟常識
1.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遵循價值規律,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產品的競爭力。☆高☆考♂資♀源?網
2.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人,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農村社會穩定,實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3.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弱點和缺陷,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要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政府必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農村土地基本經營體制不動搖,堅決限制建設占地,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加強立法,以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等。
4.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當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5.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6年中央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領域擴大、力度加強,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將全部免收學雜費,對于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既體現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向,也充分發揮了財政的巨大作用。☆高☆考♂資♀源?網
6.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7.社會保障制度涉及每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特困救助、臨時救濟、醫療救助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逐步建立,對于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和農村的穩定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結合哲學常識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意識。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等一系列方針政策,正是基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農村、農業、農民的客觀情況提出的,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2.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也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這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21世紀教育網
3.矛盾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是針對我國現階段農村的特點提出的。我們在貫徹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時,必須和本地具體的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
4.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絲毫不能動搖,體現了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5.做工作必須把按客觀規律辦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要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各地干部群眾要面向市場,立足本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加大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本地經濟。
6.必須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和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主要依靠各地干部群眾,還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人力和物力上給予支援;同時,各地干部群眾要正確有效地利用各方面的支持和支援,反對等靠要思想。
7.正確的價值觀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和人類的根本利益,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體現了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8.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就要求我們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群眾利益而奮斗。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發揮好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這體現了要真正把農民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力量,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農民真正受益。
(三)結合政治常識21世紀教育網
1.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國家要努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2.我國的國家機構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國家切實采取多種政策和措施,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體現了國家機構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
3.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了黨的政治領導,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表現。
(四)結合歷史知識
一、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1.商周時期:絕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極少量青銅農具。
2.春秋戰國時期:西周晚期鐵器開始使用,春秋時開始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戰國時期
得到推廣,中原地區普遍使用桔槔來灌溉農田。
3.秦朝時,鐵器傳到珠江流域。
4.兩漢時期,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 ☆高☆考♂資♀源?網
5.魏晉南北朝時,馬鈞改進了翻車(灌溉用)。水碓、水磨應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
關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時:創制了曲轅犁、筒車(灌溉用)。
二、歷代中央政府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
1.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秦國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3.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輕徭薄賦,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
4.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勵墾荒,減免賦役,休養生息;實行屯田,推廣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勵墾荒;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三、我國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時已經有邗溝;春秋楚國孫叔敖修芍陂。
2.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鄭國在咸陽附近修筑鄭國渠。
3.秦朝開通了靈渠。
4.隋朝開通大運河
  ①目的:鞏固統治、對江南的掠奪、巡游,對高麗戰爭的需要等。
  ②概況 21世紀教育網
  A.構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B.規模:全長四五千里,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余杭。
 ③影響 A.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有利于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鞏固統
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B.開通運河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四、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
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五、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諸侯國(楚、吳、越等)對江南一些地區有所開發,經濟開
始發展。 21世紀教育網
2.秦漢時期:中原的鐵器傳到珠江流域,牛耕、馬耕在長江流域廣泛使用,當地經濟有
所發展。
3.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逐漸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南移打下基礎。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
 ②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③一些統治者推行了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
 ④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4.隋唐時期:安史之亂后,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原因。
  ①隋朝大運河開通促進了經濟發展。
  ②北方經過安史之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南方政局則相對穩定。
5.五代時:繼續南移。
6.南宋時:南移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
7.明清時:南方經濟重心得到鞏固與發展 表現:江南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
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并緩慢發展。
六、關于土地兼并
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買賣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無法克服
這一問題。
2.影響
 ①直接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加劇社會的貧富懸殊,激化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
 ②造成農民普遍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地主樂于買田置地,影響手工業擴大再生
產,阻礙資本主義的萌芽。 ☆高☆考♂資♀源?網
七、關于重農抑商問題
1.實施的原因
 ①農業產品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而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
發展會加據農業勞動力的流失。
 ②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而經營店鋪、作坊等不如經營
土地有保障。
③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有利于社會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較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必然產物。
2.表現
 ①戰國時期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②漢初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輕徭薄賦,實行租庸調制。
 ④王安石變法中的理財措施都有利于于農業的發展,同時限制了商業活動。
 ⑤清初實行更名田等恢復經濟的措施,對資本主義萌芽進行壓制。
3.評價
 ①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的鞏固起到了積
極作用。
 ②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的出現,重農抑商的政策就阻礙了
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考點1:中國歷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會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
二、奴隸社會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質是國王私有制,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會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種形式。☆高☆考♂資♀源?網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確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商鞅變法規定:廢
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影響:對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
足的特點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
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
 ③廢除:1950年新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
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漢、東漢、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實行過屯田制,屯田
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無地農民,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穩定社會
秩序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鑒、吸取,其影響深遠。
后隨著土地兼并的嚴重,唐玄宗時國家無地可分,均田制崩潰(這是實行兩稅法的
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耕種人所有,叫“更
名田”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其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四、中國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天朝畝田制度》。
 ①內容:
  A、土地問題: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問題: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②特點:絕對的平均主義。
 ③評價: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以來農
民反封建斗爭的結晶,但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方案,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是
一種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2.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平均地權。21世紀教育網
 ①內容: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
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②評價: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所有
制。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線:
  A、內容: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
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義: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提高
了農民的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農民抗
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五、建國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新解放區的農民無
地或少地。☆高☆考♂資♀源?網
 ②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富農的政策。
 ③意義:連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農民翻了身,為新中國農
業的發展和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2.1953年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①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內容:把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
 ③意義: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3.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
 ①原因:黨的主要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
進經濟的發展。
 ②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③結果: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原因:過去的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黨中
央總結了合作化的經驗教訓,作出正確的決策。
 ②內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③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考點2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
一、春秋末年: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
1.含義:“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初稅畝”是指無論公私
田,按實有畝數收稅。
2.實質:承認土地私有制。
3.影響:標志著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
生產關系轉變。
二、漢朝:編戶制度
1.含義: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
制度。當時農民的負擔有:田租(土地稅)、人頭稅、更賦、徭役、兵役等。
2.特點:田租輕而人頭稅重。 ☆高☆考♂資♀源?網
3.影響
 ①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迅速恢復發展了社會生產。
 ②編戶齊民賦稅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
三、隋唐:租庸調制
1.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訓。
②唐初政局混亂,經濟衰敗,財政困難,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成為當務之急。
2.目的:緩和階級矛盾,保證封建剝削,鞏固封建統治。
3.指導思想:輕徭薄賦。
4.內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做“調”。
 ③不去服役,可用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 A、保證農時,賦役負擔相對較輕,許多荒地開墾出來。 B、政府的賦稅收
入有了保證,府兵制鞏固,國家富強起來。
四、唐中后期兩稅法
1.原因
 ①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
 ②為解決財政困難,實行兩稅法。
2.實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3.內容
 ①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4.作用:
 ①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
 ②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
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③擴大了稅源,增加了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
 ④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21世紀教育網
5.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
 ②大地主隱瞞財產,把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政府征收額外雜稅,農民負擔沉重。
 ③不可能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統治危機。
 ④地位:兩稅法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
逐漸過渡到以土地財產多少為主,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和進步,奠定了唐后
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
五、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
1.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 作用:減輕了
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2.方田均稅法內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收取賦稅 作用:使官僚
地主無法逃避賦稅,增加了國家的田賦收入。
3.實質:是納錢代役和按畝征稅。
六、明后期:張居正一條鞭法(1581年)
1.背景
 ①明朝中期,農民賦稅負擔過重,階級矛盾尖銳,國家財政困難。
 ②舊的賦稅制度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2.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3.內容
 ①賦役合并,征收銀兩。 ②役銀入畝,丁畝分擔。
4.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①納銀代役——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②賦役征銀——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
長,
七、清:攤丁入畝,征收地丁銀
1.措施
 ①1712年,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
永不加賦”。 ☆高☆考♂資♀源?網
 ②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
2.影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隱蔽人口的現象減少,對我國人口
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理解:這一制度的實行,部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有利于社會生
產的恢復和發展;它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人頭稅,封建國家對勞動人民的
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絕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隱瞞人口的現象,也促進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
利于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賦稅規則的簡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證封建
國家的財政收入。)
小結:
1.以稅種來分類:
 ①以人丁為主要征稅依據的賦稅制度有:編戶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
 ②以土地和財產為主要征稅依據的賦稅制度:初稅畝、相對而衰征、兩稅法、方田均
稅法、一條鞭法、地丁銀。
 ③征收貨幣的賦稅制度: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2.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特點
 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
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
 ②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
 ③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
的發展。
 ④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⑤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考點3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國的圈地運動評價
1.實現了英國農村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導致了農村階級關系的變化,
其實質是英國農業的資本主義改造運動。
2.圈地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圈地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一起
充當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為工場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
勞動力,資本主義性質的大農場和大牧場有利于革新技術和改良推廣新品種等,有
利于工業革命條件的成熟。
3.圈地運動對農民而言是一場災難。
二、法國的土地政策:小農經濟大量長期存在
1.原因: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給農民,形成法
國農村的小農經濟。
2.影響 ☆高☆考♂資♀源?網
 ①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贏得了農民對雅各賓派政權的支持,是法國大革命相對徹
底的表現之一。
 ②給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農業中小農經濟長期占據優勢,影響了
雇傭勞動力的來源,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
三、美國的土地政策
1.內容: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規定美國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續費,就可以
在西部獲得一塊相當于64公頃的土地,邊疆耕種五年以上,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
2.影響
 ①使北方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轉了戰局,為北方戰勝南方提供了基礎。
 ②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影響:從法律上保障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五、俄國的土地政策:
1.廢除農奴制,農奴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以高出當時實際地價許多的價格出錢
贖買。
2.影響: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農奴不是無嘗得到土地,改革不
徹底。
(五)結合地理知識
1.我國各地區應如何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趨利避害、合理的進行農業區位安排。21世紀教育網
2.我國各地區應如何因地制宜通過多渠道開發利用各種能源以解決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的生活用能問題,并以此為核心,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模式,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的生活質量。
3.根據我國的人口、糧食生產現狀和發展農業的土地、水資源、氣候等條件,說明采取什么有效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知識綜合】
政史地三科進行跨學科多角度綜合思考:
“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近年來高考備考復習中具有長久價值的熱點問題。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政史地三科進行跨學科多角度綜合思考。
從地理學科的角度來看:要注意自然、經濟、技術等因素對農業生產及其分布的影響;農業生產必須按照自然與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才能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取得最佳經濟效益;解決世界糧食問題,需要發展科學技術、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控制人口增長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一)政治學科命題趨勢及規律總結:
必須正確認識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關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不能動搖;要關注當前有關“三農”問題的時事政治知識,注意運用有關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原理進行思考。
(二)歷史學科命題趨勢及規律總結
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中國古代史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制度:②古代重要賦稅制度的演變;③歷代農業的發展與新品種的引進,側重春秋戰國、隋唐和明清三個時期;④近代中國不同階級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⑤中國現代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⑥世界近現代史上英、法、美、俄(蘇)等國解決土地問題的不同措施以及對這些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影響。
(三)地理學科命題趨勢及規律總結
1. 以中國或世界某一區域為背景,以綜合題的形式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規律總結:對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在近幾年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復習這部分知識點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構建和優化農業區位分析模式: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是影響農業區位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水源和土壤等;社會經濟因素決定農業區位,主要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勞動力等。這是農業區位分析的基本模式。不同類型的農業影響因素差異很大,如林業與漁業,水稻種植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等。對于這類考題的答題原則是“全面性、主導性、限制性和動態性”。所謂“全面性”,即在回答有關農業區位因素的試題時,要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發展農業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主導性”是指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限制性”指如果一個地區其他條件都滿足,唯有某一個條件不充分,這一條件就成為該地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動態性”是指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發展變化的,尤其是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因素,如市場的供需矛盾、交通條件的改善、技術的發展等。自然條件雖然相對較穩定,但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人們可以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2. 特別關注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生態產生的不利影響,以及追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方法和途徑。規律總結:要熟悉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暴雨、干旱、臺風、冰雹、寒潮等產生的原因,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防治措施等,尤其要熟練掌握我國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石林| 枣阳市| 平和县| 舞钢市| 葫芦岛市| 彭州市| 卢龙县| 固原市| 巩留县| 定日县| 汕尾市| 绥滨县| 喀什市| 博罗县| 新平| 社旗县| 沧州市| 乐平市| 隆化县| 云梦县| 康马县| 碌曲县| 讷河市| 长泰县| 宁德市| 寿宁县| 鹿邑县| 济宁市| 新化县| 恩平市| 湘阴县| 白沙| 丹凤县| 双牌县| 包头市| 井冈山市| 固原市| 德惠市| 乐清市|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