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聆聽音樂片段,感受音樂的情緒和拍子波 爾 卡 波爾卡(polka)是一種捷克民間舞蹈,也是一種二拍子的快速舞曲,節奏活潑跳躍。起源于波西米亞農民舞蹈,舞者們通常站成一個圓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雙腳按2/4拍子飛快交替,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行進,“波爾卡”在捷克語中意為“半步”,由此得名。捷克民族音樂奠基者斯美塔那最先將此種舞曲形式用于器樂和歌劇創作。XXX XXX|XX X02/4典型節奏:《雷鳴電閃波爾卡》欣賞交響樂《雷鳴電閃波爾卡》1、感受樂曲整體速度和音樂情緒2、思考其中哪些樂器能模擬雷電? 一個令人興高采烈的節日里,人們相聚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里舞蹈。這時,外面狂風大作,雷鳴電閃,暴雨傾盆。然而,舞廳里的人們卻舞興正濃,全然不顧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意在表現:吊镲:一個吊著的镲,以琴棒或鼓棒擊打,高音音色明亮。大镲:呈草帽狀,兩片镲葉分陰陽,演奏時兩镲通過碰擊發出巨響。音量大而余音長。大軍鼓:用一支或二支槌頭敲擊,音色低沉宏大。強奏可用以表示炮擊、雷鳴、狂熱等氣氛;輕奏能表示神秘、莊嚴等情緒。小軍鼓:雙小槌在弱拍上敲擊細小的節奏,以調和音色,增強樂曲節奏感。音色清晰、明快,音響穿透力強。定音鼓:用兩支前頭包著毛氈的木制鼓棒演奏,音色柔和、豐滿,力度可隨鼓槌硬度柔和到強壯,有時甚至可以直接演奏出旋律。 情緒熱烈歡快,描繪了舞會的盛況,休止符的使音樂更富于彈性。 速度加快,強烈下行的旋律,伴著鼓和镲的撞擊音響,預示著雷雨的到來。描繪:烏云密布,暴風雨即將來臨,但是跳舞的人們卻毫不介意,反而跳得更加歡樂。 速度?由什么樂器表現? 加入定音鼓的滾奏和镲的敲擊,營造風雨大作、雷電交加的畫面,而連音線使旋律變得優美舒展,表現了雖天公不作美,舞廳里的人們依然興致高昂。 倚音、短促的八分音符、連音線的使用,使樂曲顯得十分輕巧活潑。聽到了哪些樂器?特點? 回歸主調,熱烈高昂的音樂情緒將音樂推向最高潮,舞蹈也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完美結束。cd引子 a-b ( )-d-( ) a-( ) 尾聲A段B 段A’段結構圖示:bCC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一生寫有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雷鳴電閃波爾卡》《閑聊波爾卡》等曲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譽為“圓舞曲之王”。與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同名,兩人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于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雷鳴電閃波爾卡》.pptx 《雷鳴電閃波爾卡》A段a.mp3 《雷鳴電閃波爾卡》A段b.mp3 《雷鳴電閃波爾卡》B段c.mp3 《雷鳴電閃波爾卡》B段d.mp3 《雷鳴電閃波爾卡》尾聲.mp3 《雷鳴電閃波爾卡》引子.mp3 大軍鼓.mp3 大镲.mp3 定音鼓.mp3 小軍鼓.mp3 莫伊謝耶夫舞蹈團i-波爾卡[高清].qsv.flv 視頻歷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精選----雷鳴電閃波爾卡[高清].qsv.flv 閑聊波爾卡截后.mp3 雷鳴電閃波爾卡.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