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哲學應試寶典(附測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哲學應試寶典(附測試題)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高考哲學應試寶典
一、內容總結
(一)宏觀把握
宏觀把握是指對本門課程地位、內容、特點以及試題特點與應對方法的總體把握。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政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礎。始終把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胡錦濤語)。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2.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查知識范圍的邏輯結構
哲學原理共分為七章,第1章屬緒論性質,第2章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和意識觀,第3章是唯物主義的辯證發展觀,第4章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認識論和真理觀,第5、6、7章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偟膩碚f,第2、3章是世界觀,第4章是認識論,第5、6、7章是歷史觀,概括地說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論、歷史觀,其主線是始終堅持用既唯物又辯證的觀點認識、解釋一切、改造一切。
3.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1)理解和掌握理論內容中的概念、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以及三者的邏輯聯系;概念是觀點的體現,觀點是概念與概念的關系,方法論意義是概念、觀點在理論上、政治上、實踐上的運用。
(2)抓住重點,分清是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唯物主義觀點、辯證法觀點、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這四個觀點雖各有所強調的重點,又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唯物主義觀點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辯證法觀點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觀點;實踐的觀點本身就體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結合的觀點;歷史的觀點是在實踐基礎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結合的歷史的觀點。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哲學。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就需要既同唯心主義劃清界限,又同形而上學劃清界限。由此可以得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這兩個對子是馬克思哲學最基本的概念。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中國化為理論基礎,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因此,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進行學習和掌握。
(4)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普遍性、普適性的理論,因此,這門課程的考試不僅可以考查同現實政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相關的哲學觀點,這是最重要的考查點,而且也可以考查同社會生活、歷史典故、科學技術、世界經濟和政治等相關的哲學觀點。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理論又同時掌握了答題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或比較容易解決。
4.試題特點
對哲學試題,考生普遍反映的一個這就是“難”,難懂、難猜、難押、難考,而且是越來越難,普遍及格率低于平均及格率。而哲學又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學好了哲學,其他的課程就比較好學;哲學考分的分值歷來較高,得高分的最大障礙就在哲學。哲學考試到底難在何處?其特點是什么?
(1)從根本上說是哲學本身的性質決定命題靈活多樣。哲學是闡述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問,內涵小、外延大,試題涉及面非常廣。自然界、社會、思想和歷史與現實都是哲學理論聯系實際的范圍,隨便拿出一樣東西就可命哲學試題,用漫畫也可以出哲學試題。
(2)試題中直接性試題少,間接性試題多,就是說考查記憶(有人喜歡說背)的很少,考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多。
(3)試題中有不少的觀點、論斷在復習教材中沒有見過。主要有:①黨中央文件、中央領導人的新觀點;②馬列著作中原話與觀點以及引申;③中外哲學史上的名言名句;④現實生活的熱點問題,如“意念移物”、“心誠則靈”等。
(4)有些哲學術語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語,如“第一性、第二性”、“同一性”、“統一性”、“無條件性”、“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什么都沒有”等許多專門術語,難以理解,還有一些經典作家的話看起來似乎是相互沖突的,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搞懂和正確理解都會增加正確回答問題的難度。
(5)沒有掌握簡明實用、正確回答不同類型試題的答法,回答不定項選擇題容易出現少選、多選、錯選,回答主觀性試題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不善于綜合分析問題,常出現的缺點是答得多而答不全,答點不全、層次不清、分析不透
5.應試對策
應試對策包括要有科學實用的復習方法和考試方法。不同類型試題的答法,《之二》中已概括,這里不再重復。
(1)要懂。懂什么?從邏輯內容上說要懂哲學的概念、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要真正懂概念必須掌握五個方面的內容:①概念劃分的標準或依據;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③概念與相關概念的區別;④概念與相關概念的聯系;⑤概念與相關概念的區別、聯系的意義。要真正懂觀點必須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①觀點所包含的內容有幾點;②正確觀點與錯誤觀點的區別,這就是要分清是非;③正確觀點在理論上、政治上、實踐中上的方法論意義。學哲學、考哲學的基礎是懂,只背不懂不行。
(2)要記。一是記什么?二是怎么記?要記的內容是各章的概念、觀點(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方法是采用系統邏輯的方法,分部分、分層次、按順序進行識記和熟記。所謂識記不是背,而是在懂的基礎上把要記的內容分解,找出內容分解中的關鍵語詞,然后使用肢體語言,生活活潑地記憶。熟記就是反復地記憶。哲學同外語相比,要熟記的內容很少。
(3)要練。通過做大量的或一定量的練習,達到懂、記、會的目的。練的環節很重要,不練心中無數,不練等于沒有學。練什么?一練已考試題。有相當多考生朋友忽視做已考試題,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也是得高分的一個大障礙。練已考試題有幾個功能:①掌握內容;②檢測水平;③掌握考試重點;④了解試題特點;⑤學習應試方法包括復習方法和答題方法。練的時間主要排在7月至10月的基礎階段,同復習理論內容相配合進行。二練模擬試題。這是做有針對性的預測性的模擬試題。通過練習達到進一步鞏固內容、增強能力、把握方向、明確重點、有的放矢的目的。
懂、記、練、會四者不可分割,懂是基礎、記是核心、練是關鍵、會是目的。四者的緊密結合,就能確保得高分。
6.答題方法補充
(1)按考試大綱的規定,哲學原理的分值約22%。
(2)分數分布要有覆蓋面。首先要確定分析題出在哪一部分。辨析題、選擇題也就會在其他章出現。預測考題俗稱猜題,既要有歷史依據與經驗,又要有對現實政治與社會問題的深刻分析與把握,既要有對最大可能性的判斷,又要有對出現其他可能性的準備,這樣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以不變應萬變,以變應變。
(3)答題方法,這里特別提示考生的是做題要按先易后難的順序進行。做選擇題用2分鐘做一個題,超過3分鐘就應當暫時不做,待把主觀性試題做完后再回頭過來做。回答主觀試題首先要審題,思考好要點,關鍵是要點要答全,而不在于寫得多,答題方法掌握好了,會使得低分轉變成得高分。
(二)微觀掌握
微觀掌握是對各章重點內容、邏輯關系、考試重點的具體把握。
第1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邏輯結構: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2.重點內容是劃清兩個界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界限。
HYPERLINK "http://www." EMBED PBrush 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區別:對象不同、內容不同、特點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發展史的偉大變革的主要表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和顯著特點。
3.本章一般出選擇題,也可以出辨析題,也可能沒有考題,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兩個概念與觀點一定要掌握。
4.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第2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1.邏輯結構:物質及其運動、時間、空間→實踐→意識。
2.重點內容:三觀兩原理,即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實踐觀、意識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3.本章的難點在于劃清在這些問題上辯證唯物主義同相對主義詭辯論、庸俗唯物主義、折衷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界限。
4.本章過去主要是考選擇題,少數考辨析題。
5.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第3章 世界的聯系及其發展規律
  1.邏輯結構:聯系→發展→規律
2.重點內容:基本概念是辯證法、形而上學和規律,中心概念是矛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包括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不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作為核心規律的對立統一規律包括的原理有:①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原理;②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④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原理。
3.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認識的根本方法。這一規律和方法在理論上實踐上都具有普遍性的重大意義??荚囍袔缀趺磕甓加邢嚓P聯的試題,要加以特別重視。
4.本章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是要區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不同于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前者是講一事物的結構的關系,后者是講許多同類事物的性質的關系。
5.本章歷來可以出不同類型的試題,分值也較高,一般都大于5分。
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第4章 認識的本質與過程
1.邏輯結構:實踐認識真理。
2.重點內容:基本概念是認識的本質和真理的含義,基本原理主要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認識發展的規律、真理發展的規律。
3.本章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認識論新觀點十分密切?!芭c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等命題,既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運用和發展,又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認識論的重要基礎和依據。
4.本章可以出各種類型的試題,近幾年考辨析題的較多。
第5、6、7章 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或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之一,理論上、實踐上都具有最重要意義的內容?!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點的直接哲學依據就是唯物史觀。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重要意義。
1.邏輯結構:社會本質社會結構社會發展人的發展
2.重點內容:①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⑤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原理;⑥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原理;⑦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辯證關系原理;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創造者的原理。
3.在唯物史觀的原理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和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原理,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點聯系最緊密,需要高度重視,這是在未來考試中最易命大題的考查點。
(三)綜合答疑
1.關于意識、精神、思維、認識、觀念的關系問題,物質、存在、客觀存在、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
(1)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而言,意識、精神、思維、認識、觀念都是第二性的即派生的;意識、精神、觀念都是指人們的全部精神活動,思維是屬于意識中理性活動,本教材的社會觀念結構是指社會意識形態;認識屬于意識的一部分,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即知識,認識的結果是認識,不包括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等同于意識和物質關系,但不能代換為思維等于意識、存在等于物質。存在這個詞在哲學中有兩種用法,一是同思維構成關系當動詞解,相當于物質,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一是孤立講存在當動詞解,就有客觀存在、主觀存在,故不能講世界統一于存在?,F有的哲學教材中,有一些概念、觀點雖是同一內容,但因經典作家不同,往往表述不同,并不十分嚴密和一貫。
(3)主觀和客觀是意識和物質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的運用表述;主體和客體則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發生的人和作用對象的關系,主體和客體是同時存在,沒有第一性、第二性的關系。
2.關于第一性和第二性關系的原理有:(1)物質和意識;(2)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3.關于決定作用和反作用關系的有:(1)物質和意識;(2)實踐和認識;(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4.對立統一關系,只要兩個不同的事物存在著聯系都可以說是對立統一關系,哲學中自始至終才有許多這種關系的對子,不一一列舉。
5.關于同一性和統一性問題,同一性和統一性就本來含義可以能用,但由于有多種用法,因此,主語不同含義可以不同,需要加以區別,不要混淆。(1)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維能認識和正確認識存在,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2)世界的統一性,這是指多樣性的世界的本原、本質或共性,這是劃分一元論和多元論的標準;(3)質和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這是指質和事物相同,是一回事,生產和消費具有直接同一性,是在一定意義上的說的;(4)矛盾的同一性,這是指矛盾雙方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的屬性;(5)甲事物和乙事物的統一,這是指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二、試題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一)選擇題I,即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5題)
1.馬克思主義學說(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是
A.哥白尼的日心說 
B.牛頓力學、能量守恒與轉換定律、達爾文進化論
C.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換定律、達爾文進化論
D.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
2.第一次明確提出哲學和其他科學是共性和個性關系的是
A.近代唯物主義哲學  B.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哲學  
C.古代唯物主義哲學  D.馬克思主義哲學
3.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
A.唯物主義觀點    B.辯證法觀點        
C.實踐的觀點     D.歷史的觀點
4.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基礎和出發點是
A.物質         B.意識          
C.實踐        D.認識
5.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結合起來,實現這一變革的關鍵是
A.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 B.把實踐引入哲學 
C.把唯物主義貫徹到歷史領域  D.把哲學建立在科學基礎上
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是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B.古代樸素辯證法觀點 
C.抹煞人的作用的宿命論觀點 D.承認規律客觀性觀點
7.事物辯證發展的環節是
A.量變       B.質變        
C.肯定       D.否定
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觀點是
A.二元論的觀點  B.一元論的觀點  
C.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D.否認物質統一的觀點
9.現實中根本沒有鬼神,但人的頭腦中卻有鬼神的觀念,這說明
A.鬼神觀念還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B.鬼神觀念產生的源泉是人的大腦 
C.鬼神觀念也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D.正確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錯誤的意識還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0.承認世界的多樣性是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A.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可知論的觀點
11.“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的話,一切科學都成為多余的。”這句話應理解為
A.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有著根本的區別  
B.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是絕對對立的
C.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是相同的 
D.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12.真理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題問題上的
A.唯物論     B.辯證法      
C.歷史觀     D.二元論 
13.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觀點屬于
A.唯物論     B.辯證法      
C.歷史觀     D.二元論 
14.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
A.分析和綜合的統一   B.歸納和演繹的統一   
C.可能和現實的統一   D.具體和歷史的統一
15.生產關系是一種
A.物質關系、經濟關系  B.政治關系   
C.思想關系   D.文化關系
(二)選擇題II,即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45題)
1.恩格斯說:“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說明
A.物質范疇和實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質范疇是帶有普遍性的哲學范疇
C.物質范疇和實物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D.物質范疇就是各種實物的加和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說明 
A.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B.物質是對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共同本質的抽象
C.物質是各種具體實物的共性  
D.物質范疇是從各種具體實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普遍哲學范疇
3.認為人和人所依賴的自然界才是真實的存在的觀點是
A.一切唯物主義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C.對一切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有力批判和打擊 
D.把自然界當作是不受人的實踐活動影響的純粹自然界
4.割裂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會導致 
A.唯心論     B.唯意志論     C.宿命論     D.機械唯物主義
5.“感覺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和“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區別在于
A.前者是唯物主義觀點,后者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前者是辯證法觀點,后者是形而上學觀點
C.前者是反映論的觀點,后者是先驗論的觀點 
D.前者承認感覺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后者則否認感覺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
6.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表明
A.矛盾愈尖銳才愈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B.矛盾得到調和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C.矛盾得到正確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7.“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說明
A.馬克思主義要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B.要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等馬克思主義理論
C.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D.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8.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關系表現為
A.解放思想是前提 B.實事求是是核心 
C.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目的 D.實事求是是前提
9.實踐的基本特征是
A.客觀現實性   B.自覺能動性    C.社會歷史性    D.世界可知性
1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為
A.矛盾的一方利用另一方的發展使自己獲得發展   
B.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發展
C.矛盾雙方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使事物得到發展 
D.促使矛盾雙方地位或性質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
11.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是
A.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變化的根據   
B.外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變化的條件
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內因和外因相互轉化起同等作用
1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边@段話提示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客觀性    
C.矛盾的永恒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3.“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層高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边@段話包含的哲學思想是
A.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向反面轉化   
C.事物發展由量變到質變轉化  D.質變以量變為前提
14.“反者道之動”包含的哲學思想是
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B.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C.矛盾雙方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D.否定是辯證發展的環節
15.以下體現中國傳統哲學中辯證矛盾觀念的是
A.相反相成,物極必反  B.反者道之動 
C.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D.君子和而不同,不人同而不和
16.依據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在個人品德修養中必須
A.從點滴做起,嚴格要求自己      B.“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C.應“防微杜漸”           D.要樹立遠大目標又要埋頭苦干
17.科學是研究事物發展規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這個論斷
A.正確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研中的作用 
B.違背了科學研究的任務是通過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實
C.歪曲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D.提高了必然性的地位
18.勞動在認識發生中的決定作用的表現和原因是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A.勞動實踐為人類認識活動的發生提供了必要性    
B.勞動實踐為人類認識活動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
C.勞動實踐活動促進了人腦的發展,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 
D.勞動實踐活動促進了人的交往及語言、符號的產生和發展
19.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中強調行比知更重要的觀點是
A.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B.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C.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D.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20.承認真理的絕對性即絕對真理就是承認
A.真理的客觀性即客觀真理  B.世界的可行性 
C.認識發展的無限性  D.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21.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社會歷史觀的主要缺陷是
A.否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B.夸大社會意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C.夸大個別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D.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22.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統一性表現為
A.都是客觀的物質體系      
B.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發展都是“自然歷史過程”
C.人類社會永遠不能離開自然界 
D.人類勞動把社會和自然界密切聯系起來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
23.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是
A.自發地發生作用的 B.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C.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D.永恒地存在和發生作用的
24.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要求人們
A.認識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B.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C.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發現和利用社會規律   
D.在改造社會中改造社會規律和駕馭社會規律
25.堅持生產力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的重要意義是
A.使評價社會發展的標準達到價值尺度和科學尺度的統一 
B.從根本上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界限
C.我們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客觀依據
D.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6.目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主要是
A.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的生產關系 B.發展生產技術
C.擴大對外開放D.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
27.科學技術之所以是第一生產力是因為
A.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 
B.現代科學向技術、生產轉化的周期日益縮短
C.現代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D.現代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28.有人把古代至近代科學、技術、生產的關系表達為生產→技術→科學的順序,而現代三者的關系是科學→技術→生產的順序。后一順序說明
A.科學、技術、生產三者的有機聯系中科學處于首要的地位
B.科學發展成為技術進步和生產增長的前提和基礎
C.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發展的首要的強大的動力    
D.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和生產高度社會化使科學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29.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認為
A.人的本質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B.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而不是自然性
C.人的社會性是指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 
D.人的社會性是變化發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30.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論認為
A.人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的統一   
B.人是價值目的和價值手段的統一
C.強調人的價值在于貢獻而不是在索取 
D.強調人的價值在自我而不在他人
31.具有第一性和第二性關系的是
A.物質和意識  B.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D.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3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點的哲學依據是
A.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        
B.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辯證關系原理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D.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原理
33.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意義有
A.為理解社會現象提供思想武器        
B.為認識社會提供唯物辯證法的原則
C.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D.提高人們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能力
34.恩格斯指出:“舊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內自己背叛了自己,因為它認為在歷史領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動力是最終原因,而不動研究隱藏在這些動力后面的是什么,這些動力的動力是什么?!倍鞲袼沟乃枷氡砻?br/>A.精神因素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B.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的合力,就是歷史
C.“動力的動力”就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 
D.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
35.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終身受益,它能幫助人們
A.把握自我,規范人生              
B.正確理解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C.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認識社會          
D.反對“哲學萬能論”和“哲學無用論”
36.下列現象屬于因果關系的有
A.風吹草動     B.水漲船高    
C.藥到病除     D.晝夜更替
37.下列屬于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普遍性的觀點有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A.“因果報應”論和神學目的論          
B.因果聯系不過是感覺現象的先后順序和習慣性的心理期望
C.因果聯系是人們整理感覺經驗的一種先驗的形式  
D.因果和結果是我們思維的創造物
38.雨量充沛和空氣濕潤使植物與森林茂盛,而植物與森林的茂盛又反過來使濕潤的空氣得到維持和發展;同樣,砍伐森林和破壞植被會引起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會進一步破壞植被。這說明
A.原因與結果的相互作用             
B.原因與結果的相互轉化 
C.一切因果關系實際上都是互為因果        
D.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3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表明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A.是自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B.可以提高實踐活動的預見性 
C.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D.即正確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40.因果關系的具體表現是復雜多樣的,其中有
A.一因多果、同因異果  B.一果多因、同果異因   
C.多果多因     D.復合因果
41.農業的豐收一靠科技,二靠投入,三靠政策。這表明的因果聯系復雜多樣性的類型是
A.一因多果       B.多因多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異因
42.同因異果是指一種原因在不同條件下可以引起不同的結果。下列屬于同因異果的聯系有
A.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B.電可照明,也可起火 
C.一場大雨可以使水稻長勢更旺,卻使棉花脫鈴而減產
D.電運動可以生熱,化學運動也可以生熱
43.把握可能性范疇,要區分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現實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C.兩種性質不同的可能性 D.不同程度的可能性
44.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政策是以現實的東西,而不是以可能的東西為依據的?!边@說明
A.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對立              
B.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 
C.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相互轉化            
D.一切工作都要從現實,而不能從可能出發
45.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確立,我們只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才能促其實現,否則,它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這說明
A.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     
B.理想的實現必須付諸人的努力
C.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益于可能轉化為現實            
D.理想與現實無關
(三)辨析題(每題6分,共10題)
1.人為自然界立法或理性為自然界 ( http: / / www. )立法。
2.一切知識來自經驗、知覺的觀點就一定是唯物主義觀點。
3.認識來源于審客觀存在。
4.馬克思主義和社會科學的真理是相對真理,自然科學的真理是絕對真理。
5.真理也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6.自由就是對必然的擺脫,不受約束。
7.歸納與演繹的關系是分析與綜合的關系。
8.解放思想就是敢想敢說。
9.“知之非艱,行之惟艱?!?br/>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I
1.C 2.D 3.C 4.C 5.B 6.C 7.D 8.C 9.C 10.A
11.A 12.B 13.B 14.D 15.A
(一)選擇題Ii
1.BC 2.ABCD 3.BCD 4.ABCD 5.ACD 6.CD 7.ABCD
8.ABC 9.ABC 10.ABC 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BC 18.ABCD 19.BCD 20.ABC 21.ABCD
22.ABCD 23.BC 24.AC 25.ABCD 26.ABCD 27.ABCD 28.ABCD
29.ABCD 30.ABC 31.ABC 32.ABCD 33.ABCD 34.BC 35.ABCD
36.ABC 37.ABCD 38.ABCD 39.ABC 40.ABCD 41.CD 42.ABC
43.ABCD 44.AD 45.ABC
(三)辨析題
1.答案要點:
(1)這是哲學家康德的唯心主義名言。
(2)人與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是不以人和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們能認識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并利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來指導實踐改造自然界。
(3)“人為自然界立法”把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誤認為人為自然界立規矩,人把規律強加給自然界,否認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觀點。
2.答案要點:
(1)一切知識來自經驗、感覺、知覺的觀點是對的,但說這個觀點就一定是唯物主義的,則是不準確的。
(2)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心主義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可知論認為人們能正確地認識客觀存在。
(3)知識與經驗、感覺、知覺都屬于意識的范疇,知識屬于理性知識,經驗、感覺、知覺屬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唯物論,但感性認識包括經驗、感覺、知覺的來源又是什么呢?認為知覺的源泉是客觀實在的是唯物主義,而否認知覺是來源于客觀實在的則就陷入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所以,試題的命題是不準確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不可知論都可以承認的觀點。
3.答案要點:
(1)這一命題是舊唯物主義觀點,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正確原則,認為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客觀實在就是認識的來源。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都是認識的真正來源,客觀存在只是主體的認識和改造對象。
(3)認為認識來源于客觀存在,否認了人的能動性,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直觀的反映論,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4.答案要點:
(1)這個論斷是錯誤的。
(2)任何真理否認是社會科學的還是自然科學的真理都具有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兩重屬性,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真理既具有相對真理的一面,又具有絕對真理的一面,它所揭示的物質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是客觀的、絕對的。自然科學的真理既具有絕對真理的一面,又具有相對真理的一面,它所揭示的對自然界的一定范圍 的正確認識、近似認識都有待擴展和深化,因而是相對的。
(3)試題把真理的兩重屬性分割開來,對立起來,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的錯誤觀點。
5.答案要點: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1)這個命題是錯誤的。
(2)真理和查驗真理的標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屬于主觀認識的范圍,而檢驗真理的標準則是要判斷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是否一致的尺度,屬于客觀的范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3)真理永遠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要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把真理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否認了實踐標準的唯一性,否認檢驗標準的客觀性,這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6.答案要點:
(1)這句話是錯誤的。
(2)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首先,兩者是有區別的,必然和自由是人們的認識和改造世界中所處的兩種不同狀態,必然是指人尚未認識客觀規律時,其行動是盲目的、被動的,因而是不自由的,而自由則是指認識了客觀規律(即必然)并運用它指導人的行動,實現了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其行動是自覺的、主動的,因而是自由的。其次,自由和必然又是統一的,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因此自由離不開對必然的認識和利用。
(3)試題命題是把自由和必然割裂開來,否認自由對必然的依賴,這種觀點,既是形而上學觀點,又是唯心主義觀點。
7.答案要點:
(1)這兩對辯證思想的方法在思維過程中是有聯系的,但又是不能等同的。
(2)雖然歸納與演繹的關系、分析與綜合的關系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各有不同的特點,歸納與演繹的關系是從個別到一般與一般到個別的關系,所表述的內容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分析與綜合的關系是從整體到部分與部分到整體的關系,所表述的內容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8.答案要點:
(1)解放思想包含有敢想敢說的表現,不敢想不敢說,思想僵化,談不上解放思想。但是不能把解放思想歸結為敢想敢說或敢想敢說就是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都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3)敢想敢說并不一定能實現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的解放思想的任務,達到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解放思想的目的,甚至會背離客觀規律和四項基本原則。因此,把解放思想只說成是敢想敢說,在哲學上可能導致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
9.答案要點:21世紀教育網www.
www.
(1)“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是中國古代一種樸素的知行觀,是“知易行難”的觀點。這種觀點承認知和行的區別,知和行相脫節的可能,要求知必須行、知與行統一、知行一致,反對只知不行、畏難不行、空說不做,這是這種觀點的合理性。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知和行即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認識以實踐為基礎,即在實踐中產生、檢驗、修正、豐富和發展,并反作用于服務于實踐,在實踐基礎上實現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認識和實踐的易與難都是相對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都是困難的,但只要勇于實踐、勤于思考,遵循客觀規律和按規律辦事,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不斷地變難為易,取得改造和認識客觀世界的成功。
(3)命題將知易行難絕對化,具有形而上學觀點的傾向,知而不行含有知先行后的唯心主義觀點的傾向。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溪市| 蒲江县| 新平| 浮山县| 交口县| 西丰县| 沅陵县| 东安县| 高碑店市| 连南| 卢龙县| 土默特左旗| 萨迦县| 临泽县| 栾城县| 沙田区| 张掖市| 湘乡市| 彭山县| 南召县| 维西| 宁武县| 长泰县| 大冶市| 余庆县| 阿瓦提县| 通许县| 金门县| 商城县| 贵定县| 黔西县| 盐亭县| 齐齐哈尔市| 曲周县| 米脂县| 和林格尔县| 武邑县| 陆丰市| 饶阳县| 瓦房店市|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