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0年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專題教案之第七課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0年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專題教案之第七課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010年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專題教案之第七課
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考點導航
1.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3.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4.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
5.我國的宗教政策
二、知識網絡
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民族平等
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基本原則 民族團結
各民族共同繁榮
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含義
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自治機關
制度及宗教政策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核心內容
必然性
優(yōu)越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政策 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我國的宗教政策 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宗教
三、考點疏理
(一)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1、我國的民族關系
(1)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www.
任何國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組成的。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他55個民族,由于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我國所有民族統(tǒng)稱為中華民族。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我國民族關系的根本性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陸續(xù)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我國的民族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但由于歷史形成和遺留下來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等發(fā)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卻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3)處理民族關系,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2、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
①含義: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平等的履行應盡的義務。
②依據: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國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fā)展程度上的區(qū)別,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各族人民都為祖國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
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權利
③地位:堅持民族平等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首要原則。為體現這一原則的要求,歷屆全國人大都有少數民族代表參加,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數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
(2)民族團結
①含義: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
②重要性: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
(3)各民族共同繁榮
①含義: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②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
(4)民族原則之間的關系
三者互相聯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fā)展,是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3、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1)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建立的原因
①國家性質決定: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前提條件。
②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
③我國憲法和法律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④團結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代代傳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2)、如何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①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制度保障。
③弘揚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同各種危害民族關系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從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可以看,我國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對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有重要意義。
(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①含義:是指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我國自治機關在行使一般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③自治權是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zhí)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我國憲法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范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zhí)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
(3)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必然性
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 “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
①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全
民族區(qū)域自治以領土完整、國家統(tǒng)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集中統(tǒng)一領導與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感情結合起來,自覺擔負起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保衛(wèi)邊疆的光榮職責。
②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內部事務,滿足了少數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有利于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為主體,同時包括當地居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間聯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
④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自治機關能夠結合本民族、本地區(qū)特點,把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協(xié)調起來,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調動各族人民參加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二)我國的宗教政策
1、我國宗教具有愛國主義傳統(tǒng)
我國各種宗教千百年以來和睦相處,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們雖然有消極的一面,也有愛國的傳統(tǒng),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也為增進國際宗教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有它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發(fā)展。我國現階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還沒有消失,宗教還將長期存在。這種現狀決定了我們還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義: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2)實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
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這說明,公民不論信教不信教,也不論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誰也不得強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項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
說明在宗教問題上要堅持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宗教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損害國家、社會的利益,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3、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1)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指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簡單講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抵制滲透。可見,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與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對立的,而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號,神話首要分子,宣傳迷信邪說,蒙騙群眾,非法聚斂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邪惡勢力。其本質是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
4、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我國憲法規(guī)定:“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長期以來,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和破壞活動,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我國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
5、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含義: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多做貢獻。
(2)原因:是社會主義社會對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都是國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團體是聯系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宗教界成為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教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
6、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宗教
(1)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簡單的用行政力量去消滅或發(fā)展宗教,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處理宗教問題。
②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強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團結,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弘揚科學精神
我國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何認識根源,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創(chuàng)造宗教消亡的條件,這是解決在教問題的根本途徑。
(3)中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的建設者,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主義以及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世界觀,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歷史使命。
四、典例解析
【例1】(09海南卷13)自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以來,國家優(yōu)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資源開發(fā)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中適當增加國家投資比重和政策性銀行貸款比重,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國家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是因為
①新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②國家的強盛需要各民族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
③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④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平等與團結的物質保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屬于中等難度題。本題強調了重視民族繁榮的原因,②④的說法符合題意;①的說法不符合題意;③的說法強調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項。
【例2】(09福建卷28)自1996年福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建立對口扶貧協(xié)作關系以來,閩寧之間實現了從政府援助到社會幫扶,再到產業(yè)及人才技術的交流合作等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協(xié)作。閩寧協(xié)作的主要目的在于
A.建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B.消除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隔間
C.解決東西部教育科技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
D.實現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
【答案】D
【解析】A項夸大了“閩寧協(xié)作”的意義,并且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已經建立起來;B項說法中“消除”一詞太絕對;“閩寧協(xié)作”是全方位的,教育科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C項說法不符合題目設問要求;“閩寧協(xié)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雙方的發(fā)展,實現共同繁榮,故D項正確。要注意設問的限定信息“主要目的”。
【例3】(08全國Ⅰ卷39)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準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衛(wèi)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fā)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qū)域。此后十余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于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余”。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zhàn)爭。此后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征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余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zhàn)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乘6萬余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摘編自馬汝珩、馬大正《漂落異域的民族》等
(5)土爾扈特人回歸祖國的歷史從一個側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制定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并載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又將民族區(qū)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長期堅持。
為什么黨和政府要長期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解析】第(5)問要求回答我國黨和政府長期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不僅要回答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原因,還要回答堅持這一政治制度的意義。這兩點完全按教材回答就可以了。在參考答案中有一條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已載入憲法,黨和政府都要堅持依法治國原則,因而必須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一點屬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很少有考生能完整回答出該得分點。這主要反映了在復習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構建知識體系的問題。
【答案】(5)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沒有變
歷史和實踐表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符合國情,順乎民意,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有助于把國家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qū)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已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作為一個法治國家,黨和政府必須依法行事
五、鞏固訓練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這是因為( D )
A.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B.民族平等和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C.我國民族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D.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平等與團結的物質保證
2.根據《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規(guī)定,我國各民族都有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權利,這一權利體現了( C )
A.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B.民族團結的原則
C.民族平等的原則 D.民族和諧的原則
3.黨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加大對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扶持力度。民族地區(qū)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fā)展。這體現了( B )
A.我國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 B.我國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C.國家的支持是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主要手段 D.我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4.以下關于我國宗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D )
A.宗教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發(fā)展宗教
B.社會主義社會為發(fā)揮宗教的積極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極因素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C.在我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保護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
5.國務院最新公布的《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四條規(guī)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jié)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guī)定放假日期”。這體現了( B )
①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是該地方唯一的自治機關 ②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③將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④在中央統(tǒng)一領導下,國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
A.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中國道教協(xié)會成立50年來,在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促進祖國統(tǒng)一,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y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展對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說明( B )
A.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B.我國宗教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C.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意在鼓勵人們信仰宗教
D.宗教追求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7. 2008年3月14日,拉薩發(fā)生打砸搶燒暴力事件,面對“藏獨”分子分裂祖國的惡劣行徑,連日來,西藏宗教界愛國人士強烈譴責、憤怒聲討以達賴為首的分裂集團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擾亂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罪惡行徑。這反映了,在我國( C )
A.宗教的本質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宗教主要起積極作用
B.宗教界人士自覺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放棄了有神論信仰
C.宗教組織能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揮積極作用
D.我國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C.我國宗教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D.我國宗教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8.建國以來,根據我國民族況自身特點,民族自治地方式民代表大會依據全國人民代表會制定的有關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全國依法建立了155人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時,國家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大支持力度,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材料表明,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D )
①符合我國國情②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③體現了各少數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④鞏固和發(fā)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2008四川卷35)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家喻戶曉,廣為傳唱,歌頌了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確保新型民族關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各自治機關
①是自治地方的權力機關②享有獨立的立法權③依法管理內部事務④依法行使自治權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www.
10.(2008廣東卷16)據2004年《西藏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白皮書統(tǒng)計,西藏自治區(qū)共有藏傳佛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徒約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各種宗教活動正常進行。這表明 ( B )
A.我國保護各種宗教活動
B.我國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C.我國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D.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
(二)非選擇題
11.材料一: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56個民族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是56個民族的偉大振興。
材料二:《新疆的歷史與發(fā)展》白皮書指出,中央政府制定實施的十個“五年計劃”中,始終把新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yè)基礎發(fā)展項目、現代工業(yè)體系建設項目等列為國家重點項目,并出臺一系列優(yōu)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計劃的順利實施。幾十年來,各省區(qū)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支援。尤其是近年來,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等20多個較發(fā)達的省市對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區(qū)市,取得了明顯成效。
請回答:(1)我國的民族關系如何?上述材料體現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哪些原則?
【答案】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體現了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之間關系如何?
【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原則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fā)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12. 2008年9月23日舉行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指出,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們要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xù)全面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運用民族、宗教的有關知識, 談談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答案】(1)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切實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3)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融洽的社會氛圍。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yè)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库车县| 平泉县| 南通市| 塘沽区| 缙云县| 荆门市| 库尔勒市| 莲花县| 枣阳市| 勐海县| 万安县| 兴安县| 浦城县| 杭锦后旗| 拜城县| 澄江县| 桂东县| 霸州市| 特克斯县| 吉木萨尔县| 根河市| 望城县| 澎湖县| 监利县| 台东市| 米脂县| 二连浩特市| 大足县| 河源市| 浮梁县| 偃师市| 桐乡市| 龙游县| 内丘县| 剑阁县| 肇州县| 广宗县| 许昌市| 聂拉木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