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10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專題教案:第十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考點導航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目標發展社會生產力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經濟持續協調發展二、知識網絡總體小康的表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總體小康的特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 的經濟目標 增強發展協調性,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 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展 建設生態文明觀小康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社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核心的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基本要求經濟 又好又快 根本方法建設 科學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國民經濟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又好又快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三、考點疏理(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1、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1)總體小康的表現:微觀上,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宏觀上,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加。(2)總體小康的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2、經濟建設的新要求:(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的新要求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③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全面小康建設過程的特點: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二)又好又快,科學發展www.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重要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2)內涵:①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③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經濟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體“一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一方針”: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三個轉變”:A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B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C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四、典例解析【例1】(08海南卷5)二十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了小康,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要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②本世紀頭二十年要實現的奮斗目標③我國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④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目標的重要步驟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由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第三步目標的重要步驟。 ③與題干的敘述顛倒了,所有制改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①表述不正確,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措施。本題考查對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施步驟的識記。難度中等。【答案】D【例2】(09廣東文基卷4)《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9-2020)》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簡稱全面小康社會,初步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區域城鄉差距明顯縮小。這表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①要全面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②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④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此題可用排除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排除①,其他選項都包含①,因此選A項。【答案】 A【例3】(09安徽卷3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歷史表明,經濟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往往會對經濟結構產生“洗牌效應”,為一些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安徽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實施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將文化產業作為實現崛起的支柱產業之一,著力培育軟實力。2008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寒風勁吹”,安徽文化產業卻憑借“厚積薄發”的底氣,搶抓機遇,逆勢而上,成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1)結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經濟意義。【解析】本題具有兩個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時代特色,緊跟當今重大的時政問題(經濟危機);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緊密結合安徽地方特色。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一下幾個問題:首先注意考查的模塊范圍,問題中明確指示“現實經濟意義”明確指向《經濟生活》;其次,要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如經濟結構、文化產業、培育軟實力、“厚積薄發”的底氣等等,從材料中抓住有效性信息,使要點更具有針對性。【答案】(1)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安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的沖擊和影響。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綜合實力,實現文化強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標五、鞏固訓練(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來,我國蔗糖產業逐步由福建、廣東等地向廣西、云南等地轉移。“東蔗西移”、“東糖西移”一方面為東部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業基地,提升了我國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一事例表明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有利于( C ) ①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②通過東部地區工業化帶動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③加強西部地區加工工業的基本地位④西部地區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形成優勢產業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國內生產總值的“人均”指標,除了要考核經濟總量外,還必須考慮( B )A.消費結構的變動 B.人口增長的因素C.企業對外投資的增長 D.所有制結構的變動3.實現國民經濟的信息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信息化有利于( D )①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②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③高起點上加速實現工業化 ④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4.江蘇省電力公司依靠自主創新首創的“電網安全自動防控系統”,將電網緊急狀況處置時間縮短到0.1秒,使江蘇電網在2008年初的雪災中始終保持平穩運行。這說明( D )A.采用先進工藝能提高資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必要性C.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創新使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5.二十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了小康,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要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D )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②本世紀頭二十年要實現的奮斗目標③我國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④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目標的重要步驟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初步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區域城鄉差距明顯縮小。這表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A )①要全面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②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④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7.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薦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 C )①是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②是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③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奮斗目標④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直接體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某地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開發出優質、高效、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使這些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這說明:( C )A、傳統產業能夠改造成高新技術產業 B、高新技術產業將完全取代傳統產業C、技術進步是產業創新的動力 D、技術進步是市場開發的結果9. 由于歷史、自然和社會的原因,目前中國少數民族事業發展仍然滯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民族之間的發展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表明 ( D )A、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符合我國國情B、相對落后地區的小康社會建設主要應靠國家支持C、小康社會的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的更快些D、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21世紀教育網10.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不僅關系到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而且關系到:( D )①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②城鎮化水平的提高③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 ④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福建省南平市大力發展養殖業,用雞糞生產生物有機肥并發電,用雞毛、雞腸等制成高蛋白的魚飼料。雞糞、雞毛、雞腸等“垃圾”不但沒有污染水源,每年還能帶來數千萬元的產值。這啟示我們 ( D )A.統籌城鄉發展,就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B.統籌城鄉發展,就要實行城市支持農村C.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D.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二)非選擇題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持續關注,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材料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編列的2008年度中央財政預算有關民生投入的“清單”:——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增長45.1%,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醫療衛生事業安排預算832億元,比上年增加167億元,增長25.2%,占財政 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為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投入2762億元,比上年增加458億元,增長24.2%, 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這些實實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們將今年的中央財政預算稱為“民生財政”。為什么說2008年度的中央財政預算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答案】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從材料可以看出,黨中央高度重視現階段存在的民生問題,政府通過民生財政等措施,對民生問題著力加以解決,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13.2008年5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抗震救災和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統攬全局,堅持“兩手抓”,一手要毫不動搖的抓抗震救災,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領導,統籌協調,科學調度,強化責任,嚴明紀律,做好各項抗震救災工作;一手要堅定不移的抓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控制物價上漲,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上述要求是如何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答案】(1)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固。抗震救災和經濟工作要做到統攬全局,堅持“兩手抓”,是避免片面發展的體現。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高考資源網(www. ( http: / / www. / ))(2)要毫不放松地抓抗震救災。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3)加強領導,統籌協調,科學調度,做好各項抗震救災工作,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4)要堅定不移地抓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控制物價上漲,著力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體現科學發展觀的主旨。21世紀教育網www.w.w.w.k.s.5.u.c.o.m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