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秋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材分析全解讀教材分析八年級生物上冊的內容涉及課程標準的三個一級主題:第一個主題“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包括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四項具體內容。本冊教材將此內容列為第五單元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個主題“生物的多樣性”,病毒、細菌、真菌和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已在七年級上冊介紹;而有關無脊椎動物類群、脊椎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八項具體內容,其中的6項分別安排在本冊書的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第三個主題“生物技術”,包括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三項具體內容,安排在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整個教材的編排力求“實現學科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邏輯的統一”,比較清晰地體現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歸結起來本教材有三個特點:一是將十分龐雜較為集中的內容分散到不同的單元,避免內容的羅列輔陳,回到學科嚴密系統編排的傳統弊端中;二是充分體現了“人與生物圈”的教學主線,突出生物與生物圈和諧共處的這一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課程理念;三是教材從代表生物入手,歸納出生物類群的共性,符合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一、具體內容關于動物部分,教材改變了長期以來按進化順序逐門逐綱講述各類群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與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處理思路一脈相承,先探討生物圈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有哪些與各自環境相適應的特征,再探討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圖1)。為了便于學生探究動物的主要類群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強化動物與環境緊密聯系的認識,同時避免按門綱羅列介紹的做法,教材安排了“水中生活的動物”、“陸上生活的動物”和“空中飛行的動物”三節。“水中生活的動物”重點探究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陸上生活的動物”重點探究蚯蚓和家兔適應陸上生活的特點;“空中飛行的動物”重點探究鳥和昆蟲適應空中飛行的特點,這樣似能較好地體現課程標準關于動物的類群重點闡述環節動物、節肢動物、魚類、鳥類和哺乳類的要求。關于其他動物的類群,教材則在相應的節中簡單介紹。考慮到人體結構和生理的內容已在第四單元講述,本單元關于動物的結構和生理的內容做了較大幅度的簡化,以避免重復。將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一并安排在第五單元第二章,主要是出于三點考慮:一是在第一章已經介紹了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及其適應意義,這為介紹運動的結構基礎和行為都奠定了基礎;二是動物的行為大多是通過運動來完成的;三是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都與它們的行為有密切的聯系,這一章可以為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基礎。關于細菌和真菌,教材內容既包括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又包括課程標準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的內容。說到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系,必然要說到發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術,因此,將課程標準中這兩項內容合在一起,應當說是順理成章的。此外,本單元第四章標題定為“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將“細菌和真菌的分布”作為第一節,還安排了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內容,這些內容更好地體現課程標準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通過前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生物的各個類群也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安排第六單元《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包括生物的分類、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現狀及保護對策等。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動物以及細菌和真菌等主要類群的特征,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生對生物種類及生境的多樣性已經有不少感性認識,但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內涵、重要意義及人類應當采取的對策,尚需進一步抽象、概括和深入探討,因此,教材在第六單元的后兩章安排了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等內容。關于生物的分類,課程標準中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既是嘗試,就意味著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統地介紹生物分類的方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并以馬為例介紹了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和分類的基本單位。從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這樣處理也較為適切。因為絕大多數學生將來并不從事生物學專業工作,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而是分類的思想方法。關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課程標準中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是:“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考慮到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應當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等原因,教材從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方面來闡述生物多樣性的內涵,以期使學生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對策有更深入的認識。二、關于探究活動: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設計并安排好科學探究活動,是教材貫徹落實這一課程理念的關鍵所在。在總結前兩冊經驗的基礎上,本冊教材繼續加大科學探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從數量和類型上看,八年級上冊共有探究活動41個;這個數量與七年級相比大大下降,讓教師和學生都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做更深入地研究。有關探究活動的欄目類型包括“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實驗”、“演示實驗”、“調查”、“模擬制作”、“制作”、“技能訓練”、“角色扮演”、“課外實踐”等。本冊有“探究”6個。鑒于在前兩冊書已學習過探究的基本方法,本冊的探究活動的設計給予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活動都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自主制定探究計劃。例如,關于魚鰭的作用的探究、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和通訊的探究等。本冊教材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這兩個環節不再以模擬討論情景的方式作為重點,而是僅提供背景材料。在對探究活動的引導上,本冊重在探究方案的設計。對于難度較大的探究活動,給出了較詳細的提示,或者通過模擬討論情景等方式進行引導。如關于魚鰭的作用的探究、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