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十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點擊考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從整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了解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經濟建設的目標 理解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了解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課文導讀】一、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水平。從微觀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宏觀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經濟建設的目標4、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____________,綜合國力和_________________明顯增強。5、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經濟體系。6、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7、____________________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網絡構建】(一)知識結構: 總體小康的成就全面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總體小康的特點建設 全面小康的目標小康社會經濟指 GDP方面的目標標 經濟建設的目標 工業和經濟體制目標縮小三大差別目標人民生命方面的目標問題探究:探究1:2006年2月11日,蘇州市委書記王榮自豪的向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匯報:“對照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去年年底蘇州已經基本完成各項考核任務。”蘇州由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做法是,在目標定位上,“快中求好,好中求優”;在路徑選擇上,“揚長避短,整體推進”;在工作方法上,“以點帶面,典型示范”;在組織保障上,“全市一盤棋,凝成一股勁”。到2005年底,蘇州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已經達到54143元,比省均目標高1.3倍。城市化水平達到65%,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比省均目標值低1.7%;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6276元,比省均目標值高2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93元,比省目標值高11%;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2.5%,比省目標值高2.5%.(1)總體小康的特征和表現是什么 特征: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表現: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的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宏觀上看,國家的整體實力大大增強。(2)全面小康的目標是怎么樣的 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3)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是什么?三大區別:(1)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2)總體小康是一個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3)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的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聯系實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16項指標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建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經濟方面4項指標。到2020年,城市化率從現在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容量7億到7.5億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提高到全球前15名行列,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占有面積不得超過國土總面積的2%,恩格爾系數不超過35%,基尼系數35%-40%,人文發展指數不低于80%,城鄉二元結構指數1.80以下.人均預期壽命76歲,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0年,科技創新能力指數平均達到25%,科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能力訓練】1、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二步目標是( )A、實現溫飽 B、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C、全面實現小康 D、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第二步目標的實現取得的成就從宏觀上看,表明( )A、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B、我國已實現現代化C、社會已經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D、我國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3、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 )A、“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大力發展對外經濟關系B、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C、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D、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快速發展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有( )①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②“三大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③基本實現工業化④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感悟經典]2004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主要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糧農直接補貼、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其主要目的是( )A.深化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B.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C.強化政府在農業發展中的決定作用D. 發揮市場對財政投向的決定作用解法探究: 本題考察了中央增加對“三農”的財政投入,就是為了武裝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與深化農村經濟體改革沒有直接聯系,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農業發展不起決定作用,財政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其投向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故答案選B。[學習測評]一、單項選擇題1.對我國現階段小康水平的正確認識是( )A、只是經濟上實現全面小康B、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C、已經實現全面小康,知識水平仍比較低D、是少數人的小康2.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表明了( )①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 ②城鄉居民對食品的需求量在逐年下降③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在增長 ④城鄉居民吃的消費水平高,其他消費低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3.2002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市是( )A、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擴大了在世界市場上的份B、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C、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要求D、積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注意的問題有( )①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和可持續發展互動協調的過程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③關鍵在全面,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任務艱巨④關鍵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3000美金,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性的標志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5.我國現在達到的總體小康之所以是不全面的小康,是因為( )①目前的小康基本上還處于生存性消費的滿足②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③社會保障還不健全④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我國現在達到的總體小康之所以是不全面的小康,是因為在我國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并且這種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 )①城鄉之間 ②地區之間 ③工農之間 ④不同文化程度之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不定項選擇題7.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 )A、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進程B、必須保持各地平衡發展,不允許出現貧富不均C、應支持部分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D、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非選擇題截至2000年底,全國除市轄區以外的2000多個縣級單位中,未達溫飽線的占22.8%,居溫飽線和小康線之間的占63 2%,居小康線和比較富裕線之間的占13.7%,達到比較富裕線的只占0.3%.從人口看,2000年全國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的占74 84%,接近小康水平的占12.82%,還有12 34%的人口未達溫飽和小康。全國農村有3 00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6 000多萬人處于低水平的溫飽,城鎮有1 800多萬純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之下的貧困人口。東部沿海發達地區,2001年人均GDP已達到或超過三四千美元,遠遠高于中西部一些經濟落后地區。(1)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2)針對材料所反映的情況,我們提出了怎樣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的主要經濟指標是什么?[鞏固提高]1、B 2、A 3、B 4、A[學習測評](一)單選題:1.B 2.C 3.D 4.A 5.D 6.A(二)不定項選擇題:7. ACD(三)非選擇題(1)材料表明: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2)主要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幾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項目標。①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②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③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www.www.w.w.w.k.s.5.u.c.o.m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