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10屆高三一輪復習《生活與哲學》教學案一體化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目標導航】一、課標要求1.內容目標辨析實例,說明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2.提示與建議(1)例如,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爭辯,尊重規律或違背規律的事例,從中得出物質世界和客觀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結論。(2)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二、高考考點1.哲學的物質概念: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2.哲學的運動概念: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3.物質運動的規律: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知識梳理】高考資源網(www. ( http: / / www. ))1.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概述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也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3.運動的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4.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原因(1)區別:(從各自的含義上區別)(2)聯系: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運動離不開物質)5.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原理(1)靜止的含義(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靜止并非不動,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任何割裂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統一性的觀點都是錯誤的。6.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規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知識體系】自然界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探索世界的本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認識運動,把握規律運動是有規律的【重難點釋疑】高考資源網(www. ( http: / / www. ))1.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1)聯系:物質是從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物質。而具體的物質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兩者都具有客觀實在性。(2)區別:①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概括和抽象了具體物質形態的共同特性,即客觀實在性。具體的物質形態除具有客觀實在性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所以兩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②物質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是有生有滅的。(與此相類似的易混知識有:運動和運動的具體形式;規律和具體規律等,在此不再作一一辨析)2.“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與“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回答的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誰決定誰;另一方面指意識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客觀存在。對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問題是辨證唯物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它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指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即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能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問題。3.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1)不同點:哲理依據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理依據是物質決定意識。實事求是的哲理依據是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2)含義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講主觀思想和客觀實際的關系,使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是從 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3)側重點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側重于物質的第一性,主觀符合客觀,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側重點是規律的客觀性,按規律辦事。(4)兩者聯系:兩者都把客觀存在作為觀察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都強調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事實求事的前提和基礎,實事求是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進一步升華。4.誤區澄清誤區一:只有正確的意識才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才對客觀事物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只不過,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如實的反映,錯誤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對客觀事物都具有能動作用。只不過,不同性質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指導、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消極、阻礙作用。誤區二:規律是客觀的,所以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它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規律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永恒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即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所以,不能因為規律具有客觀性,就錯誤的認為規律是永恒存在的、萬古不變的。【例題精析】[例1] (2008上海卷)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這說明BA.世界上存在無物質的運動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C.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D.物質是運動的內在動力解析: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是說法度、事例、風氣都是運動變化的,說明不運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錯誤,B項符合題意。C正確但與題意無關,D項錯誤,物質是運動的載體。所以答案選B。[例2]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有專家根據部分地區的成功經驗提出,對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區,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創造條件讓自然界自我修復,實現“沙退”的目的。這種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C①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和認識客觀規律為前提 ②適當放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體現對客觀規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動與自然生態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矛盾 ④人的活動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荒漠化現象是人類不遵循客觀規律、盲目發揮主觀能動性導致的不良后果,要解決好荒漠化問題,解決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仍然需要人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故選C。②③把人類活動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與自然生態和尊重客觀規律完全對立起來是錯誤的。因此答案選C項。[例3](2008廣東卷)高考資源網材料l:隨著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全球氣候變暖、颶風頻頻登陸、非洲洪水泛濫、美國南方龍卷風肆虐……。人類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運高峰期間,冰雪給中國南方帶來巨大災難:交通中斷,部分地區斷水斷電,嚴重影響國計民生。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救災第一線,制定周密的計劃;全國軍民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生產自救,重建家園,萬眾一心,取得抗災救災重大勝利。結合材料l、材料2說明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10分)解析:此題為演繹型,重點考查對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關系的理解和運用。做這道題首先要明確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能夠深刻理解和準確表述;其次要認真把握材料,尋找觀點和材料的結合點,把二者結合起來,精心組織答案。答案:①從材料l可見,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頻發與人類沒有從根本上尊重客觀 規律有關。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人類如果違背了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就是客觀規律對人類的懲罰。②材料2說明,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中國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從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拯救計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生產自救,重建家園,最終取得了抗災救災的重大勝利。③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革命的熱情和科學的態度結合起來,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例4](2008北京卷)奧運火炬完成了在廣東、福建的傳遞之后進入江西。在這段路線上,也不斷在發生另一種“傳遞”:許多企業從廣東和福建遷移到江西。有人把市場經濟形象地稱為“候鳥經濟”,資本總是“飛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區。毗鄰廣東的江西某地,在調查中發現:本地的工業電價低于珠三角地區30%、水價至少低0.5元/m3,具有綜合成本優勢。當地政府通過對企業遷移現象的分析,預見到廣東企業會向周邊地區輻射。于是,該地有計劃地出臺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務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很多廣東企業到本地安家落戶。分析上述材料,說明該地是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經濟的。解析: 此題主要運用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知識,結合材料發展經濟的具體做法進行分析,按照先運用課本原理,再分析材料的做法說明即可。答案:①積極認識規律,以對規律作用的認識指導本地經濟發展。②努力發揮認識的預見性、創造性、目的性和計劃性特點,制定相關措施,促進本地經濟發展。③尊重客觀規律,利用綜合成本優勢等有利條件,創造“一站式”服務等新的條件,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生活鏈接】[背景材料]中共十七大的亮點之一是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是根據中國實施改革開放30年來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而提出的。它將成為中國政府的基本路線,為中國前進指明了發展方向。[分析]①根據中國實施改革開放30年來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而提出“科學發展觀” 蘊涵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道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學道理。②“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政府的基本路線,為中國前進指明了發展方向。蘊涵著正確的意識、科學的理論對人們的實踐起指導作用。【鞏固訓練】1、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進一步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一論斷體現的哲學道理有 ( )①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②規律是客觀的,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 ③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④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黨的指導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2、人的頭腦不是一間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而這座工廠生產所需的原材料( )①是人的頭腦中天生就儲備好了的 ②離不開客觀存在③來源于實踐和生活 ④來源于書本A、①② B、③ ④ C、①④ D、②③3、馬克思說:“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生存、生活”對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A運動是物質的主體 B 物質是運動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C 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D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4、2007年9月20日,13號超強臺風“韋帕”在上海登陸。此前上海中心氣象臺發布上海市強臺風警報和暴雨藍色預警。全市各類工地臨時用房、危房簡屋內的人員以及一線海塘外人員約20萬人已陸續組織撤離轉移。提早預測臺風的到來,并做好防臺風的準備。這表明( )A、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B、人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指導實踐 C、改造世界必須尊重規律 D、規律是人意志的產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5、項羽火燒阿房宮幾乎成了歷史常識。《史記》上明確寫著:“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在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后,無限感慨地歌詠:“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每平方米5個鉆孔進行密集的鉆探。發掘面積達1000平方米,沒有發現一處有火燒的痕跡,因為如果說是大面積的火燒三個月(此為史料所載)的話,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除了紅燒土外,還應有大量的草木灰。在阿房宮的廢墟上就應該形成一個很厚的灰燼層。這些都沒有發現。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未被燒毀是因為根本沒建成。簡要回答:上述材料中關于“阿房宮未被燒毀”的最新觀點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參考答案1.C 2.D 3.D 4.B5.答:(1)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唯書,要唯實。考古隊在經過大量的勘探取證的基礎上才得出“阿房宮未被燒毀”的結論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阿房宮未被燒毀”的新觀點是考古工作者經過勘探取證這一實踐活動后提出的,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3)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透過人類意識這個“思維的眼睛”,人類可以逐步揭開自然之謎和社會之謎。(4)人類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史記》中記載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觀點到“阿房宮未被燒毀”的新觀點的提出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