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高考政治熱點時事最新角度完全分析:對外政策(外交)第一節 中國對外政策歷程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國實行“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政策;20世紀 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國提出了“聯美反蘇” 的外交政策,特點“一條線、一大片”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式作出新的科學判斷,得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結論,中國外交據此實現了兩個重要的轉變。一是改變了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估計,人為爭取長時間的和平是可能的,為此中國把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作為自己外交的根本目標;二是調整了“一條線、一大片”戰略,不同任何大國結盟或建立戰略關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對另一方,賦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內容,即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第二節 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標;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外交的立足點一、中國外對政策的宗旨: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切身利益都決定的。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對于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二、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是獨立自主.獨立自主就是國家主權獨立,在對內對外事務中不屈服于任何外來的干涉和指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獨立自主是中國人民近代斗爭歷史經驗的結晶,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斗爭中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對外關系所一貫堅持的,是有科學依據的。80年代以來,中國賦予獨立自主以新的內容,實行不結盟政策。三、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容,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初是用于處理同民族主義國家關系的,后來逐漸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的普遍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五項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本質是反對侵略和擴張,維持國家獨立自主的權利。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異同論親疏,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四、中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是加強和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同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和苦難歷程,今天又面臨著發展本國經濟、改善本國人民生活的現實任務。中國的命運與發展中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中國始終重視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在冷戰后仍然十分重視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國按照“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促進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第二節 中國國際戰略歷程一、鄧小平國際戰略(指主權國家在對外關系中較長時期和全局的謀劃)思想的主要內容: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中國對外政策的總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以及中國永遠不稱霸,不當頭,要有所作為的思想;2以國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識形態來決定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3“一國兩制”的國家統一方針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解決領土爭端的新思想;4堅持和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提出不與大國結盟和建立戰略關系,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21世紀教育網www.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對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1全面闡述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重要理論,深入論述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提出應對這兩大趨勢的正確途徑;2提出要注重以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3提出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為中國外交營造一個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國際環境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新思路;4提出要努力發展大國間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要穩定周邊,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必須從戰略高度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要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使多邊外交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樹立形象。三、中國政府關于建設和諧世界的基本主張: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支持和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努力減少和消除貧困;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建立集體安全機制;尊重各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方針模式,推動各種文明和平共處。四、如何正確理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發揮的重要的“建設性作用”?①中國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致力于解決現有的矛盾沖突和各類爭端,合理、規范地運用國際社會公認的制度、規則來發展自己、保護自己,為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②中國著眼于長遠,提升自我話語的國際認同,積極參與國際各種規則的制訂,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制度和各種運行機制的工作,推動地區和全球的和平、合作與發展,推動構建和諧世界。第三節 美俄外交政策一、美國對外關系的特征和本質戰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外關系的基本特征是:①謀求世界霸權,推行強權政治;②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在對外關系中長期占主導地位,反共反蘇色彩強烈;③維護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以維護其主導地位和既得利益。 發達國家對外政策的本質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本性決定的。其中,美國的全球戰略構成了西方國家集團對外戰略的基礎。2001年小布什上臺以來,奉行單邊主義,追求單極世界;“9 11”事件后,把打擊恐怖主義作為主要戰略任務,把防止美國本土遭受襲擊作為首要目標,并以各國對此的態度作為判斷敵友的標準,被稱為“布什主義”;提出“進攻性防御”和“先發制人”戰略,并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觀。二、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1993年大選之后,俄羅斯決心從實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調整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稱為“以西為主,東西兼顧”的外交或“雙頭鷹外交”。其總的目標是,復興俄羅斯,重新確立俄的大國地位,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本國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具體的政策是加快獨聯體一體化進程,鞏固俄在這一地區的盟主地位;與西方關系強調“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爭,在北約東擴問題上采取“軟”、“硬”兩手。普京執政期間致力于振興經濟、加強中央權力和提升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普京強調“務實外交”,總的原則是最大限度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為俄羅斯國家復興服務。在作法上重視“內部目標高于外部目標”;突出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經濟色彩;強化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調整與大國的關系;加強與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關系。俄羅斯主張世界多極化,反對單極世界;主張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強調聯合國在和安理會在建立國際新秩序和維護世界和平包括反對恐怖主義斗爭中的主導作用。第四節 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一、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征與實質國際舊秩序是指以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剝削掠奪為特征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其基本特征在政治上主要表現為“強權即公理”,實質是維護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在經濟上表現為資本主義在國際生產和流通領域里的壟斷,實質上維護壟斷資本的國際剝削??偟膩碚f,國際舊秩序的實質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1世紀教育網www. (1)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容,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這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是正確處理國家關系最基本的國際關系準則,反映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征,符合聯合國的原則和宗旨;②是一套完整的行為規范,比其他原則更全面、更合理;③是和平與發展的要求,是由多極化趨勢的現實所決定的,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④經受住了歷史考驗,歷史和現實證明,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際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三、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1) 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需要,是繁榮和發展世界經濟的需要,也是維護發展中國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建立國際新秩序,最核心的問題的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 中國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①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其核心是所有國家獨立自主,一律平等;②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③要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3) 美國關于國際秩序的構想:①美國必須是國際新秩序的“領袖”和“燈塔”。②以美國為榜樣,用美國價值觀改造世界,按美國模式建立國際新秩序,即美國式單極世界。③建立一套以美國軍事力量為保障的國際安全結構。④注重利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為美國利益服務。美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實質是要實現美國獨霸世界的目的。 (4) 建立國際新秩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斗爭與協調的過程;從根本上說,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取決于各種力量的對比及其相互間的分化與組合。應當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方面的作用。第五節 當前聯合國的作用以及聯合國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和我國對聯合國改革的主張。一、聯合國的宗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制止侵略行為;發展國際間友好關系,促成國際合作等。聯合國的原則: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侵犯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得干涉本質上屬于各國國內管轄的事件等。 聯合國的作用:建立初期,聯合國為美國控制,是美國操縱下的表決機器。20世紀60年代,成為美蘇爭霸的場所。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大批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的加入,特別是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一改過去少數大國操縱聯合國的局面。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多極化趨勢的加速發展,聯合國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強。冷戰后,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核軍控和裁軍方面,也做出了積極有益貢獻;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為國際協調中心;在調整大國關系及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方面,也有積極作用。二、近年來,聯合國的作用有所削弱,面臨諸多挑戰:①以恐怖主義、跨國組織犯罪、環境惡化和生態災難等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直接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推行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從根本上對聯合國的多邊主義和集體安全機制提出了挑戰嚴重損害聯合國的權威;②某些國家拖欠會費和聯合國機構膨脹,使聯合國的財政負擔加重;③60年來,聯合國在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暴露出自身機制與制度安排上存在的許多問題和缺陷,為了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聯合國必須改革。三、中國關于聯合國改革的主張:①中國一貫支持聯合國安理會改革;②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應有利于推動多邊主義,提高它的權威和效率,以及應對新威脅和挑戰的能力,有利于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有利于中小國家有更多機會參與安理會的決策,有利于兼顧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改革應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特別是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加強國際合作等;改革是全方位、多領域的,在安全與發展兩方面均應有所建樹;改革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會員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③安理會改革事關聯合國未來和各國切身利益,應協商一致做出決定:對達成一致的建議,應盡快作出決定并付諸行動;對尚存分歧的重大問題,要采取謹慎的態度,繼續磋商,爭取廣泛一致,不人為設定時限或強行推動作出決定。21世紀教育網www.第六節 和諧世界一、和諧世界的豐富內容和深刻內涵。和諧世界應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具體說,應當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二、中國在當前為什么要倡議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和諧世界這一重大倡議提出的背景:第一,從國際看,新的世紀為人類社會發展展現了光明前景。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進步。同時,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有責任呼吁國際社會采取行動遏制消極現象的滋長,和諧世界的設計應運而生。第二,和諧世界代表著中國人民對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對“中國威脅論”的積極回應。它意味著,中國領導人明確意識到了中國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從而為謀劃中國發展戰略提供思想指導。和諧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轉型的預期,符合中國發展的長遠目標,對中國近中期國際戰略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構建和諧世界的關系①構建和諧社會是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建設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從發展歷程上看,和諧世界建設的過程會更長;②和諧社會是與整個人類的和諧世界相關聯而存在的,建設和諧世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外部條件。 當然,和諧社會的建設主要是靠我們國內,外因是次要的,但也會產生反作用。如果我們面臨的外部世界總體趨向和平與發展,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就會順利得多。相反,如果外部世界很亂,甚至爆發大的戰爭,和諧社會建設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干擾;③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內外政策的高度統一,有助于我們將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內部行為和對外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業。四、中國在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外交實踐①中國積極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②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與周邊地區建立睦鄰互信,促進地區安全合作;③中國為處理國際和地區一些熱點問題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促進世界共同安全;④中國盡最大努力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促進各國共同發展;⑤中國不斷加強與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促進不同文明相互包容。五、為什么中國必須和能夠選擇和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有著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又有著中國發展的歷史根源。1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2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也是從近代中國的切身經歷中得出的結論。3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由中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絕不會發動戰爭去侵略和奴役別國人民,也決不愿像過去那樣受別國的侵略。4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由中國現在面臨的現代化任務決定的。第五,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第七節 和諧世界的哲學啟示一、結合材料說明應當如何認識和處理不同文明的關系。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各種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學習和借鑒,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關原理說明為什么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不同文明的關系。世界文明發展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作用過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樣性的,各種文明形態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都應該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護。另一方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又內在地具有統一性。正是這種又多樣又統一的內在矛盾推動著文明的進步。三、闡述建設和諧世界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著的各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矛盾推動事物發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對于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發展使自己獲得發展;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矛盾雙方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得到發展,并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當今世界也是矛盾的統一體,世界的各種力量既對立又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兩個方面,能夠把同一的事物區別開來,又能把對立的事物聯系起來, ( http: / / www. / )做到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以推動世界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