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09屆高三二輪復習《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選修6)知識梳理專題五 對環境的倫理關懷5.1現代文明的環境危機一、不堪重負的地球 1. 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統稱為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之所以會成為當代人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是因為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總數的激增,環境污染更加嚴重,生態危機不斷升級。 2. 環境問題的種種表現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一樣,需要倫理道德來調節。二、環境危機的倫理反思 1. 片面的發展觀 2. 狹隘的人類主宰論 3. 物欲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幸福觀 4. 科技萬能論三、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 1.1960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它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懷,被視為人類環境意識覺醒的一個標志。 2.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它把全球環境保護運動推向了新高潮,標志著環境意識在世界范圍內的全面覺醒。 3.健全的環境意識,是準確的環境科學知識和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念的統一。(1)環境科學知識是環境意識的基礎。(2)環境價值觀念是環境意識的靈魂,環境價值觀念是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動機和牽引器。環境倫理是環境價值觀念的核心。環境倫理是關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理解、接受并遵守環境倫理原則和相關的行為規范,是有效保護環境的重要前提,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保證。5.2環境倫理的原則和規范一、破壞環境違背道德 從道德評價的角度看,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是損人利己甚至損人害己的行為。其主要后果是:直接損害了污染源附近居民的利益,并可能使他們失去家園而成為生態難民,破環后代人的生存環境,損害后代人的利益,毀壞其他生命的棲息地,擾亂生態系統的平衡,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與其他損人利己的行為相比,污染、破壞環境行為的責任主體較為復雜。對于目前的環境危機,那些違反環境保護法的企業,無疑要負主要責任,應當受到相應的制裁。而購買其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實際上間接支持了企業的這種行為,也負有道義上的責任。此外,未能及時嚴格監督的政府部門,負有容忍污染、破壞環境的相關責任;未能對環境問題表示關切并敦促政府采取行動的公民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正是公民和政府部門的這種不作為,為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與自然環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應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環境帶來什么影響,堅決抵制和反對一切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認真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二、環境倫理的基本原則 1. 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同時處理好三種倫理關系,即當代人之間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2. 用現代環境倫理調整這三種關系,應確立兩個基本原則:(1)環境正義原則,強調環境權利與環境義務之間的平衡是這一原則的基本精神。(2)尊重自然的原則。這一原則強調,自然是人類文明的根本,人類依賴自然而生存。尊重自然,是人類道德進步的表現。如今,對自然的尊重和愛護,已經成為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和個人道德素養的重要標志。三、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1.環境倫理原則,在人們的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體現為具體的環境道德規范。 2.環境道德規范,是人們處理環境事務時應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評判其行為的倫理依據。 3.遵守環境道德規范,要落實到具體的環境行動上。每個人都應關心并積極改善自己周圍的環境狀況。要從自身做起,選擇有利于保護、與自然協調的生活方式,還要勇于并善于同污染、破壞環境的作為作斗爭,使環境正義、尊重自然的倫理原則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5.3呵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只有一個地球 1.全球環境問題,指的不是一個或幾個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21世紀教育網2.全球環境問題,不是孤立的單項問題,而是同其他環境和社會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問題群”,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3.全球環境問題,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人類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既需要觀念層面的及時調整,又需要在制度方面有所作為。二、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1. 共同但又有差別的義務的原則(1)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唯一的家園,保護地球是所有人所有國家的共同義務。( 2) 堅持共同義務原則,并不意味著所有國家都應該活都有能力承擔相同的義務。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缺乏充足的資金和必要的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承擔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環保義務。發達國家既擁有較雄厚的資金和較發達的技術,又對全球環境的惡化負有主要責任,理應在保護全球環境的事務中承擔與其資金和技術相稱的較多的義務。2. 兼顧國家環境主權與國際合作義務的原則(1) 國家環境主權是國家主權在國際環境關系中的具體體現,包括環境資源的享有權、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權,環境資源的管理權以及抵制他國損壞本國環境的反抗權。(2)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家環境主權,同時負有保護全球環境的共同義務。這些義務包括:①保護好本國的環境;②確保在其管轄范圍內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動,不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環境造成損害;③遵守已經達成的國際環保協議,積極履行協議規定的義務;④積極推動全球環保立法,創建有效的國際環保執法機制。(3)堅持國家環境主權,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礎;履行國際合作義務,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保障。三、共有的家園,共同來守護 1. 20世紀后半葉,特別是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以來,國際環保合作已取得許多成果。包括:發表了一系列指導和協調全球環保活動的宣言;制定了許多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環保公約和條約;啟動了許多國際性的環境保護計劃和項目;建立了全球性的環境保護基金;成立了許多政府間的環保合作機構以及全球性的非政府組織。 2. 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聯合國于2005年宣布,《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京都議定書》是全球第一部旨在控制溫室效應,要求各締約方共同減少排放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等六種氣體的國際性條約。議定書所要解決的是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他的達成和生效經過了漫長而艱辛的談判,具有特殊的意義,集中體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環境保護問題上既沖突又合作的歷程。5.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一、透視“可持續”1.《我們共同的未來》(也稱布倫特蘭報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2.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態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生態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社會的可持續性是關鍵,經濟的可持續性是手段。完整的可持續發展是這三種可持續性的內在統一。二、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原則1. 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1)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發展經濟是保護環境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2)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就是使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為此,要把減少和防止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要求貫徹到經濟活動的每個環節,追求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同時要主動采取預防措施,避免給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2. 代際平等的要求。(1)當代人與后代人共享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是代際平等的重要體現。為此,當代人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應限制在這些資源的可再生率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只使用“自然資本”的“利息”,而不使用自然資本的“本金”。(2)當代人在使用不可再生資源時,要把所獲得的相當一部分資金用于技術創新,以力爭在某種不可再生資源枯竭以前,能夠發現新的可替代資源。(3)當代人還應控制自己的污染物排放量,把它控制在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三、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21世紀教育網1.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它要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原則,推進改革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3.我們應當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把環境倫理的基本原則與 ( http: / / www. )我國正在進行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偉大事業結合起來。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