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政治:高三第一輪第三講《認識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政治:高三第一輪第三講《認識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三政治《生活與哲學》第一輪復習講座第三講 認識論 復備
課時安排:6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理解: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及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理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2)運用: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的對待真理和謬誤,堅持真理反對謬誤。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本講重點】 實踐的特點 真理的特點【本講難點】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在實踐中發展真理【基礎知識鞏固】1.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實踐是 。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實踐是以 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 ;其二,實踐是一種 ,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理解實踐的特點(1) 。實踐的基本要素有 。(2) 。實踐是一種 、 改造 的活動。(3) 。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 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 。3.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因為:(1) ;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 獲得認識的途徑可以有兩個: 、 ,它們都是實踐的產物。(2)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 。實踐的發展為人們不斷提供 。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 。(3) ;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 和 產生的結果加以 ,從而檢驗認識是否 。(4) 。 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屬。4.了解真理的含義,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1)含義:真理是標志 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 。(2)特點: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 。②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③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 的統一。(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脫離具體對象,來談對它的 反映,是毫無意義的)5.理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①認識具有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 ,再從 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認識具有 。認識的對象是 ,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 ,作為認識基礎的 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③認識具有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 或 。6.運用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是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 ,是我們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考點點撥】一、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 (一)什么是實踐?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1)是一種物質性活動。 (2)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這兩個方面正是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的根本區別。【提示】改造主觀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認識以及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2、實踐的基本特征(1)客觀物質性第一、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手段、對象是客觀的。第二、實踐的過程及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是客觀的。【提示】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貫徹了唯物主義的思想。(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目的性、計劃性、選擇性、創造性。【提示】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貫徹了辯證法的思想。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兩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的制約,正確發揮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的制約。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社會性: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歷史性: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4)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和統一,體現了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貫穿著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3、實踐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 (2)變革社會的實踐; (3)科學實驗活動。【提示】這里講實踐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體形式。實踐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二)什么是認識(了解)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感性認識:對事物現象的認識。 理性認識: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認識形成的過程:(三)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在實踐中主客體相互作用下產生。【提示】(1)“意識源于物質”和“認識源于實踐”“意識源于物質”主要指意識反映的內容源于物質世界。“認識源于實踐”指認識形成于實踐中。兩者是從不同角度講的,并不矛盾。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因此兩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說“認識源于物質”。(2)“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獲得認識的兩種途徑。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而得,間接經驗是通過學習和傳遞而得。兩者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我為直接經驗,在別人就是間接經驗,因此二者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直接經驗不一定就比間接經驗更可靠,兩者都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間接經驗也必須通過實踐,不能止于紙上談兵。(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一、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 第二、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 第三、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改造主管世界)。【提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第一、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如實反映。 第二、只有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檢驗主觀是否符合客觀。【提示】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即通過實踐,人們把觀念中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兩者對照,就能判斷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與歸宿認識應當為實踐服務,指導實踐去改造客觀世界,才能顯示其實際意義。【提示】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 2、認識的反作用(認識指導實踐)(1)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不同性質的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不同。 (2)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消極的阻礙作用。3、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的指導作用的辯證關系兩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實踐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認實踐的決定作用是堅持唯物論思想,承認認識的反作用是堅持辯證法思想。 二、認識發展的根本規律(一)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1、真理的絕對性(1)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第一、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其反映的內容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第二、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實踐本身也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疑點】有用的就是真理嗎?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權力、地位而改變。【提示】真理的客觀性決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觀性告訴我們:判斷我們的認識是不是真理,其參照系只能是客觀事物本身,即主觀反映是否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相一致。而對于同一個確定的客觀事物,其本來面目只有一個,因此與之相一致的主觀反映也只能有一個。這本來是一個常識,但正如童話《皇帝的新衣》所寓:我們往往因為對權力、名利的畏懼或崇拜,而忽視了什么是判斷真理的標準。2、真理的相對性(1)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提示】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2)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離開這一特定的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提示】這里的特定過程從時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認識。3、方法論要求真理的客觀性和一元性要求我們堅持真理。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發展真理。(二)認識的發展(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認識具有反復性第一、認識的主體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二、認識的客體的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因此,對某一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第一、認識的對象(客體)即物質世界是無限變化的。第二、認識的主體即人類是世代延續的。第三、認識的基礎即實踐是無限發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我們既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又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要點詳解——綜合探究:黨的思想路線】1、黨的思想路線(1)理論基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哲的基本觀點,也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2)基本內容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注意順序)(3)重要地位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提示】我黨制定方針路線的客觀依據是我國國情。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3、求真務實(理解) (1)含義“求真”側重于認識世界,體現的是科學性的品格,著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務實”側重于改造世界,體現的是實踐性的品格,通過認識指導實踐,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求真務實不但涵蓋了黨的思想路線的“科學”精神,而且發展了其“實踐”精神。 4、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依據(世界觀依據)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理論聯系實際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實事求是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求真務實【額外總結】一、本單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觀+方法論)唯物論部分1、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對改造世界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重視精神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3、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這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4、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人們可以發揮主觀動能性,認識和利用規律。認識論部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我們必須立足實踐,重視調查研究2、認識對實踐起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或重視科學理論的巨大作用)。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因此,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錯誤。4、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這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二、注意搭配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范疇。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物質決定意識(精神),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疑難點撥】1.客觀規律與客觀條件的區別聯系:(1)客觀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而客觀條件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各種聯系構成了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客觀規律是不能人為創造和改變的,而客觀條件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卻是可以改變和創造的。(2)都是客觀存在的,第一性的,都要求人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客觀規律為指導,以客觀條件為基礎。 2.正確理解“真理”。(1)對正確感性認識,不要輕易冠之以真理的“美名",防止把真理庸俗化。(2)對于需要通過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而得出的關于事物現象的正確論斷,或者在實踐中,歷盡艱險得出來的關于事物現象的正確論斷,應該把它叫做真理。(3)在通常情況下,真理是指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也就是正確的理性認識。(4)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凡是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都有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都與謬誤有著原則的界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時,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不完全的、近似的正確的認識,凡是真理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真理具有相對性,并不是說真理包含有錯誤的內容。 3.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認識的任務和目的又統一于認識運動的總過程。完成了認識的任務,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達到了認識的目的,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4.事物的現象有真象和假象兩類,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現象不同于錯覺。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表明的是客觀事物與主觀反映者之間的矛盾,屬于主觀范疇。 5.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是正確的感性認識還是正確的理性認識,都是來自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參加實踐和讀書。參加實踐獲得的是直接經驗,讀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但是,通過讀書獲得間接經驗并不否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因為,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在別人來說仍然是直接經驗。 6.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理論與真理、科學理論的關系。(1)區別:①從含義上看,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人們把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不形成知識體系的認識不能稱為理論。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科學理論是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②從性質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確的認識。 (2)聯系:①它們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東西,是第二性的,它們統一于實踐。②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③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例題解析】[例題1](2007年高考,廣東政治,24)2006年12月,科學家通過比較火星探測飛船在過去7年中對火星表面相同地點拍攝的照片,提出一個大膽的推斷——火星上現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態水。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表明( )A.自然界的變化不可能受人類的影響 B.人類能夠在實踐中認識自然C.人類能夠在實踐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隨人類意識變化而變化[解析] 考查學生對實踐和認識關系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由此可知B項正確。A項錯誤,C項未體現,D項錯誤。 [答案] B [例題2](2007年高考,重慶文綜)下圖是一幅題為“晚了一步”的漫畫。據此回答(1)~(3)題。晚了一步(1)漫畫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 A.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認識活動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B.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C.承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正確認識事物的前提 D.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是人們正確判斷形勢,趨利避害的必然要求(2)漫畫內三句話中的“想”字,體現的是( ) A.認識的計劃性 B.認識的目的性 C.認識的預見性 D.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3)漫畫的主題“晚了一步”體現了認識( ) A. 是實踐的目的 B. 總是超前于實踐 C. 總是落后于實踐 D. 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解析]第(1)題,本題旨在借助漫畫考查學生對因果聯系原理的把握。漫畫明顯體現應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預見性,故選B。A、C、D不符合漫畫所蘊涵的思想。 第(2)題,考查學生對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計劃性”、“目的性”、“預見性”都是針對將來發生的情況,而“想”是想買后悔藥,針對的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故選D。第(3)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晚了一步”是一種認識,認識不是實踐的目的,故A不選。認識既可超前于實踐又可落后于實踐,相對于實踐來說,認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故B、C說法不準確。故選D。 [答案](1)B (2)D (3)D [例題3](2007年高考,全國文綜Ⅰ,29)頭孢曲松納是一種常見的抗生素,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藥物一起服用,就會導致藥效減弱、副作用增強,對人體造成損害。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配伍禁忌。在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曾出現病人服用該藥物致死的案例。衛生主管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并沒有禁止使用這種藥物,而是要求在藥品使用說明書中寫明配伍禁忌的有關情況。對一種藥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認識,體現出認識( ) ①是一個永遠不能達到真理的過程 ②是一個追求終極真理的過程 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無限發展過程 ④是一個包含矛盾的辯證發展過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本題以人類對頭孢曲松納這種抗生素認識的深化為背景,主要考查對真理性認識的理解及認識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辯證發展過程。①錯誤,因為對一種藥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進而獲得真理性認識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是可以獲得真理性的結論的;②主要錯在任何真理都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但世界上不存在終極真理,真理作為一種認識也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而③和④較易判斷是正確的。 [答案]C [例題4](2007年高考,江蘇單科,13)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都要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經受檢驗、都要依靠人民群眾付諸實踐、取得實效。這體現了 ①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②認識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 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題通過背景材料,全面考查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及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等知識點。認識的主體是人,而不是中國共產黨,故②明顯錯誤,應排除。[答案] C [例題5](2007年高考,上海單科共同部分,不定項,22)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論本身所蘊涵的道理是( ) A.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B.人民群眾可以創造真理 C.人民群眾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解析] 以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為背景,考查人民群眾的作用。共建共享,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同享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果,本身蘊涵了人民群眾對社會財富的創造和對社會變革的作用。A、D兩項符合題意。B、C兩項強調的是實踐對認識的作用,且B項又表述錯誤。[答案]A、D【針對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1.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中共中央之所以要解決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是因為( )A. 意識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具有指導作用B. 群眾的任何要求都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C.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D. 集體主義是現階段我國人民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2.《半月談》載文指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戰略目標分三個階段進行:2005—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2011—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環經濟特征的經濟社會體系和管理體系;2021—2050年實現人、社會、自然和諧統一的循環型社會。循環經濟的總體戰略目標的提出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這表明( ) A.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B.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C.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D.實踐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黨的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回答3、4題。3.要正確地進行創新,就必須( ) A. 徹底否定舊事物 B. 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客觀條件、客觀規律的制約 C.以正確意識為指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思維D. 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4. 實踐沒有止境,這說明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 )A.歷史性 B.物質性 C.社會性 D.能動性5.11月26日,溫家寶為“嫦娥一號”首張月面圖像揭幕并發表講話。他說,首次探月工程的圓滿完成,使我國跨入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國家的行列,這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體現,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必將進一步鼓舞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現代化進程而努力奮斗。講話表明( ) A.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B. 認識無止境,認識總是發展的 C.認識最終目的是用理論指導實踐D.實踐決定認識,正確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近年來,我國北方連續出現多次大范圍的沙塵暴天氣;次數之多、強度之大、范圍之廣,歷史罕見。它影響交通,使人們生活不便,甚至出現人員死亡。回答6-7題。 6.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違背客觀規律②事物是普遍聯系的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④規律是客觀的,人們有時會無能為力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7. 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人口統籌考慮,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 ①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前提②事物是變化發展的③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④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一個人經驗越豐富,認識能力越強,處理問題就會愈加全面深刻,而缺乏實踐經驗常常是犯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論斷體現的哲理是( ) A.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B.要取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功,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C.只要經驗豐富,辦事情就能達到預期目的D.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觀因素的制約 9.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科學發展觀。這是因為( ) A.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互聯系、相互決定 B.改造好主觀世界能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C.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在改造主觀世界中處于核心地位D.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10. “當一位杰出的老科學家說什么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么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這句話 A.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B.承認了真理的相對性 C.認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11.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9時許,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據此回答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并安全返回這一“活動”屬于( )A.生產實踐活動 B.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 C.科學實驗 D.物質生產活動12.通過上題我們可以看出,實踐具有明顯的( )特征。A.客觀性 B.能動性 C.社會性 D.任意性1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 A.認識只能在實踐中產生 B.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C.實踐是認識的一個來源 D.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 14.“造燭為照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這一論斷是在強調(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C.認識是實踐的唯一來源 D.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1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這句詩包含的哲理詩 A.認識經歷著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現象認識本質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16.毛澤東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是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這句話表明( ) A.對同一事物,人們的認識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學理論 D.只要參加實踐,就能獲得真理17.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一天后,俄羅斯成功發射了貨運飛船,10月15日,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這說明( )①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事物的發 是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一 ③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④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8.實踐是 A.主觀的活動,也是客觀的活動 B.主觀活動與客觀活動C.客觀的活動 D.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19.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傳說,但那畢竟是傳說,還不是事實。只有到了今天“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才圓了中國千年飛天夢。從美好傳說到夢想成真表明   A.人的實踐活動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觀愿望決定的  B.實踐是歷史發展著的  C.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性  D.任何一項實踐活動都是集體活動2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告訴我們   A.認識來源于實踐 B.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二、主觀題。40%21、真理只有一個,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會亙古不變。22. 一些干部到外地學習取經,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來后據此推廣,要求本地干部群眾照此辦理。辨題:理論只要來源于實踐,就能指導實踐獲得成功。23.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后,某班組織學生對現行憲法的四次修改進行了比較研究,并進行了理性總結。次 別時 間增加的主要內容第一次1988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第二次199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三次1999鄧小平理論、依法治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第四次2004三個代表、三個文明、完善對私有財產保護、尊重和保障人權研究結論修憲是一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次修憲都是根據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把被實踐證明是成熟的重要認識和基本經驗寫入憲法,每次修改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現行憲法的4次修改可以看到,黨領導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艱辛求索,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運用該班學生得出的研究結論如何體現實踐的觀點的?24.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理論;一個以這樣的理論武裝起來的黨,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黨。八十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理論上的創新,每一個理論成果的產生,都大大地推進了我們事業的發展,給我們黨和國家帶來新的面貌。(1) 從哲學上說明“理論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原因。(6分) (2) 有人認為:“認識的最終目的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終極真理”。試對此觀點加以評析。(6分)【針對訓練參考答案】1.C 2.C 3.C 4.A 5.D 6.C 7.C 8.D 9.B 10.B 11.C 12.B 13.A 14.B 15.C 16.B 17.C 18.D 19.B 20.A21、(1)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本質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個確定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2)真理是由條件的,超出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和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不顧歷史的推移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中,真理就會轉化成謬誤.(3)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真理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世界上存在亙古不變的真理。22.(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事物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損失。(2)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理論。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實踐不斷取得成功。(3)人們要想實踐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以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需要從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23.(1)每次修憲都是根據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的,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憲法的修改體現了黨領導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3)憲法增加的主要內容是被實踐證明是成熟的重要認識和基本經驗,這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4)憲法的每次修改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24.答案:(1)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理論只有與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真正發揮理論的作用。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中,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破除思想僵化的舊觀念,進行創造性思維。理論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斷創新。③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不斷創新。(若從其他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題意,且言之有理,也可,每小點3分。)(2)①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實踐。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終極真理是不存在的。
教學反思
板書結構:
認識具有反復性
認識具有無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真理的特點:
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實踐的特點
社會歷史性
客觀物質性
主觀能動性
認 識 論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神奇的貨幣
信用
工具

外匯
信用卡:①含義②優點③使用
信用工具
外匯
支票:①現金支票②轉帳支票
匯率的含義
外匯的含義
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含義及其意義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武陟县| 宜城市| 墨脱县| 军事| 宁波市| 河池市| 禹城市| 吉木萨尔县| 无极县| 阿合奇县| 白河县| 望都县| 平利县| 克什克腾旗| 顺平县| 若尔盖县| 志丹县| 阿合奇县| 大宁县| 泊头市| 馆陶县| 长宁区| 梁河县| 铜川市| 湖北省| 汉中市| 厦门市| 崇礼县| 水富县| 庐江县| 宝兴县| 灌南县| 邵阳市| 海兴县| 运城市| 大兴区| 绥德县| 安塞县| 大邑县|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