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10屆高三一輪復習《生活與哲學》教學案一體化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目標導航】一、課標要求1.內容目標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2.提示與建議(1)例如,過去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的歷程,當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謎和新出現的社會問題。討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2)追求真理的信念與堅持實踐標準相統一,就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3)撰文:《實踐論》讀后感。二、高考考點高考資源網(www. ( http: / / www. ))1.實踐: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知識梳理】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認識對實踐有推動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2.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知識體系】實踐的含義 實踐及其特點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實踐的三個特點 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認識具有反復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認識具有無限性【重難點釋疑】高考資源網(www. ( http: / / www. ))誤區1: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因此,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簡析】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也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但人的一切活動不一定都是實踐。人類的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兩個方面: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只有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因此,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的觀點擴大了實踐的外延,是不正確的。誤區2:實踐既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簡析】 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諸要素是客觀的,并且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要受到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制約,因而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但同時,實踐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因此,實踐既不是純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也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它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相統一的活動。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轉變為現實的存在。該觀點貌似既講實踐的客觀性,又講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其實它割裂了實踐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因而是錯誤的。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 http: / / www. ))誤區3: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因此,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簡析】 任何實踐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沒有意識支配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實踐是指這種實踐活動沒有以正確的認識為指導,導致活動的失誤以至失敗。因此,認為“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的觀點是錯誤的。誤區4: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簡析】 作為實踐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凡是人的實踐,都是社會性活動,孤立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因為,無論是集體行動還是單個人行動都具有社會性,都既依賴于社會又影響著社會。因此,認為“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的觀點是孤立地考察人的活動,是錯誤的。誤區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因此,人們獲得知識只有參加實踐。【簡析】 人類的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反復作用,變革客觀對象,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深入事物內部,認識其本質及規律,也就是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這并不排斥學習書本知識的必要性,畢竟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注重實踐的基礎上,必須努力讀書、虛心學習,獲得間接經驗。但必須明確,書本知識、他人的經驗是“流”,而不是“源”,就知識總體來說,歸根到底,仍然來源于實踐。誤區6: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因此,只要人們參加實踐就能推動認識的發展。【簡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說實踐的發展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新要求,推動人們去探索和研究,或者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但這并不是說只要人們參加實踐就能推動認識的發展,因為實踐是一個讓人們不斷獲得新知的過程,是人們獲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推動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條件。而要實現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量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樣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并一步步推動認識向前發展。由此可見,僅有實踐而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是很難向前發展的。誤區7: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一看實踐,二看大多數人的意見。【簡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因為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大多數人的意見”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因為大多數人的意見仍屬于人的認識范疇,人的認識不能判斷自身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認識,即是真理,最終是要被大多數人接受而成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以上述觀點是不科學的。誤區8:“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真理客觀性的否定。【簡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這是由于人的認識是主觀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思維方法不同,每個人知識構成、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但真理只有一個。因此,人的正確認識不僅具有客觀性,而且具有主觀性和差別性。所謂客觀真理是指人的認識中含有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人的認識和主體的差別性,而這些具有差別的認識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由實踐來檢驗。因此,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誤區9: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所以真理是絕對的、永恒的。【簡析】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盡管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認識,但當一個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相符合時,他就獲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懷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絕對的。但真理又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如果超過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或者不顧條件的推移、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會變成謬誤。而且真理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不斷向前發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總之,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在真理觀上我們既要反對夸大絕對性的形而上學,又要反對夸大相對性的相對主義。誤區10: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永無止境,因而人們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 【簡析】由于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認識的主體人類是世代延續的,認識的基礎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沒有終點。但并不是說人們不能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因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人們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認識。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具體的,都有自己的條件和范圍,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而總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我們絕不能以真理的無限發展性來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和相對性。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將兩者割裂開來的觀點是錯誤的。【例題精析】[例1]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住人們通過食物獲取這些微量物質,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能夠通過服用某種或某幾種維生素來彌補食物攝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學家認為,大量服用某些維生素有益于身體健康,但另一些科學家警告說,服用過量的維生素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關于維生素的問題的爭論表明①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總是有條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們獲得正確認識僅在一定時期內是真理③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不具有終極真理的性質④人們的認識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其中①正確。②主要錯在僅在一定時期內,應為在一定條件下和范圍內;③正確,真理是相對的;④較易判斷是錯誤的。 所以答案選B。[例2](2008全國卷Ⅱ38) (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競取得的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套主義的寶責經驗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套公平結合起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從認識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說明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學依據。解析:本題所用原理非常明確。考查學生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掌握和運用。回答時應從原理的兩個方面入手,結合材料分析。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一關于分配的原則要求源于實踐的需要,順應了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這一要求體現黨在實踐基礎上對公平與效率關系認識的深化;這一要求將繼續得到實踐的檢驗。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的這一要求.對于提高效率、促進公平、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螞蟻具有和我們不同的眼睛,它們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光線。但是,在認識我們所看不見的這些光線方面,我們的成就比螞蟻大得多。我們能夠證明螞蟻看得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而且這種證明只是以我們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覺為基礎,這就說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構造并不是人的認識的絕對界限”。恩格斯這個論斷的根據是①實踐促進人的感覺能力的進化與發展 ②實踐促進感知事物的技術手段的發展 ③實踐促進對感知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實踐促進人類直覺事物本質能力的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2007年12月,科學家通過比較火星探測飛船在過去7年中對火星表面相同地點拍攝的照片,提出一個大膽的推斷——火星上現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態水。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表明A.人類能夠在實踐中認識自然 B.自然界的變化不可能受人類的影響C.人類能夠在實踐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隨人類意識變化而蠻化3.著名心理學家奧瑞·利歐斯說:“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夠對感受進行調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時候都振作起來。”這段話蘊涵的哲學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觀的 B.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C.事物的價值完全取決于主觀感覺 D.人的主觀意識具有能動性二、非選擇題4.史料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5.古人云:疑乃覺悟之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辨題:懷疑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6.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某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農村進行社會調查。期間,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向農民認真了解農村基層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虛心求教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在此基礎上,他撰寫了4萬多字的《鄉村調查報告》,其中反映的農村真實情況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議,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決策參考。問題:請運用《生活與哲學》知識,結合材料,分析該學生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實情況的調查報告所體現的求真務實精神。參考答案1.B 2.A 3.D4.答案:(1)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到終于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輸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殘廢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輸血醫療熱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終因發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4)為救人而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現人的確定血型系統,從而最終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5. ①懷疑是對現存事物的質疑,是敢于和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對于常規性思維而言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敢于超越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始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懷疑是創造性思維的必要前提。懷疑有利于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認識的不斷發展。懷疑在創造性思維中有重要作用。②但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不是懷疑,而是實踐。我們要立足于現實,以實踐為基礎,正確發揮懷疑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6.(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該學生深入農村調查,真實反映農村實際情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做到了主觀思想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體現了求真務實精神。(2)堅持用矛盾觀點看問題。該學生認真了解農村基層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說明他承認矛盾,不回避矛盾,體現了求真務實精神。(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該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實踐中了解掌握農村真實情況,堅持在實踐中求真務實。(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該學生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中吸取智慧,體現了求真務實精神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求索真理的歷程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