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必修一政治史學案[人民版][成套]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必修一政治史學案[人民版][成套]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學案第二十周第1 課時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主備人:馬兆昌
課標要求
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自主學習
1、簡述歐共體到歐盟的形成過程。
答:(1)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等六國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又稱歐洲煤鋼聯營);1958年,這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也稱西歐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稱原子能聯營);1967年這三個機構正式合并,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2)1975年,共同體立法機構“歐洲議會”成立,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3)1986年歐共體成員國增加到12國。1991年歐共體12國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條約生效,歐盟正式成立。1999年1月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啟用。
2、簡述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
答:(1)二戰后日本政府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的主要方針。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2)60年代末,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7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一度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3)日本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海外的純資產占世界第一位。
3、簡述新中國經濟的振興過程。
答:(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
(3)1978年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迅速增長。
(4)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村經濟全面振興,糧棉產量已居世界首位;工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項目;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4、簡述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答:(1)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不愿介入美蘇之間的斗爭,采取不結盟政策。
(2)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國領導人的推動下,1961年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沖擊了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
本課測評
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屬于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關鍵性步驟的是
A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 B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
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D歐洲共同體成立
2、日本經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二十世紀的
A 40年代 B 50年代 C 60年代 D 70年代
3、二十世紀末期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是
A美國 B英國 C日本 D俄羅斯
4、中國開始改變工業的落后面貌是在
A新中國的成立時 B“一五計劃”的完成
C“文革”的結束 D改革開放開始后
5、不結盟運動開始于
A 1945年 B 1951年 C 1961年 D 1967年
高一歷史學案第二十周第1 課時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主備人:馬兆昌
課標要求
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自主學習
1、簡述歐共體到歐盟的形成過程。
2、簡述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
3、簡述新中國經濟的振興過程。
4、簡述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本課測評
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屬于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關鍵性步驟的是
A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 B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
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D歐洲共同體成立
2、日本經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二十世紀的
A 40年代 B 50年代 C 60年代 D 70年代
3、二十世紀末期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是
A美國 B英國 C日本 D俄羅斯
4、中國開始改變工業的落后面貌是在
A新中國的成立時 B“一五計劃”的完成
C“文革”的結束 D改革開放開始后
5、不結盟運動開始于
A 1945年 B 1951年 C 1961年 D 1967年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教案第17周第一課時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二、美國1787年憲法 編寫:蔡茂東
一、課標要求
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二、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年輕美國的窘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①獨立后美國是一個松散聯盟,邦聯議會幾乎沒有實權。
②西歐各國特別是英國商品的大量涌進美國市場,嚴重威脅美國工業發展,而邦聯政府無力采取措施,各州關稅壁壘以及紙幣濫發,也使國內商品流通極其不暢。
③獨立后,邦聯政府無力償還巨額債務。
④美國還受到英國西班牙的威脅,國內人民反抗斗爭也是此起彼伏。
(2)美國1787年憲法有哪些重要規定?分析其積極性和局限性。
重要規定:聯邦政府權力大大加強,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最高行政權屬于總統,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司法權屬于各級法院。
積極性:這部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在權力結構中突出體現了所謂“制約與平衡”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為美國長期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局限性:沒有廢除南方奴隸制度,5人折合3人計算黑人人口,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3)美國是怎樣從“邦聯”發展到“聯邦”的?
①1781年《邦聯條例》規定美國獨立后是一個松散聯盟——邦聯。
②1787年通過聯邦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體制。
③1788年聯邦憲法正式生效,1789年進行了大選,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集中了財政、外交和制定各項經濟政策權力,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聯邦國家。
(4)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各代表什么階層利益?它們執政的本質是什么?
民主黨成為南部奴隸制種植園主的政治代表。共和黨是北部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
執政本質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2、合作學習
(5)說出美國的總統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都是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
不同之處:美國總統制是最高行政權屬于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總統對憲法負責,對立法有否決權,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司法權屬于法院,突出體現了權力結構的“制約與平衡”。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等,后來議會權力擴大,國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
三、課堂測評
1、造成年輕美國政治體制危機的原因包括:
①邦聯政府權力有限 ②長期各州獨立的傳統 ③各州保留的權力過大
④各州缺乏的經濟聯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美國,除非瀆職外,任職終身的官員是:
A、參議院議員 B、眾議院議員 C、大法官 D、檢察官
3、美國1787年憲法具有的明顯缺陷是
A、總統權力過大 B、行政效率不高
C、實行地方分權 D、存在種族歧視
4、據美國1787年憲法當選的第一任總統為
A、華盛頓 B、杰斐遜 C、門羅 D、林肯
5、美國最終形成的兩大主要政黨是
A、自由黨和保守黨 B、工黨和保守黨
C、民主黨和共和黨 D、自由黨和民主黨
6、你知道美國哪幾位總統名字嗎?你最欣賞哪一位總統?請簡述理由。
(此題屬于開放題目,只要說出總統名字,簡述言之成理都正確。具體答案略)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教案第 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主備人:倪 堅
【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通過了解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內容來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現,恰當地評價雅典的民主政治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下列基礎知識: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內容。通過對以上知識的了解,讓學生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過程和具體表現,引導學生客觀評價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是非得失。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雅典民主政治具體表現,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是非得失三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全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希臘民主政治是非得失的歸納總結,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民主政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最終得出民主政治是歷史上、現實中弊病相對較少、優點較多的一種政治制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內容及歷史作用
難點:如何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影響
一、課標要求: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自主學習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全體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是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2)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內政、外交、戰爭、和平、重要官職的任免等一切國家大事,都由公民大會議論決定。(3)國家最高常設行政機構是五百人議事會,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4)陪審法庭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和監察機關,對公民大會的決議擁有最終核準權。(5)國家一切官職向各等級公民開放,國家官員由選舉產生。各級公職人員實行“公職津貼制”。
2、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有哪些?
(1)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種頗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這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2)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的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之上,眾多婦女和外邦人則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三、合作學習
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影響?
四、知識整合
雅典民主政治的地位(雅典民主政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影響)?
雅典畢竟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自由與平等的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追求。
五、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點不包括 ( B )
A、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氐族貴族的勢力
B、無論財產多少,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擔任各種官職
C、改革內容都有創新之舉
D、都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2、伯利克里時代公民的民主發展到很高的程度,最主要的體現是( C )
A、使用“陶片放逐法”
B、“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充分的權力
C、“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并向所有公民開放
D、向低級公民發放津貼
3、雅典的民主適用于 ( D )
①雅典成年人 ②雅典公民 ③雅典婦女 ④他國公民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②
4、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因素有 ( A )
   ①發達的商品經濟 ②平民與貴族的反復斗爭 ③梭倫、克利斯提尼等偉大人物的創新 ④婦女及外邦人積極參政議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希羅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指出:“國家和舊的氐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他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哪一次改革能反映上述材料所說的變化 ( B )
A、梭倫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統治前期的改革 D、伯利克里統治后期的改革
(二)材料題
材料一 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i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 thes is the why it is caller a democracy.
——Pericles
材料二 在雅典居民中,20萬奴隸和3.2萬外邦人是被剝奪政治、法律權利的;;在16.8萬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萬人,其中婦女毫無權力,所剩全權公民男子就只有4.2萬人了。其中,第三級公民占2.5萬人,第四級占1.6萬人,第一、二級大奴隸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過1,000人而已。
請回答:
(1)將材料一所提供的一段英文翻譯為漢語。
(2)根據材料二提供的數據,制作一幅統計圖。
(3)根據你整理的數據,你如何評價材料一中津津樂道的內容?
(1)我們的政治制度不是從我們鄰人的制度中模仿得來的。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而不是我們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掌握在多數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伯里克利
(2)如下圖。
(3)雅典民主政治中,真正掌握權力的是極少數男性上層公民。
高一歷史學案第 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主備人:倪 堅
一、課標要求: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自主學習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有哪些?
三、合作學習
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影響?
四、知識整合
雅典民主政治的地位(雅典民主政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影響)?
五、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點不包括 ( )
A、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氐族貴族的勢力
B、無論財產多少,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擔任各種官職
C、改革內容都有創新之舉
D、都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2、伯利克里時代公民的民主發展到很高的程度,最主要的體現是( )
A、使用“陶片放逐法”
B、“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充分的權力
C、“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并向所有公民開放
D、向低級公民發放津貼
3、雅典的民主適用于 ( )
①雅典成年人 ②雅典公民 ③雅典婦女 ④他國公民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②
4、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因素有 ( )
   ①發達的商品經濟 ②平民與貴族的反復斗爭 ③梭倫、克利斯提尼等偉大人物的創新 ④婦女及外邦人積極參政議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希羅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指出:“國家和舊的氐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他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哪一次改革能反映上述材料所說的變化 ( )
A、梭倫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統治前期的改革 D、伯利克里統治后期的改革
(二)材料題
材料一 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i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 thes is the why it is caller a democracy.
——Pericles
材料二 在雅典居民中,20萬奴隸和3.2萬外邦人是被剝奪政治、法律權利的;;在16.8萬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萬人,其中婦女毫無權力,所剩全權公民男子就只有4.2萬人了。其中,第三級公民占2.5萬人,第四級占1.6萬人,第一、二級大奴隸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過1,000人而已。
請回答:
(1)將材料一所提供的一段英文翻譯為漢語。
(2)根據材料二提供的數據,制作一幅統計圖。
(3)根據你整理的數據,你如何評價材料一中津津樂道的內容?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教案第 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三 羅馬人的法律 主備人:倪 堅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生活中價值。
知識與能力:了解下列基礎知識:十二銅表法、自然法、羅馬公民法、羅馬萬民法、通過對以上知識的了解,使學生掌握羅馬法的發展過程和歷史作用,引導學生認識羅馬法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羅馬法的內容發展和羅馬法的歷史作用三個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全面理解羅馬法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羅馬法的全面總結和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羅馬法意義和法律、法制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價值。最終肯定法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最合理的國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課標要求: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生活中價值。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及其作用
十二銅表法的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其中規定了殘酷和債務奴隸制,維護了貴族的利益。
(2)試述羅馬法發展演變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同貴族斗爭的結果。(2)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對外擴張的結果。
過程: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問世,羅馬成文法誕生。公元前3世紀中期,“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的一切自由民的“萬民法”。
2、合作學習:
討論分析羅馬法的內容、作用及影響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1)維系帝國:在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法律對社會統治的持久維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公民法使平民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和參政積極性;萬民法則最大限度地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從而有助于鞏固羅馬政權。
(2)影響后世:羅馬法先后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兩度掀起熱潮。后來,它直接成為近代法學的源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十二銅表法》的特點不包括 ( D )
A、它是以往習慣法的匯編
B、其中摻雜著原始古老的習俗
C、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等方面
D、“同態復仇”的規定表明其仍屬于習慣法
2、西塞羅被譽為“自然法”之父,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A )
A、西塞羅最早提出了自然法的思想
B、西塞羅發展了自然法的思想
C、西塞羅堅持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
D、西塞羅認為,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
3、羅馬法影響廣泛,表現在 ( A )
①羅馬法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兩度掀起高潮 ②它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驅 ③羅馬法所蘊涵的自然法思想演變為近代“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的思想 ④羅馬法的思想波及亞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萬民法與公民法相比,其優點表現在 ( A )
①萬民法廣泛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②萬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變得簡潔靈活、實用有效 ③萬民法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 ④萬民法側重于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方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萬民法形成的原因包括 ( D )
①帝國的擴張使各種新矛盾日益凸現 ②羅馬政府設置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及羅馬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 ③廣泛借鑒外邦人的法規 ④羅馬法學家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一歷史學案第 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三 羅馬人的法律
一、課標要求: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生活中價值。
二、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及其作用
(2)羅馬法發展演變的原因是什么?
2、合作學習:
討論分析羅馬法的內容、作用及影響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十二銅表法》的特點不包括 ( )
A、它是以往習慣法的匯編
B、其中摻雜著原始古老的習俗
C、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等方面
D、“同態復仇”的規定表明其仍屬于習慣法
2、西塞羅被譽為“自然法”之父,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
A、西塞羅最早提出了自然法的思想
B、西塞羅發展了自然法的思想
C、西塞羅堅持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
D、西塞羅認為,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
3、羅馬法影響廣泛,表現在 ( )
①羅馬法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兩度掀起高潮 ②它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驅 ③羅馬法所蘊涵的自然法思想演變為近代“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的思想 ④羅馬法的思想波及亞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萬民法與公民法相比,其優點表現在 ( )
①萬民法廣泛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②萬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變得簡潔靈活、實用有效 ③萬民法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 ④萬民法側重于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方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萬民法形成的原因包括 ( )
①帝國的擴張使各種新矛盾日益凸現 ②羅馬政府設置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及羅馬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 ③廣泛借鑒外邦人的法規 ④羅馬法學家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一、課標要求:
列舉1840~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
二、資料卡片:
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法美的工業革命相繼進行,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資產階級為了獲得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加緊對外擴張。英國已把侵略矛頭對準中國。
領事裁判權(Consular Jurisdiction),是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主要內容是:該僑民在居留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由其本國在居留國的領事或法庭依其本國法律審理。這是帝國主義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種特權制度。舊中國從1843年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繼取得過這種特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此種待遇稱為“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有條約和根據。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締約雙方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但在中國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中,往往只片面規定該締約外國得享受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則無對等權利,因而是片面的。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如何簽訂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舉例說明列強侵華的罪行。
(3)簡述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情況。
(4)結合“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說說這一政策對中美兩國各產生了什么影響?
2、合作學習:
結合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說說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的?
3、知識整合:
概述1840~1900年間資本主義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近代被西方列強侵占的第一塊中國的領土的是 ( )
A澳門 B香港島 C廈門 D虎門
2、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為維護自己在這里的利益,干涉“還遼”的三個國家除法國外,還有 ( )
A俄國、德國 B德國、英國 C英國、美國 D美國、德國
3、19世紀末,同時被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強劃為勢力范圍的省份是
①山東②廣西③廣東④云南省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主張中國市場向全世界開放,其直接目的是 ( )
A打入他國在華勢力范圍,進行貿易自由 B阻撓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
C保持中國領土完整,促使中國走向近代化 D步他國后塵攫取本國在華勢力范圍
5、“門戶開放”政策的含義是 ( )
A清政府向西方國家“開放門戶” B清政府與各國之間相互“開放門戶”
C西方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向美國“開放門戶” D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相互“開放門戶”
(二)材料分析題
6、閱讀下列材料:
美國總統麥金萊對國會的咨文中說:“對于中華帝國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幾個歐洲列強所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國并不是一個袖手旁觀者。……我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適當的合乎美國傳統的手段,來促進美國在該地區的巨大利益。”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非常事件”是指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它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2)“美國并不是一個袖手旁觀者”,那為什么不參加瓜分?
(3)美國要插手中國,真實目的何在?美國要達到其目的,提出了什么政策?
(4)美國提出的這一政策對中國和美國各有什么影響?
五、學習延伸
(一)問答題
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有鴉片戰爭。”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二)相關鏈接:
①胡繩著:《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②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苑書義等著:《中國近代史新編》,人民出版社。
④李侃等著:《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
⑤血鑄中華:http://xzzh./
⑥近代中國網:http://www.china1840-/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太平天國運動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如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東征、天京事變、洪秀全、洪仁玕等。
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異同,培養閱讀歷史文獻并運用已學知識觀察歷史現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分析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以往農民戰爭的區別,了解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社會進入新的階段時所表現出來的新特點。
[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運用豐富的歷史相像力,再現太平天國時期斗爭的規模巨大的場景,用辯證的觀點分析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通過學生小組交流和合作,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重要。
(二)重點難點:
通過太平天國運動,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一、課標要求: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二、資料卡片:
基督教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并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在中國稱為"耶穌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Jesus)。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圣靈降臨在她身上,使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穌就率領彼得、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穌復活,向門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經典是《圣經》。《圣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總綱和處世的規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經》分為《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兩部分。《舊約》原是猶太教的經典,耶穌對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猶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釋說明,作為自己信仰的一個重要依據。《舊約》包括律法書、先知書、歷史書和雜集四類,共39卷,其中記錄了天地起源、猶太人的來源和歷史以及古代猶太人的文學作品。《新約》包括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歷史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類,共27卷,其中主要記述了耶穌及其門徒的言行,在《啟示錄》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對末日審判的預言。
基督教的教義比較復雜,各教派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但基本信仰還是得到各教派公認的。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個字--"博愛"。在耶穌眼里,博愛分為兩個方面: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曾經說過:"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節)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只承認上帝耶和華是最高的神,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對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縟節和嘩眾取寵。"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要愛仇敵,并從愛仇敵進而反對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達到博愛的最高境界--愛人如己。
基督教誕生至今已兩千年,除了耶穌,還涌現了許多對基督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彼得、約翰、雅各等十二門徒,保羅、巴拿巴等使徒,對基督教神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奧古斯丁,以及馬丁.路德、閔采爾、加爾文等宗教改革家。現在,基督教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遍布四大洲。
三、自主學習:
1、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原因有哪些?列舉1851—1856年太平天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2、試簡述《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說明兩者為什么都無法實施?
3、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什么?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四、合作學習:
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國領導人治國觀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五、學習延伸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太平天國領導人曾對在華的外國使節說:“爾等如幫助滿人,真是大錯,但即令助之,亦是無用的。”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六)
材料二 平定時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但)害人之物為禁。
——《太平天國文書匯編》
試分析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
六、同步檢測:
1、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有:
①階級矛盾尖銳;②外國侵略的加深;③自然災害;④西方宗教思想的影響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的政治意義主要在于
A、使農民有了穩固的根據地 B、使太平天國初步具備了立國規模
C、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達到最高峰 D、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立的政權
3、與以往農民戰爭相比,太平天國運動具有新的時代特點,最突出的是
A、發生在鴉片戰爭后新舊交替時代 B、提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平均主義綱領
C、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D、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
4、《資政新篇》沒有實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國是農民革命政權 B、處于緊張的戰爭環境
C、太平天國能推動清政權 D、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
5、閱讀下面兩幅圖:
請回答:
(1)圖一是太平天國前期的革命綱領,其主要內容是什么?反映了農民階級什么愿望?能實現嗎?
(2)圖二是太平天國后期的革命綱領,其最鮮明的色彩是什么?在當時中國能實行嗎?
七、相關鏈接:
① 羅爾綱著:《太平天國史》,中華書局1991年版。
② 茅家琦主編:《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③ 蘇雙碧著:《太平天國史綜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 郭毅生著:《太平天國經濟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 張一文著:《太平天國軍事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原因:①列強的侵略;②清政府的盤剝;③自然災害;④“拜上帝會”的成立
事件:①1851年的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軍太平軍,號“太平天國”。
②永安分封 初定政權:東王——楊秀清 西王——蕭朝貴 南王——馮云山 北王——韋昌輝 翼王——石達開
③1853年 攻克武漢三鎮,3月占領南京,改名天京,定教。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④北伐、西征、天京突圍,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全盛。
2、內容:《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規定了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產品的分配原則和方法。
《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文化改革等,發展資本主義。
無法實施的原因:《天朝田畝制度》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社會財富,是平均主義的空想,這種生產關系的變革不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無法實現。
《資政新篇》沒有涉及農民迫切要求的土地問題,不是農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加之處于戰爭環境,不能推行。
3、轉折點:1856年 “天京事變”
原因: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②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③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合作學習:
1、反映了太平天國領導人由傳統意識向近代觀念,反映了他們要用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各種作法去振興太平天國。
學習延伸:
材料一說明太平天國反對外國支持清政府,材料二說明太平天國主張同所有國家平等往來,反對鴉片輸入,提倡正當貿易。
史料充分說明太平天國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外來干涉、平等往來、同一切國家發展正當貿易的外交政策。
同步檢測:
1、D 2、D 3、D 4、A
5、(1)主要內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及產品。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一個絕對平均社會的愿望。這種愿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2)發展資本主義。不能實現:沒有反映農民的愿望與要求,缺乏實施的必要社會條件。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二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課標要求:
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資料卡片: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樸存,湖南湘陰人。清末大臣,洋務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1860年為曾國藩推薦,統領部分湘軍,曾自募約五千人,組成“楚軍”,左系湘軍形成。1866年以閩浙總督身份創辦神話船政局。次年調任陜甘總督,“身雖西去,心猶東注。”督陜某期間,曾辦蘭州制造局,因西北盛產羊毛,又辦蘭州織呢局。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率軍入疆,進攻阿古柏反動政權。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議設立新疆行省,開發新疆。1881年升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1884年中法戰爭中是主戰派,督福建軍務。1885年因病退職去世。
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名將,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幼年隨外國人習英語、算術。18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為該校首屆畢業生,畢業后,以五品軍功先后任“琛航”、“東云”、“振威”、“飛霆”等艦管帶。1879年,以“熟悉管駕事宜”調至北洋。1882年隨丁汝昌赴朝鮮平息“壬午兵變”,阻止日本侵朝計劃,因功升游擊、參將。1887年春奉命同葉祖珪等赴英、德接收定購的“致遠”、“經遠”等4艦,任致遠、經遠等營務兼致遠號管帶。1894年9月在中日黃海海戰中,英勇奮戰,率艦拼力沖撞日“吉野”號,以期與敵艦同歸于盡,不幸艦中魚雷,與全艦將士250余人一起殉國。
劉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幼時隨父母遷至廣西上思。1857年參加天地會起義,在廣西歸順(今靖西)一帶活動。1864年帶領二百余駐守安德,制七星黑旗一面,作為軍旗。次年率黑旗軍赴越南。1870年率部進駐保勝。1873年法軍進犯河內等地時,應越南政府約率兵抗法。12月在河內近郊擊斃法軍頭目安鄴,法軍退出北圻。次年被越南政府任命為三宣副都督。1883年5月在紙橋擊斃法軍司令李威利等。中法戰爭爆發后,在越南戰場西線與清軍共同抗擊法軍,多次取得勝利,并受到清政府收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入關,黑旗軍被裁至一千余人,次年任廣東南澳鎮總兵。1917 年1月,病卒。
慈禧太后:(1835-1908)清穆宗的母親。姓葉赫那拉,滿洲鑲黃旗人。公元1852年被咸豐皇帝選入宮,封蘭貴人,1857年封為貴妃。穆宗立,尊為圣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于穆宗、德宗兩朝先后垂簾聽政計四十七年。歷經大事,能識人,有果斷,晚年耽逸樂,寵佞幸,綱政遂紊。戊戍政變、庚子拳亂,后為禍首。卒謚孝欽。因與慈安太后所住的宮院分東西二宮,故世稱西太后,簡稱為西后。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三元里抗英斗爭有何特點?反映了中國人民怎樣的斗爭精神?
(2)在近代史上列強侵華不斷深入的同時,中國軍民是如何成功地加強了對新疆控制的?
(3)說說黃海戰役中愛國官兵、臺灣反割臺斗爭中中國軍民的英勇斗爭事跡。
(4)義和團運動是怎樣爆發的?結合義和團運動反抗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事跡,說說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2、合作學習:
結合史實說明為什么近代中國沒有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3、知識整合
列舉近代前期中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斗爭的主要事件。
四、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是中國人民自發的反侵略斗爭 B、斗爭打擊了英軍的侵略氣焰
C、斗爭最終不能阻止英國的侵略活動 D、是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反侵略的斗爭
2、新疆有一座紀念晚清名臣的祠堂,門前懸掛一副楹聯:“提挈自東西……十年戎馬書生老;指揮定中外……萬里寒鴉相國寺。”它頌揚的是 ( )
A、曾國藩 B、左宗棠 C、李鴻章 D、張之洞
3、在黃海戰役中,中日雙方兵力相差不大,但中方的損失明顯大于日本,其根本原因是( )
A、李鴻章的指揮失誤 B、有部分將領逃跑
C、中國的武器裝備落后 D、封建制度的腐敗落后
4、“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與此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
A、中法戰爭 B中日甲午戰爭 C、日俄戰爭 D、抗日戰爭
5、“扶清滅洋”的口號,反映了 ( )
A、當時的社會矛盾 B、當時人們的普遍要求
C、農民階級的愛國思想 D、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
(二)材料分析題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羅勢蕭然。一概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慶升平。”
請思考:義和團運動發生的原因是什么?該運動有何作用?為什么會失敗?其失敗說明了什么?
五、學習延伸
在近代中國,西方列強一步一步加深對華侵略的同時,中國人民也在不懈地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斗爭,請簡述斗爭的概況及總體結果,并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二)相關鏈接:
①石泉著:《甲午戰爭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聯書店1997年版。
②蘇同炳著:《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③蔣廷黻撰:《中國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④血鑄中華:http://xzzh./
⑤近代中國網:http://www.china1840-/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必修第一冊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課標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資料卡片:
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統關系結成的集團,先后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階段。
部落聯盟:以氏族為單位,幾個相互通婚的氏族,組成了部落。每個部落組織的規模大小不一。由兩個以上的部落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結成的聯盟,稱為部落聯盟。
甲骨文: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物,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于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后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
殷墟: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西北,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夏商周更替: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西周建立。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國家是如何形成的?
(2)了解早期國家發展狀況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3)“家天下”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4)商代政治的兩個顯著特點是什么?
(5)簡要介紹西周的分封制度。
(6)簡要介紹宗法制度。
(7)什么是“禮”和“樂”,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學習:
(1)如何全面認識分封制?
概念
形成
完善
解體
作用
評價
(2)如何全面認識宗法制?
概念
內容
維系
瓦解
影響
3、知識整合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能反映早期政權與神權結合的活動是 ( )
A、祭祀 B、部落會盟 C、“王”手握斧鉞 D、黃帝發動戰爭
2、為適應戰爭需要而出現的是 ( )
A、氏族 B、文字 C、國家 D、城
3、政治權力的“傳賢”演化為“傳子”,這一現象不是 ( )
A、私有制發展的結果 B、階級對立的產物
C、鞏固部落聯盟的需要 D、歷史的進步
4、首開“家天下”制度的是 ( )
A、堯 B、啟 C、舜 D、紂
5、采用“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和“家天下”的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戰國
6、“禮崩樂壞”的局面出現于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秦朝
(二)材料解析:
7、閱讀下列材料: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封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記·周本記》
請分析,上述材料中,西周分封的諸侯共有哪幾類?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問答題:
8、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響仍然存在。你能結合當今現實分析一下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嗎?
五、學習延伸
(一)西周的宗法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歷史、近代歷史,也影響著今天的中國,想想看,“尊宗敬祖”和“認祖歸宗”對于祖國統一大業的最后完成具有什么重要意義?
(二)相關鏈接:
①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韋慶遠、王德寶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③ 中國歷史在線:http://www.history.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④ 歷史天地:http:///lishi/index.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14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一、課標要求: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二、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
2、簡述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
3、列舉我國在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2、合作學習:
討論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對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是在 (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2、中美關系發展最大的障礙是 ( )
A、意識形態問題 B、臺灣問題 C、人權問題 D、貿易問題
3、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美對華政策經歷了由敵對到和中國共同努力促成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轉變,其直接原因是 ( )
A、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B、中國采取正確靈活的外交政策
C、世界兩大陣營矛盾相對緩和 D、蘇聯爭霸的優勢使美國感到與中國聯合的必要性
4、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表明了 ( )
①中美關系改善 ②聯合國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國家的轉變
③美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 ④中國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
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簡答題:
6、為什么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中國外交戰線的一個重大勝利?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14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一、課標要求: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二、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
(1)、過程:①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間:1971年第26屆聯大。
②美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方案的實質即“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
(2)、意義:①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②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事事國之一,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簡述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
中美關系正常化
過程:
時 間 事 件 意 義
1971.4 美乒乓球隊訪華 打開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
1971.7 基辛格秘密訪華 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
1972.2 尼克松總統訪華 中美關系重大突破,正常化開始
1978.12 中美發表建交公報 為建交提供法律基礎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
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中美關系的緩和
2、標志:1972,田中角榮訪華后中日正式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3、意義:中日建交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的歷史,打開了兩國睦鄰友好的歷史新篇章,這對于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亞洲與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義。
3、列舉我國在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1)、1971年10月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緩和,1979年中美建交。
(3)、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簽署中日建交聯合聲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2、合作學習:
討論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對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中美關系正常化
①結束了長期的對話,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
②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中日建交
中日建交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的歷史,打開了兩國睦鄰友好的歷史新篇章,這對于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亞洲與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是在 ( B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2、中美關系發展最大的障礙是 ( B )
A、意識形態問題 B、臺灣問題 C、人權問題 D、貿易問題
3、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美對華政策經歷了由敵對到和中國共同努力促成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轉變,其直接原因是 ( D )
A、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B、中國采取正確靈活的外交政策
C、世界兩大陣營矛盾相對緩和 D、蘇聯爭霸的優勢使美國感到與中國聯合的必要性
4、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表明了 ( B )
①中美關系改善 ②聯合國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國家的轉變
③美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 ④中國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D )
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簡答題:
15、為什么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中國外交戰線的一個重大勝利?
(1)它從法律意義上說明世界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中國唯一合法代表。有利于中國同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意味美國長期對華敵視政策的破產,也使美不得不正視同中國的關系。
(3)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大大增強了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的力量,標志著中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 十 八 周 第 1 課 時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馬 克 思 主 義 的 誕 生
一、課標要求
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二、教學流程
自主學習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有哪些?
2、《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及其偉大意義?
合作學習
談談《共產黨宣言》對今天世界的現實意義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是 ( )
①工業革命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④馬克思和恩格斯知識淵博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屬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是 ( )
A、傅立葉 B、黑格爾 C、費爾巴哈 D、孟德斯鳩
3、列寧稱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三種主要思潮的繼承人和天才和完成者”。這“三個最先進國家”應指 ( )
A、英法美 B、英法德 C、法德美 D、英德美
4、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根本的歷史條件是 ( )
A、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累 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C、工人運動的興起 D、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建立
5、下列不屬于《共產黨宣言》內容的有 ( )
A、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B、要求取得普選權
C、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
D、闡明了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的歷史必然
二、材料解析題
6、材料一 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要切無產階級政黨的目的是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材料二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材料三 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請回答:(1)以上材料出自哪一份文獻,作者是誰?
(2)概括上述材料的中心內容。
(3)此文獻的發表有何歷史意義?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 十 八 周 第 1 課 時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馬 克 思 主 義 的 誕 生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知識與能力:掌握《共產黨宣言》的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包括地圖、文字)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
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的教學,使學生逐步養成國際主義精神和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崇高理想。通過介紹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斗的事跡,使學生養成堅持真理和為人類進步事業勇于獻身的精神。
二、教學流程
自主學習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有哪些?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固有基本矛盾的逐漸暴露。
階級基礎: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無產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基礎: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三個理論來源。
個人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眾,總結工運經驗,致力于理論研究,廣泛汲取優秀思想成果。
2、《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及其偉大意義?
內容:P124—125頁
意義:(1)標志著馬克思主主義的誕生。
(2)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從此,國際工人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合作學習
談談《共產黨宣言》對今天世界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運動雖然遭受了嚴重挫折,但并不是在全球的失敗。所以,我們應該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學習、工作。
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經濟實力,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努力提升綜合國力。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是 ( D )
①工業革命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④馬克思和恩格斯知識淵博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屬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是 ( A )
A、傅立葉 B、黑格爾 C、費爾巴哈 D、孟德斯鳩
3、列寧稱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三種主要思潮的繼承人和天才和完成者”。這“三個最先進國家”應指 ( B )
A、英法美 B、英法德 C、法德美 D、英德美
4、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根本的歷史條件是 ( B )
A、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累 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C、工人運動的興起 D、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建立
5、下列不屬于《共產黨宣言》內容的有 ( B )
A、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B、要求取得普選權
C、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
D、闡明了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的歷史必然
二、材料解析題
6、材料一 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要切無產階級政黨的目的是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材料二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材料三 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請回答:(1)以上材料出自哪一份文獻,作者是誰?
《共產黨宣言》,作者是馬克思、恩格斯。
(2)概括上述材料的中心內容。
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
(3)此文獻的發表有何歷史意義?
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與祖國統一
課標要求
1、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2、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自主學習
1、 “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發動起來的?它給黨和國家的政治建設帶來了哪些危害?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合作學習
簡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
知識整合
結合“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談一談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中共八大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論斷是正確的,因為這一論斷
A、借鑒了蘇聯的經驗教訓 B、反映了剝削階級在我國已經基本消滅的客觀實際
C、明確了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D、強調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文化大革命”得以發動的根本原因是
A.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估計過于嚴重 B.黨內民主制度不健全
C.黨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 D.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3.“文革”帶給我們最深刻的歷史教訓是
A.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B.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斗爭問題?
C.要防止個人崇拜 D.要警惕黨內的反革命集團
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最主要的依據是
A.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C.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D.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重要成果
5.把“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是在
A.1954年 B.1982年 C.中共十五大 D.1999年
二、材料解析題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鄧小平在講話中提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強法制的重要性。結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史實,說一說中國在治國方略方面有什么重要變化?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學案第二十周第2課時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三 走向多極化
主備人:馬兆昌
課標要求
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自主學習
1、兩極格局是如何瓦解的?
答:(1)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使蘇聯走進死胡同。
(2)東歐國家因自身的困難,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相繼發生劇變,新政權都向西方靠攏。
(3)1991年“經互會”解體,“華約”解散。
(4)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聯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
(5)“八一九”事件后,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國家發生根本質變。
(6)1991年12月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完全解體,戰后存在40多年的兩極格局崩潰了。
2、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答:(1)兩極格局結束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2)但世界其他多極力量興起,促使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除美國外的多極力量主要表現在:歐洲聯盟成立;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俄羅斯走出低谷;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等。
合作學習
1、多極化趨勢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答:(1)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
本課測評
選擇題
1、造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是
A戈爾巴喬夫改革 B東歐劇變 C華約解散 D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2、美國用以試圖“領導世界”的旗幟是
A軍事實力 B經濟實力 C“民主”和“人權”D控制聯合國
3、標志著歐洲聯盟正式成立的事件是
A歐洲共同體成立 B《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
C《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 D歐元啟用
4、促使俄羅斯走出低谷的俄羅斯總統是
A戈爾巴喬夫 B葉利欽 C普京 D克倫斯基
5、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
A加拿大 B印度 C巴西 D中國
高一歷史學案第二十周第2課時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三 走向多極化
主備人:馬兆昌
課標要求
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自主學習
1、兩極格局是如何瓦解的?
2、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合作學習
1、多極化趨勢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本課測評
選擇題
1、造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是
A戈爾巴喬夫改革 B東歐劇變 C華約解散 D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2、美國用以試圖“領導世界”的旗幟是
A軍事實力 B經濟實力 C“民主”和“人權”D控制聯合國
3、標志著歐洲聯盟正式成立的事件是
A歐洲共同體成立 B《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
C《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 D歐元啟用
4、促使俄羅斯走出低谷的俄羅斯總統是
A戈爾巴喬夫 B葉利欽 C普京 D克倫斯基
5、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
A加拿大 B印度 C巴西 D中國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本課的主要知識有: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提出民主革命綱領、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北伐戰爭、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中國革命道路的形成、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土地革命、長征、遵義會議、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以比較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的異同為切入點,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培養分析和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對“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運用歷史材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比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和措施的對比,培養分析和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安平縣保家獨立團》和《進入上海市區的解放軍露宿街頭》兩幅歷史圖片的分析,學會從歷史照片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分析,認識將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獲勝的重要法寶。
通過對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對中國革命影響的分析,認識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
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綜合分析,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重點與難點
重點: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歷程。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
難點: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誕生,以1935年的遵義會議為成熟的標志。其間經歷了中共一大、二大、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國民革命、武裝起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等眾多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頭緒眾多,但又環環相扣,需要學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一、課標要求:
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二、資料卡片:
巴黎和會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19年1月,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締結和約,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三國的政府首腦操縱了和會。
和會上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會議密謀遏制蘇維埃俄國,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籌組國際聯盟來反對列寧創建的共產國際。
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在和會上反而成為被宰割的對象,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但英\美\法卻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的權益。但提案被否決了。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場分贓大會,它并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法國元帥福煦事后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
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于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工農武裝割據 為了及時總結井岡山和其它根據地的經驗教訓,批判黨內存在的"左"傾錯誤和右傾悲觀論調,毛澤東相繼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從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出發,科學論證了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強調紅色政權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根據地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進一步指出,紅色政權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和爭取全國革命勝利聯系起來.這就是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實踐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它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對指導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從理論方面說,它基本闡明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勝利這樣一條道路;從實踐方面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井岡山以及各革命根據地,各地的紅軍武裝,逐步得到發展和壯大。
三、自主學習
1、五四運動為什么會發生?經過、結果、性質如何?其偉大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2、簡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誕生的?
3、國共兩黨為什么要實行合作?合作是如何實現的?
4、簡述國民革命的興衰過程、性質、功績、失敗原因。
5、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為了挽救革命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進行了哪些努力?
6、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7、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偉大意義和經驗總結。
四、合作學習:
1、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變革有什么影響?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對中國社會的變革有什么影響?
五、知識整合: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五、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響 B、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C、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矛盾的加深
D、辛亥革命帶來的中國人民的覺醒
2、中共同以往任何政黨不同之處在于
①指導政黨的思想理論 ②政黨制定的革命綱領 ③代表的階級利益 ④在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的戰役是
A、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百萬雄師橫渡長江
4、大革命的失敗使中共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訓是
A、無產階級必須掌握革命領導權和革命武裝
B、要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C、要聯合世界上一切被壓迫民族
D、要制定徹底的革命綱領
5、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這里所說的失敗,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B、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
C、共產黨內右傾投降主義占了上風
D、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國亡了,同胞們起來呀!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
材料二
北京高師被捕學生回校時受到同學們熱烈歡迎
回答: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五四運動是一場怎樣的運動?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什么作用?
(2)結合材料二說明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具體表現。
六、學習延伸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總結20世紀中國革命進程時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請回答:
(1)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變分別是指什么?
(2)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點,試分別舉例說明。
七、相關鏈接
①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② 《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共黨史出版社。
③ 王蕓生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④ 《偉大的開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⑤ 《長征全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⑥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⑦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簡編》,解放軍出版社1983年版。
⑧ 李新、彭明等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⑨ 劉云久著:《第二次國共合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1)五四運動爆發的基本原因: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對外賣國、對內鎮壓政策。
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
第一階段:①中心:北京 ②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③主力:學生
第二階段:①中心:上海 ②主力:工人階級
(3)結果:①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親日賣國賊的職務;③中國外交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性質: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5)歷史意義:①五四運動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②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
2、(1)歷史條件:①五四運動的實踐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使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看到改造中國的新路徑。
②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傳。
③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間,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宣傳,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2)成立——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共“一大“,大會規定了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綱領的完善——中共“二大”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原因:①1922—1923年,中共領導的工人運動遭到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鎮壓,工人運動的嚴重挫折,使中共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②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之后,孫中山深感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決定“以俄為師”,同意以“黨內合作”方式與中共合作。
實現——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次會議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4、過程:①興起: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國民大革命由此興起。
②發展:1926年底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③失敗: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分別制造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大革命失敗。
性質:國共兩黨領導的人民大革命。
功績: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失敗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②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5、(1)召開了“八七會議”,糾正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秋收起義。
(2)舉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3)秋收起義進攻受挫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4)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領導根據地經濟建設,進行武裝斗爭,使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6、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7、參見教材P56
合作學習
1、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了歷史舞臺,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促使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這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共產黨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正常,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正常,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知識整合:
(1)國民革命:1924年國共合作后,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共合作領導的人民大革命。北伐戰爭將這場運動推向高潮,但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蔣介石、汪精衛叛變了革命,國民大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走向失敗。
(2)工農武裝割據:1927年毛澤東在秋收起義遭到挫折后,轉向井岡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毛澤東后來總結了自己的斗爭經驗,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土地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武裝斗爭三者結合起來,這為中國革命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3)抗日戰爭: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揭開了八年抗戰的歷史,中國人民不畏強知,國共親密合作,終于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4)解放戰爭:蔣介石集團堅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場,挑起了內戰。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努力,打敗了蔣介石集團,解放了人民。
(5)新中國成立:1945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此人民當家作主。
本課測評
1、C 2、D 3、A 4、A 5、A
6、(1)性質: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帶頭的作用。
(2)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親日賣國賊的職務;中國外交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學習延伸
(1)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2)孫中山總結了革命失敗教訓,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道路,并以和平方式實現了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教案第 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主備人:倪 堅
【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下列基礎知識: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條件、希臘城邦的特點、希臘公民的素質表現。
通過對以上知識的了解,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以培養學生全方位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本課三個知識點進行課前預習,想像自己作為一個希臘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的情形,體會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動氛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認識,使學生明白一種制度的產生總是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方水土、一種社會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利益于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權利的公民。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希臘民主政治誕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難點:自然環境對文明的影響
一、課標要求: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二、自主學習
1、古希臘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主要有哪些特點?它對希臘文明有何影響?
答:(1)重要的地理位置: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沖。
(2)地理范圍:大致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
(3)地理特點與氣候:在希臘,沒有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連綿不絕的山嶺溝壑將陸地隔成小塊。有浩瀚的海域;海岸線曲折,多島,多港灣。地中海式氣候。
影響:(1)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希臘了歷史和文化:通過海外貿易,以葡萄酒、橄欖油、陶器換回糧食;為了解決人口不斷增長與土地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希臘人還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活動;海洋是維系古希臘文明發展的生命線。
(2)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及其他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使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并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這一切有助于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2、希臘城邦具有哪些特點?它對古希臘文明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答:特點:小國寡民;獨立自治,實行民主政治;商品經濟發達;思想文化繁榮。
積極影響:城邦是孕育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搖籃。它的商品經濟發達,港口城市的工商業和農業也發展到較高水平。城邦還是文化中心,它積淀、吸納、匯集了古希臘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資源。希臘人在此基礎上施展才華,創造了城邦文化,留給人類社會寶貴的文化珍品。
三、知識整合
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
答:古希臘便利的經濟文化交往、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平等互利的觀念,是民主政治產生的基本歷史條件。
五、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希臘文明受益于很多客觀條件,下列內容符合的是 ( D )
①浩瀚的海域賦予希臘先民以廣闊的發展空間 ②古希臘扼歐、亞、非三洲要沖,靠近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 ③地中海是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希臘人較早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關于“城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B )
A、小國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點
B、各城邦長期獨立自治,和睦相處,沒有發生過戰爭
C、城邦之間通過頻繁的交往保持密切聯系,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
D、城邦人輕視不講希臘語的人
3、下列不屬于希臘公民的活動的是 ( D )
A、出入會堂、廣場、法院、神廟等公共場所,傾聽演說,發表政見
B、參與城邦行政和司法事務
C、出席公民大會,投票決定叛國者的命運
D、追求自由,表現個性,不屈從權威,將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4、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表現在( A )
①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沖,便于接受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文明 ②古希臘連綿不絕的山嶺將陸地隔成小塊,便于小國寡民的城邦的成立 ③廣泛的海外貿易、商業活動使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 ④商品經濟培養了公民平等互利的觀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城邦動物。”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D )
A、希臘城邦重視公民參政素質的培養
B、希臘城邦舉辦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教育,培養公民的全面素質
C、希臘公民以極大的熱情和自豪感投入城邦事務,為城邦發展做貢獻
D、希臘公民沒有集體榮譽感,只追求個人的自由
高一歷史學案第 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一、課標要求: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二、自主學習
1、古希臘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主要有哪些特點?它對希臘文明有何影響?
2、希臘城邦具有哪些特點?它對古希臘文明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三、知識整合
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
五、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希臘文明受益于很多客觀條件,下列內容符合的是 ( )
①浩瀚的海域賦予希臘先民以廣闊的發展空間 ②古希臘扼歐、亞、非三洲要沖,靠近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 ③地中海是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希臘人較早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關于“城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小國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點
B、各城邦長期獨立自治,和睦相處,沒有發生過戰爭
C、城邦之間通過頻繁的交往保持密切聯系,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
D、城邦人輕視不講希臘語的人
3、下列不屬于希臘公民的活動的是 ( )
A、出入會堂、廣場、法院、神廟等公共場所,傾聽演說,發表政見
B、參與城邦行政和司法事務
C、出席公民大會,投票決定叛國者的命運
D、追求自由,表現個性,不屈從權威,將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4、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表現在( )
①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沖,便于接受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文明 ②古希臘連綿不絕的山嶺將陸地隔成小塊,便于小國寡民的城邦的成立 ③廣泛的海外貿易、商業活動使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 ④商品經濟培養了公民平等互利的觀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城邦動物。”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
A、希臘城邦重視公民參政素質的培養
B、希臘城邦舉辦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教育,培養公民的全面素質
C、希臘公民以極大的熱情和自豪感投入城邦事務,為城邦發展做貢獻
D、希臘公民沒有集體榮譽感,只追求個人的自由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必修第一冊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課標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二、資料卡片:
蒙恬:(?──前210),祖居齊國,祖父蒙騖、父親蒙武皆為秦名將。公元前221年,在秦國統一六國之際,匈奴乘機南下,新建立的秦王朝遭到嚴重威脅。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有效地鞏固了秦朝的北方邊防,他的名聲“威振匈奴”,終秦之世,匈奴鐵騎不敢南下牧馬,秦朝的北方獲得了一段和平時期。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戰國末秦國政治家。年輕時當過楚國小吏,后來成為秦朝的丞相。 秦統一全國后,他反對分封制,積極維護中央集權。主張焚《詩》、 《書》, 禁私學。又以“小篆”為標準,統一全國的文字,并著《倉頡篇》(今佚,有輯本),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使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來他為趙高所忌,慘遭殺害。
焚書坑儒: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丞相李斯則認為:“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制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藥、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后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大一統: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
秦漢王朝的更替: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亡。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公元9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西漢滅亡。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秦是怎樣統一中國的?
(2)說出秦的各級地方行政機構名稱?
(3)說出秦中央機構的名稱及其職能?
(4)秦是怎樣加強思想控制的?
2、合作學習:
(1)你知道“皇帝”制度是怎樣確立的嗎?
(2)如何全面認識郡縣制?
(3)秦漢中央集權制是怎樣初步確立的?有什么影響?
3、知識整合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內涵: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今桂林與長沙之間,歷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開通于 ( )
A、戰國 B、秦朝 C、西漢 D、隋朝
2、秦朝時,郡的監御史主要負責 ( )
A、收取賦稅 B、行政管理 C、軍事管理 D、監察事務
3、秦朝監理國家監察事務的中央官職是 (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廷尉
4、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組成中央政權機構,其直接意圖是
A、確立皇權至高無上 B、將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防止大臣專權自恣
5、秦朝“焚書坑儒”和“挾書律”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有學識素養的人以傳統知識體系為思想工具批評時政
B、欣賞和實踐法家的思想
C、加強思想專制,鞏固中央集權
D、鉗制人的思想,破壞古代文化
(二)問答題:
6、簡述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簡要分析。
五、學習延伸
(一)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響?
(二)相關鏈接:
① 翦伯贊著:《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林劍鳴、趙宏著:《秦漢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
④中青網史海泛舟:http://www./history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14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課標要求:
了解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二、自主學習
1、簡述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建國第一年與17國建交(共有25國承認)
1949年訪問蘇聯
1953年中印談判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
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2、簡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過程和內容及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首次提出:1953,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進一步闡釋: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時
內容:略
意義: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國對世界外交的貢獻。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產生廣泛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三、自我測評
1. 建國初期,中蘇結盟的根本目的是
A.支持蘇聯與美國對抗 B.推進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
C.恢復和發展中國經濟 D.打破美國的孤立封鎖政策
2. 最早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A.《論人民民主專政》 B.“共同綱領”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 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外交的外交方針是
A. 另起爐灶 B.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到 D. 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4.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成為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主要是因為
A.適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國首次闡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為解決當代國際關系問題的基本準則
D.是中國人民為維護世界和平而作出的重大貢獻
5.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其主要特點是:
A.發展同鄰國的關系 B. 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C.發展同第三世界的關系 D.重點發展同亞洲國家的關系
6.(2005年全國卷一文科綜合)1955年,在萬隆召開了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以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
(1)指出材料中的與會各國的“異”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會各國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內容。(10分)
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
大多數與會國都曾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許多國家面臨著民族獨立、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有維護和平的共同愿望。
(2)簡述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的?這對會議起到什么作用?(6分)
帝國主義國家陰謀破壞會議,與會各國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會議走向歧途;
促進會議取得成功。
(3)簡要說明“萬隆會議”對當時中國的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聯系,開拓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14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課標要求:
了解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二、自主學習
1、簡述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2、簡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過程和內容及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三、自我測評
1、建國初期,中蘇結盟的根本目的是
A.支持蘇聯與美國對抗 B.推進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
C.恢復和發展中國經濟 D.打破美國的孤立封鎖政策
2、最早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A.《論人民民主專政》 B.“共同綱領”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外交的外交方針是
A. 另起爐灶 B.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到 D. 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成為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主要是因為
A.適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國首次闡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為解決當代國際關系問題的基本準則
D.是中國人民為維護世界和平而作出的重大貢獻
5、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其主要特點是:
A.發展同鄰國的關系 B. 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C.發展同第三世界的關系 D.重點發展同亞洲國家的關系
6.(2005年全國卷一文科綜合)1955年,在萬隆召開了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以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
(1)指出材料中的與會各國的“異”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會各國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內容。(10分)
(2)簡述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的?這對會議起到什么作用?(6分)
(3)簡要說明“萬隆會議”對當時中國的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15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一、課標要求:
以改革天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簡述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基本依據、內容。
依據:①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②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內容:①科學判斷戰爭與和平問題,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新論斷。
②奉行不結盟政策
③實行改革開放
(2)如何理解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調整與國內工作重心轉移之間的關系?
中國對外關系方針的調整,反映了國內工作重點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全國關注的重點。這就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我們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要求從對外關系上進一步實行開放政策。
2、合作學習:
概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開展的重要外交活動及其成就。
①全面參與聯合國的各項事務
②倡導召開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首腦的歷史性首次會晤
③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各項活動
④倡導和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20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舉足輕重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 D )
A、蘇聯的解體 B、美國經濟出現困難
C、世界多極化的趨勢 D、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國注重同國際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主要是為了(A)
A、維護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 B、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C、推動國際經濟合作 D、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C)
A、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發展我國經濟 D、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我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不斷深化,連接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緊密紐帶是( B )
A、歐盟 B、上海合作組織 C、東盟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5、.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具體表現是 ( )
A.反對霸權主義 B.反對強權政治 C.不結盟政策 D.睦鄰友好政策
(二)問答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外交工作有什么特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外交工作進入一個新時期。我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斗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下,同一切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實行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了。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15周
(必修第一冊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一、課標要求:
以改革天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簡述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基本依據、內容。
(2)如何理解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調整與國內工作重心轉移之間的關系?
2、合作學習:
概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開展的重要外交活動及其成就。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20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舉足輕重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 )
A、蘇聯的解體 B、美國經濟出現困難
C、世界多極化的趨勢 D、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國注重同國際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主要是為了( )
A、維護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 B、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C、推動國際經濟合作 D、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發展我國經濟 D、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我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不斷深化,連接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緊密紐帶是( )
A、歐盟 B、上海合作組織 C、東盟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5、.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具體表現是 ( )
A.反對霸權主義 B.反對強權政治 C.不結盟政策 D.睦鄰友好政策
(二)問答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外交工作有什么特點?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課標要求
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自主學習
1、“一國兩制”構想中的“一國”和“兩制”具體指的是什么?
2、“一國兩制”的構想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是怎樣體現的?
3、香港、澳門的回歸的意義是什么?
合作學習
為什么說“一國兩制”的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運用?
知識整合
簡述“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的形成及其基本內容。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是針對什么問題提出的 ( )
A、臺灣統一 B、香港回歸祖國 C、澳門回歸祖國 D、深圳特區的設立
2、“一國兩制”必須是在“一個國家”之下實行“兩種制度”,“一個國家”是指( )
A、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 B、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不容分割
C、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D、堅決反對一中一臺等分裂國土的陰謀
3、我國能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最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國已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B、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開放使我國現代化建設顯著發展 D、“一國兩制”構想為相關各方接受
4、從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算起,澳門在外國統治下長達多少年 ( )
A、100年 B、200年 C、300年 D、400年
5、海峽兩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聯系渠道是始于 ( )
A、一國兩制 B、海基會的成立 C、汪辜會談 D、八項主張
二、問答題
閱讀下列材料
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決香港問題,用什么方式才能解決臺灣問題。只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方式,一種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決香港問題,就必須考慮到香港的實際情況,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英國的實際情況,就是說,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會主義來統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強接受了,也會造成混亂局面。即使不發生武力沖突,香港也將成為一個蕭條的香港、后遺癥很多的香港,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問題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國兩制”,允許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辦法。
——1984年12月19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談話
請回答:材料中說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為什么說“一國兩制”是一個“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主要知識:興中會的成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式、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黃花岡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南方臨時政府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
比較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的異同,培養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資產階級的革命派、立憲派、人民群眾、漢族地主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培養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分小組討論辛亥革命最終的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有人搜集資料,有人整理成文,有人制作課件,有人小組發言。討論過程中,暢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處;求同存異,不追求意見的最終統一;注意不要把討論變成辯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并注意將稟賦不同的學生優化組合,使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是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一次巨變。
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是由無數仁人志士(如黃花崗烈士)的鮮血鋪墊而成的,我們應倍加珍惜。這種敢于犧牲自我,勇于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是一個民族得以存續和發展的重要源泉。
(二)重點難點
1、重點: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領導地位的表現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難點: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和原因。
課標要求: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資料卡片:
孫中山:孫中山(1866—1925),名文,號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組織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準備在廣州起義,事泄未成。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時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孫中山見稱于世。1900年派人至惠州發動起義。1905年在日本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誓就職。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被迫辭去大總統職務。其后領導“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屢經失敗。1924年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遺體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新軍:新軍是清朝末年組建的近代化陸軍。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 000人,編為10營,號為“定武軍”,由德國教官用西法訓練,以新式槍炮裝備,初駐天津馬廠,后移屯天津小站。旋由袁世凱接辦,擴充為7 000人,改稱“新建陸軍”。同時,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江蘇編練“自強軍”兩千余人。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將新建陸軍擴充為六鎮(師),人稱“北洋六鎮”。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義,設立練兵處,由奕劻任總理。袁世凱為會辦,掌握實權。而后由練兵處制定陸軍軍制,各省設督練公所,新軍編練推廣到全國,計劃全國編練36鎮,每鎮包括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編制為12 512人。采取募兵制,應募士兵在年齡、體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較嚴格的規定。中下級軍官多由國內各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充任,也任用一些學習軍事的歸國留學生。到清朝覆亡前,全國已編練成新軍14鎮。清朝統治者的本意是以新軍作為維護其垂危統治的支柱,但它卻成為革命黨人爭取的重要對象。經過革命黨人的秘密工作,新軍中許多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傾向革命,成為武昌起義和各省響應起義的重要力量。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1883年考入北洋水師學堂。1888年派往海軍服役。1896年參與訓練新軍。1900年任護軍馬隊第1營管帶。1905年任湖北常備軍第2鎮第3協統領官,后為暫編第21混成協統領。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之初,被士兵和下級軍官逼迫“革命”,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實際上他一貫仇視反清革命,曾殺害革命黨人。1912年被選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1916年8月,袁世凱死后繼任為大總統。張勛復辟后,黎元洪辭去大總統職務。1928年6月病死于天津。
袁世凱:(1859—1916)河南項城人。字慰亭,號容庵。早年屢試不第,1881年投入淮軍提督吳長慶,得到提攜。1895年,以道員銜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戊戌變法期間,偽裝贊成維新運動,卻暗地出賣維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寵信。1899年升山東巡撫,殘酷鎮壓義和團。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時,加入帝國主義策劃的“東南互保”。1901年起,繼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及練兵處會辦。以實行“新政”為名,擴編北洋軍為六鎮,從此成為北洋軍閥的首領。1907年調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1909年辛亥革命時,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出兵威脅要挾革命黨議和,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在北京建立地主買辦聯合專政的北洋軍閥政權。為歸除異己,派人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向帝國主義借款,發動內戰,撲滅反袁的“二次革命”。為復辟帝制,他接受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1916年1月1日,他登上皇帝寶座,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年號為“洪憲”。在聲勢浩大的反袁護國運動中,3月22日,被迫消帝制,皇帝生涯不足3月。
云南護國戰爭爆發后,西南各省及兩廣紛紛獨立。5月9日,陜南鎮守使陳樹藩宣布獨立,并率兵進據西安,驅逐陜西將軍陸建章,自稱都督,這是北洋系統的將領首次公開倒戈。20日和29日,袁世凱的心腹陳宦、湯薌銘,先后宣布四川、湖南獨立。袁眾叛親離,深感絕望,一病不起。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反袁呼聲中死去。臨終前,袁召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張鎮芳入府,口述遺囑,表示遵照約法,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
1916年6月6日,在全國人民的反對中,袁世凱死于北京。
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整體感知辛亥革命的結構。
歷史背景→醞釀→爆發→高潮→失敗→功績
(2)武昌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是什么?條件是什么?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及意義是什么?
(4)袁世凱如何篡奪革命果實的?
(5)辛亥革命的功績是什么?
2、合作學習:為什么說,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3、知識整合:
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原因、教訓。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創立的中華民國,在政治體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國家是
A、美國 B、英國 C、俄國 D、德國
2、《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在當時的實際意義是
A、否定君主專制制度 B、確立民主共和政體
C、使人民獲得了政治權利 D、為資本主義制度創造了條件
3、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帝國主義在華政治勢力 B、推翻清朝滿洲貴族統治
C、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D、建立民主共和制,讓人民享有民主自由
4、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變的是
A、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B、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
C、辛亥革命的勝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D、“五四運動”的發生和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5、就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辛亥革命確實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主要因為
A、結束了中國傳統社會 B、開啟了中國現代化
C、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
(二)材料解析題:
6、閱讀材料:
1911年11月,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自任都督,掛起“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府衙大堂屋子上的幾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須破壞”。江蘇就這樣光復了。
請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2)程德全、袁世凱等人的革命行動,對革命有何影響?
五、學習延伸
(一)革命老人吳玉章說,他從辛亥革命以來的實踐中認識到“從別的一套革命老辦法,非改不可”,試結合辛亥革命的有關史實扼要說明為何非改不可?
(二)相關鏈接:
① 章開沅、林增平主編:《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 金沖及、胡繩武著:《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91年版。
④ 張磊著:《孫中山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 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①歷史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反動賣國的本質暴露無遺,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應運而生。
(2)條件:①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革命政黨的建立;
②革命黨人的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沉重打擊了清統治,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
③人民群眾的斗爭,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
④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的作用。
(3)①內容:(略)
②意義: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它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府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4)①武昌起義爆發后,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攫取了清政府的大權,并向南方革命黨人施加壓力。
②逼迫清帝退位。
③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辭職,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④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5)①性質: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功績: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和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國家的評價。D、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中顯著的里程碑。
合作學習:
(1)有了正規的統一的政黨領導。以前,革命團體分散,各自為戰,先后舉行的幾次起義均失敗。現在有了統一的政黨,便于領導全國革命。
(2)有了明確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3)有了公認的民主革命領袖。由于孫中山的威望,他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領導者。
知識整合:
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失敗不僅體現在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更主要的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并沒有改變。
原因:主觀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①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②脫離人民群眾;③同盟會軟弱無力。④沒有自己的武裝;客觀上:①中外反動勢力強大;②袁世凱的反革命手段。
教訓:①必須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徹底摧毀封建勢力。
②不能幻想帝國主義的支持;
③不能對封建勢力妥協;
④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A 2、A 3、C 4、C 5、A
(二)材料解析題:
(1)問題:舊官僚進入革命陣營。
(2)影響:一方面,擴大了革命影響;另一方面:舊官僚逐漸奪取政權,革命成果部分喪失,民主、共和的革命最終目標當時沒有實現。
學習延伸:在辛亥革命和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奮斗的目標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種“革命老辦法”,理論上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的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綱領,實際上他們沒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建立革命武裝。
因此,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而不可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結束了袁世凱的統治和張勛的復辟,故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課標要求
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學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條件有哪些?有何歷史意義?
2、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3、簡述建國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發展。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如何確立的。這一制度的實施有何意義?
知識整合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本內容是什么?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1、解決了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重大問題的會議是
A、遵義會議 B、中共“七大”  C、七屆二中全會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2、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①規定了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②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經驗③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④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并發揮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作用,開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秋 D、1978年底
4、標志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B、《論十大關系》提出“黨和非黨”的關系
C、“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 D、愛國統一戰線方針的提出
5、中國省級民族自治區有5個,其中最早建立的是
A、寧夏回族自治區 B、內蒙古自治區 C、西藏自治區 D、廣西壯族自治區
二、問答題
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什么?為什么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必修第一冊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四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一、課標要求: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資料卡片:
朱元璋(1328~1398) 明朝開國皇帝。祖籍為江蘇沛縣,其祖、父為生活所迫,一再遷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孤莊村。朱元璋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吳二年正月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1387年,統一了全國。在位31年,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
永樂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1424年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葬于長陵,廟號太宗,嘉靖時改成祖。
宦官:也稱太監、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宮中替皇族服務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擔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后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則上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別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清朝皇帝一覽表:清朝世系表
公元紀年 清朝紀年 皇帝 在位時間
1616 (金)天命元年 努爾哈赤 11年
1627 (金)天聰元年 皇太極 17年
1636 崇德元年
1644 順治元年 福臨 18年
1662 康熙元年 玄燁 61年
1723 雍正元年 胤禛 13年
1736 乾隆元年 弘歷 60年
1796 嘉慶元年 颙琰 25年
1821 道光元年 旻寧 30年
1851 咸豐元年 奕詝 11年
1862 同治元年 載淳 13年
1875 光緒元年 載湉 34年
1909 宣統元年 溥儀 3年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朱元璋為什么要廢除丞相制度?有什么影響?內閣制是怎樣形成的?說明了什么?
(2)軍機處是怎樣建立的?如何評價?
(3)清朝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及管理機構分別是什么?
(4)元明清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有過什么變化?
(5)結合時代背景說說晚清政治制度的變化。
2、合作學習:
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知識整合
簡要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里的高皇帝指的是 ( )
A、朱元璋 B、明神宗 C、明成祖 D、雍正帝
2、正式確立內閣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神宗
3、清朝設置的中央機構理藩院主要職能是 ( )
A、管理全國宗教事務 B、管理全國所有少數民族事務
C、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 D、主管邊疆地區設置的軍政機構
4、清朝晚期設置的資政院的職能相當于西方的 ( )
A、國務院 B、議會 C、內閣 D、內務部
5、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國初……軍國大事,皆交議政王大臣,半皆貴胄世爵,不諳世務。憲廟設立軍機大臣……議政之弊始革。 ——《嘯亭雜錄·卷二》
材料二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不得為真宰相。 ——《清史稿·劉統勛傳論》
回答:
(1)材料一所謂“議院之弊”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并請簡要說明理由。
(2)材料二大學士非兼軍機即為真宰相,這一說法是否符合實際?為什么?
五、學習延伸
(一)為什么說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二)相關鏈接:
①魏千志:《明清史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②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教案第17周第二課時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三、民主政治的發展 編寫:蔡茂東
一、課標要求
1、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2、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二、教學流程
(一)自主學習:
1、簡述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政體的演變情況。
自1789年以來,法國經歷了大革命、拿破侖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直到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但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
2、簡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及其意義。
內容:賦予總統極大權力,議會采取兩院制,內閣要對參議院負責,《馬賽曲》定為法國國歌,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慶日,把“政府的共和國形式”等寫入憲法之中。
意義:在法律上阻斷了保皇派復辟的道路,使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以確立起來。
3、《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的立國基本原則是什么?應怎樣評論它?
立國基本原則:憲法確定帝國為聯邦制國家,確立帝國君主立憲政體。
評價:憲法頒布是德國近入資本主義時期的標志,在帝國政府保護下,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但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德意志帝國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國家。
(二)合作學習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到19世紀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制定了憲法,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歐洲啟蒙運動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褚實踐,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給予否定和替代。有利于調節、緩和社會矛盾,穩定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統治秩序。還對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課堂測評
1、1871年鎮壓巴黎公社的劊子手是
A、麥克馬洪 B、梯也爾 C、路易·波拿馬 D、俾斯麥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行政權歸:
A、總統 B、參議院 C、眾議院 D、最高法院
3、法國總統任期為
A、4年 B、5年 C、6年 D、7年
4、法國國慶日為
A、7月1日 B、7月4日 C、7月14日 D、7月24日
5、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主要特征是
A、內閣制 B、兩黨制
C、總統制 D、選舉和議會立法
6、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德意志是1871年4月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國是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使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到確立。
相同點:都具備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基本特點,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形式,具有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成果,推動了世界民主化的進程。
不同點:德意志皇帝仍保持封建專制時代的權威,集立法、司法、行政和軍事大權于一身,議會權力弱小,處于從屬地位。法國總統名義上擁有很大權力,但受到議會的制約,議會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 ,其權力比德國大。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學案第十九周第2課時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主備人:馬兆昌
課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一)自主學習
1、簡述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過程。
答:(1)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2)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3)馬歇爾計劃的出籠;
(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5)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
(6)經互會的建立;
(7)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2、什么叫“冷戰”?
答:“冷戰”是指二戰后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意識形態諸方面除訴諸戰爭的緊張對峙和對抗。
(二)合作學習
1、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有何影響?
答: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局面的出現,引發了美蘇之間螺旋式上升的軍備競賽。
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緊張。
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整體的發展。
面對兩極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三)本課測評
選擇題
1、在二戰后期就開始形成并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基本輪廓的是
A德國戰敗 B日本戰敗 C聯合國成立 D雅爾塔體制
2、二戰后,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是
A中國 B英國 C法國 D蘇聯
3、美蘇“冷戰”開始的重要標志是
A“鐵幕”演說的發表 B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C馬歇爾計劃的出籠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4、美蘇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A“冷戰”開始 B經互會的成立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D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5、二戰后美蘇“熱戰”主要發生的地區在
A歐洲 B亞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6、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是
A朝鮮戰爭 B甲午戰爭 C越南戰爭 D阿富汗戰爭
7、不結盟運動的主要參加國家是
A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B美蘇兩國
C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D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高一歷史學案第十九周第2課時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主備人:馬兆昌
課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一)自主學習
1、簡述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過程。
答:
2、什么叫“冷戰”?
答:
(二)合作學習
1、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有何影響?
答:
(三)本課測評
選擇題
1、在二戰后期就開始形成并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基本輪廓的是
A德國戰敗 B日本戰敗 C聯合國成立 D雅爾塔體制
2、二戰后,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是
A中國 B英國 C法國 D蘇聯
3、美蘇“冷戰”開始的重要標志是
A“鐵幕”演說的發表 B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C馬歇爾計劃的出籠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4、美蘇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A“冷戰”開始 B經互會的成立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D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5、二戰后美蘇“熱戰”主要發生的地區在
A歐洲 B亞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6、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是
A朝鮮戰爭 B甲午戰爭 C越南戰爭 D阿富汗戰爭
7、不結盟運動的主要參加國家是
A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B美蘇兩國
C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D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 十 八 周 第 2 課 時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一、課標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二、教學流程
自主學習
1、第一國際建立的條件有哪些?時間、性質和指導思想是什么?
2、巴黎公社革命是怎樣爆發的?
3、第二國際成立的標志是什么?列舉第二國際內修正主義和反修正主義的代表各1人。
合作學習
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經驗教訓有哪些?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第一國際成立以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其“新”反映在( )
A、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B、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
C、加強了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 D、進行了為政治利益的斗爭
2、巴黎公社最成功的經驗是 ( )
A、建立無產階級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機構 B、公社的工作人員都由民主選舉產生
C、用暴力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D、規定公社職員的最高工資
3、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缺乏經驗
B、 B、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的領導
C、資本主義上升發展是當時世界進步的主流
D、沒有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4、第二國際成立大會討論的問題主要有 ( )
①關于工人階級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 ②關于反對戰爭和反對法西斯侵略 ③國際勞動工立法 ④關于反對殖民主義和實行民族自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簡答題
5、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工人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 十 八 周 第 2 課 時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一國際的建立和第二國際的斗爭史實,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經驗教訓。
通過對巴黎公社性質和失敗原因的分析、認識,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包括地圖、文字)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
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巴黎公社戰士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精神的體驗,使學生逐步養成革命英雄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情操。
二、教學流程
自主學習
1、第一國際建立的條件有哪些?時間、性質和指導思想是什么?
條件:(1)階級條件: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
(2)社會條件:1857年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工人運動走向聯合。
(3)主觀條件:馬、恩總結經驗教訓,并深入進行理論研究。
(4)直接因素:1862年倫敦世界工業博覽會和1863年英法等國工人聲援波蘭抗俄斗爭,推動和促成國際工人聯合。
時間:1864年
性質: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組織。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2、巴黎公社革命是怎樣爆發的?
普法戰爭法國失敗——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共和國——資產階級政府投降賣國,向巴黎無產階級進攻——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3、第二國際成立的標志是什么?列舉第二國際內修正主義和反修正主義的代表各1人。
18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100周年紀念日,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開幕,它成了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
修正主義者:伯恩斯坦; 反修正主義者:列寧、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任選一)
合作學習
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經驗教訓有哪些?
原因:(1)不論是生產力水平還是無產階級的政治威信,都還未達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程度。
(2)缺乏統一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3)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
(4)沒有前人可供借鑒的經驗。
(5)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沒有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
經驗:
(1)砸碎舊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2)民主選舉。
(3)人人平等。
(4)維護工人權益。
教訓:(失敗原因中除1以外)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第一國際成立以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其“新”反映在( C )
A、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B、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
C、加強了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 D、進行了為政治利益的斗爭
2、巴黎公社最成功的經驗是 ( C )
A、建立無產階級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機構 B、公社的工作人員都由民主選舉產生
C、用暴力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D、規定公社職員的最高工資
3、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C )
C、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缺乏經驗
D、 B、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的領導
C、資本主義上升發展是當時世界進步的主流
D、沒有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4、第二國際成立大會討論的問題主要有 ( C )
①關于工人階級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 ②關于反對戰爭和反對法西斯侵略 ③國際勞動工立法 ④關于反對殖民主義和實行民族自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簡答題
5、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工人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1)隨著工人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紛紛建立,工人階級有組織的斗爭明顯增加。 (2)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 (3)工人斗爭更多地集中在經濟方面,經濟斗爭已多于政治斗爭。 (4)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并流傳開來。在專制主義盛行的俄國、在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斗爭中,產生了列寧主義。俄國繼法、德之后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其1905年革命結束了資本主義的相對“和平”時期,成為十月革命的“總演習”。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05秋第8周第2課時教學案
課題:偉大的抗日戰爭
主備人:馬兆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結合初中所學的相關知識,通過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等,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和許多大屠殺慘案。
⑵了解和掌握中國軍民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面前奮起還擊,并逐步團結起來,建立起堅固而強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浴血奮戰,直到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的事實。
⑶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日本大規模侵華的原因,列舉日本侵華的滔天罪行,使學生分析問題和總結概括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⑷鼓勵學生從多種渠道搜集資料,討論: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什么只能是持久戰?抗戰中哪種力量為主導,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為什么?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2、過程與方法
⑴要求學生首先閱讀本節的大標題和三個子標題,并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使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過程和方法。
⑵引導學生從《侵華日軍的罪行》一目中列舉最能反映日本帝國主義殘暴本質的事實,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對侵華日軍罪行史實的掌握,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立場,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軍國主義企圖重新抬頭的危險。
⑵通過中國軍民團結抗日史實的學習,深刻理解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⑶通過學習,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日本發動的一系列事變,在侵華戰爭中的罪行;中華民族的全民抗戰過程及抗戰勝利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后戰場的配合和各自的積極作用的正確理解。 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四)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
(五)知識結構及教學流程
復習回顧:
1、中國近代以來遭受了列強哪些大規模的侵略?
2、中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了哪些斗爭?
導入新課: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的生存再次受到嚴重威脅,中國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并從盧溝橋事變開始,發展為以國共合作抗日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終于在1945年8月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中華民族取得了偉大勝利。
1931――1945年,那是一段中華民族遭受日寇欺辱、血雨腥風的日子,又是一段熱血沸騰、激情燃燒的歲月。本節課讓我們走進那風雨如晦、慷慨悲歌的日子。
揭示目標:(投影顯示課標要求及本課目標)
學習新課
一、侵華日軍的罪行
投影問題:你知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侵華戰爭嗎?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答案)
⑴滅亡中國,稱霸西太平洋是日本既定國策;
⑵1927年,日本東方會議確定了“征服滿蒙”的方針;
⑶受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日本要擺脫危機;
⑷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
請簡要列舉1931—1945年日本侵華時所犯下的罪行。
(請學生閱讀教材,填空)
1、1931年發動 事變,占領東北三省。
2、1932年發動 事變,進攻上海。
3、1933年占領熱河省,進攻長城一線。
4、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陰謀控制整個華北。
5、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 ,開始全面侵華,8月13日進攻 。
6、1937年12月,日軍攻陷 。
7、1938年10月,占領 、 ,控制華北、華中、華南大片中國領土。
從以上內容總結出:罪行一:發動侵略戰爭
(多媒體展示部分圖片,總結出)罪行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教師直接講述)罪行三:實行血腥的殖民統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權,實行以華制華。
經濟上:實行瘋狂的經濟掠奪。
文教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多媒體顯示哈爾濱731部隊遺址,及731部隊使用的鐵槽、骨架、鐵鉤。)
(多媒體顯示日軍用毒氣彈毒死的中國兒童)
罪行四:踐踏國際公法
面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的抗爭……
1931-1937 局部抗戰
1937——1945 全民抗戰
二、中國軍民的抗戰
(投影展示)1931——1937年,關內外人民是如何進行抗日救亡斗爭的?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總結,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中共
東北人民
國民黨愛國官兵
學生
(投影展示)1937-1945年全面抗戰主要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總結,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國共合作
各階層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各民族共同抗日
愛國華僑積極參與
(投影展示)請思考: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是什么?
(提示: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是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重要保證。)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抗戰的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史上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教師歸納總結)
反侵略取得第一次完全勝利。
洗雪了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
為民主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課堂小結:(略)
布置作業:
(出示日本新教科書及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圖片)
勿忘使命——歷史的反思
假如現在正在進行一場中日學生的交流會,結合歷史、面對今天、展望未來,你想對日本中學生們說些什么?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 十 九 周 第 1 課 時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課標要求
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二、教學流程
自主學習
1、十月革命是怎樣爆發的?(時間、地點、領導機構、被推翻的反動政府、革命成果)
2、十月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合作學習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這一論斷的?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是 ( )
①工業革命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④馬克思和恩格斯知識淵博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屬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是 ( )
A、傅立葉 B、黑格爾 C、費爾巴哈 D、孟德斯鳩
3、列寧稱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三種主要思潮的繼承人和天才和完成者”。這“三個最先進國家”應指 ( )
A、英法美 B、英法德 C、法德美 D、英德美
4、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根本的歷史條件是 ( )
A、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累 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C、工人運動的興起 D、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建立
5、下列不屬于《共產黨宣言》內容的有 ( )
A、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B、要求取得普選權
C、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
D、闡明了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的歷史必然
二、材料解析題
6、材料一 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要切無產階級政黨的目的是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材料二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材料三 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請回答:(1)以上材料出自哪一份文獻,作者是誰?
(2)概括上述材料的中心內容。
(3)此文獻的發表有何歷史意義?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第 十 九 周 第 1 課 時
(必修第一冊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課標要求
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二、教學流程
自主學習
1、十月革命是怎樣爆發的?(時間、地點、領導機構、被推翻的反動政府、革命成果)
2、十月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合作學習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這一論斷的?
三、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是 ( D )
①工業革命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④馬克思和恩格斯知識淵博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屬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是 ( A )
A、傅立葉 B、黑格爾 C、費爾巴哈 D、孟德斯鳩
3、列寧稱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三種主要思潮的繼承人和天才和完成者”。這“三個最先進國家”應指 ( B )
A、英法美 B、英法德 C、法德美 D、英德美
4、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根本的歷史條件是 ( B )
A、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累 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C、工人運動的興起 D、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建立
5、下列不屬于《共產黨宣言》內容的有 ( B )
A、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B、要求取得普選權
C、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
D、闡明了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的歷史必然
二、材料解析題
6、材料一 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要切無產階級政黨的目的是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材料二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材料三 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請回答:(1)以上材料出自哪一份文獻,作者是誰?
《共產黨宣言》,作者是馬克思、恩格斯。
(2)概括上述材料的中心內容。
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
(3)此文獻的發表有何歷史意義?
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 一 歷 史 學 案
(必修第一冊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三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一、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資料卡片:
三皇五帝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史記·始皇本紀》載有李斯奏議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這泰皇之所以最貴,是因為它所指系人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后,則出現了幾種意見。一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另一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燧人;第三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共工。“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昊、少昊;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政體:政體是國家形式概念的一部分,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即統治階級為掌握和維護自己的政權,管理國家,實現國家統治的形式。
中央集權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種國家結構形式,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指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中,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其特點一是中央嚴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為控制地方,重視對地方官員的任用和監督。
專制主義:一種君臣關系,中央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至行使軍權、政權、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其特點一是君主個人專斷獨裁;二是大小官僚作為君權代表對百姓實行專制統治。
尚書臺:東漢中樞機關。秦代于少府內設尚書,有令、丞。漢成帝時,初置“尚書”員5人,開始分曹辦事。東漢光武帝劉秀鑒于西漢末年大權旁落于貴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權力集中于君主,凡機密之事全部交給尚書,以此制約三公。因而加重了尚書的職權。因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內而稱為臺閣,故有尚書臺之稱。東漢尚書臺權力極重,但臺官職位卑微,皆由皇帝親任干練之士充任,便于控制,發揮效率高。東漢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實權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盡管三公要聽命于尚書,但尚書又往往被實權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科舉制:科舉制度始創于隋,大業元年(605)始設進士科,宣告了舊的以門第為主要依據的選官體制的結束及新的以進士科為代表的科舉制的誕生。唐代的科舉制度在科目設置、類別劃分、科試內容、科場規章等方面更加詳備,趨于制度化。唐代進士及第后要題名大雁塔,因此后世稱考中進士為“雁塔題名”。至宋朝,科舉制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又有所變革。明清兩代科舉制極為興盛,逐步發展成一種極為規范而又嚴密的制度體系,但與此同時,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因為無法順應時代要求,考試內容一成不變、文章形式囿于八股,使得士人學問空疏、八股閉塞民智、科場分清濁流、吏治日益腐敗等科舉制帶來的弊端日益顯露。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科舉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三、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
(1)皇帝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2)漢、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
(3)古代監察體制是怎樣形成的?試作簡要評價。
(4)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經過了哪三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5)簡述秦漢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的變遷。
2、合作學習:
舉例說明君主專制政體的如何得到強化的?
3、知識整合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四、本課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關于古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先秦主要實行官位世襲的制度 ②九品中正制屬于察舉制的發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選官方式 ③科舉制屬于考試選官的制度 ④科舉制與察舉制從考選對象、內容、程序等方面看都帶有封閉性特征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13州,每一州設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職責是 ( )
A、推薦和選拔地方人才 B、征收賦稅,征發徭役和兵役
C、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D、加強對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3、唐宋通過改革中央官僚機構加強皇權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 )
A、形成“中朝”決策機構 B、分散宰相權力
C、實行三省六部制 D、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
4、在古代,下列具有監察職能的機構或者官職是 ①秦朝御史大夫和郡監御史 ②漢代州刺史和御史大夫 ③歷史御史臺、都察院等 ④宋中書門下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
A、地方勢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廢除
C、決策中樞的轉移 D、外戚和宦官專權
(二)材料解析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省做定將上,得者再下中書省,中書省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 ——《朱子類語》
材料二 唐太宗說:“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 ——《貞觀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發現有一人詐偽做官,便下令處死.但負責審理此案的戴青說:“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對他說:“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
請回答:有人根據上述材料認為唐初政治是“皇權下的民主”,這是指的什么?這一現象的出現取決于什么?結合我國封建制度的政治特點談談你對這一現象的認識。
五、學習延伸
(一)科舉制度的實施背景是什么?長期以來人們對科舉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有消極作用。②主要是消極的,但也有積極作用。請按自己的見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闡述理由。
(二)相關鏈接:
① 陳仲安、王素著:《漢唐職官制度》,中華書局1993年版。
② 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一歷史教案第16周第二課時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編寫:蔡茂東
一、課標要求
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二、教學流程
(一)自主學習
1、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2)進行了兩次內戰,1649年1月30日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3)1649—1658年,克倫威爾掌握軍事實權,實行獨裁統治;(4)1660年5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5)1688年,光榮革命,復辟王朝統治結束。
2、英國“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通過了“哪些法案來限制主權的”?有什么作用?
法案:(1)1689年10月,通過了《權利法案》
(2)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
作用:英國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統治。
3、1832年英國議會選舉制為什么要進行改革?這次改革有什么影響?
原因:(1)1832年英國議會選舉使那些想積極參政的工業資產階級不滿;
(2)歐洲大陸革命潮流沖擊,英國群眾斗爭高漲,資產階級為謀取參政進行積極斗爭。
影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而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受到了種種限制。
4、19世紀后期,英國人為什么稱內閣為議會中的“第三院?”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2)19世紀70年代以后,議會權力和作用開始縮小,內閣開始凌駕于議會之上;(3)內閣后來又逐漸取得了一部分立法權和財政權,內閣權力開始膨脹;(4)因此,許多英國人稱內閣為議會中的“第三院”。
(二)合作學習
請思考回答18世紀英國的內閣制與中國的內閣制有什么不同?
中國:內閣是君主專制進一步產生強化的產物,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而是皇帝的內侍機構;閣臣升降由皇帝決定,他們的主張采納與否取決于皇帝,不能起到制約皇權的作用。
英國:內閣是由國王任命在議會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組成的,內閣擁有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而對國王負責;英國內閣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知識整合
用史實分析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治基本特點。
(1)虛君內閣對議會負責;(2)選舉權擴大;(3)內閣權力膨脹等。(史實略)
三、課堂測評: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反對的對象是 (B)
A、克倫威爾獨裁統治 B、斯圖亞特王朝
C、責任內閣專橫 D、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
2、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是由于 (D)
A、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B、內閣掌握了行政權
C、內閣對議會負責 D、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控制權
3、英國形成內閣大臣,成了實際的首相是在 (A)
A、漢諾威王朝時期 B、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C、克倫威爾統治時期 D、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4、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方案通過獲得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的是 (A)
A、資產階級 B、新貴族 C、工人 D、貧民
5、英國的議會的權力和作用開始縮小,內閣開始凌駕于議會之上是在 (D)
A、18世紀中期 B、19世紀初期
C、19世紀中期 D、19世紀后期
6、英國責任內閣制是怎樣形成和逐步完善的?它對英國統治產生的什么影響?
答:形成完善:(1)光榮革命前,國王有一個咨詢機構——樞密院,光榮革命后,威廉三世經常召集樞密大臣在小密室中商討國事,這小密室逐漸成內閣的代名詞。
(2)漢諾威王朝時期,由于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內閣首相。
(3)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形成并得以完善,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
影響:國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英國成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典型國家。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昌县| 义马市| 张掖市| 盐边县| 南郑县| 蕲春县| 海安县| 葵青区| 小金县| 循化| 烟台市| 双鸭山市| 滦南县| 出国| 玉屏| 都昌县| 剑阁县| 虞城县| 鹰潭市| 壶关县| 衡阳县| 和龙市| 松原市| 资中县| 九龙城区| 宁都县| 夹江县| 玛沁县| 英超| 文水县| 凤阳县| 从化市| 东港市| 保德县| 方山县| 屯留县| 三原县| 郑州市| 兖州市| 徐水县|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