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哲學常識》重點知識一、辯證唯物論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屬性及規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2、意識的反作用原理: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一句話,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加強精神文明建設3、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議事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4、由于受立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知識構成的影響,人們對同一事物的往往產生不同的認識 要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意識,就必須端正立場,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場上,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豐富科學文化知識。5、規律的客觀性原理: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不可抗拒性,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規律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人們可以利用對規律的認識,創造或改變規律起作用的條件,限制規律消極作用的發揮,化害為利,為人類造福。6、一切從實際出發:物質決定意識,因此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為此,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從全面的實際出發,在運動變化中把握實際,反對主觀主義7、堅持實事求是: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所以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為此,必須做到:A、尊重客觀規律;B、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C、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二、唯物辯證法(一)、聯系的觀點:1、普遍聯系的觀點:(1)、聯系是指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2)、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具體的、有條件的;(3)、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聯系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人們可以通過改變事物的具體聯系,建立新的聯系,從而為人類造福;(4)、堅持普遍聯系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因此要堅持普遍聯系觀點,既要看到事物的內部聯系,又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還要反對主觀臆造的聯系;2、因果聯系觀點:(1)、現象之間具有先行后續的關系且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構成因果關系,因果之間既有嚴格的界限,同時又可以相互轉化;(2)、堅持因果聯系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提高行動的自覺性;(3)、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因果聯系,因此要堅持因果聯系觀點,為此,既要分析事物產生的原因,又要正確分析事物發展可能產生的后果,提高預見性3、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聯系的觀點:(1)、整體是由事物的各內在部分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構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及發展全過程的各個階段;(2)、整體與部分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區別:A、地位不同:整體處于主導地位,其統帥作用,部分處于從屬地位,不其統帥作用;B、整體具有部分沒有的功能:當部分以合理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結構形式構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聯系:A、二者不可分割,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也離不開整體;B、二者相互影響,一方面,整體的性能狀態和變化影響部分的性能狀態和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狀態會對整體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C、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3)、整體與部分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因此要堅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A、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這要求人們從整體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中綜合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帥全局,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B、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這要求人們在強調拒不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二)矛盾觀點(全面的觀點、矛盾分析方法)1、一分為二的觀點:(1)、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對立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相互分離,統一是指矛盾雙方互為前提共處于同一個統一體中,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向相反的方向轉化;(2)、矛盾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的;(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尋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的始終;(4)、一分為二的觀點:A、含義:要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既看到事物的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看到實物之間的對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B、哲學依據:任何事物自身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是客觀的又是普遍存在的;C、如何堅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既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又要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反對一點論和片面性錯誤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矛盾特殊性: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沒一個側面都各有其特點,表現在:不同事物中存在的矛盾各有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矛盾也各有不同;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也各有其特點;(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A、含義: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且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辦法;B、哲學依據:矛盾具有特殊性;C、如何堅持: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采取不同辦法解決不同矛盾;以時間條件地點為轉移認識和解決問題;反對“一刀切”、“一風吹”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觀點:(1)、二者關系:A、二者相互聯結,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再特殊,也與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也要服從同類事物的一般規律,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B、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2)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意義:有利于我們學會認識事物和掌握科學工作方法;(3)、如何正確處理二者關系:A、遵循正確的認識秩序即從特殊到普遍,再從普遍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B、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抓好典型、解剖麻雀4、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1)、主次矛盾:含義:在復雜事物中同時存在許多矛盾,我們把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稱為主要矛盾,其他處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為次要矛盾;二者關系:A、地位不同:區別: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處于被支配地位;B、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聯系:A、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的解決反過來也影響主要矛盾;B、二者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主次矛盾原理:矛盾有主次之分,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2)、矛盾主次方面:含義:任何矛盾都分對立的兩方面,我們把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稱為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稱為次要方面;二者關系:對立統一關系,對立:地位作用不同,矛盾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統一:二者共同構成事物的性質;二者相互影響;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主次方面是對立統一的;(3)、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含義:兩點論是指在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重點論是指解決復雜問題時要著重解決主要矛盾,認識問題時要著重抓住主要方面;二者關系: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之中的重點,二者是統一的;哲學依據:上述兩個原理;如何堅持:A、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B、同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C、要做到全面看問題;D、要分清主流和支流;E、要反對一點論均衡論(三)、發展觀點:1、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觀點:(1)、發展: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其實貭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2)、哲學依據: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3)、如何堅持:A、要如實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B、要弄清事物所處的階段和地位;C、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2、內外因相結合觀點(事物發展的原因):(1)、二者關系:(原理):A、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B、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C、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2)、如何堅持:A、要重視內因;B、不忽視外因3、量變質變觀點(事物發展狀態):(1)、含義:在哲學上,八十五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叫做量變,把事物顯著地根本性的變化叫質變;(2)、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順序上發生的變化,也能引起質變;(3)、二者關系(原理)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4)、如何堅持:A、堅持適度原則;B、抓住時機促成飛躍;C、要注重量的積累4、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的觀點(事物發展的趨勢):(1)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事物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舊事物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所以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剛產生時還不太完善,會犯一些錯誤,而與之相對立的舊事物力量還比較強大,舊事物必然要想方設法的消滅新事物,同時社會領域的新事物要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也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新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3)、原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4)、要堅持事物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觀點,要做到:A、要相信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B、要準備走曲折的路;C、要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三、認識論1、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構成:A、人類認識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能動的認識是世界的活動即“想”,包括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和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認識具有預見性和創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B、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指導下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即“做”,主要指是利用對規律的人是改變或創造條件,發揮其對人們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壞作用,甚至變害為利;C、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意志、干勁、決心等;(2)、原因:A、認識事物本質的需要;B、更好認識和改造世界,為人類造福;C、克服困難、挫折甚至失敗,獲得成功的需要;(3)、如何正確發揮:A、必須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條件出發;B、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C、必須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如正確的觀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以及端正動機2、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二者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為人類造福3、現象和本質:事物都由其現象和本質。現象是個別,本質是一般;現象是易逝的,本質是穩定的;現象是表面的,本質是內在的。現象和本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4、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A、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B、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C、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更正確;聯系: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D、感性認識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理性認識需要靠人的理性思維把握5、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原因是:A、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看,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B、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看,人是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C、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能更好的指導實踐;如何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A、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前提)——通過實踐;B、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關鍵)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6、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八陣理性的認識體系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就形成科學理論,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遇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7、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認識的觀點:世界的發展、實踐的不斷進步、認識前進的無限性,決定了人是必須通過實踐,在廣度上擴展、在深度上深化、在進程上推移;8、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為此,必須立足于實踐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堅持唯物辯證法,把矛盾分析方法做為核心貫穿于整個思維過程;9、努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是知識經濟時代、民族振興、科教興國和個人自我完善的需要,為此。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注意培養和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敢于超越前人;10、堅持實踐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認識的目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因此,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思想,高度重視實踐;11、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時間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既要重視實踐,又要學習和掌握科學理論,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12、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的觀點:A、改造主觀世界包括:改造思想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是核心問題,還包括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的改造;B、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C、如何做到:A、積極參加社會實踐,B、在實踐基礎上努力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追求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3、堅持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觀點: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堅持于人民群眾相結合,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謀福利四、人生觀價值觀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性質、變化);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促進或阻礙),因此必須重視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1)、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2)、價值觀不同,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指向就不同;(3)、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要樹立科學的價值觀3、判斷科學價值觀的標準:(1)、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2)、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4、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1)、內容: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與個人的和諧發展,提倡把國家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各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2)、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互促進而共同發展;(3)、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滾系:A、要尊重人;B、要主動關心人;C、要尊重他人的正當利益;(4)、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顧全大局是成就大事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只顧局部利益,不顧全局利益是小團體主義或本位主義,其實質是極端狹隘的個人主義,它脫離實際,急功近利,只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犧牲長遠的全局的利益。克服小團體主義,從思想道德上講,就是要堅持集體主義,著眼“全國一盤棋”,堅決維護中央權威;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集體主義: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需要;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6、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二者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首先,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作用:從性質看有促進或阻礙之分,從程度看有大小之別;其次,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主要是指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的性質等經濟條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都會制約當時社會的人的活動7、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區別,不能等同,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也離不開所有個人及其集體的努力;8、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實現人生價值,既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包括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諸如生存條件、工作條件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等社會條件;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包括提高個人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在自己崗位上埋頭苦干,發揮聰明才智,還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9、金錢與人生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應該承認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關系,其次還要看到獲得金錢的手段應該是正當的、合法的;再次、要看到金錢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10、崇高理想的作用: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表現在:A、崇高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B、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支柱;C、是人生的精神支柱11、如何實現理想:A、正確處理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的關系,既有樹立共同理想,又要樹立最高理想;B、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既要是我們的理想立足于現實,又要使理想高于現實;C、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