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09屆高三政治二輪專題復習:《文化生活》專題二 文化傳承與創新一、考點重溫第三課1、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文化多樣性內容上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 、 的多樣性。①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 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 的集中展示,也是 的集中表達。②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 。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 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 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2、理解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①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 :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 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 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 :由于各民族間 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從哲學生活角度看,是 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3、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及意義、原則是什么?(1)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同 ,又要尊重 。不同民族之間應該 ,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 。(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 的內在要求。在一個民族的歷史現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 、 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 。尊重民族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 、 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 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它們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 的進步與發展。(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則是什么?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 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 ,理解 ,和睦相處,共同促進 。4、了解什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 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有: 、 、 等。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5、了解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①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 為標志的。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 、電視、 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 。②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 ,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 、溝通、 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 。6、理解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①推動文化交流,既有利于 的發展和進步,也促進了 的發展。一方面,可以 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另一方面,使 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②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 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 ,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 走向世界,做 的使者,增強中華 。第四課 21世紀教育網www.www.1. 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1)傳統文化的特點:①傳統文化具有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 中形成并保留在 中的。②傳統文化具有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 ,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 ,有些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被賦予新的內涵。③傳統文化具有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 。注意點:(1) 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主要表現在: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建筑的繼承,傳統文藝的繼承,傳統思想的繼承。(2) 先進文化具有繼承性、兼容性和創新性特征。繼承性就是要繼承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兼容性就是要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創新性就是在繼承、兼容的基礎上有創新。三者是統一的(2)傳統文化的影響是 的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 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 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 作用。反之,如果 ,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起消極作用。2.說明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1)為什么要有正確的態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 ;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 ,更好地創造新生活。(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 ”,批判繼承,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 和 。對于傳統文化中 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 必須“ ”,加以改造或剔除。(哲學上體現 。)提示:要反對對待傳統文化的兩種錯誤態度:一是采取 的態度,不分清紅皂白,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二是 ,不允許人們對傳統文化有任何懷疑與批判。3. 理解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1)繼承是發展的 ,發展是繼承的 。(2)二者是 。文化繼承是對傳統文化有所 、有所 ,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同時,又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 的新文化,這就是“ ”。(3)文化傳承就是在繼承的 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 ,這就是 。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 。4、了解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制度的更替、 的進步、 、教育方式的變革,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其中 是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的。5、(理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 的能動性活動。具有 、傳遞、 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育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 、 、 ”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能夠以 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隨著 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第五課1、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是適應 的需要,為 服務。推動 ,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2、理解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1)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 。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 ,文化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3)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 。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 ,提出 ,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 ,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3. (理解)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系“取其精粕”改造傳統文化和“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 ,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另一方面, ,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4. (理解)創新與借鑒、融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①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 ,也是文化創新的 。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 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 要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過程中,必須以 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 。這就需要 的胸懷、 的氣魄、 的態度。不同民族的文化 、 ,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 。我們要植根于 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5.(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反對錯誤的傾向)①克服 的錯誤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傾向。②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 的錯誤傾向,即一味推崇 ,根本否定 的傾向。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于 的實踐,著眼于 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 ,大膽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向前發展,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6.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1.我們生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2.要想成為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就應 。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7.建立“學習型社會”Why?①已被確立為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 。21世紀教育網www.www.② 的必然要求③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What?核心內涵有 、 。特點:(1)人人都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所,事事是學習之機;(2)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3)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人們需要學會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學習How?推動 和 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易混易錯點:(自己分析)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3、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是一成不變的。4、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二者之間是矛盾的。 二、熱點分析中國著名歌手劉歡和英國著名歌手莎拉·布萊曼將在八日當晚演唱三分多鐘的主題歌。這一名單的出爐,引起中國民眾熱議,盡管有人對國外女歌手演唱主題歌表示不滿,但更多人認為這一組合非常值得期待。21世紀教育網“難道中國沒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女歌手嗎?”有人在網絡發帖質疑“歡”“莎”組合,但隨即被網民指“小心眼”。“我覺得很好,一中一外”,“都是中文,那辦全運會得了”,“我覺得這個搭配非常好,一個是國際巨星一個是本土明星,而且兩人的聲線也很搭”。更有網友指出在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唱主題歌的,就是一個冰島歌手。結合《文化生活》有關知識,談談你是如何認識“歡”“莎”配現象的?(12分)我贊成“歡”“莎”配現象,因為它是中、英兩國演唱文化的交流,展現奧林匹克精神無國界的理念,體現了《文化生活》中的下列道理:(2分)(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4分)(2)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2分)(3)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2分)(4)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外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封閉主義”。(2分)三、糾錯、提升(一)單選題1.(2008年高考海南卷,14)“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08年8月8 9開幕的北京奧運會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節日。回答下題。北京奧運會將通過各種方式展現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奧林匹克文化的包容精神。這是因為①尊重文化差異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前提 ②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③各國都遵循各種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答案 C2.(2008年高考廣東卷,20)我國城市建設中“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這種“千城一面”現象A.體現了當代世界建筑文化的發展趨勢B.是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結果C.不符合人們對城市建筑文化多樣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設統一規劃的需要答案 C3.(2008年高考山東卷,21)北京奧運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場世界文化盛會,假如你是一位奧運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應當①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做各國文化的弘揚者、建設者 ③尊重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D4.(2008年高考廣東文科基礎,10)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沒有意義 ②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④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財富,而不是人類共同財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B5.(2008年高考廣東文科基礎,11)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英語在亞洲各國日漸流行。與此同時,亞洲各國紛紛開設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國際廣播頻道。這表明A.亞洲文化與世界文化日漸融合B.亞洲各國注重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C.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D.亞洲各國用本民族語言消解英語的影響答案 B6.(2008年高考廣東文科基礎,12)中國的舞龍、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①民族性 ②多樣性 ③交融性 ④獨特性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 C7.(2008年高考廣東卷,19)隨著珠三角經濟的崛起,廣州方言“埋單”、“打包”等餐飲用語逐漸風行全國,且發展出其本義以外的涵義。這表明①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得到融合與創新 ②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傳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動珠三角經濟的崛起 ④飲食文化具有區域性與民族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8.(2008年高考上海文綜,32)奧運會開幕式上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表演之所以受到普遍的贊賞,最合理的解釋是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B.各民族文化內涵相同C.民族文化相互排斥 D.各民族文化形式相似答案 A9.(2008年高考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號。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號”衛星拍攝的我國第一幅月面圖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標志著我國第一次探月活動的圓滿成功。回答下題。我國探月活動的成功,可以說是以科學技術的成就續寫傳統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話。這種滲透在科技探索活動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①凝聚著自信自尊,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②體現著與時俱進,是進行科學技術探索的主要精神動機 ③蘊涵著美好憧憬,激勵人們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④充溢著浩然正氣,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著積極推動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B10.(2008年高考廣東卷,18)溫總理以白居易的詩句“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告誡官員,要時時惦記百姓疾苦。溫總理“以詩言志”表明A.傳統文化是現代思想的主要源頭 B.傳統文化仍有現實意義C.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 D.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礎答案 B11.(2008年高考江蘇卷,21)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記憶被抹殺,歷史文脈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揚州通過古城復興改善人居,實現傳統文化載體與現代城市交相輝映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打造出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揚州城。這啟示我們A.文化繼承是發展的前提 B.傳統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傳統文化影響城市發展 D.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嘗試解題答案 A12.(2008年高考廣東卷,17)冼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名曲,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表明A.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C.文化的發展與社會實踐同步 D.文化創造的主體是知識分子答案 A21世紀教育網www.www.13.(2008年高考江蘇卷,2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當時的設計者在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皇陵和歐洲帝王陵墓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根據紫金山地形設計而成的建筑精品。這說明A.建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C.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D.潛心思考是文化創新的基礎答案 C圍繞節假日調整這一主題,某班學生成立探究小組,搜集到以下信息:信息一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草案)》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草案)》。規定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五一”國際勞動節由3天調整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信息二 針對越來越多中國人熱衷過圣誕節的情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十位哲學、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網友慎對圣誕節。活動發起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王達山表示,要通過此聯署文章“喚醒國人、抵御西方文化擴張”。信息三 國學大師文懷沙指出,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社會發展越迅速,我們越不能丟掉傳統。但是,我不贊成無條件、無制約地復古。我們尊重歷史、尊重傳統但不等于開倒車,不能太隨意。現在有些家長和學校讓小孩子全文背誦四書五經,有些地方甚至恢復私塾,這就大可不必,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請你參與該探究小組,繼續探究以下問題:⑴結合信息一、二,請你從文化生活角度,圍繞正確處理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與堅持文化多樣性的關系,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建議。⑵尊重傳統不等于開倒車,從信息三文懷沙的觀點中你可以獲得怎樣的辯證法啟示?⑶某社區為歡慶中秋佳節,請你設計系列活動,要求體現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讓居民樂于參與其中,感到有意義、有品位、有收獲(不少于三項)。并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角度,說明將民族節日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理由。解析 第(1)要從傳統文化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的角度進行分析,另外應該涉及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如何對待文化多樣性。第(2)問回答的關鍵在于對材料的準確解讀和對教材基礎理論的深刻理解。第(3)要從民族節日的地位和文化意義上分析。答案 ⑴①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抓住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契機,積極履行職能,認同、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積極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做到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③文化事業的發展,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方向,弘揚主旋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⑵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它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對于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又不能全盤照搬。②事物地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讓小孩子全文背誦四書五經,有些地方甚至恢復私塾,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曲折性。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復古,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其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⑶中秋有獎燈謎活動,謎面多取材于中秋傳統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秋書畫展;社區熱心、和美家庭評選;社區家庭中秋集體賞月,共商和諧社區建設事宜等。理由: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有著特定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傳統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將民族節日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于透過民族的傳統節日與習俗,更好地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 ( http: / / www. )韻味。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